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輝  頁數(shù):271  
Tag標簽:無  

前言

讀書何以有用    梁文道    為了顯示讀書有用,我們這群香港愛書人無所不用其極。例如辦讀書雜志,每期專題都要盡量配合社會趨勢和流行話題。地震來了,想也不用想,當然得做和災難有關的題目,介紹些有關災難的必讀巨作,好讓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連天災這么厲害也逃不出書的手掌心。    這種介紹書的文章有點像現(xiàn)在香港中學生很流行的通識育功課,總是照時事填充一份很“多角度思考”很有內(nèi)容的報告出來。一弄不好,所謂的“多角度思考”其實就是一堆觀點和數(shù)據(jù)的羅列;而那些觀點和資料,不消說,全部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有機會看這些功課,你大概會以為學生全在互相抄襲,因為里頭引用的數(shù)據(jù)都很像。其實不是的,這只是懶惰的結(jié)果。我們在Google搜索一個關鍵詞,頭兩頁出現(xiàn)的網(wǎng)頁鏈接就是功課“多元”觀點的來源了。    更常見的問題出在這些功課的結(jié)構上。一篇東西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的論點不一定就能顯示你懂得“多角度思考”,假如沒有一套邏輯清晰的架構安放它們的話;這便只能叫做混亂,或者“短路”。同樣的道理,材料再五花八門,假如不知簡繁輕重,看到什么就丟什么進去,那就叫做垃圾堆填,而不是信息完備。    臺灣出版奇才詹宏志縱跨紙媒網(wǎng)絡兩世代,他當然喜歡而且擅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來的無限知識寶庫,但是處理如斯龐大信息量的方法與能力,他得承認還是來自閱讀。讀書和上網(wǎng)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自成架構,每一本書的有限恰恰就是一套結(jié)構的顯現(xiàn)。在網(wǎng)上搜尋古羅馬的材料,可以是趟漫無邊際的追逐;在一本羅馬史書中得到的,則是行程有始有終,景點也布置得站站分明的旅行。我甚至以為,一個經(jīng)過充分閱讀訓練的人,就算上網(wǎng)搜集資料也能分外地得心應手。    這或許是老一輩人的想法。尤其干傳媒這行,真得有三頭六臂的功夫,遇到任何事件,都要即刻為它聯(lián)想出各式各樣的關聯(lián),使之立體,讓它豐滿。所以香港有不少傳媒前輩都是深藏不露的雜學家,平常寫報道下標題看似風平浪靜,肚子里的墨水卻如海潮洶涌。而葉輝正是這等人物,三十多年來從體育記者做到報社社長;細致的專訪,聳動的頭條,他都優(yōu)而為之。另一方面,他又分裂出好幾個筆名,寫詩,寫散文,寫小說,辦文化刊物,而且提攜后進,成為香港文壇年輕人心目中的大長老。許多文藝青年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暢銷大報的社長到底是怎樣在審理完殺人放火的消息之后,又回到家中平心靜氣地埋首攻讀齊澤克;又如何可能在夜半為藝人裸照配上香艷刺激的標題之后,復于清晨吟詩一首以和他心愛的保羅·策蘭?這簡直就像機器貓小叮當在兩個世界中間開了一扇任意門。    這部《書到用時》或許就是答案了。卸下傳媒主管工作的重擔,如今葉輝每周只在報紙上寫一篇書話,非常完整地把他傳媒人和讀書人的身份結(jié)合呈現(xiàn)。電影《蝙蝠俠》來港取景,北京奧運風波,貝·布托被人暗殺,這等報刊上的頭等大事都成了他展露學問的機會,讓你知道事事有來歷。就像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和一位見多識廣的前輩在廣式茶樓飲早茶翻報紙似的,你才興奮地讀出一條驚天大消息,他就接了過來條分縷析、引經(jīng)據(jù)典,冷冷地把你的一句感慨變成一篇真正“多角度”思考的時事分析,仿佛世間萬事盡在老夫計中。葉輝這派頭,實是香港前輩文人的小傳統(tǒng)。多少世外高人平日隱姓埋名,表面上只不過是這腥風血雨的傳媒江湖中的小角頭,什么“巨鯨幫”幫主“五毒教”教主,自命名門正派的少年才俊多半要瞧他不起,沒想到那傳說中的后山掃地僧正是眼下此人。    盡管如此,每個人處理信息的方式都還帶著點個性。由于我也喜歡這種“讀書有用”的路數(shù),喜歡在評析時事的時候夾帶書介,在推薦書籍的時候以潮流話題為引,所以我便特別關心葉輝的招數(shù)門徑。以前一篇篇發(fā)在報端還沒仔細注意,如今一口氣全書讀畢,我才發(fā)現(xiàn)葉輝果然是個詩人。同樣是借時事引介書籍,他的思路特別跳躍。例如講股市的瘋狂,換作是我,自是一板一眼地談些討論市場邏輯的心理學論著;而葉輝卻想到了疾病,用兩本揭發(fā)現(xiàn)代醫(yī)藥產(chǎn)業(yè)真面目的書間接折射出股民的迷信心理。這已不只是博學,更是想象力的馳騁,葉輝說到底骨子里是個文學人,就算接收外在環(huán)境的刺激也有別樣感官,即便消化信息也有另一副腸胃??础稌接脮r》,我看到的便是一套容納訊息整理觀念的有趣框架。如果青年學子想學好“通識教育”,最好別只沉溺于網(wǎng)絡搜索,而且得在閱讀中養(yǎng)成這種能替萬物命名能為趨勢定向的框架。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時文性讀書隨筆。作者通過讀本隨感評論的形式,大至社會政治改革、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國際關系,小至時尚、娛樂、體育、人際關系,以個人獨特的觀察視角,作出觀點鮮明的獨立評判,援古及今,針砭時弊,話題豐富,語言犀利,結(jié)構精悍,舉例生動,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葉輝,原名葉德輝,筆名有葉彤、方川介、鯨鯨等。早于20世紀60年代投身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寫作。1972年任職體育記者,先后在各大報社任編輯、總編輯及社長等職。著有《水在瓶》《浮城后記》《書寫浮城》《新詩地圖私繪本》《煙迷你的眼》《吃遍人間煙火》等。歷任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chuàng)作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評審委員,現(xiàn)為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顧問、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顧問。

