沉默的螺旋

出版時間:2007年  出版社:河海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少磊  頁數:29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傳播學筆記,語言機智、俏皮,思考具有穿透性、批判性。其中豐富的網絡傳播現象,以及他大膽獨特的學術判斷使得《沉默的螺旋(王少磊傳播學筆記)》增色不少。全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如果癢癢肉被全部洞悉,學界跟業(yè)界這對狼和狽,我只對自己的上司負責,不利于名詞解釋的教材,就像是看著自個兒的閨女,布什拉登的哥倆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如果癢癢肉被全部洞悉1.1 博客好比紅舞鞋——發(fā)表就是被歪曲/003(附:魚順順其實是狼橫橫)/0111.2 春晚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傳播學消蝕人生樂趣/012(附:只剩下一條白手巾——民歌的傳播學咂摸)/0201.3 如果癢癢肉被全部洞悉——列車傳單的傳播學研究/022(附:就把那條魚換了塊臘肉)/0271.4 用什么樣的姿態(tài)湊近話筒——由頭是美女報天氣/028(附:不時尚等于不高尚)/0321.5 大大方方和理直氣壯——討論南京媒體的市民化運動/033(附:《南京零距離》在馬來西亞)/038第二章 學界跟業(yè)界這對狼和狽2.1 不能光滑,保持警惕——對《我型我秀》媒體顧問團的看法/043(附:誰會跟超女過不去)/0462.2 咱們還是一起玩——說說學界業(yè)界這對狼和狽/047(附:我們都是元素,跟布景一起構成舞美)/0512.3 統(tǒng)統(tǒng)有毛病?——我眼中的新聞界/053(附:不懷念文化沙漠里的純潔——有關“裸替”事件的絮語)/0612.4 從公眾視線里蒸發(fā)——有關高校學生刊物的閑言碎話/063(附:成為公眾議題的教材)/0692.5 “圣瓦倫丁節(jié)”這么拗口的名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電視人的工作/071(附:WPS 0ffice 20057——英特納雄奈爾)/079第三章 我只對自己的上司負責3.1 寧愿你保持理想的橙色——借《經濟觀察報》說幾句閑話/083(附:受眾=賤人,讓挎包伸出個橙色的角)/0893.2 有什么糖衣不能裹用——《新聞評話》節(jié)目的“文本”意義/091(附:我為什么言必說荔枝蜜)/0983.3 “新民生新聞”的意義和出路——從《關注》欄目說起/099(附:咱這國的,人那國的;好人報道,壞人報道)/1043.4 我只對自己的上司負責——江蘇衛(wèi)視改版報告/105(附:我反對這樣貶低方興東)/1183.5 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的lT信念——從紫金網改版談起/119(附:紅網的2.0行為)/124第四章 一不利于名詞解釋的教材4.1 看起來不像——《身在幕后》(時間評傳)讀后/127(附:言必稱體制)/1314.2 游刃有余的庖丁——《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讀后/132(附:年終總結:給自己樹幾個榜樣)/1364.3 不利于名詞解釋的教材——評劉韌、韓磊《網絡媒體教程》/137(附:Keso成了中心,劉韌變?yōu)榭鬃?/1414.4 建筑.不只是房子——“隨園論衡”文化沙龍第2期綜述/142(附:5G神仙會——與劉韌論“閱讀成本”)/1494.5向女同志學習——《今年夏天》的地下觀感/151(附 :郭海平在他的河西工作室)/155第五章 就像是看著自個兒的閨女5.1 一輩子弄一關鍵詞——答搜狐記者問/161(附:一輩子弄一關鍵詞)/1725.2 就像是看著自己的閨女——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秦州先生訪談/173(附:有的調皮得寵,有的調皮倒霉)/1805.3 咱先把語言打出去——訪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張文定先生/181(附:買呀!都來買呀!),1975.4 要害怕,并且不要害怕——訪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高云先生/199(附:新聞的性學研究)/2155.5 理論就是“空對空”?——訪南京大學新聞系丁柏銓教授/217(附:葬送論敵就是葬送互聯網)/2315.6 那是一種命運的擔當——訪“新生代”代表作家“駱巖”先生/232(附:評論中的孤證與巧合,以及如何盡快跟姑娘約會)/245第六章 布什拉登是哥倆6.1 布什拉登是哥倆——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新聞道德思考/249(附:傳媒不能被搞定——郭明全先生《傳播力》讀后)/291跋:方程組總有解?/294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沉默的螺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相對于全書正文部分密密麻麻令部分人望而卻步的長篇大論,我更喜歡的是封底與扉頁:封底的幾段話是我極為喜愛的,而扉頁上王少自稱慘不忍睹的字跡也為我愛不釋手,原因只在于他寫的是:“XX先生惠存”。諸位看清楚了,是先生,而不是同學。
      這也正是我喜歡王少的原因,絕少師尊的自設架子卻不缺為師的魅力,當然這喜歡是包含著極大的敬意的。王少自稱有濃厚的“習明納爾”情結,但除了一個事實上不是那么自由隨意的沙龍之外,在課堂或是其他地方并不見得有了多少成效。
      中國的課堂永遠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地方,走進課堂,一個不那么安分如我的學生,也會正襟危坐,從不越雷池一步(而實際上那還算不得雷池,僅僅是一個座位而已)。每年王少熱情似火激情澎湃的振臂一呼,換來的都是臺下一干人等的茫然相對,其中一個笑容詭異看著王少的,便是我。
      回到本書,如果你很不幸的輕信了晃眼奪目的標題,認為這是一本艱深晦澀的學理著作,或是一本探討傳播學概念的枯燥讀物,那么你就上了王少這個慣于善意嘲弄的家伙的當了。事實上,我把這本書看成是一本對話錄,一次在分裂自我身上的習明納爾實踐,或者簡單點,是一次對自我沙龍情結的文字安慰。
      分裂的時代,作為卑微存在的個人是被分裂為多個個體的,每個個體都有迥異其余的面孔與特質。悲觀論者大可以由此指責整個時代的偏向,指責在批判界時髦已久的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但這分裂并不一無是處,至少王少的分裂最終產生了這樣一本不同自我對話爭執(zhí)的本子,我樂于見到這種獨白體的對話,至少它不再像教科書般枯燥難解。讀來有趣,對于多如牛毛的學術出版物來說,這已屬不易。
      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我們完全可以看到身著長衫手握詩書的王少、西裝革履金邊眼鏡的王少、以及塵埃鋪面奔波疲憊的王少,圍坐一團,手捧一杯紅茶,話題忽而轉換,卻雜入了不同的言語風格,甚至是觀點的雜糅與交鋒:文學的、業(yè)界的與學界的。所以,這樣一本書作為傳播學專著不能不說是一個另類。你可以看到的是,正兒八經的學術問題被王少用文學化的調侃語言說出來,煙火味十足的業(yè)界問題被王少用學理來作精彩深刻的解讀。
      舉出這樣的例子簡直毫不費力:秦州先生的訪談錄被王少冠以“就像是看著自己的閨女”這樣的標題,探討新聞業(yè)界與學界關系的文章標題居然是“咱們還是一起玩——說說學界與業(yè)界這對狼與狽”……
      現在讓我們先把這本書拋開,想一想這類的標題讓學究們來定,會是什么樣子??峙露喟胧恰靶侣剬W界與業(yè)界關系淺論”或是“當前條件下新聞學界與業(yè)界關系如何定位”。而秦州先生的訪談錄的標題大抵不是搞個糊弄人的專業(yè)術語就是一特矯情的風月短語。
      最后一章“布什拉登是哥倆”的標題配合其內容足以讓人噴飯,典型一博客文章的標題,卻是偏偏被安放為論文標題。標題如果是作為文學中年的王少定的話,那么文章必然是由作為傳播學者的王少來寫的,最后的潤色修改估計就是由在俗世或業(yè)界中摸爬滾打的王少來進行的了。浩瀚的論文數據庫中如果盡是些這樣的文章,真不知道是誰人歡喜誰人憂了。
      這是一本理應嚴肅的書,王少卻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多重身份,于是多重自我的交融最終反而成就了這本書。我們見慣了學者們絕不越界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學術文章,見慣了學術規(guī)范、文學創(chuàng)作與世俗生活的截然可分,同時也早已審美疲勞了,青年傳播學者王少洞悉受眾心理,所以他成功了:書里沒有板起臉來嚴肅認真的說教,僅有調侃式的交談。
      然而亦莊亦諧恰恰是最嚴肅的寫作態(tài)度,堆砌術語最后干硬難咽的學術著作,往往沒有表面板著的臉那樣莊嚴肅穆,背后隱藏著些什么,我不愿意明說,甚至于都不愿意知曉。
      但人總是分裂著也不好,盡管更便于另辟蹊徑。于是,三個王少重疊起來,我所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網絡傳播學者了,而是一個,怎么說呢,王少自覺承受不起的身份:知識分子。學者與知識分子顯然是不同的,在我看來,是兩個檔次。
      也就是說,除了三個王少的對話,你還可以看見的是,掛著學術的幌子大打別人板子的王少,怒目圓睜卻會在拍板之后彬彬有禮地道歉,實在是讓人有脾氣也只能憋在心里,最后那股氣就胎死腹中??偸呛ε伦约喊W癢肉被人洞悉的王少,卻調皮地不時撓撓那些陰暗里不愿被觸及的癢癢肉,并樂此不疲。
      其實從那個圈外人看來稍顯難解的書名就看得出這家伙的野心了。沉默的螺旋,意見氣候壓迫到你難以喘息的時候,你反而呼吸得最用力。王少試圖用力翕動鼻子,揭竿而起打破那一個窒息般的沉默。至于結果,我持一向的悲觀態(tài)度。人民不需要教導,可人民也不需要批評,而這當然有點懷著陰暗心理揣測別人的色彩。
      除了這本書,王少的課也是我極為喜愛的,原因是我沉迷于王少課堂上的一個口頭禪:兄弟我……。把學生作為兄弟的老師,收獲的必將不只是簡單的兄弟情義。
      最后在山寨盛行的時代,我也大膽山寨一把:兄弟我不才,倘將來如有王婆之類的角色空缺,兄弟愿意再撕下層臉皮,吆喝之流,倒是做得來的。
  •     寫自己的話不容易
      ——讀《沉默的螺旋》
      
