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輝 頁數(shù):271
Tag標簽:無
前言
讀書何以有用 梁文道 為了顯示讀書有用,我們這群香港愛書人無所不用其極。例如辦讀書雜志,每期專題都要盡量配合社會趨勢和流行話題。地震來了,想也不用想,當然得做和災難有關的題目,介紹些有關災難的必讀巨作,好讓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連天災這么厲害也逃不出書的手掌心。 這種介紹書的文章有點像現(xiàn)在香港中學生很流行的通識育功課,總是照時事填充一份很“多角度思考”很有內(nèi)容的報告出來。一弄不好,所謂的“多角度思考”其實就是一堆觀點和數(shù)據(jù)的羅列;而那些觀點和資料,不消說,全部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有機會看這些功課,你大概會以為學生全在互相抄襲,因為里頭引用的數(shù)據(jù)都很像。其實不是的,這只是懶惰的結(jié)果。我們在Google搜索一個關鍵詞,頭兩頁出現(xiàn)的網(wǎng)頁鏈接就是功課“多元”觀點的來源了。 更常見的問題出在這些功課的結(jié)構上。一篇東西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的論點不一定就能顯示你懂得“多角度思考”,假如沒有一套邏輯清晰的架構安放它們的話;這便只能叫做混亂,或者“短路”。同樣的道理,材料再五花八門,假如不知簡繁輕重,看到什么就丟什么進去,那就叫做垃圾堆填,而不是信息完備。 臺灣出版奇才詹宏志縱跨紙媒網(wǎng)絡兩世代,他當然喜歡而且擅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來的無限知識寶庫,但是處理如斯龐大信息量的方法與能力,他得承認還是來自閱讀。讀書和上網(wǎng)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自成架構,每一本書的有限恰恰就是一套結(jié)構的顯現(xiàn)。在網(wǎng)上搜尋古羅馬的材料,可以是趟漫無邊際的追逐;在一本羅馬史書中得到的,則是行程有始有終,景點也布置得站站分明的旅行。我甚至以為,一個經(jīng)過充分閱讀訓練的人,就算上網(wǎng)搜集資料也能分外地得心應手。 這或許是老一輩人的想法。尤其干傳媒這行,真得有三頭六臂的功夫,遇到任何事件,都要即刻為它聯(lián)想出各式各樣的關聯(lián),使之立體,讓它豐滿。所以香港有不少傳媒前輩都是深藏不露的雜學家,平常寫報道下標題看似風平浪靜,肚子里的墨水卻如海潮洶涌。而葉輝正是這等人物,三十多年來從體育記者做到報社社長;細致的專訪,聳動的頭條,他都優(yōu)而為之。另一方面,他又分裂出好幾個筆名,寫詩,寫散文,寫小說,辦文化刊物,而且提攜后進,成為香港文壇年輕人心目中的大長老。許多文藝青年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暢銷大報的社長到底是怎樣在審理完殺人放火的消息之后,又回到家中平心靜氣地埋首攻讀齊澤克;又如何可能在夜半為藝人裸照配上香艷刺激的標題之后,復于清晨吟詩一首以和他心愛的保羅·策蘭?這簡直就像機器貓小叮當在兩個世界中間開了一扇任意門。 這部《書到用時》或許就是答案了。卸下傳媒主管工作的重擔,如今葉輝每周只在報紙上寫一篇書話,非常完整地把他傳媒人和讀書人的身份結(jié)合呈現(xiàn)。電影《蝙蝠俠》來港取景,北京奧運風波,貝·布托被人暗殺,這等報刊上的頭等大事都成了他展露學問的機會,讓你知道事事有來歷。就像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和一位見多識廣的前輩在廣式茶樓飲早茶翻報紙似的,你才興奮地讀出一條驚天大消息,他就接了過來條分縷析、引經(jīng)據(jù)典,冷冷地把你的一句感慨變成一篇真正“多角度”思考的時事分析,仿佛世間萬事盡在老夫計中。