書籍目錄

序一 讀書何以有用 梁文道
序二 讀書的人,不讀書的城 嚴飛
1 天氣真的改變了歷史?
2 新三國時代的誕生
3 活在謠言充斥的時代
4 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
5 奧運背后微笑的諸神
6 戰(zhàn)爭隱喻與民族英雄
7 與種族主義的幽靈同在
8 歐洲杯:借來的破壺
9 建筑之“負”與建筑之“惡”
10 一件T恤就是一種態(tài)度
11 蝙蝠俠:瘋狂的保守主義者
12 蝙蝠俠的超級敵人
13 英超:繁花滿眼的爛攤子
14 大氣電波的戰(zhàn)爭
15 還我街道與騎劫公園
16 基建和建筑的想象
17 處長先生,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18 1968年5月的革命想象
19 街頭藝術與迪斯尼化社會
20 《溏心風暴》與“善惡對立寓言”
21 左派的吊詭:“他性”的政治
22 再見,龍劍飛
23 狂歡之后我們做些什么?
24 如果昆曲和粵曲也有一個巴伐洛堤
25 哀傷的九月
26 羅志華的“一人戰(zhàn)爭”
27 用眼睛聆聽小飛俠的尖叫
28 林尚義的幾個凝鏡
29 梁羽生去矣,一個世代去矣!
30 牛的反抗就是人的反抗
31 拷問印度,也拷問世界
32 座頭鯨與無比敵
33 客廳戰(zhàn)爭 誰主浮沉
34 軍隊有槍,只為屠殺平民?
35 當軍閥尊稱昂山素季為姑姑
36 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
37 亞洲解殖強人的女兒們
38 你創(chuàng)造了夜,我制作了燈
39 不情愿的宗教激進主義者
40 普京如何成為美國總統(tǒng)
41 萊辛?共產(chǎn)黨?《此時?此刻》
42 萊辛與貓:貓的一生就是人的一生
43 風災的夢魘,南方的黑人
44 為什么要“清一色”國籍?
45 放屁藝術家
46 啟蒙之書
后記 帶一本書到西九龍

章節(jié)摘錄

亞洲三國與世界三國    馬爾科姆·摩爾指出:埃莫特這位日本國情專家特別關注日本與中國、印度的關系,并提出一種令人向往的可能性——“生機勃勃的商品、服務和資本單一市場延伸,從東京到德黑蘭,無處不在”,然而,《對手》一書指出亞洲“微笑外交”背后的“三國演義”,這種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角力可能破壞三國之間的共同成就。這是亞洲范圍內(nèi)的“新三國志”。馬爾科姆·摩爾又指出,簡納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得出一個論點:世界正分裂成三個帝國——美國、歐盟和中國;歐盟擴張必須面對自我更新的問題,因為新成員擔心會變成歐盟的遙遠邊界。亞洲國家倒是不怎么視中國為威脅,因為中國崛起正好給友好國家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經(jīng)濟機遇。研究員簡納是智囊機構“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員,他2008年1月在《紐約時報》發(fā)表一篇題為“告別霸權”(Waving Goodbye to Hegemony)的文章,直指美國霸權的沒落已成既定事實。他指出,無論誰成為美國下任總統(tǒng),都無法阻止美國霸權的衰退,歐盟與中國相繼崛起,將與美國鼎足而立,這就形成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新三國時代”(The New Big Three)。這篇文章很明顯是為《第二世界》這本新書做好熱身準備。簡納在文中毫不含糊地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秩序可能在十年后便正式落幕,踏入21世紀,世界出現(xiàn)新格局——中國和歐洲崛起,導致美國霸權的“單極世界”瓦解,正逐漸演變成“三極世界”。美國、歐盟與中國這“新三國”勢必相互牽制,吸納“第二世界”國家——中國的影響力在拉丁美洲國家如巴西、委內(nèi)瑞拉迅速擴大,而印度、泰國、越南、俄羅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則向歐盟靠攏。據(jù)簡納分析,歐盟魅力在于它是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單一市場和貨幣系統(tǒng)。埃莫特的《對手》大概以歐美讀者為對象,他把“中國威脅論”    改寫為“亞洲是一個危險的地區(qū)”,但他非常聰明地指出:與其說這種威脅在于亞洲將要挑戰(zhàn)西方,不如說亞洲三強——日本、中國和印度將會相互對抗。這論調(diào)當然有其道理,那么,我們也得要問:在歐洲,何嘗不是存在英、德、法、俄的競爭?    歐洲的大實驗與美國的對策    法國哲學教授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早在1991年便發(fā)表“今日歐洲的種族主義與政治”(Racism and Politics in Europe Today)一文,他借用馬克思所說的“歐洲已不存在一個本來意義的國家”,指出歐洲舊勢力的“幽靈”從兩個方面漸漸被削弱:其一是各種新生的種族共同體——盡管在形式上仍是主權國,但已經(jīng)不再是嚴格的現(xiàn)代歐洲意義上的國家了,因為它們還沒有割開國家與種族共同體之間的臍帶;其二是多重跨國環(huán)節(jié),從跨國資本到卡特爾(cartel,即資本主義壟斷的一種形式,一種限制競爭的行為,亦即反壟斷法所要規(guī)制的主要對象),以及國家之間的政治共同體——他所論說的,正是今日的歐盟及其精神價值。簡納在討論“第二世界”向“新三國”靠攏的趨勢時指出:“第二世界”并不是單純地選擇市場,同時也得要解決各自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上的課題,戰(zhàn)略性地選擇合作伙伴。歐盟正好創(chuàng)造了新理想的模式:政治、軍事矛盾可以通過歐洲式統(tǒng)合來解決。簡納近十年走遍他論述的“第二世界”:東歐、中亞、拉丁美洲、中東和亞洲其他一些地方,手頭上有大量“第二世界”的第一手資料和數(shù)據(jù),他的新書顯然并不是躲在書齋里的空想。簡納也提出了美國面對“新三國時代”的應對方式——首先,必須放棄“國家利益優(yōu)先主義”,繼而將“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視為大前提,還要以國務院代替國防部負責國家安保最前線,其他對策,包括派遣和平團與英語教師到世界各地積極進行民間外交,最終引致亞洲資金再次流入美國。問題也許就在于所謂“普世價值”——它存在嗎?它是否既適用于西方世界,也適用于東方世界?既適用于基督文明,也適用于伊斯蘭文明,同時又適用于儒學和佛學的文明?加拿大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說得好:“歐洲史就是一部‘自由’的成長的歷史?!边@句話雖然現(xiàn)在少有歷史學者認同,卻是深植于歐洲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他在《歐洲歷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一書中指出:20世紀初是沒有歐洲通史的——站在德國人的觀點,一部德國史就是一部歐洲史;站在法國人的立場,一部法國史就是一部歐洲史。歐盟日漸壯大,這個政治與經(jīng)濟的“超國家體制”(Supra-national Authority)的歷史必然是一部“自由”的成長的歷史。    麥克尼爾提出的歐洲史,極近于英國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那一代人所說的“維多利亞史觀”(Victorian historiographies)——有意識地引用“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所高舉的正是“自由的成長”的鮮明旗幟。然而,這套史觀的正確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逐漸受到質(zhì)疑,麥克尼爾另有見解,他提出與其批評舊觀念,不如以新的論點研究歐洲史。    麥克尼爾主張,“文明”從核心向周邊擴張,世界文明互有關聯(lián)——此作為歐洲史發(fā)展的骨干,即可說明20世紀以降的歐洲文明緣何方興未艾,不像希臘、羅馬及文藝復興晚期的意大利那樣,從興盛走向衰亡。    P17-20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一位作家到了某個年齡和階段,幾乎一定會寫一本談書論書評書的書,只因他自己曾經(jīng)深深受益于書,啟蒙過,感動過,他對書本有著深深的“虧欠”。所以,寫這樣的一本書,等于還債,把曾經(jīng)虧欠的掏出來、交回來,讓其他人也有機會因之受益、啟蒙和感動。《書到用時》,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馬家輝    葉輝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民間學者宗師,我從不擔心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憂慮人到無求懶提筆——幸好葉輝從來沒有離棄我們。    ——湯禎兆     深深感受到葉輝那種嘗試跟讀者對話,與他們同步討論和分析一些社會現(xiàn)象、熱門話題的態(tài)度。究竟他在評書?還是評事?又或者兩者皆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過境遷卻仍覺他的分析有所啟發(fā),細心咀嚼,依然滋味。    ——呂大樂