      說實話,如果單從書名來看,《沉默的螺旋:王少磊傳播學筆記》,我敢打包票地說,傳播學專業(yè)以外的讀者絕少會關注這本書,哪怕書名富有詩意。我不是業(yè)內人,關注這本書是因為少磊是我的兄弟,而且他特意寄來兩本。
      少磊寄書前,打來電話說:一本給哥墊桌子,一本給哥上廁所。語氣和口吻貌似謙虛,卻也隱含著自信和張揚:能夠墊桌子的書,即使算不上“鎮(zhèn)宅之寶”,至少也算鎮(zhèn)桌之寶吧?而一個人在衛(wèi)生間蹲馬桶的時候,誰又會捧起一本枯燥無味的書?
      這確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我讀它的方式也很有趣:先看附文,再看正文。每一節(jié)正文都有一個妙筆生花的附文,記錄少磊觀察和思考的新聞傳播現象,而正文則是對現象背后隱藏的本質進行分析、歸納和研究。這樣看書,仿佛先聽少磊天馬行空地亂侃一通,再端坐到教室看兄弟他神采飛揚地條分縷析,那叫一個暢快?!耙庖姎夂颉钡膲毫υ谏倮谀抢镒兂闪藙恿?,沉默其實就是一種態(tài)度,就是一種抗爭。在娛樂至死的眼下,少磊披著娛樂和調侃的外衣,以堂吉訶德式的沖鋒,輕松地戳穿了虛浮的表象,呈現出表象背后的真實和本質。這樣生動有趣的學術筆記,絕對是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所以,盡管我對傳播學一無所知,仍然愿意冒著說外行話的危險,以內舉不避親的精神吆喝上幾句,做一個忠實的“托派”。
      我和少磊是唱著“我們是五月的花海”,先后進入同一所中專學校讀書。在校期間頗有一段推杯換盞和月下論書的經歷,畢業(yè)后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同一間屋同一張床上抵足而眠。少磊是典型的才子,據說上中學的時候,就能從《紅樓夢》的字里行間琢磨出“恰逢黛玉身體不爽”的背后含義。畢業(yè)后,少磊先在基層鄉(xiāng)政府工作,把大好青春獻給了光榮的計劃生育事業(yè)。后來孤身下海,憑才氣在廣告圈混得風生水起。又忽然一天厭倦了官場的爭斗和商界的血拼,動起考研的念頭,直至后來留校任教,一路賊順賊順的。
      少磊的文字,和他的經歷一樣賊順而多彩。他的文章,形式上不拘一格,視野上開闊高深,論述上嚴謹穿透,語言上富有變化,用詞上時尚流行,古典新潮融于一體,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他的文字,俏皮卻不刻薄,時尚但不媚俗,機靈不失忠厚,娛樂不乏卓見,冷嘲熱諷中有清醒分析,嬉笑怒罵里見純真性情,常常讓讀者會心一笑:還真的就是這回事!《沉默的螺旋》這種不像論文的論文,不像教材的教材,不像專著的專著,生動展示了少磊自由揮灑的獨特性靈。你若不信,不妨隨便翻看一下書的標題,諸如“博客好比紅舞鞋”、“學界跟業(yè)界這對狼和狽”、“就像看著自個兒的閨女”、“一輩子弄一關鍵詞”等等,即使一瞥之下,難道你不想追根究底地看看作者在“忽悠”些什么嗎?
      當然,這樣的專著,在一些專家眼里,大致是看不慣的。不過沒關系,這最多算是扯平了,因為少磊壓根就看不慣那些專家。你聽聽他的話:“某些所謂的學界泰斗,一輩子沒寫過自己的話。頭發(fā)混到花白了,輩分混到最高了,無論到哪里講課,人家就當個牌位供著。時間長了假話說多了,自己也弄不清楚真假了,每次開會盤踞在那里,繃個老臉也把自己當個神端著?!?br />   讀了這段話,我突然明白為什么少磊的文字那么好玩好看。那是因為,少磊寫的都是自己的話,是真話,是心里話,是經過獨立思考的話,是自己相信的話。寫自己的話不容易,但少磊不僅寫了,而且始終不曾繃著臉或者端著架子,這是他可愛可敬的地方。
      
