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千年古都書系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劉連銀、姚偉鈞、 雷學華 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 (2011-06出版)  

前言

中國古代的都城,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古代人文薈萃之地,四方文化融匯之所;中國文化的萬千氣象,便是在這些古都中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都城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縮影。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建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的古都,自然就成為人們洞窺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吸引著無數(shù)的游人紛至沓來,領(lǐng)略其風采。    中國古代都城,是在城市的基礎(chǔ)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中國歷史上和語言文字中,最初的“城”和“市”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所謂“城”,是為了抵御外來侵略,獲取和維護政治、軍事權(quán)力而建造起來的設(shè)施:而“市”乃是商品交換的場所。一般而言,“城”的出現(xiàn)比“市”要早,“城市”一詞的使用,是作為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市”逐漸與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城”相互滲透融合的結(jié)果。史學家們一般把夏代中晚朝至西周視為中國古代城市(確切地說是古代都城)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由于城市的行政地位不同,因而它們的等級也有區(qū)別:按行政級別可分為都城、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等。各級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體有一定的規(guī)定,而且,城市的規(guī)模和布局一般也取決于它們的行政級別。所有城市中,地位最高的是都城,因為它們是一國之都。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由于王朝更迭,列國遞變,因而出現(xiàn)過許多都城。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在北魏以前,中國就有180多個都城,加上北魏以后到明清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都城大約有200多個,這在世界上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比肩的。在這些古都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它們號稱中國六大古都,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國際大都市。    中國六大古都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的精華和瑰寶,它們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和縮影,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國的城市建設(shè)與城市規(guī)劃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當西方城市科學尚處于粗放階段,我國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富有華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規(guī)劃體系(其中包括城市規(guī)劃理論、建設(shè)體制、規(guī)劃制度及規(guī)劃方法。隨著社會的演進,這套體系傳統(tǒng)不斷得到革新與發(fā)展。因此,歷代名城輩出,特別是漢唐“長安”與“洛陽”、宋“東京”與“臨安”、元“大都”與明“南京”等,都是當時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規(guī)劃之先進,城市之宏偉,影響之深遠,一直為世人所稱頌。從不同時代的一些外國人士的記述中可窺知一二。例如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認為杭州(南宋臨安)城市之莊嚴秀麗,堪為世界之冠。這些古代都城作為中華民族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jié)晶,并未隨著古代政權(quán)的消亡而悄然而止,而是以其舊有的文化與新的文化相融通,不斷向前發(fā)展,豐富著新的中華文明,使千年古都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對中國古都的研究方興未艾。人們認識到,要想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首先就應(yīng)該搞清中國古都的歷史,特別是這六大古都的歷史。同時,不清楚這些古都形成與演變的規(guī)律,也就不可能為這些已成為現(xiàn)代大城市的古都提出有價值的管理規(guī)劃。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華中師范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的教師共同研討、合作撰寫了這套“華夏千年古都書系”。這套書系共分六冊,北京、杭州、開封、洛陽、南京、西安各一冊,共百余萬言。每冊又分為上、下編。上編對每個古都的歷史沿革進行簡略的介紹,為讀者提供了古都發(fā)展變化的基本線索,從而展示了一幅中國歷史滄桑變遷的圖景;下編則以現(xiàn)存歷史文化景點為依托,著重介紹每個都市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既有真實的歷史記載,也有許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軼聞趣話和優(yōu)美的故事傳說,展現(xiàn)出古都豐富濃烈的人文景觀和生活情調(diào)。    我們這套“書系”最突出的特點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shù)性于一爐,處處凸現(xiàn)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蘊,從中讀者可以了解到中國各朝的歷史文化知識,包括:改朝換代的興衰榮辱,賢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風光宜人的風景名勝,以及價值連城的出土文物。此外,還能領(lǐng)略作者作為歷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專家對相關(guān)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新穎獨到的見解。最后,更難得的是作者文筆精練,敘軼聞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個閱讀過程絕無枯燥之感。所以,這套書不僅是一部古都的歷史,也是古都名勝古跡、軼聞趣事的動人畫卷,同時亦是一本可資導游古都的書籍。    本書系的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歷史與旅游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教授為了寫好這套書,大家多次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誠團結(jié),使這套書得如期高質(zhì)量地完稿。這套書雖然由我和雷學華教授共同主編,但主要貢獻卻是各位編著者作出的。同時,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的各位編車老師也竭盡全力支持這套叢書,他們精心組織、編排,使這套叢書增色不少。    中國歷史悠久,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文化遺產(chǎn)豐厚,這些都是值得開發(fā)的旅游資源。我們希望這套“華夏千年古都書系”能為中國蓬勃發(fā)展的旅游事業(yè)盡一點綿薄之力,使每一個炎黃子孫更加熱愛我們的古都,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姚偉鈞    2011年初春于武昌桂子山