編輯推薦

“民間學者宗師”、“文化界北野武”葉輝首部簡體作品!《書到用時》——一部反功利讀書的給力之作。以書論世,時局世事洞若觀火;因事涉書,大顯卷中花團錦簇!    梁文道作序,也斯、馬家輝、湯禎兆、呂大樂等眾多文化界名人鼎力推崇!    本書像一部無窮無盡、充滿張力的讀本,接駁了大量書籍的血管,令讀者有如一口氣讀通了上百本書。內(nèi)容探討了許多時下熱門社會話題,攀引信息豐富,評析視角老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書到用時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9條)

 
 

  •   “民間學者宗師”、“文化界北野武”葉輝首部簡體作品!以書論世,時局世事洞若觀火;因事涉書,大顯卷中花團錦簇!著名設計師陸智昌擔綱設計
  •   以個人獨特的觀察視角,作出觀點鮮明的獨立評判,援古及今,針砭時弊,話題豐富,語言犀利,結(jié)構精悍,舉例生動,有較強的可讀性。
  •   這是一本時文性的讀書隨筆,作者在讀書的過程中,緊密地聯(lián)系社會政治改革、文化、經(jīng)濟、歷史、國際關系等方面出現(xiàn)的某些問題,加以評判,談個人看法,作者言詞犀利,敢講敢說。
  •   書的質(zhì)量和排版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樣子。然后說一下內(nèi)容,我覺得涉及到一點別的領域,不是單純的文學了吧??墒桥哉鞑┮?,參考了很多文章資料讓我覺得這就是讀書人之間的交流?!稌接脮r》是一本時文性讀書隨筆,我很懼怕純思考或者單純寫自己感想的隨筆,我覺得好空洞且會被洗腦。然而此書涉及地理 經(jīng)濟 文化各種范疇,言語可能不是很華麗,不過就是散文的特色。單純談文學,我覺得香港的書可能更和我的口味,要溫和臺灣德爾差在哪里,可能就是言辭的邏輯性。臺灣書籍偏口語,而港書讓我覺得很穩(wěn)重的感覺。
  •   作者的博學讓人驚訝,獨特的觀點,點到即止的雜談,或許可以讓我們躁動不安是再去想想讀書的靈感與快樂。
  •   犀利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正版圖書
  •   作者讀書涉獵非常廣,為我開拓了視野。
  •   是對作者在讀各種書籍時的思維思考方式的描述,可以借此理解作者的思考方向,對自己如何讀書?如何思考有助益,挺有意思的一本書!
  •   信息量很大,談TVB劇,談奧運、談近期的風云人物,點到為止,希望了解深層次的,再去看專著,當做增長知識的,每節(jié)都能和作者分享他的剖析,確如推薦所言:難為作者,要將這么多事件精煉在這么多短篇中。未讀完,已覺,書到用時--方知少,求知可貴,推薦!
  •   很精彩的一本書,以小短文的形式講述作者的觀察,推薦閱讀。
  •   讀書本不為功利。這本書會寫什么呢。
  •   此書采用民間看史的方式,少了諸多限制,多了獨特視角,很好。
  •   如果你沒太多時間關注各種新鮮事件,看這本書正好,幫你累積談資,書到用時不再方恨少呀~很贊
  •   書還不錯,多讀書,少憂煩。
  •   書到用時,用時也不管了,大概看了一下網(wǎng)上給的內(nèi)容,覺得不錯,就買了,我也想看看,書看多的人是怎么找回他的價值感的,怎么回饋別人的,先收下
  •   現(xiàn)時文人的代表作。風格沒有太多的突出的,涉及港人的內(nèi)容比較多,算是拓寬視野的涉獵類書籍。
  •   書到用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書到用時
  •   此書很不錯,作者文筆很犀利
  •   有思想,語言精辟,文段雖小,意蘊深刻。值得一看!
  •   快遞很給力,書也是嶄新的,內(nèi)容的話必須的好~
  •   很久沒有見過這樣犀利的文章了
  •   送書的速度十分快啊,上午定的下午就送到了。書翻了一下,感覺還不錯,適合慢慢讀。
  •   價錢很劃算,書的內(nèi)容更值
  •   獲益匪淺,深為作者的博學多識而折服
  •   作者是位才子來的,他的文章我很喜歡
  •   送貨好!包裝好!內(nèi)容好!一送來拆開,包裝的很好??戳藥醉?,就已經(jīng)喜歡上這本書了,可以說,物美價廉、物有所值?。?/li>
  •   可能是心不太靜吧,不過書還是蠻有味道的
  •   不錯,書蠻好的
  •   很文藝的一本 對寫作很有用
  •   不是很喜歡這種風格的文字
  •   還沒讀 印刷不錯
  •   小文章,有深度
  •   建議購買哦,書本的質(zhì)量,以及里面的內(nèi)容也是非常不錯的
  •   還不錯,只是剛翻了翻。
  •   先收著 以后追評
  •   用另一種脈絡來進行知識的融匯
  •   看看會如何
  •   有點晦澀,可能是資質(zhì)愚鈍吧。
  •   老姐買的
  •   文道推薦的
  •   非常喜歡看 很不錯 值得一看
  •   不單是一個地方的人看事物,講思想,看得出來有些是有一定高度的眼光,平實的心態(tài),難得。
  •   引經(jīng)據(jù)典,比較嚴謹。
  •   個人覺得沒什么大用
  •   好看且有用
  •   非大入世者難懂
  •   剛拆封,準備作為床頭讀物。
  •   葉輝的書讀起來有點散漫,文言的感覺,用字不深邃,但確精致,走馬觀花讀不出味道來
  •   人都應該讀閑書,以書論世,時局世事洞若觀火
  •   印刷精美,話題豐富,書還不錯.
  •   有一些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   挺薄一本書 內(nèi)容居然特豐富 涵蓋面廣 也有深入 挺不錯的
  •   書還沒開始看,但是書皮破損了。不過小瑕疵吧。希望下次注意呢。
  •   不錯的文字 適合泡杯茶 靜靜的讀