      
  •     不能放在枕邊的書
      
      ——讀王少磊傳播學筆記《沉默的螺旋》
      
      很多人形容自己喜歡的書,總是說,這本書是放在枕邊閱讀的。對我來說,《沉默的螺旋》卻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喜歡它,所以它不能被放在枕邊,原因很簡單,讀起來手不釋卷,就無法保證睡眠。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我很難將它歸類到專業(yè)書籍里,把它放在那堆新聞學的教材中,除了它黑灰色的書脊有一種學究的味道外,從書名到內容,都有著不一樣的閱讀快感。王少磊的文章我一直在讀,從BBS時代,到博客時代,從西祠的海天一線,到純屬他個人的天地——王少磊的搜狐博客,我都是他的忠實追隨者。據我所知,他還曾經在電臺里做過“知心大姐”的角色,用胸腔共鳴來安慰失意的男男女女。會不會將來某一天,我們在網站的播客列表里,也看到王少磊這三個字呢?無論如何,他的媒體生涯、求學經歷、謀生故事和學術身份,使他本人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實用教材,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很懂得“傳播之道”的人。
      
      他一再強調的“好看”,其實就是傳播的一種基礎要求。傳播方式,是以受眾的接收方式來決定的。我是做廣播的,節(jié)目首先要好聽,否則,再微言大義也沒用——沒人聽,你微言給誰去。同樣,碼字也要好看,我實在不懂,為什么學術專著非得整成生澀艱深、佶屈聱牙不可,為什么論文用語非得越復雜越好,一句話讀完氣都喘不上來才顯得水平高嗎?
      
      也許,《沉默的螺旋》可以看成是王少磊的論文集,但從文風和形式上說,它又非得說成是“筆記”不可,因為它文風灑脫、形式隨意,典故案例信手拈來,詩詞歌賦張口即出。文章有格式,卻沒有格式化??纯赐跎倮跒槲恼逻x擇的標題,這就是一個傳播學的實例。比如《博客好比紅舞鞋》、《如果癢癢肉被全部洞悉》、《向女同志學習》、《布什拉登是哥倆》等等,他為文章選擇標題的時候,不亞于任何一張報紙對標題的重視程度。我們卻能從看似隨心所欲的敘述中,感受到作者嚴肅的態(tài)度和鮮明的立場,還有最重要的,是從個案分析到全景觀察的傳播學專業(yè)視角。
      
      書名叫《沉默的螺旋》,其實,身在傳媒界,對這個概念并不陌生,這是傳播的一種規(guī)律性的總結,人們總是自動靠向多數人的意見,保留或者干脆放棄少數人的立場。誰喜歡被孤立呢?但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卻又要保持那份獨立的清醒的狀態(tài)??梢赃@樣理解,文風可以是好玩兒的,有趣味的,文字可以是新奇的、活潑的,形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但是,內容和觀點卻必須是嚴謹且獨立的。王少磊總是說,他不喜歡投稿后被編輯刪改稿件,每次刪改都象一種閹割,如果非改不可,那寧可不把文字變成鉛字。所幸,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一個人人都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掌握一定話語權的時代。固然象王少磊在書中所說,網站編輯也同樣是編輯,他們決定了誰會上首頁被點擊,但是,他們也僅此而已,網絡的編輯再也不能象平媒的編輯那樣,對作者的文字生殺予奪——你可以不喜歡它,所以不把它置頂,但是,沒有特殊理由,你不能刪除它修改它,阻止它與公眾的面對面。這給了我們突破沉默的螺旋一個有效的武器,這也給了王少磊的這種不象論文的論文、不象專著的專著一個有力的出口。
      
  •     不曉得封面的手是誰有肖像權(來來來,搞法律的來解釋一下,肖像權除了面相是否還包括手啊腳啊背影啊什么的?)——“沉默”倆字還躲手后面不肯出來呢,跟小姑娘似的。倒是“王少磊傳播學筆記”小小方方——字號雖然很小,可也是亮晶晶的。王少磊是誰???很牛嗎?為什么書名要用人名呢?在顯眼的地方都沒有找到王少磊“沖鋒陷陣”的革命史,“上山下鄉(xiāng)”的創(chuàng)業(yè)史之類——找來找去在封面又找到另外一對手!為什么用人名作書名不給一個簡介,不給簡介給一張1寸照片大家瞧瞧也好。都沒都沒有啊!不過,封面設計確實還蠻文藝的,一點都不像傳播學教材。內容也一點不像教材。
      
      我太喜歡教材了。信息在爆炸,讓人眼花繚亂的,很多東西我都沒有時間去看了(讓人覺得我行將就木或者英勇就義似的,書確實太多,難道不是嗎?教材雖然基本靠抄,但掃盲功能強大)。這本書其實已經算很好了,我一拿到就看了只剩下最后的第五章的第4、5、6節(jié)和第六章沒看(我的讀書習慣是最后一章都不看)。本來我想看完再認真寫個書評,朋友鼓勵我說可以嘗試寫一寫書評(在這本《沉默的螺旋》的書里看到的某出版社社長說,去年的書今年已經不算新書了,大概我寫了書評也沒地方發(fā),干脆不寫——我總是慢半拍,拿到的新書,一翻出版時間,已經追不上書的更新,所以我如此熱愛教材,所以我去寫書評沒有出路)。
      
