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茜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目前,國內關于歐美各國現(xiàn)代設計史的論著較多,而對日本的歷史性觀察則不夠充分,高茜所著的《現(xiàn)代設計史》對日本的著墨有所突破與深化,寫作突出了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脈絡線索。本書簡明扼要與歷史脈絡清晰并重,對設計師、設計作品、人物的介紹因其在設計理念推動上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對概念的總結與意義的定性歸納則相對弱化,本書能提供給讀者以感知歷史過程與規(guī)律的柔性空間。本書既是對藝術與現(xiàn)代設計史感興趣的人士的可選讀物,也是大學本科、???、網絡教學的合適教材。
作者簡介
曾就讀于云南藝術學院(視覺設計)、日本奈良教育大學(美術教育)、神戶大學等學府
最終獲日本神戶大學博士學位(藝術設計史/視覺文化) 曾任職于云南師范大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大學及研究機構
現(xiàn)任華東理工大學(中國上海)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書籍目錄
序(中山修一)
前言
0 前史
Ⅰ 造物起源期
Ⅱ 造型基礎風格的形成期
Ⅲ 中世紀
Ⅳ 文藝復興及后續(xù)藝術發(fā)展
Ⅴ 日本藝術源流
1 現(xiàn)代藝術設計的萌動
Ⅰ 機械時代的對立
Ⅱ 年英國倫敦萬國博覽會
Ⅲ 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
Ⅳ 新藝術運動及周邊(Ⅰ)
Ⅴ 新藝術運動及周邊(Ⅱ)
Ⅵ 市民社會的視覺傳媒設計
Ⅶ 攝影的發(fā)明及其在平面?zhèn)髅街械倪\用
Ⅷ 日本傳統(tǒng)及西方借鑒
2 設計理念的探索與確立
Ⅰ AEG和DWB的摸索
Ⅱ 包豪斯Ⅰ——理想與探索
Ⅲ 包豪斯Ⅱ——藝術與技術的綜合統(tǒng)
Ⅳ 荷蘭的近代運動
Ⅴ 俄國的近代運動
Ⅵ 都市感設計與裝飾藝術運動
Ⅶ 日本視覺設計的探索
3 美國的工業(yè)設計
Ⅰ 時代要求與思想基礎
Ⅱ 作為商業(yè)的工業(yè)設計之路
Ⅲ 社會化與商業(yè)化的設計
Ⅳ 來自歐洲的影響
4 現(xiàn)代藝術設計
Ⅰ 英國
Ⅱ 德國
Ⅲ 法國
Ⅳ 意大利
Ⅴ 歐洲其他國家
Ⅵ 美國
Ⅶ 日本
Ⅷ 展望
編后語
參考文獻(圖片出處)
索引(關注人物概念)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公元前11世紀中期,希臘的雅典出現(xiàn)了與麥西尼風格不同的陶器。這種不同主要反映在裝飾紋樣上。在麥西尼風格的陶器上,裝飾紋樣主要是徒手繪成的圖畫,而雅典的陶器裝飾紋樣卻是在劃分出來的裝飾中,利用儀器繪制的樸素的結構性裝飾圖案。這些陶器的裝飾法為后來的幾何裝飾陶器的確立奠定了基礎,也因此被叫做原幾何學樣式。這些用圓規(guī)等儀器來繪制的幾何裝飾主題,與儀器的特質相對應,建筑架構式的裝飾構成了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陶器上極為顯著的幾何樣式,其紋樣形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菱形、鋸齒形、Z字形等)。在陶器的器口、器腹、器頸等容器的重要部位都有形式化的人物、動物的裝飾主題。在希臘的這些幾何形裝飾主題中,它的配置被認為“充滿了幾何學的構想”,而非隨意的放置。這些幾何學的原則在紅陶、青銅的小雕塑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將要表現(xiàn)的物像的各部分都用幾何形體置換,利用對有機形體的分析和組合使之達到各部分的均衡調和,這些造形原則,構成了希臘的藝術理論。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設計史》一般以工業(yè)革命后為基本內容。但工業(yè)革命前的部分是與之緊密相接的,尤其是從中可以觀察到些人類造物歷史上一貫的特征。首先,各民族與地域獨特的造物形成了對讀解工業(yè)革命后各國造物的演變很有幫助;其次,在國際樣式日漸被人熟知的同時,帶有鮮明的各國各地域民族特征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樣式也再度崛起,在解讀這些現(xiàn)象的時候工業(yè)革命前的各國各地域造物的歷史又是最好的參考讀物。所以,作為現(xiàn)代設計史的前史部分,我們在第一章對18世紀以前的造物流派、樣式及其相關文化作粗略的概括性講述,并作一般性思考,僅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自學的線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