  •   佩服作者的知識面
  •   還不錯,這種書聽值得的看的
  •   不太能讀的進去,是我的心態(tài)浮躁嗎
  •   還沒開始讀,隨手翻了一下覺得知識覆蓋面很廣
  •   通過這本書,發(fā)現(xiàn)好多好書沒看過,繼續(xù)。
  •   里面涉及的內(nèi)容有點廣,能力所限,只能吃透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
  •   有些見解蠻有趣的,囂張跋扈啊
  •   看書評評價很高,不知道有沒有嘩眾取寵之嫌。
  •   閑暇的時候看看還是不錯的
  •   在旅途中看的,有的地方覺得學到很多
  •   還沒有細讀,應該還不錯哈。
  •   了解多些時事背后的真相
  •   大概一翻,只見篇幅奇短,但愿能和介紹水準相符。
  •   當初看到這書名的時候,腦海立即閃現(xiàn)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小時候家長,老師經(jīng)常掛在嘴邊來勸道我們多讀書,我想林輝先生也是出于此目的吧。這本書根據(jù)時事然后引出另外一本相關的書。這擴大了我們閱讀的范圍,擴展了我們的視野。
  •   可作散文類文章閱讀,內(nèi)容很豐富,一般就一二個話題展開,內(nèi)容涉及范圍廣,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存量是寫不出來的!
  •   話說,這陸智昌設計的封面也有一般的,難看。。。
  •   似作者的新聞評論
  •   這本書 名字確實很吸引我 ,買來以后 ,里面內(nèi)容雖說馮富也好 ,也可用千奇百怪來形容分 ,不知道作者 到底 想讓讀者學到什么 ,,~~書中的內(nèi)容大多是 敘述或摘抄 別的著作的段落組成 ,我本意是想接著過沖自己課外知識為由購買的次數(shù) ,看后有些失望,但絕不能說是這本書 又哪里不好,只能說是 對于我來說,實在是不適合~~
  •   還不錯的書,有所啟發(fā)
  •   完全看不出來,一般的書
  •   很多理論都比較西化,封面有點眼球閱讀的感覺
  •   內(nèi)容枯燥......
  •   確切的說是一本隨想錄
  •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有點不合我口味。我想沉下心來好好讀讀應該有所獲的。
  •   完全不知道在說什么,不好看!很沒勁!
  •   一種新的視角,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     書之驅(qū)遣
      顧文豪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記一典掌頗是有趣:一先生名龔海峰者有哲嗣四人,平日皆隨其讀書,一日,偶以音觴召客,此四人皆躍躍作看戲之想。先生遂飭之曰:“試問讀書好乎,看戲好乎?”一曰“看戲好”,先生怫然斥之退;一曰“自然是讀書好”,先生以為此老生常談也,誰不會說;再一曰“書也須讀,戲也須看”,先生曰“此調(diào)停兩可只說,恰似汝之為人”,末為三子小峰對曰“讀書即是看戲,看戲即是讀書”,先生聞之掀髯大笑:“得之矣”。
      誠然,“讀書即是看戲,看戲即是讀書”或一如古之國人津津樂道之言語風流,純?yōu)檠哉Z之聰慧、機敏乃至狡黠,不必然可一一落實踐行。古人頗亦知此,是故仍舊筆錄頌揚此等應對,實則是欲后來之人循此一窺應對者之襟懷蘊抱。而單就此則趣事來說,在彰表三子小峰年少聰慧應答得體的心意背后,或許還不經(jīng)意間說出一則關于閱讀的有趣認知——閱讀原未曾有固定乃至呆定的方式,亦不必有拘牽乃至束縛的初衷,以讀書之心看戲,則世事洞明皆學問,以看戲之心讀書,則書當快意讀易盡。
      絮叨梁章鉅的故實,是因這則典掌與葉輝《書到用時》一書有某種程度的呼應。
      
      是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任何一位讀者大概在瞥見書名的第一刻都會想起這句陳辭。它再貼切不過地表明了人在面對無邊書海時的一種卑微和渺小,同樣也再明顯不過地暗示了書本與現(xiàn)實世界似乎存在著某種一一對應的關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用”原來從未躍出書之藩籬一步,而“少”的不過是個體關于現(xiàn)實生活的充分認知以及由此遷延出去的每一項生活事實所對應的書之知識,換言之,這句話透露出在古人乃至大多數(shù)今人眼中,書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構成某種未易說清但確實存在的函數(shù)關系,而一個高明的讀書人理應不僅對函數(shù)關系兩端知之甚詳,更能最大程度地透過此兩端之演繹換算出更大的數(shù)值。
      顯然,葉輝是早就心知肚明這一則書與現(xiàn)實的函數(shù)關系學的。這位三十多年來從體育記者做到報社社長,細致的專訪,聳動的頭條皆能優(yōu)而為之的老牌媒體人從來不止扎根新聞界,韓愈詩言“多情懷酒伴,余事做詩人”前一句于其寫實,后一句恰恰相反,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一點都不是葉輝的“余事”,反倒是其樂為之善為之的“正事”,加之辦文化刊物,任文學獎評審,提攜后進,當是香港文壇年輕人心目中的大佬。撇開這些互有交織又互有分際的身份、行當不論,有心人自可尋出它們之間的同類項,即皆仰賴深沉實在的閱讀。因此,不論葉輝有多少外在頭銜,其內(nèi)里則不過一個,讀書人。但這本《書到用時》亦非一般書人之書話書評,那是因為“讀書人”的葉輝和“媒體人”的葉輝相激相蕩,葉輝想要尋出書與現(xiàn)實的函數(shù)關系。
      
