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典型地區(qū)下部巖石圈組成、結構和層圈相互作用

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  作者:路鳳香,吳其反  頁數:195  字數:340000  

內容概要

對下部巖石圈的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認為不同的地幔域在不同的時間里深部作用的重要表現是層圈相互作用的差別,一般來說造山帶活動期間,深部作用及巖漿起源主要受控于殼-幔的相互作用;大陸克拉通穩(wěn)定期間深部作用及巖漿起源主要受控于深部熔/流體-巖石圈的相互作用;在大陸和大洋巖石圈的拉張期間,深部作用及巖漿起源主要受控于軟流層-巖石圈的相互作用。    在考慮中國東部下部巖石圈組成、結構和層圈相互作用的空間格局方面,編者在地區(qū)上從原來僅側重于華北克拉通東部擴展到兩側的造山帶,包括燕山造山帶和秦嶺造山帶。目的是比較古老克拉通和造山璉對中-新生代世厚巖石圈減薄事件的響應,以便從空個側面進一步認識這一事件的性質。本書共八章,包括:中國東部典型地區(qū)下部巖石圈的層圈相互作用、中國東部地殼結構及重要斷裂的發(fā)現、中國東部下部巖石圈結構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東部典型地區(qū)下部巖石圈孤層圈相互作用  1.1  序  1.2  中國東部巖石圈/軟流圈過渡帶(L/A過渡帶)的存在與依據  1.3  研究區(qū)顯生宙以來層圈相互作用的類型  1.4  典型地區(qū)顯生宙以來的地幔演化  1.5  結語第二章  中國東部地殼結構及重要斷裂的發(fā)現  2.1  區(qū)域策略和磁場圖  2.2  中國東部斷裂構造分布特征  2.3  歸州-丹東隱伏斷裂的發(fā)現  2.4  歸州-丹東斷裂、郯廬斷裂空間分布特征  2.5  現代地震分布特征及其與斷裂構造的關系  2.6  主要結論第三章  中國東部下部巖石圈結構  3.1  下部巖石圈結構特征  3.2  策略場反映的莫霍面  3.3  熱流值計算的居里面  3.4  蘇魯地區(qū)高壓變質巖帶的重磁異常特征  3.5  蘇魯地區(qū)的深部結構:應用航磁反演的成果  3.6  主要結論第四章  燕山造山帶中生代火山作用及殼-幔相互作用  4.1  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4.2  燕山造山帶早侏羅世火山巖  4.3  燕山造山帶中-晚侏羅世火山巖  4.4  燕山造山帶晚侏羅世火山巖  4.5  燕山造山帶早白堊世火山巖第五章  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積作用特征及深部動力學背景  5.1  序言  5.2  區(qū)域地質背景  5.3  燕遼地區(qū)火山-沉積作用及巖相特征  5.4  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積層序地層格架  5.5  盆地火山活動旋回  5.6  淺部變形特征及其深部背景分析  5.7  火山-沉積盆地演化的深部意義第六章  華北克拉通殼幔相互作用及早期下地殼演化  ……第七章  華北克拉通新生代地幔不均一性及其根源第八章  秦嶺造山帶中生代巖石圈下部組成與結構結束語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東部典型地區(qū)下部巖石圈組成、結構和層圈相互作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