內(nèi)容概要

劉連銀編著的《南京》分為上、下編、上編用豐富的史料對南京的興起和發(fā)展變化進行了翔實的介紹,生動地展示了一幅中國歷史滄桑的圖景;下編則以現(xiàn)存歷史文化景點為依托,講述著南京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優(yōu)美的故事傳說,描摹出南京豐富濃郁的人文景觀和生活情調(diào)。
《南京》最突出的特點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shù)性于一爐,處處凸現(xiàn)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蘊,從中讀者可以了解到中國各朝的歷史文化知識,包括:改朝換代的興衰榮辱,賢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風光宜人的風景名勝,以及價值連城的出土文物。此外,還能領(lǐng)略作者作為歷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專家對相關(guān)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新穎獨到的見解。最后,更難得的是作者文筆精練,敘軼聞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個閱讀過程絕無枯燥之感。所以,本書不僅是一部古都的歷史,也是古都名勝古跡、軼聞趣事的動人畫卷,同時亦是一本可資導游古都的書籍。

書籍目錄

上編  金陵自古帝王州六朝金扮地,千年繁華都/3山奇石險水秀麗/3六代更霸主/7玉樹歌殘王氣歇/9再創(chuàng)輝煌之者/12互者都邑之氣/15冶城煉鑄吳王劍/15勾踐創(chuàng)霸業(yè),范蠡筑越城/17王氣旺盛震熊商,鎮(zhèn)以金陵壯肝膽/18孫權(quán)割壤開吳京/21黃旗一掃蕩,割壤開吳京/21石頭城與建業(yè)城/24繁華帝京都/27霸業(yè)大江流/30彩閣金殿,六代豪華諸帝王/32建康都城建康宮/32窮極繁華金粉地/36龍虎勢衰佳氣歇,鳳凰名在故臺空/39南唐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45潮打空城/45四十年來家國/46三千里地山河/48一江春水東流去/49治隆唐宋,一代規(guī)模應(yīng)天府/52據(jù)其形勝以臨四方/52移三山填燕雀/54絕代繁華/58十年輝煌,太平天國定天京/63專意金陵,據(jù)為根本/63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65無父殺天兄,總歸一場空/69戰(zhàn)火紛飛悲壯曲/73中華民國三定都/75孫中山建都南京/75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78金陵殘夢/81    下編  南京名勝奇畫卷龍蟠虎踞明秀山水/85鐘山如龍/86雄關(guān)迷虎踞,幸嵐影江光——六朝形勝地石頭山/90曾落花如雨,瑪瑙籠翠英雄崗——江南登覽之地雨花臺/93畫船蕭鼓燈火,碧波清風煙月——十里繁華秦淮河/97千頃湖光,十分山色——風景游覽區(qū)玄武湖/100水巷歌聲遠,王孫會莫愁——第一名勝莫愁湖/105文化盛區(qū)雞籠山/110牛首山上出“神仙”/114景物尤勝燕子磯/116明輝爍神都,麗氣冠華甸/120抗神龍之華殿——東吳建業(yè)宮/120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南朝建康宮/123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夢——江寧府城南唐宮/127幾多廢礎(chǔ)埋秋草,一半豐碑臥夕陽——一代規(guī)模明故宮遺址/129宮禁煥燦,廷闕瓊瑤——輝煌十載天王府/135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140墳塢已渺,史跡尚留——吳大帝孫權(quán)陵/140碑字已漫青草死,酸風吹煞石麒麟——晉東陵與西陵/143老向空山留片石,夜深翁仲話梁臺——南朝陵墓石刻/145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崇宏壯麗的明孝陵/14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155火樹含日炫,金剎接天長——千年古剎雞鳴寺/155四大叢林,江南云岡——棲霞古寺千佛巖/157鶯飛不度長干塔,龍去空余白下潮——巍巍靈塔報恩寺/161萬松參天,一徑幽深——殿宇如云的靈谷寺/165歷史遺跡遍金陵/169北陰陽營古文化遺址/169湖熟古文化遺址/170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171鳳凰臺上鳳凰游/173天下文樞——夫子廟/174宮墻萬仞,文廟典范/179蜿蜒百里,舉世無雙南京城/181遙相呼應(yīng)鐘鼓樓/187金陵何處大觀園/189斬邪留正解民懸,功虧一簣譜悲歌/192警鐘長鳴中山陵/196累累白骨為證,曾燒焦的土地為證/201梅園新村革命舊址/206人物采風異物記/209有廟堂之量的謝安/209山中宰相陶弘景/212半山老人王安石/214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的徐達/215鯨海吼浪、際天而行的鄭和/217“金陵八家”千秋翰墨永流芳/22l參考文獻/223