葉輝這派頭,實是香港前輩文人的小傳統(tǒng)。多少世外高人平日隱姓埋名,表面上只不過是這腥風血雨的傳媒江湖中的小角頭,什么“巨鯨幫”幫主“五毒教”教主,自命名門正派的少年才俊多半要瞧他不起,沒想到那傳說中的后山掃地僧正是眼下此人。 盡管如此,每個人處理信息的方式都還帶著點個性。由于我也喜歡這種“讀書有用”的路數(shù),喜歡在評析時事的時候夾帶書介,在推薦書籍的時候以潮流話題為引,所以我便特別關心葉輝的招數(shù)門徑。以前一篇篇發(fā)在報端還沒仔細注意,如今一口氣全書讀畢,我才發(fā)現(xiàn)葉輝果然是個詩人。同樣是借時事引介書籍,他的思路特別跳躍。例如講股市的瘋狂,換作是我,自是一板一眼地談些討論市場邏輯的心理學論著;而葉輝卻想到了疾病,用兩本揭發(fā)現(xiàn)代醫(yī)藥產(chǎn)業(yè)真面目的書間接折射出股民的迷信心理。這已不只是博學,更是想象力的馳騁,葉輝說到底骨子里是個文學人,就算接收外在環(huán)境的刺激也有別樣感官,即便消化信息也有另一副腸胃??础稌接脮r》,我看到的便是一套容納訊息整理觀念的有趣框架。如果青年學子想學好“通識教育”,最好別只沉溺于網(wǎng)絡搜索,而且得在閱讀中養(yǎng)成這種能替萬物命名能為趨勢定向的框架。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時文性讀書隨筆。作者通過讀本隨感評論的形式,大至社會政治改革、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國際關系,小至時尚、娛樂、體育、人際關系,以個人獨特的觀察視角,作出觀點鮮明的獨立評判,援古及今,針砭時弊,話題豐富,語言犀利,結(jié)構精悍,舉例生動,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葉輝,原名葉德輝,筆名有葉彤、方川介、鯨鯨等。早于20世紀60年代投身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寫作。1972年任職體育記者,先后在各大報社任編輯、總編輯及社長等職。著有《水在瓶》《浮城后記》《書寫浮城》《新詩地圖私繪本》《煙迷你的眼》《吃遍人間煙火》等。歷任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chuàng)作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評審委員,現(xiàn)為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顧問、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顧問。
書籍目錄
序一 讀書何以有用 梁文道
序二 讀書的人,不讀書的城 嚴飛
1 天氣真的改變了歷史?
2 新三國時代的誕生
3 活在謠言充斥的時代
4 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
5 奧運背后微笑的諸神
6 戰(zhàn)爭隱喻與民族英雄
7 與種族主義的幽靈同在
8 歐洲杯:借來的破壺
9 建筑之“負”與建筑之“惡”
10 一件T恤就是一種態(tài)度
11 蝙蝠俠:瘋狂的保守主義者
12 蝙蝠俠的超級敵人
13 英超:繁花滿眼的爛攤子
14 大氣電波的戰(zhàn)爭
15 還我街道與騎劫公園
16 基建和建筑的想象
17 處長先生,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18 1968年5月的革命想象
19 街頭藝術與迪斯尼化社會
20 《溏心風暴》與“善惡對立寓言”
21 左派的吊詭:“他性”的政治
22 再見,龍劍飛
23 狂歡之后我們做些什么?
24 如果昆曲和粵曲也有一個巴伐洛堤
25 哀傷的九月
26 羅志華的“一人戰(zhàn)爭”
27 用眼睛聆聽小飛俠的尖叫
28 林尚義的幾個凝鏡
29 梁羽生去矣,一個世代去矣!