      《沉默的螺旋——王少磊傳播學筆記》講了不少新聞傳播里故事,很多也是見過的,不過作者給我們一些看問題的角度,常常讓我覺得,“誒,還真的是這么一回事,怎么我沒有想到?”或者“跟我想的是一樣的嘛,怎么他就寫出來了”,或者,“哦,還有這么一回事!”確實跟作者的哥哥說的,好看(跋)。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備考呢(那個考試太無聊),結果看這些案例常常搞得我好幾天很晚才睡——生活太累,我本來是拿這本書催眠的,沒有想到催眠效果太糟糕了,越看越興奮,搞得沒有休息好。
      
      這本書的掃盲功能也不錯。掃盲功能比起教材來雖然略遜一點,但關鍵是好看。
      
      基本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為什么不給作者簡介,其實“王少磊”在書里已經活靈活現,這本書簡直跟電影似的,居然還有人物形象,嗯,還有場景對話。。。
      
      
  •     主持人:郭明全(南廣學院新聞系教授)
      
      嘉 賓:鄢光讓(南京師范大學新聞系教授)
      
      李黎丹(清華大學傳播學博士生)
      
      王少磊(南京師范大學新聞系講師)
      
      整理人:徐子路
      
      1)學術期刊都是垃圾?
      
      郭明全:少磊的新著名字這么怪啊……《沉默的螺旋》,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王少磊:呵呵,這是借用諾伊曼的經典理論,大致意思是:多數人都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tài)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用它做書名并不僅僅是傳播學考慮,我喜歡這個詞的灰色意象,以及念出時奇異的口感。
      
      鄢光讓:是學術類的東西?看目錄里有這么多“傳播學”。
      
      王少磊:最多是學術隨筆吧?你知道,我這幾年一直在做一種努力:論文散文化。我討厭他們把常識寫成玄文。你看那些高頭講章經院口氣,沒有生字讀起來卻不知所云。我不知道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讓學術文字也有閱讀快感。
      
      郭明全:都是發(fā)表過的東西嗎?標題一點沒正經嘛,很難想象這些東西能夠上學術期刊。
      
      王少磊:網絡發(fā)表算是發(fā)表嗎?只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被紙媒刊用。我書里也說到,網絡發(fā)表雖然不能算進“科研工分”,但卻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發(fā)表。有時候博客里的一篇文字點擊數萬,還不包括轉貼到其他地方的流量。學術期刊牛什么啊,你們有誰買過學術期刊,或者哪怕為了真正的閱讀借過學術期刊?不是有人說,很多學術期刊是垃圾嗎?
      
      李黎丹:我覺得學術期刊并非都是垃圾。問題恐怕恰恰在于:你寫出了多少好的論文?
      
      王少磊:學術期刊代表著評優(yōu)標準,你鼓勵什么樣的人出頭,你把什么樣的人排斥在外,這很重要。先不說論文吧。是否中國沒有學油畫的好苗子?為什么陳丹青5年招不到一個博士?究竟是沒有苗子呢,還是育苗的標準出了問題?回到論文上,是沒有人能寫出好的論文,還是學術空氣不適宜好論文的誕生?
      
      李黎丹:呵呵,調侃發(fā)牢騷誰不會啊?問題是有沒有建設性的意見?
      
      鄢光讓:教育改革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反思,批評也不能說沒有價值,批評就是建設。
      
      王少磊:當初不就是這么指責魯迅的嗎?整天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卻又無法給我們指明方向什么的。但你說魯迅的批判有沒有價值?陳丹青不是在敲響警世鐘嗎?另外調侃未必人人都會。當你不認可那種敘述的時候,你說它是調侃甚至犯貧,當我認可那種的敘述的時候,我就說它是俏皮詼諧犀利老辣。我們的文字工作者都學會幽默,我看還需要一段時間。有的學者一輩子就繃著面孔,文章更是“面目可憎”。
      
      李黎丹:我不是說教育體制沒有問題。我只是覺得,單方面指責沒有意義,為什么不能做自己該能做的事情呢?
      
      王少磊:為什么不能既“指責”,又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呢?我覺得“指責”也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指責——我更愿意說是“反思”,有助于我們對體制的革故鼎新嘛。
      
      2)年輕人是否集體反智?
      
      郭明全:這是說高校里的科研了。你們的教學情況呢?你的新書里有反應嗎?
      
      王少磊:是有一些涉及到學生和教學的。有段時間人們懷疑,現在的孩子是否集體“反智”?是否理想主義在課堂上會被譏笑?我不擔心他們染黃頭發(fā)在教室里親嘴,但卻擔心他們對什么嚴肅的東西都“I don’t care”。
      
      鄢光讓:我對年輕人還是充滿希望的,而且很敬畏。我雖然已在暮年,但堅信世界肯定是年輕人的。有時候可能是我們當老師的對年輕人不夠了解。還有你功夫下了以后肯定是不會白費的。一個班哪怕是有五分之一的人,哪怕一兩個人把你的話聽進去了、起到作用了,這都是很好的,你不可能奢望所有的學生啊。
      
      王少磊:對,任何時候都有左中右嘛呵呵。我不排斥個案,但還是隱隱地有這種顧慮。陳丹青在《退步集》里痛心疾首,他更極端,認為我們“沒有師生”乃至“沒有教育”了。顧準最近在知識界很熱鬧,搞紀念,出文集?,F在哪里找這樣的稅務局長?還有人像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那樣,把地板用鞋子蹭出道印兒嗎?年輕人是否真的比過去功利我不知道,但確實有更多的孩子考到了駕照,卻較少有同學關心哲學……那些“虛”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校園還有文學社嗎?我聽到一種說法,沒有車的老師是被學生看不起的……
      
      李黎丹:像什么不開車會被看不起,我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我覺得無所謂。我為什么要活在別人的看法里呢?你不是說理想主義嗎?那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另外我覺得老師應該對學生負責,考慮我們對他們的可能產生的影響。想想看,一味抱怨會有什么影響?
      