章節(jié)摘錄

玉樹歌殘王氣歇    凡事樂極生悲,南朝皇帝的紙醉金迷葬送了半壁偏安的小政權(quán)。公元589年,隋文帝派韓擒虎、賀若弼等率大軍南下,滅掉了南朝最后一個王朝陳朝。隋朝統(tǒng)治者擔心有人再度割據(jù)江南,對建康采取抑制其發(fā)展的政策,蕩平建康城邑,摧毀六朝宮苑,使宮殿園囿城邑毀蕩殆盡,變成廢墟,只留下城西小小的石頭城作為蔣州州治,連丹陽郡也廢除了。蔣州轄江寧縣、溧水縣、當涂縣,南京地區(qū)只有江寧一縣。建康古城衰敗了,真是“玉樹歌殘王氣歇”、“六朝文物連草空”。這是南京歷史上經(jīng)歷的第一次大劫難。    隋煬帝時,由于金陵地區(qū)人口經(jīng)濟不斷地增長,蔣州又改為丹陽郡,地位略有上升。公元616年,隋煬帝第三次游江都(今揚州),這時,農(nóng)民起義的烽火已使他無法回京城長安了。于是,在次年下令建造丹陽宮,準備遷都金陵。不料,在農(nóng)民起義的大風暴中,未及遷都,煬帝在公元618年被部下刺殺身死,隋朝滅亡。    唐朝初年,金陵曾經(jīng)是杜伏威、輔公祐等農(nóng)民起義軍的根據(jù)地。杜伏威歸降后,金陵的名稱由江寧改為“歸化”。也許正是農(nóng)民起義軍根據(jù)地的緣故,唐朝繼續(xù)貶低金陵的地位,在這里設(shè)升州,以后又有白下、金陵、上元等名,還曾一度撤去州一級的級別,只設(shè)縣。但是,金陵的山水風光和昔日都城的地位仍吸引了唐代大量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杜牧、李商隱、韋莊等都在金陵留下了不朽詩作。一生喜歡美酒月下飲的詩仙李白尤喜歡秦淮河邊的明月,曾飲酒賞月,擊節(jié)吟詩:    蒼蒼金陵月,    空懸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    霸業(yè)大江流。    相傳一次李白酒醉,在秦淮河文德橋上賞月,低頭見河中月影皎潔,競張開雙臂躍下橋去撈月,月未得,卻將水中明月剖成了兩半。以后每逢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橋影下河中明月分為兩半,就是李白的杰作。    唐代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天下紛亂,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東南地區(qū)主要有吳國和吳越國。金陵是吳國重鎮(zhèn),吳國權(quán)臣徐溫派其養(yǎng)子徐知誥營建金陵城。徐知誥以金陵為根據(jù)地,奪吳國帝位,建立南唐。金陵成為南唐首都,又出現(xiàn)了38年的輝煌。    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金陵入宋朝版圖。宋改江寧為升州,治江寧、上元兩縣,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改升州為江寧府。在神宗時,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曾3次出任江寧府尹,晚年更是辭官寓居此地,在城東鐘山附近白塘建造了一座簡單住宅,自稱“半山園”,在此讀書著述,后來亦終老于此。    