      具體方法則是書與現(xiàn)實之間的接駁,書與書之間的接駁。
      就前者而言,葉輝的目的是要為荒蕪世相提供一些清明且富想象力的知見。譬如2007年以來世界各地接連爆發(fā)的多場特大天災,風災、雨災、地震、干旱一應俱全,而在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呼吁之后,其實有更深在的歷史遠景,從第一顆原子彈因天氣之故而改變投擲小倉市的計劃,最終在廣島爆發(fā)到希特勒敵不過莫斯科攝氏零下20乃至30度的嚴寒再到一場春旱令食品價格暴漲、一場冰雹徹底砸壞農(nóng)田進而迫使饑民拿起武器掀開法國大革命的序幕,本書提醒我們天氣很可能是暗中改變歷史的一只巨手;從鬧市亂扎艾滋針的心驚膽戰(zhàn)到擄人割腎的不可思議再到泛濫無涯的明星八卦,謠言其實與新聞、信息的分際并非劃然分明,“媒體以正正反反的報道使謠言合理化和權威化”,理應讓謠言止步的新聞媒體現(xiàn)時代卻往往為其推波助瀾;而美國電影《蜘蛛俠》、超人之類的超級英雄往往誕生于上世紀30至50年代初,很可能透露出“美國人心目中總有一個邪惡的強敵”,由平民化身的超人或是“美國人精神上打擊邪惡的秘密武器”吧。
      媒體出身的葉輝自有刨根追底的探問心思,但在我看來,事實的真相倒并非是他唯一追求的,毋寧說在這背后,他追求的是一種更深的歷史遠景與更深的文化遠因,與其究問事實是什么,不如探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事實,在這樣的探尋中,他依循的階梯則是大堆大堆的紙頁故事。
      
      至于書與書的接駁,我以為較前者更為精彩。譬如全書論述體育和文化的部分,尤其好看。
      北京奧運上中國女排的死戰(zhàn)令觀眾揪心莫名,照理說,如今的觀眾早已見多識廣,可為何仍舊驚心不已呢?葉輝有趣地指出,或許在今日,中國女排好比一出肥皂劇,而揮汗狂打的運動員則不啻是平庸時代的“英雄”。書中自榮格“集體無意識”說中英雄原型說起,一場驚心動魄的體育賽事往往就是一場充滿著“自我投射”的集體無意識的“戰(zhàn)爭替代游戲”,而運動員們當然就是背負榮耀與使命的英雄,進而葉輝引述各種將體育視為“另類戰(zhàn)爭”的文化理論,指出奧運會不啻是“四年一遇的世界大戰(zhàn)”,全人類正好透過體育賽事“尋找榮格所說的神話英雄”,尋找具有象征意義的戰(zhàn)場,使得奧運會成為“一個充滿掠奪性的、弱肉強食的、生產(chǎn)民族英雄的超級工廠”。
      另一篇議論印有違礙字樣的T恤風波。葉輝從《T恤的歷史——從內(nèi)衣到外衣》說起,T恤的歷史是從功能性的內(nèi)衣轉(zhuǎn)變?yōu)槲幕缘耐庖碌臍v史,一件T恤就是一種態(tài)度,“表面看來是穿衣者的第二層皮膚,借圖式和標語以喊出壓抑已久的叛逆情緒”,故此總隱藏著“一個隱喻化的對立面”,如此自然渡到齊澤克“幻想的戰(zhàn)爭”的理論,或可明白現(xiàn)代社會為何會有這般越來越多的“T恤政治”,再作細究,葉輝以鮑德里亞的精辟闡釋令讀者頓時顯豁起來,“物”要成為消費對象,必須成為“符號”,因其不再因為它的物質(zhì)性而被消費,而因為它與別的“物”差異性關系而被消費。城市人一抽屜的T恤或蘊蓄著一則自己也莫名所以的消費心理學——“一種面對世界的態(tài)度, 不管是鬧著玩的,抑或只是一場再找不到任何敵人的幻想的戰(zhàn)爭”,端是正解。
      
      葉輝如此解釋書名,“用字有兩層意義:一是‘思維之用’:非實際之用,而是從閱讀過程中,發(fā)掘書籍背后的力量,發(fā)現(xiàn)內(nèi)里開放的理念;二是‘每日用糧’:不取其宗教意義,只取其源自日常生活的思考。讀物就是精神食糧,供我們思考生活……用書說時事,也借時事說書”。
      這樣的解釋當然既考慮了用的大哉問也兼顧了用的日常性。不過我倒是覺得《書到用時》的大量接駁引述各種書籍,從某種形式上來說,是無意間擴大甚至悖逆了這樣的“用”的初衷。比起線性的知識敘述,這種地圖式的知識譜系其實更復雜,由一問題產(chǎn)生的知識的四方散逸,需要更高明的綜括能力。但,這恰恰是真正的讀書人所必須具備的本領。
      若暫時拋開“有用無用”的思量,此書最有意思的地方或在于兩點。
      一者,它再一次回復到了前文所述的書與現(xiàn)實世界的對應關系。葉輝希望為世相找到一些理則,同時在這樣的找尋中,以世相的不同側(cè)面對應不同書籍。在書與現(xiàn)實的函數(shù)關系式中,葉輝兼顧兩端,意欲為讀者奉出最大的乘算數(shù)值。我理解,此為現(xiàn)實之用。
      其二,個人最感興趣的地方是,葉輝經(jīng)由大量書籍的引用接駁,再一次確立了這樣一則簡單的真理——現(xiàn)時代,每本書皆是誕生在另一本書中的。為世相尋覓理則是容易的,而由此打開的書世界則頗易令人墮入迷人的困惑中去。恰如卡爾維諾所言,古早的文學“傾向于用一定順序和固定形式來表述人類知識”,而現(xiàn)代書籍“卻是由各式各樣的相反相成理解、思維與表述通過相互撞擊與融合而產(chǎn)生的”,從這上頭生出的圖案容或精思熟慮,卻必定不是“封閉”的。因此也就可以二度理解為何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因為必須與其它書籍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每一本書在其被運用的過程中,將不自覺產(chǎn)生某種“離心力”,將讀者帶離本覺得安穩(wěn)妥當?shù)闹R地界,而“少”的喟嘆或許是生于對于失去地心引力的一種輕微而美妙的暈眩之感吧。
      