      鄢光讓:對,不僅要教書,還要影響他們的靈魂。
      
      王少磊:但我們是否要考慮操作可能?學生是否可以只受我們的教導,而社會上的其他人在他們跟前一律閉嘴?我覺得開不開車是有所謂的。你的說服力從哪里來?你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但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說的好聽,但你按你的價值觀過日子,活得看起來很失敗??!蹬個破自行車……
      
      鄢光讓:當然,老師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和社風氣較勁。不過我們要考慮一個背景——教育產業(yè)化。學生重視那些以后“用的著的”,這是可以理解的。你這么多收費,他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你所謂“虛”的東西。
      
      3)年輕人是要有一點存款
      
      王少磊:我一直贊成師生的“契約關系”,至少契約關系是其中的一種關系。這樣可以保證老師保持專業(yè)精神——你拿了薪水你就有義務嘛,我教你做標題調鏡頭,這都是“以后用的著的”。不過我還是覺得在大學這個地方,應該有一點不切實際乃至羅曼蒂克、歇斯底里,大學里沒有另類還到哪里找呢?
      
      鄢光讓:你的用詞有問題。根本不是務實和務虛的矛盾。人總是有靈魂的啊,其實靈魂一點也不虛。大學里還是要教他們做人的,不僅僅是知識灌輸。學生若真對騎車有偏見,那也是社會心理的一種折射,但老師不能完全跟著這個東西走。
      
      郭明全:老師也需要一點世俗成功的。你沒有這個怎么能安心科研和教學?
      
      鄢光讓:那是肯定的。魯迅說: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發(fā)展。你如果都不能在這個環(huán)境里生存,又怎么發(fā)展呢?別說淘汰,你甚至不能被這個圈子邊緣化了——那樣你就沒有發(fā)言權了啊!
      
      王少磊:原話好像是,“年輕人銀行里首先要有點存款”。不過我認為立場允許邊緣。很多時候你只有旁觀才能夠清醒。但問題是,你的發(fā)言權又需要主流標準的認可,這的確是個兩難。你不發(fā)表被期刊認可的文章,你就一輩子評不上教授。誰會聽一個助教羅嗦??!陳丹青如果不是博導,他要是個講師辭職也就辭職了,沒有這么大的響動。陳丹青辭職是對教育制度批評,我要辭職可能就是被教育制度淘汰了呵呵。
      
      鄢光讓:你要把握好這個度。我看你寫的東西啊,是跟別人不大一樣,有點創(chuàng)新精神,但我覺得你們這種年輕人呢,一方面保持自己的風格,但也要學會迂回和兼容。另外在教室里,你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堅持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同學會贊賞這種堅持的。
      
      李黎丹:我同意這個看法。
      
      鄢光讓:有的時候我們對同學的分析啊,就不夠全面,我教的學生,我都很喜歡他們。我覺得,在他們身上沒有大伙反應的那些問題。是我不了解還是我看不見?比如原來有幾句順口溜,說“玩在南師”什么的,根本就是一種誤讀。比如說我這次去北京見到過去的學生,特別高興的是那個時候的付出沒有白費,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當時的教育理念!整體來講,青年人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他們具有一種天生的正義感,天然的追求向上的精神,他們其實也有深度的,我覺得應該有這個信心。
      
      王少磊:嗯。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做的欠缺,老師也應該多多努力。我很羨慕北京的“無講臺教室”,老師走進學生中間自由交流碰撞,類似歐美的習明納爾(seminar)。我們現在的課堂有點沉悶了,學生的參與性似乎不是很高。
      
      鄢光讓:這可能有傳統(tǒng)教學的慣性。但還是有一些同學表現突出。某某現在留校是你的同事了,他上本科的時候就很有頭腦。有回講“名記名作”講焦裕祿和穆青,誰知道他上黑板寫了一句話“成也穆青,敗也穆青”。有敬畏,有懷疑,那看法是經過思考的。然后我就告訴他穆青不僅僅是記者,他還是新聞改革的中堅力量……這樣一碰撞,大家的認識就加深了。我鼓勵他們,我們在南京不是全國的文化中心,但我們做新聞研究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民國新聞史,你們可以搞一個新聞學的“長江學派”嘛。
      
      4)做學者不是做高山隱士
      
      王少磊:是的,我也有這樣的學生。但你們是否覺得國內的大學有種普遍的焦慮?老師覺得生存壓力很大,可能去客串走穴,而這勢必又會讓學生產生不滿。阿丘上回引發(fā)的爭議還有余波呢。
      
      郭明全:是的,我也大學做兼職教授,也有這個體會。那么國外的情況如何呢?比如歐美的一些大學?
      
      李黎丹:我認識在加拿大工作的一些學者,他們的確不用為生計分心科研。
      
      王少磊:我們上回搞學術沙龍,請到了具有英美雙重背景的劉紅科老師。題目就教《英美的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說真的,他介紹的那種氛圍我甚至有點迷戀。工資待遇就不說了吧,他們老師的選拔很嚴格,但一進去就好比有了SUPER KEY,能夠享受很多的科研資源。北大清華是有些傳統(tǒng)的,報紙上不是在呼喚失落還是回歸什么的嗎?
      
      李黎丹:清華的主流意識特別強,面對主流,培養(yǎng)高手。我還是覺得看問題要全面,不能走極端??赡芤驗榍迦A所在的城市,所處的地位,我覺得他們很多人有信息優(yōu)勢,看問題比我們全面深刻。
      
      郭明全:似乎有批評說學校有行政化的傾向?據講一火車的處長科長呵呵。西方的高校似乎沒有社么真正的官員。
      
      鄢光讓:關于老師要不要去當官,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老師你不去當官,你的學問也做不好,你怎么做呢?你課題也拿不到,信息也掌握不了,會議的通知都被人壟斷了。所以呢,我看學生是不是出息這也算一條。幾年不見你做到什么了?不要把這個想得太庸俗,你得先上到一定平臺上嘛……
      
      郭明全:對。包括做人處事,也不必然就是庸俗市儈。社會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高校是個子系統(tǒng),你得在這里面“自恰”,調整好姿勢才能夠舒服。
      
      鄢光讓:我電臺有個朋友告訴我,“老鄢啊,我們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當時一聽就生氣了,這不是要做一個偽君子嗎?但是他的反問很發(fā)人深思:如果一個人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則他能有什么作為?因此你做教師不能做成腐儒,要有生存策略,要有跟江湖打交道的能力。
      
      郭明全:非常贊同。教育問題,特別是高校教育問題現在是社會熱點。非常感謝諸位的高論,以后我們還可以多談談這類話題。
      
      
  •     房龍寫的關于歷史比如《太平洋的故事》,卡爾薩根寫的關于天文比如《宇宙》,擊中了歷史或者天文愛好者之外,其實更擊中了普遍意義上的“我們”,因為見解,因為知識,更因為將“專業(yè)”從傳統(tǒng)的佶屈聱牙和冰冷的表述中破解,用他們令人無法抗拒的文筆。
      