30 牛的反抗就是人的反抗
31 拷問印度,也拷問世界
32 座頭鯨與無比敵
33 客廳戰(zhàn)爭 誰主浮沉
34 軍隊有槍,只為屠殺平民?
35 當軍閥尊稱昂山素季為姑姑
36 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
37 亞洲解殖強人的女兒們
38 你創(chuàng)造了夜,我制作了燈
39 不情愿的宗教激進主義者
40 普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tǒng)
41 萊辛?共產(chǎn)黨?《此時?此刻》
42 萊辛與貓:貓的一生就是人的一生
43 風災的夢魘,南方的黑人
44 為什么要“清一色”國籍?
45 放屁藝術家
46 啟蒙之書
后記 帶一本書到西九龍
章節(jié)摘錄
亞洲三國與世界三國 馬爾科姆·摩爾指出:埃莫特這位日本國情專家特別關注日本與中國、印度的關系,并提出一種令人向往的可能性——“生機勃勃的商品、服務和資本單一市場延伸,從東京到德黑蘭,無處不在”,然而,《對手》一書指出亞洲“微笑外交”背后的“三國演義”,這種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角力可能破壞三國之間的共同成就。這是亞洲范圍內(nèi)的“新三國志”。馬爾科姆·摩爾又指出,簡納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得出一個論點:世界正分裂成三個帝國——美國、歐盟和中國;歐盟擴張必須面對自我更新的問題,因為新成員擔心會變成歐盟的遙遠邊界。亞洲國家倒是不怎么視中國為威脅,因為中國崛起正好給友好國家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經(jīng)濟機遇。研究員簡納是智囊機構“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員,他2008年1月在《紐約時報》發(fā)表一篇題為“告別霸權”(Waving Goodbye to Hegemony)的文章,直指美國霸權的沒落已成既定事實。他指出,無論誰成為美國下任總統(tǒng),都無法阻止美國霸權的衰退,歐盟與中國相繼崛起,將與美國鼎足而立,這就形成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新三國時代”(The New Big Three)。這篇文章很明顯是為《第二世界》這本新書做好熱身準備。簡納在文中毫不含糊地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秩序可能在十年后便正式落幕,踏入21世紀,世界出現(xiàn)新格局——中國和歐洲崛起,導致美國霸權的“單極世界”瓦解,正逐漸演變成“三極世界”。美國、歐盟與中國這“新三國”勢必相互牽制,吸納“第二世界”國家——中國的影響力在拉丁美洲國家如巴西、委內(nèi)瑞拉迅速擴大,而印度、泰國、越南、俄羅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則向歐盟靠攏。據(jù)簡納分析,歐盟魅力在于它是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單一市場和貨幣系統(tǒng)。埃莫特的《對手》大概以歐美讀者為對象,他把“中國威脅論” 改寫為“亞洲是一個危險的地區(qū)”,但他非常聰明地指出:與其說這種威脅在于亞洲將要挑戰(zhàn)西方,不如說亞洲三強——日本、中國和印度將會相互對抗。這論調(diào)當然有其道理,那么,我們也得要問:在歐洲,何嘗不是存在英、德、法、俄的競爭? 歐洲的大實驗與美國的對策 法國哲學教授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早在1991年便發(fā)表“今日歐洲的種族主義與政治”(Racism and Politics in Europe Today)一文,他借用馬克思所說的“歐洲已不存在一個本來意義的國家”,指出歐洲舊勢力的“幽靈”從兩個方面漸漸被削弱:其一是各種新生的種族共同體——盡管在形式上仍是主權國,但已經(jīng)不再是嚴格的現(xiàn)代歐洲意義上的國家了,因為它們還沒有割開國家與種族共同體之間的臍帶;其二是多重跨國環(huán)節(jié),從跨國資本到卡特爾(cartel,即資本主義壟斷的一種形式,一種限制競爭的行為,亦即反壟斷法所要規(guī)制的主要對象),以及國家之間的政治共同體——他所論說的,正是今日的歐盟及其精神價值。