        
          
         
      
  •     
      
      
      為了顯示讀書有用,我們這群香港愛書人無所不用其極。例如辦讀書雜志,每期專題都要盡量配 合社會趨勢和流行話題。地震來了,想也不用想,當然得做和災難有關的題目,介紹些有關災難的必讀巨作, 好讓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連天災這么厲害也逃不出書的手掌心。
      
      這種介紹書的文章有點像現(xiàn)在香港中學生很流行的通識育功課,總是照時事填充一 份很“多角度思考”很有內(nèi)容的報告出來。一弄不好,所謂的“多角度思考”其實就是一堆觀點和數(shù)據(jù)的羅列;而那些觀點和資料,不消說,全部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如果有機會看這些功課,你大概會以為學生全在互相抄襲,因為里頭引用的數(shù)據(jù)都很像。其實不是的,這只是懶惰的結(jié)果。我們在Google搜索一個關鍵詞, 頭兩頁出現(xiàn)的網(wǎng)頁鏈接就是功課“多元”觀點的來源了。
      
      更常見的問題出在這些功課的結(jié)構上。一篇東西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的論點不 一定就能顯示你懂得“多角度思考”,假如沒有一套邏輯清晰的架構安放它們的 話;這便只能叫做混亂,或者“短路”。同樣的道理,材料再五花八門,假如不知簡繁輕重,看到什么就丟什么進去;那就叫做垃圾堆填,而不是信息完備。
      
      臺灣出版奇才詹宏志縱跨紙媒網(wǎng)絡兩世代,他當然喜歡而且擅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來的無限知識寶庫,但是處理如斯龐大信息量的方法與能力,他得承認還是來自閱讀。 讀書和上網(wǎng)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自成架構,每一本書的有限恰恰就是一套結(jié)構的顯現(xiàn)。在網(wǎng)上搜尋古羅馬的材料,可以是趟漫無邊際的追逐;在一本羅馬史書中得到的,則是行程有始有終,景點也布置得站站分明的旅行。我甚至以為,一個經(jīng)過充份閱讀訓練的人,就算上網(wǎng)搜集資料也能份外地得心應手。
      
      這或許是老一輩人的想法。尤其干傳媒這行,真得有三頭六臂的功夫,遇到任何 事件,都要即刻為它聯(lián)想出各式各樣的關聯(lián),使之立體,讓它豐滿。所以香港有不少傳媒前輩都是深藏不露的雜學家,平常寫報道下標題看似風平浪靜,肚子里的墨水卻如海潮洶涌。而葉輝正是這等人物,三十多年來從體育記者做到報社社長;細致的專訪,聳動的頭條,他都優(yōu)而為之。另一方面,他又分裂出好幾個筆名,寫詩,寫散文,寫小說,辦文化刊物,而且提攜后進,成為香港文壇年輕人心目中的大長老。許多文藝青年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暢銷大報的社長到底是怎樣在審理完殺人放火的消息之后,又回到家中平心靜氣地埋首攻讀齊澤克;又如何可能在夜半為藝人裸照配上香艷剌激的標題之后,復于清晨吟詩一首以和他心愛的保羅策蘭?這簡直就像機器貓小叮當在兩個世界中間開了一扇任意門。
      
      這部《書到用時》或許就是答案了。卸下傳媒主管工作的重擔,如今葉輝每周只在報紙上寫一篇書話,非常完整地把他傳媒人和讀書人的身份結(jié)合呈現(xiàn)。電影《蝙蝠俠》來港取景,北京奧運風波,貝娜齊爾被人暗殺,這等報刊上的頭等大事都成了他展露學問的機會,讓你知道事事有來歷。就像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和一位見多識廣的前輩在廣式茶樓飲早茶翻報紙似的,你才興奮地讀出一條驚天大消息,他就接了過來條分縷析、引經(jīng)據(jù)典,冷冷地把你的一句感慨變成一篇真正“多角度”思考的時事分析,彷佛世間萬事盡在老夫計中。葉輝這派頭,實是香港前輩文人的小傳統(tǒng)。多少世外高人平日隱姓埋名,表面上只不過是這腥風血雨的傳媒江湖中的小角頭,什么“巨鯨幫”幫主“五毒教”教主,自命名門正派的少年才俊多半要瞧他不起,沒想到那傳說中的后山掃地僧正是眼下此人。
      
      盡管如此,每個人處理信息的方式都還帶著點個性。由于我也喜歡這種“讀書有用”的路數(shù),喜歡在評析時事的時候夾帶書介,在推薦書籍的時候以潮流話題為引,所以我便特別關心葉輝的招數(shù)門徑。以前一篇篇發(fā)在報端還沒仔細注意,如今一口氣全書讀畢,我才發(fā)現(xiàn)葉輝果然是個詩人。同樣是藉時事引介書籍,他的思路特別跳躍。例如講股市的瘋狂,換作是我,自是一板一眼地談些討論市場邏輯的心理學論著;而葉輝卻想到了疾病,用兩本揭發(fā)現(xiàn)代醫(yī)藥產(chǎn)業(yè)真面目的書間接折射出股民的迷信心理。這已不只是博學,更是想象力的馳騁,葉輝說到底是個骨子里的文學人,就算接收外在環(huán)境的剌激也有別樣感官,即便消化信息也有另一副腸胃??础稌接脮r》,我看到的便是一套容納訊息整理觀念的有趣框架。如果青年學子想學好“通識教育”,最好別只耽溺于網(wǎng)絡搜索,而且得在閱讀中養(yǎng)成這種能替萬物命名能為趨勢定向的框架。
      
      
  •     (簡體版見第一個留言)
      