      所以,我其實擔心括號里的“傳播學筆記”會讓“我們”中的很多人認為這書只適合傳播學專業(yè)相關的人士,若如此,他們將會像錯失房龍和卡爾薩根那樣錯失王少磊。
      
      思索著用語言來評論一本見識和語言都迷人的書,其實是一種自取失敗。那么,就此鄭重推薦王少磊的《沉默的螺旋》。它在夜晚拖后我捻燈的時間,并且,總能讓人頻繁在字里行間忍不住會心一笑,掩卷回味。
      
      另外,我想99%的人會把“沉默的螺旋”第一反應成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實不然,這書的英文名為:Spiral of Silence,王少磊在扉頁上說:我喜歡“沉默的螺旋”,不僅因為它的傳播學含義,還有這個詞的黑色意象,以及念出時的奇異口感?!俺聊穆菪笔且粋€模型,在寫作者的頭腦里,好比果殼里生動的宇宙。
      
      《太平洋的故事》的封底選了房龍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輝煌成就與駭人災難、小本賭注與驚天回報,英雄與惡棍并存的時代,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光榮冒險的時代。
      
      《宇宙》中,卡爾薩根有這樣描述:“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個藍色的光點?!薄八麄儠械襟@奇,這個貯藏我們全部潛力的地方曾經是何等容易受傷害,我們的嬰兒時代是多么危險,……我們要跨越多少條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而這樣迷人的思維和表達,在王少磊的《沉默的螺旋》中你常能找到,如同星光閃爍,在作者頭腦中那座生動的宇宙。
      
      
  •     記者: 11月下旬,上海召開的《文化中國》研討會上,眾多學者認為,《百家講壇》的收視率走高,熒屏上的各類文化節(jié)目層出不窮,但卻集體演化成了“文化評書”、文化快餐。對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
      
      王少磊:首先,文化快餐,跟整個快餐文化的語境是匹配的??觳臀幕窍M時代的特征,《讀書時間》撐了8年,但還是在央視下課。也許我們該有一個真正的公共頻道,可以堅守一些不那么娛樂的節(jié)目。
      
      另一方面,我又不那么確定。你知道,以前我們的節(jié)目太古板了,在這個角度上,我又希望媒體多進行“可讀性”努力。所以“文化評書”也有進步意義,對電視臺改進業(yè)務手段有好處。
      
      我的意思是,最好別“集體演化”,部分演化而成多元,我覺得那樣是比較理想的。大眾文化無妨徹底放下包袱,而應該有頻道談海德格爾——哪怕沒有收視率。
      
      記者:如果《百家講壇》算作歷史的通俗化評說,那么這種通俗化評說的邊界在哪里?
      
      王少磊:我不認為有一個精確的邊界。實際上,《百家講壇》的風格也不盡一致。我比較傾向于認同閻崇年,劉心武有時候也還不錯。不過我還是嫌閻太老實了,還不是最好的學術姿態(tài)。
      
      記者:一些學者批判易中天和于丹背叛了學術圈,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少磊:我不喜歡于丹和易中天,但絕非他們背離了學術圈。西方的大家都做科普,沒人規(guī)定學者只能用學術語言說話。當然我也不相信,他們可以靠這個做成大師。另外,學者們現在還很為學術圈驕傲嗎?
      
      記者:對于易中天和于丹,您怎么評價?
      
      王少磊:首先,我尊重他們的市場成功,承認二位都是聰明的文人。我不喜歡于丹,因為一個女的,用宏大飽滿的漂亮話談人生哲理。人生荒誕無常,我不喜歡如此肯定的語氣,誤人。但這些都還可恕,我其實更排斥他們的歷史解讀。對歷史的詩意解讀都是有害誤讀,還是魯迅說的好,幾千年的陳年流水簿子,翻開就倆字“吃人”。
      
      記者:在您眼中,《百家講壇》屬于科普節(jié)目但偏偏“冒充學術”,“學術”就該高高在上嗎?《百家講壇》主講蒙曼認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能這也正是《百家講壇》的思路”,而馬瑞芳也說“一定要讓學者把歷史講得深入淺出,有故事性”,在您書中(《沉默的螺旋》)談到了寫作風格的重要性,詼諧幽默的文風給人印象很深,我想問,嚴肅的“學術”又該以何種方式走向大眾,而不至于雖有內涵,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卻要向“通俗”妥協?
      
      王少磊:這是我的原話嗎?當別人拿學術質疑《百家講壇》的時候,我拿這個為它辯解。意思是,不要給一個電視節(jié)目太多的使命,假如它能做好普及不是也挺好嗎?
      
      一個學者可以并且應該做學術普及,但他的學術聲譽不能靠普及工作完成。蒙曼是對的,但教學跟科研還是不太一樣,雖然兩者都不鼓勵玄化,后者還是應該更“嚴肅”些。學術有自己的理想文風,既不是完全口語化的,也不是特別拗口生硬的。在這個方面,我覺得馬克思的度把握最好。
      
      嚴肅的學術,也應該采取曉暢并且富有文采的敘述。但嚴格說起來,學術并不真對大眾,學術允許是小眾的。所以,《百家講壇》是一個理應得到鼓勵的電視節(jié)目,它不是,也沒有義務去做學術(也許它比其他節(jié)目更有“學術性”)。學術要在學術平臺去做。
      
      不過,我也不認為他們是最好的普及。最好的普及者是什么樣子的?我以為房龍是最好的:雖然自己沒有哲學體系,但還是用可愛的方式,把人類文明史敘說了一遍——很多人從中得到啟發(fā)。再晚就是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是我的枕邊讀物。
      
      記者:專家對《百家講壇》褒貶不一,但并不影響其廣受百姓歡迎,這說明什么?
      
      王少磊:假如易中天拿《百家講壇》的講稿去評職稱,那專家再來批評他好了。我不喜歡他的風格,也不贊成他的觀點,但是沒有關系。別拿他的收視成績給其學術加分,但也沒有理由因此給他的科研減分啊。你可以說他不靠譜,那就當他是自己瞎演義罷了,我們?yōu)槭裁床毁|疑單田芳?百姓歡迎就百姓歡迎,把他當成暢銷書作者不好嗎?我看他說三國就好像我看《水煮三國》——當然我不看那類勵志經管,我是說我把他們看成是一種現象。
      
      記者:草根階層對《百家講壇》的認可,是否與現今電視媒體娛樂化不能滿足觀眾需求有關?是否與現今公共文化產品對大部分人來說不能構成“公共性”有關?“學術”的大眾化傳播是否對“學術”形成了傷害?
      