簡納在討論“第二世界”向“新三國”靠攏的趨勢時指出:“第二世界”并不是單純地選擇市場,同時也得要解決各自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上的課題,戰(zhàn)略性地選擇合作伙伴。歐盟正好創(chuàng)造了新理想的模式:政治、軍事矛盾可以通過歐洲式統(tǒng)合來解決。簡納近十年走遍他論述的“第二世界”:東歐、中亞、拉丁美洲、中東和亞洲其他一些地方,手頭上有大量“第二世界”的第一手資料和數(shù)據(jù),他的新書顯然并不是躲在書齋里的空想。簡納也提出了美國面對“新三國時代”的應對方式——首先,必須放棄“國家利益優(yōu)先主義”,繼而將“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視為大前提,還要以國務院代替國防部負責國家安保最前線,其他對策,包括派遣和平團與英語教師到世界各地積極進行民間外交,最終引致亞洲資金再次流入美國。問題也許就在于所謂“普世價值”——它存在嗎?它是否既適用于西方世界,也適用于東方世界?既適用于基督文明,也適用于伊斯蘭文明,同時又適用于儒學和佛學的文明?加拿大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說得好:“歐洲史就是一部‘自由’的成長的歷史?!边@句話雖然現(xiàn)在少有歷史學者認同,卻是深植于歐洲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他在《歐洲歷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一書中指出:20世紀初是沒有歐洲通史的——站在德國人的觀點,一部德國史就是一部歐洲史;站在法國人的立場,一部法國史就是一部歐洲史。歐盟日漸壯大,這個政治與經(jīng)濟的“超國家體制”(Supra-national Authority)的歷史必然是一部“自由”的成長的歷史。 麥克尼爾提出的歐洲史,極近于英國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那一代人所說的“維多利亞史觀”(Victorian historiographies)——有意識地引用“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所高舉的正是“自由的成長”的鮮明旗幟。然而,這套史觀的正確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逐漸受到質(zhì)疑,麥克尼爾另有見解,他提出與其批評舊觀念,不如以新的論點研究歐洲史。 麥克尼爾主張,“文明”從核心向周邊擴張,世界文明互有關聯(lián)——此作為歐洲史發(fā)展的骨干,即可說明20世紀以降的歐洲文明緣何方興未艾,不像希臘、羅馬及文藝復興晚期的意大利那樣,從興盛走向衰亡。 P17-20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一位作家到了某個年齡和階段,幾乎一定會寫一本談書論書評書的書,只因他自己曾經(jīng)深深受益于書,啟蒙過,感動過,他對書本有著深深的“虧欠”。所以,寫這樣的一本書,等于還債,把曾經(jīng)虧欠的掏出來、交回來,讓其他人也有機會因之受益、啟蒙和感動。《書到用時》,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馬家輝 葉輝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民間學者宗師,我從不擔心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憂慮人到無求懶提筆——幸好葉輝從來沒有離棄我們。 ——湯禎兆 深深感受到葉輝那種嘗試跟讀者對話,與他們同步討論和分析一些社會現(xiàn)象、熱門話題的態(tài)度。究竟他在評書?還是評事?又或者兩者皆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過境遷卻仍覺他的分析有所啟發(fā),細心咀嚼,依然滋味。 ——呂大樂
編輯推薦
“民間學者宗師”、“文化界北野武”葉輝首部簡體作品!《書到用時》——一部反功利讀書的給力之作。以書論世,時局世事洞若觀火;因事涉書,大顯卷中花團錦簇! 梁文道作序,也斯、馬家輝、湯禎兆、呂大樂等眾多文化界名人鼎力推崇! 本書像一部無窮無盡、充滿張力的讀本,接駁了大量書籍的血管,令讀者有如一口氣讀通了上百本書。內(nèi)容探討了許多時下熱門社會話題,攀引信息豐富,評析視角老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