      書癡波赫士在小說〈沙之書〉裡描述了一本無限之書,它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著食指去揭書頁。白費勁:封面和手之間總是有好幾頁。彷彿是從書裏冒出來的?!惯@本書的新主人漸漸淪為它的俘虜,整天躲在房子裡臨摹它的內(nèi)頁插畫,幾乎夜夜失眠──偶爾入夢就夢見這本書。他快要崩潰了,只得把它放進圖書館裡,因為「隱藏一片樹葉的最好的地點是樹林」。
      
      會展的書展入場人數(shù)年年急升,我卻擔心香港就像〈沙之書〉中的圖書館:在無邊無際的流行書籍裡,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卻被徹底埋沒。
      
      失蹤的書
      年中開始,本港書店隱隱掀起結(jié)業(yè)潮,蘭桂芳三聯(lián)、灣仔新華書城、城邦書店等大書店一一關門,卻以小店文星的結(jié)業(yè)引來最大的迴響。文星在書的存量上難以跟上述大書店較勁,但店主何月東選書獨具慧眼,多年來精選內(nèi)地學術書籍,對推廣深度閱讀的貢獻不容小覷,一直深受文化界重視。儘管連鎖書店仍得以在大型商場裡聊備一格,卻再沒有書店能夠承繼文星的獨特位置。
      
      倘若缺乏推廣,非主流書籍形同遭永恆地放逐。Stuart Kelly在《失落的書》(The Book of Lost Book: 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all the great books you will never read)鈎尋了大量散佚的文學作品,它們多出於外國名家之手:荷馬、莎士比亞、海明威、狄更斯、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事實上,他們倖存的作品都受到重視,因此讓我真正感到唏噓的倒是《失落的書》不曾提及的其他書籍──比方說,香港文學一直遭受冷待,出版跟失蹤其實分別不大。難怪詩人陳滅一邊埋首發(fā)掘香港文學文獻,一邊慨嘆它「永遠不存在」:
      
      浮詞那麼醜陋,但是它有用
      名銜那麼虛幻但是它實際
      只有夢話,那詩歌,永遠不存在
      ──〈香港的詩歌──回歸十年紀念之四〉
      
      
      在這個事事講求功利或娛樂的城巿裡,消失了的書籍何只是詩集呢?
      
      實用的沙之書
      香港人說「讀書」,往往與升學就業(yè)掛鈎。至於標榜「實用」的課外書籍,則大多屬於企管、投資的範疇。換言之,在不少人的眼裡,書的用途便是讓讀者賺得最大的利益──弔詭的是,標榜實用的書籍有時只是不甚高明的故事書,比如多年前的企管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說來說去不過是「隨機應變」的老生常談。
      
      葉輝《書到用時》提倡的是書的非功利用途:反思香港、反思世界。過去一年的城中話題,幾乎都可以在書裡重溫:民間電臺遭受撿控、霍英東去世、扎鐵工潮、西藏騷亂、貝娜齊爾被殺……葉輝融匯了大量無緣擠進暢銷書榜的學術書籍,向多個社會議題提出了扎實的意見。
      
      《書到用時》就像一本無窮無盡的沙之書,因為它接駁了大量書籍的血管,令讀者有如一口氣讀通了上百本書。事實上,葉輝的作品一向引文奇多,其文學評論文章總有種富啟發(fā)性的離心力,散文集《浮城後記》則讓讀者在情感的迷樓裡徘徊不去。《書到用時》的引述範圍比這些舊作更廣,瞄準議題時卻更加集中。
      
      波赫士筆下的沙之書既是無限也是封閉的,像黑洞;《書到用時》則讓人想走上街頭。葉輝筆下的本土議題往往通向更廣闊的世界:談及時代廣場把露天廣場租給商戶,他會指出全球多個資本城巿都有「還我街道」運動,對抗商家對日常生活的壟斷;談及香港糧油與副食品價格上漲,他會指出這並不單是因為內(nèi)地供應不足,而是全球化經(jīng)濟運作失衡;談及天水圍的貧困問題,他會提及情況相類的外國城巿,並以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的「貧窮經(jīng)濟學」為藥方。新聞往往是即用即棄的,這些文章卻兼具歷史深度與國際視野,至今重讀仍不覺過時。
      
      介入社會,用詩的方式
      上述議題看似乾巴巴的,在《書到用時》的抒情筆觸下卻顯得豐盈可感。葉輝是詩人和散文家,議論起來也是詩意縱橫。有些篇名有如詩題:〈瘋狂的八月,憤怒的葡萄〉、〈狂歡之後我們做些甚麼?──從今天起,忘掉Jean Baudrillard〉、〈流感的隱喻〉、〈羅志華的「一人戰(zhàn)爭」〉……讀下去,連內(nèi)文也是這般詩意:
      
      「你拍攝了一張照片,不管你是為了留住美好回憶,還是為了捕捉感傷的一剎那,你都不能否認:所有照片都見證了時間的無情消逝,都是一首『時間的安魂曲』,因為打從你按鈕的一刻開始,被拍攝的瞬間便死去了,便一去不復返了。」
      ──〈Memento Tom〉
      
      《書到用時》在議論時不單援引學術書籍,還穿插大量文學作品點染一番。談到緬甸的袈裟革命,他不只是硬繃繃地論政,還來幾段緬甸詩人吳模丁的詩句。談及廣播處處長朱培慶的桃色新聞,他不單以學術著作《娛樂至死》來批判新聞娛樂化,還拈來帕慕克、奧威爾、薩拉馬戈的文學名著。文學作品的引用無損議論的力度,反而令它更有質(zhì)感。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詩人都能找到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繫。談及瘋狂的股巿,葉輝會把它們連上扎鐵工潮及醫(yī)藥巿場。在〈如何鑑定雙普選的死因?〉中,葉輝更以「死因」這個隱喻作來聯(lián)繫的起點,用法醫(yī)學著作《聽聽屍體怎麼說》、《證據(jù)》來回應2017雙普選遭否決的事件──這無疑是詩人的思路了。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沙見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而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城巿裡,許多沙之書正靜靜地躺著。
      