      王少磊:《百家講壇》構成了電視娛樂化的一環(huán)。比起文革,我不想太貶低這種現象。關于公共性的任何話題,我希望在私下的場合里討論。學術的大眾化傳播,不會對學術形成傷害——如前所述,我不認為《百家講壇》是學術傳播。
      
      記者:對于《百家講壇》,您認為“他們在電視上說歷史,統(tǒng)統(tǒng)是后見之明,還言之鑿鑿大義凜然的,嘴臉實在難看”,這是為什么?
      
      王少磊:我很為自己的嘴臉感到慚愧。我堅持這個看法,但也許措辭應該更溫和一些。你知道,上面那些話是在網絡語境下說的,而且搜狐那個訪談做得太長,我們這代人都有點“暴力審美”,說著說著就露餡了。
      
      記者:您曾經說過“三國”“水滸”宣揚暴力,這方面可以展開談談嗎?
      
      王少磊:作為推動社會的力量,我懷疑暴力是最好的手段。“三國水滸”有暴力審美的因子,但我并不那么肯定?;蛟S它還給我們帶來了活力?也就是個小說吧,冷兵器時代,沒有點刀槍劍戟成什么樣子?潘知常借此入手說他的美學,那也不失為一種結構辦法,但我還是覺得 “小說教”有點夸張了。不過現在是注意力經濟的時代,也許他的出版商考慮:概念包裝可能更容易進入視野?
      
      記者:有觀點認為,《百家講壇》把歷史和市場結合起來講,造成另一種形式的扭曲。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少磊:《百家講壇》如果有收視任務,它走市場理所當然。知識分子如果有社會良知,他會對自己的表現(包括被編輯過的表現)負責。現在播出的節(jié)目,就是商業(yè)邏輯和學術邏輯的合力吧。
      
      記者:您認為學界與業(yè)界是狼與狽的關系,這句話如何理解?你說過“未必認可學界甘愿合謀的游戲規(guī)則,但卻需要這個規(guī)則的承認”,這是為什么?
      
       王少磊:我現在,不會再使用這樣不嚴肅的字眼了。當時要排斥枯燥的學術文本,矯枉過正常常失于油滑。但既然連魯迅都“不悔少作”,還是把它收進了文集。我試圖表達這樣的困境:學界應該有獨立立場,但是常常跟業(yè)界合謀,成為對方的“舞美元素”了?!暗珔s需要這個規(guī)則的承認”后面還有一句:“才能獲得更多的發(fā)言機會”。難道不是嗎?我活在體制內,發(fā)言權基本上由體制決定。而我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職業(yè)發(fā)言……這不是個兩難嗎?
      
      記者:在書中您說“某些所謂的學界泰斗,一輩子沒學寫過幾句自己的話,頭發(fā)混到花白,滿嘴假話,卻到哪都端著”,這番話是否因為您尚不是學界泰斗?這種現象是否說明在現有體制下,中青年學者上升渠道有限?這是否反映了文化領域管理體制當中的深層次弊端?
      
      王少磊:加上“某些”已經是我試圖緩和語氣了,但其實還應該再緩和一些。這也是搜狐的網上訪談,我不該給互聯網增加情緒。但是我不打算,修改自己對學界的這個看法——至少是我熟悉的某些領域。
      
      我還批評《色戒》演得糟糕呢,是否因為我自己沒有成為影帝?
      
      我有一個學術茶會,上回請游學歐美的老師講大學精神,末了得出共識:如果高校生態(tài)出了問題,則生活其中的每個人都感到焦慮。
      
      記者:“余秋雨你越罵越要弄文化,王朔分明是個知識分子,非裝粗人”,您認為這是他們獨立知識分子人格所致,但也有很多的人認為他們只是以此包裝自己。余秋雨,有人認為他的成名與一些網絡寫手走紅的原因很接近,只是迎合了目前市場的口味,所以一度得到追捧。而王朔,更多的人認為他善于炒作自己,有時甚至是不擇手段,只是在利用人們的注意力。對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笑罵隨他去,名利我圖之”,文化精英一再跌破道德底線底線和文明底線?對此,您如何理解?
      
      王少磊: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散文套路,余秋雨大概對新文本有點貢獻。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他有什么值得多說。我對宏大敘述者一向排斥,余不是我關注的作者。如果這人的市場成功的確因為包裝,我承認他既懂得傳媒又懂得受眾。
      
      我喜歡王朔,以及阿城、陳丹青他們那撥人。立場邊緣并且懂得策略,還把自己的世俗生活弄得不賴。我請你看看王朔的幾個訪談,包括他“罵記者”的那段視頻,到底是誰沒有道德底線?非常奇怪,為什么公眾無視事實,一味給王朔潑臟水?王朔的作品立得住,人品立得住——社會良知、獨立人格都沒有問題,我看他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我不關心哪個女的給他買了房子。
      
      記者:您的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按照某種邏輯,張愛玲比丁玲更有理由出現在教材里?這方面可以具體談一下嗎?教材改革也是近年一個熱點話題,今年10月份黑龍江把“金庸小說的愛情”列為高中選修課,不知您是如何看的?而小學和初中的歷史教材,也被人痛斥是誤人子弟,您可以就此談談嗎?
      
      王少磊: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傾城之戀》與《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誰更立得???你可以說《王貴與李香香》有宣傳作用,但文學上李季能跟戴望舒比嗎?我們的語文教材,旨在傳承國語還是單一的價值觀?現在熱播的《大刀》講的是29軍,但我上學時的歷史課本里,只提到蔣介石搶奪抗戰(zhàn)勝利果實。再說《世界歷史》,我不知道現在是怎樣寫蘇芬戰(zhàn)爭的,如何寫蘇聯波蘭那些事情的。我不喜歡武俠小說,但我承認金庸是最成功的武俠小說作者;我不承認金庸是什么文學大師,但我承認他曾是個精明務實的報人;我不贊成金庸的東西進小學教材,但我喜歡“金庸進教材”這個進步信號。
      
      記者:您認為“今天城市雕塑里被過分夸張的女性身體,有一天會再度矯正”,對于這種“夸張”如何解釋?這是否有矯正的必要?
      