到了南宋,都城遷到臨安(今杭州)。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宋高宗以江寧為帥府,后又改為建康府,由于建康的地理形勢,它實際上是南宋抗擊金兵的前哨陣地。公元1129年,金兵大舉南下,守衛(wèi)建康的主將杜充等人毫無抗金的信心,指揮失當,雖有岳飛等將領(lǐng)的奮戰(zhàn),也沒有挽回宋兵潰敗殘局,建康淪陷。后來,在江南軍民打擊下,金兀術(shù)被迫北撤,將擄獲的婦女玉帛運往六合,建康城被洗劫一空后放火焚燒,城內(nèi)建筑物化為灰燼,居民尚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建康城經(jīng)歷了歷史上第二次大劫難。    抗金名將岳飛聞訊后,追擊并大敗金兵于靜安鎮(zhèn)(今南京下關(guān)附近)。金兀術(shù)遭擊后,欲與岳飛決一死戰(zhàn)。岳飛在牛首山設(shè)下抗金堡壘,并乘夜混入金兵營中,襲擊金兵,金兵不明就里,自相殘殺。岳飛派騎兵在金營外圍追捕逃竄之敵,金兀術(shù)被迫逃往下關(guān)龍灣地區(qū)。接著,岳飛乘勝在建康城南門外再次大敗金兵,俘獲金軍將領(lǐng)20余人,斬首3000余人。岳飛抗金堡壘遺址還存在牛首山東面半山腰上,余半月形的石壘殘基一座,記載著牛首山這一著名戰(zhàn)役。    戰(zhàn)后,宋高宗沒有接受陳亮等人遷都金陵、北上反攻、恢復中原的建議,把金陵改為建康府。在府尹馬祖光主持下,宋金交戰(zhàn)中毀壞的城池得到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南唐江寧府城的規(guī)模。金陵還建有皇帝行宮,以備皇帝在這里主持北伐。不過,宋高宗只在這里住過很短的時間就龜縮臨安去了,他任用奸相秦檜,開始執(zhí)行投降路線,茍且偷安。當時建康行宮有40座殿堂館閣,行宮的北、東、西三面大多是軍營,東南是“建康府學”(今夫子廟)。自公元1130年金兵焚掠建康后,到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攻陷建康止,建康有百余年沒遭受兵災(zāi),又恢復了一片興旺景象。    江南奢華安逸的生活享受使南宋王朝宴安鴆毒,不思進取,日益消弭了北上收復失地的志向。曾在建康城外大敗金兵的岳飛競遭殺害,許多志士仁人報國無門。茍安了100多年的南宋王朝終于在公元1275年被元軍滅亡,建康城亦淪陷。元朝在建康設(shè)置建康路,后又改為集慶路。    P9-12

編輯推薦

南京雄踞江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之朝都,自古就贏得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    劉連銀編著的《南京》是一本可資導游古都的書籍。這里展示的不僅是南京發(fā)展變遷的歷史,也是南京名勝古跡、軼聞趣事的動人畫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華夏千年古都書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