      ──本文另一版本見08年10月27日《經(jīng)濟日報》
  •   "容納信息整理觀念的框架"
    "在閱讀中養(yǎng)成能替萬物命名為趨勢定向的框架"
  •   讀萬卷暢銷書,不如先讀沙之書
    書癡波赫士在小說〈沙之書〉里描述了一本無限之書,它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著食指去揭書頁。白費勁:封面和手之間總是有好幾頁。彷佛是從書里冒出來的?!惯@本書的新主人漸漸淪為它的俘虜,整天躲在房子里臨摹它的內(nèi)頁插畫,幾乎夜夜失眠——偶爾入夢就夢見這本書。他快要崩潰了,只得把它放進圖書館里,因為「隱藏一片樹葉的最好的地點是樹林」。
    會展的書展入場人數(shù)年年急升,我卻擔心香港就像〈沙之書〉中的圖書館:在無邊無際的流行書籍里,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卻被徹底埋沒。
    失蹤的書
    年中開始,本港書店隱隱掀起結(jié)業(yè)潮,蘭桂芳page one、灣仔新華書城、城邦書店等大書店一一關門,卻以小店文星的結(jié)業(yè)引來最大的回響。文星在書的存量上難以跟上述大書店較勁,但店主何月東選書獨具慧眼,多年來精選內(nèi)地學術書籍,對推廣深度閱讀的貢獻不容小覷,一直深受文化界重視。盡管連鎖書店仍得以在大型商場里聊備一格,卻再沒有書店能夠承繼文星的獨特位置。
    倘若缺乏推廣,非主流書籍形同遭永恒地放逐。Stuart Kelly在《失落的書》(The Book of Lost Book: 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all the great books you will never read)尋了大量散佚的文學作品,它們多出於外國名家之手:荷馬、莎士比亞、海明威、狄更斯、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事實上,他們幸存的作品都受到重視,因此讓我真正感到唏噓的倒是《失落的書》不曾提及的其他書籍——比方說,香港文學一直遭受冷待,出版跟失蹤其實分別不大。難怪詩人陳滅一邊埋首發(fā)掘香港文學文獻,一邊慨嘆它「永遠不存在」:
    浮詞那么丑陋,但是它有用
    名函那么虛幻但是它實際
    只有夢話,那詩歌,永遠不存在
    ——〈香港的詩歌——回歸十年紀念之四〉
    在這個事事講求功利或娛樂的城□里,消失了的書籍何只是詩集呢?
    實用的沙之書
    香港人說「讀書」,往往與升學就業(yè)掛。至於標榜「實用」的課外書籍,則大多屬於企管、投資的范疇。換言之,在不少人的眼里,書的用途便是讓讀者賺得最大的利益——吊詭的是,標榜實用的書籍有時只是不甚高明的故事書,比如多年前的企管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說來說去不過是「隨機應變」的老生常談。
    葉輝《書到用時》提倡的是書的非功利用途:反思香港、反思世界。過去一年的城中話題,幾乎都可以在書里重溫:民間電臺遭受撿控、霍英東去世、扎鐵工潮、西藏騷亂、貝娜齊爾被殺……葉輝融匯了大量無緣擠進暢銷書榜的學術書籍,向多個社會議題提出了扎實的意見。
    《書到用時》就像一本無窮無盡的沙之書,因為它接駁了大量書籍的血管,令讀者有如一口氣讀通了上百本書。事實上,葉輝的作品一向引文奇多,其文學評論文章總有種富啟發(fā)性的離心力,散文集《浮城后記》則讓讀者在情感的迷樓里徘徊不去。《書到用時》的引述范圍比這些舊作更廣,瞄準議題時卻更加集中。
    波赫士筆下的沙之書既是無限也是封閉的,像黑洞;《書到用時》則讓人想走上街頭。葉輝筆下的本土議題往往通向更廣闊的世界:談及時代廣場把露天廣場租給商戶,他會指出全球多個資本城□都有「還我街道」運動,對抗商家對日常生活的壟斷;談及香港糧油與副食品價格上漲,他會指出這并不單是因為內(nèi)地供應不足,而是全球化經(jīng)濟運作失衡;談及天水圍的貧困問題,他會提及情況相類的外國城□,并以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的「貧窮經(jīng)濟學」為藥方。新聞往往是即用即棄的,這些文章卻兼具歷史深度與國際視野,至今重讀仍不覺過時。
    介入社會,用詩的方式
    上述議題看似干巴巴的,在《書到用時》的抒情筆觸下卻顯得豐盈可感。葉輝是詩人和散文家,議論起來也是詩意縱橫。有些篇名有如詩題:〈瘋狂的八月,憤怒的葡萄〉、〈狂歡之后我們做些甚么?——從今天起,忘掉Jean Baudrillard〉、〈流感的隱喻〉、〈羅志華的「一人戰(zhàn)爭」〉……讀下去,連內(nèi)文也是這般詩意:
    「你拍攝了一張照片,不管你是為了留住美好回憶,還是為了捕捉感傷的一剎那,你都不能否認:所有照片都見證了時間的無情消逝,都是一首『時間的安魂曲』,因為打從你按鈕的一刻開始,被拍攝的瞬間便死去了,便一去不復返了。」
    ——〈Memento Tom〉
    《書到用時》在議論時不單援引學術書籍,還穿插大量文學作品點染一番。談到緬甸的袈裟革命,他不只是硬繃繃地論政,還來幾段緬甸詩人吳模丁的詩句。談及廣播處處長朱培慶的桃色新聞,他不單以學術著作《娛樂至死》來批判新聞娛樂化,還拈來帕慕克、奧威爾、薩拉馬戈的文學名著。文學作品的引用無損議論的力度,反而令它更有質(zhì)感。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詩人都能找到它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談及瘋狂的股□,葉輝會把它們連上扎鐵工潮及醫(yī)藥□場。在〈如何鑒定雙普選的死因?〉中,葉輝更以「死因」這個隱喻作來聯(lián)系的起點,用法醫(yī)學著作《聽聽尸體怎么說》、《證據(jù)》來回應2017雙普選遭否決的事件——這無疑是詩人的思路了。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沙見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而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城□里,許多沙之書正靜靜地躺著。
    ──本文另一版本見08年10月27日《經(jīng)濟日報》
  •     " 年中開始,本港書店隱隱掀起結(jié)業(yè)潮,蘭桂芳三聯(lián)、灣仔新華書城、城邦書店等大書店一一關門... "
      
      請注意, 新華搬去了北角、城邦遷到相隔兩街的新鋪.
    非如汝所指的'關門'
  •   謝謝補充──「灣仔」新華書城的確是結(jié)業(yè)了,北角新店的規(guī)模大不如前;至於城邦,原來找到新舖了嗎?
  •   灣仔軒尼詩道 235 號
    copy from: http://www.cph.com.tw/service.htm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