      王少磊:這個我在新書里說得很清楚了:我不羨慕文化沙漠里的“純潔”。今天城市雕塑里被過分夸張的女性身體,我相信有一天會再度矯正。都市報娛樂新聞欄里裸露的描寫,也有一天會考慮克制含蓄——這是媒體和受眾都要經歷的長大,從長遠看,我一點也不擔心公眾的整體道德水平。我一點也不為“裸替”事件擔心,但卻永遠記得那一次的錯愕與震驚:鄭鈞懶洋洋地唱著他的愛赤裸裸,當我們的愛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時候。
      
  •     因為互聯網的緣故,王少磊的文字我經??梢钥吹?。每當我讀到他寫的那些東西,總不免心存疑慮。
      
      首先是文章的樣式。王少磊在一所大學里教書。大學里,對教師的考評,我是知道的。每所大學,都要求它的教師,每年完成一定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量。教師們稱那為“工分”。掙工分,得靠“核心期刊”和“人大復印”。那必得是“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引言結論參考文獻”。我所看到的,跟這些很不對路。
      
      另一個,是他的話題。他所談的,多屬一些只能欲說還休的話題。這很吃力,也不討好。要把不好說的東西說明白,談何容易。不留神,文章七折八擰,失去流暢通達的感覺。那就不“好看”了。
      
      文章要好看,這是王少磊的原則。王少磊有非常好的古漢語功底。要是弄一些風花雪月的東西,還真有模有樣。在這方面,想要好看,他能做到??伤€是選擇了一些費勁的話題。而他要堅持的原則,依然是“文章一定要好看”。有一次討論,我略有些急。問他,產品說明書和天氣預報是不是也要好看。“那也得好看!”
      
      以我理工科的思維方式,條件越多,事兒越難辦,最后必然是“此方程組無解”。而他的觀點是,總能找到一種巧妙的方式,正確地表達思想——還能好看。那等于說“方程組總有解”。
      
      我可以用一些數據,來證明他的努力,一直在經受挫折。他曾寫過一篇《春晚是一篇成功的作文》。您可以查看一下后面網友的評論。我敢說,不下一半的人根本沒有看懂。當然,他堅持說,接近一半的人都看懂了。我沒有和他爭論。
      
      王少磊十分敏感。他自己解釋說,干我們新聞傳播這一行,就需要敏銳的觸角。其實,那話里有辯護的含義。因為他知道敏感,跟太敏感之間的差異。太敏感的作者,容易犯過度詮釋的毛病。他早先的文章里,我得說,是有這問題的。但近兩年,他有進步,增加了克制,增加了包容。然而,當我表揚他的時候,他卻反問:“你肯定,那不是因我變得遲鈍或麻木?”
      
      瞧!還是敏感。還是質疑。還是探究。
      
      所以他的文章,在我看來,缺少一些平和與閑適。有動蕩與活力,缺安靜與祥和。總之,無論他怎樣不停地探索與改變,我對他總是不滿意的。這真難為他了。
      
      也有證據表明,他的努力,似乎取得了成功。最直接的證明,那就是您。您都看到這本書的最后一頁了,仍覺得意猶未盡。正拿我的這段文字,作為餐后的水果。那多少說明他的文字,至少您是看得下去的。
      
      最后我得告訴您,無論他怎樣地努力,取得怎樣的成績。我都不會表示我對他十分滿意。
      
      我是他哥。
       (王少東)
      
      
  •   還有一句口頭禪我也很喜歡:諸位......
  •   不喜歡被閹割了的文字,特別是在傳媒,黨的喉舌,方面的個人觀點,所以,沒有購買這本書。預測,此書還要降價!再想,這樣的人一定在網絡中有頭有臉,所以,還是看其博克,知其觀點好了。
    對不起,不是不消費,而是這樣的文字不可消費!
  •   肖像權相關規(guī)定不包括手腳。
    如果使用的是未授權的攝影作品,那么手腳背影等就有可能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
  •   我們自己窮開心成么?:)
  •   郭明全(南廣學院新聞系教授)
    郭明全:少磊的新著名字這么怪啊……《沉默的螺旋》,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
    新聞系教授竟然會不知道“沉默的螺旋”理論???
    著實讓我這個外貿專業(yè)的學生感到成吉思汗。
  •   同上,汗~
  •   王少,這本書你就給了我們班一本,李黎丹老師看似溫柔,原來也是個性情中人.....
  •   李黎丹:我不是說教育體制沒有問題。我只是覺得,單方面指責沒有意義,為什么不能做自己該能做的事情呢?
    。。。。。。。。。。。。。
    囧。。。這多么像當局的發(fā)言。
  •   我寧愿相信他知道“沉默的螺旋”理論,只是故意放低姿態(tài)做個設問罷了。
    這種事兒在體制內的人其實經常干,清宮戲里面的君臣問答也海了去了。
    粗俗一點說,就是拍馬屁。
  •   謝謝LZ啊,還差點準備看這個書呢,幸虧先看到了這篇帖子。
  •   郭明全(南廣學院新聞系教授)
    郭明全:少磊的新著名字這么怪啊……《沉默的螺旋》,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
    新聞系教授竟然會不知道“沉默的螺旋”理論???
    著實讓我這個外貿專業(yè)的學生感到成吉思汗。
    ==========================================================
    ==========================================================
    1、初看到的時候我也以為是作為一個新聞系的教授居然不知道“沉默的螺旋”?
    但是仔細看一下就會發(fā)現,他問的是有什么“特別的”含義,而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意思。
    2、在第一部分的“爭鳴”里,王老師的觀點和表達都非常贊啊。
    3、對王老師的個人性情和用語精準程度很喜歡,對老師關于教書育人的態(tài)度和物質觀方面不是很贊同。私以為,老師可以在專業(yè)教書的時候“順便”育一下人,畢竟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至于物質觀,可能因為我還是學生,有些觀念還不是很成熟,當然精致生活沒錯。
    4、感謝貼出帖子。
  •   聽說你還有足本的點評?
  •   還來不及寫完呢
  •   zhangailing,linyutang,zhouzuoren,hushiazhi^^^^^^^^^^^^
  •   大眾文化無妨徹底放下包袱,而應該有頻道談海德格爾——哪怕沒有收視率。
    很是贊同。
  •   對不起,我不小心點到我不喜歡這篇文章了……對不起啊!我認認真真看了,蠻有收獲的,我不是故意的?。。?!
  •   這記者不錯,功課做足
  •   這是典型的看熱鬧不怕事兒大的記者。
    這是典型的偏不讓你看熱鬧的回答者。
  •   鄭鈞懶洋洋地唱著他的愛赤裸裸,當我們的愛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時候。
  •   哈哈,哥兩~
  •   救命!!!到處都買不到這本書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我好想要。。。我也是學傳播方面的。。。在哪里能有這本書賣啊。。。
  •   @綠色開花植物
    正巧昨天在書店看見來著。不過沒買下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