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阿利,曹小晶 主編 頁數(shù):372
內(nèi)容概要
《中國電影精品讀解》以1905年以來中國電影百余年壯闊輝煌的歷史演進為時間順序,精選100部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著重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切入,引領(lǐng)讀者認識中國電影。對影片的分析集中于以下方面:通過電影文本的鏡像符號體系讀解其中的社會政治文化情境與脈絡(luò);認識和把握中國電影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了解中國電影的宏觀發(fā)展格局與規(guī)律、微觀作品風格與亮點。
作者簡介
張阿利,西北大學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主任,廣播電影電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陜西省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中國視協(xié)高校藝委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廣電總局等科研項目多項。出版專著《電影讀解與評論》《陜派電視劇地域文化論》等,主編《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大話西部電影》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電影藝術(shù)》《當代電影》《現(xiàn)代傳播》等刊物發(fā)表論文百余篇,獲多項科研獎勵。
曹小晶,西北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系副教授、電影學碩士生導師。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一項,陜西省社科基金、西安市社科基金及西北大學科研項目數(shù)項。出版專著《中國影視理論探微》,在《電影藝術(shù)》《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shù)》《西北大學學報》等期刊發(fā)表、被轉(zhuǎn)載論文多篇,獲科研獎勵數(shù)項。
書籍目錄
勞工之愛情(1922)
桃花泣血記(1931)
姊妹花(1933)
漁光曲(1934)
神女(1934)
桃李劫(1934)
新女性(1934)
大路(1934)
夜半歌聲(1937)
十字街頭(1937)
馬路天使(1937)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
太太萬歲(1947)
萬家燈火(1948)
小城之春(1948)
我這一輩子(1950)
白毛女(1951)
平原游擊隊(1955)
祝福(1956)
上甘嶺(1956)
五朵金花(1959)
青春之歌(1959)
林則徐(1959)
林家鋪子(1959)
紅色娘子軍(1961)
大鬧天宮(1961、1964)
早春二二月(1963)
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
小兵張嘎(1963)
舞臺姐妹(1965)
獨臂刀(1967)
精武門(1972)
俠女(1972)
龍爭虎斗(1973)
創(chuàng)業(yè)(1974)
閃閃的紅星(1974)
醉拳(1978)
小花(1979)
少林寺(1981)
西安事變(1981)
喜盈門(1981)
鄰居(1981)
沙鷗(1981)
天云山傳奇(1981)
人到中年(1982)
駱駝祥子(1982)
城南舊事(1982)
一個和八個(1984)
人生(1984)
黃土地(1984)
青春祭(1985)
野山(1985)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由明星公司1922年拍攝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目前內(nèi)地膠片尚存的最早的故事短片。該片為黑白無聲片,中英文字幕,是明星公司租借當時意大利商人勞羅的玻璃棚攝制的;更為有趣的是,中國早期電影發(fā)展歷史中存活時間最長的民營電影公司——明星公司,最早的主創(chuàng)們都在影片中有所“貢獻”。其中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鄭鷓鴣飾鄭木匠,鄭正秋還飾演了祝醫(yī)生。當時的明星公司創(chuàng)立不久,他們把制作滑稽短片作為最初的嘗試,當年他們推出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滑稽大王游滬記》《大鬧怪劇場》《勞工之愛情》等三部影片,它們都以滑稽搞笑為主,尤以《勞工之愛情》最有意義,它出奇制勝的情節(jié)、幽默滑稽的角色以及濃厚的本土化喜劇色彩,使其經(jīng)久流傳。而且更為幸運的是,雖然早期膠片的保存異常艱難,其片基是硝酸纖維素材料,在攝氏43度的環(huán)境下就會自燃,而一旦自燃則無法補救,而《勞工之愛情》的膠片卻保留至今,可謂碩果僅存,終于使得早期中國電影的初步嘗試能為我們后人親眼觀瞻,實在是珍貴之至。影片一開始,就是鄭木匠兜售水果的場景。妙就妙在一開始,主創(chuàng)們就透過幾個滑稽、有趣的動作非常有趣而又簡潔、夸張地向我們介紹了鄭木匠身份的轉(zhuǎn)變和性格特點:他用墨線平分西瓜,用圓規(guī)量西瓜直徑,再用鋸子鋸瓜,用斧頭剁甘蔗,用刨子推甘蔗皮,還用墨斗給對面的祝醫(yī)生女兒暗送水果和愛意。一切都是那么搞笑和出乎意料,一切又都在人物身份和情境之中。緊接著人物的身份定位亮相之后,主創(chuàng)們又嫻熟地營造了數(shù)個小的情節(jié)高潮:首先是祝小姐打水被調(diào)戲,鄭木匠挺身而出制服了幾個“混混兒”,令二人情感更加近密;二是鄭木匠向祝醫(yī)生求婚,祝醫(yī)生提出發(fā)財之難題;三是鄭木匠一籌莫展之后的靈機一動,改裝樓梯;當然最精彩的高潮就是最后的喜劇化摔跤和治病了,具有“伸縮”功能的樓梯,既捉弄和懲罰了令鄭木匠難以入睡的作樂賭徒,讓他們個個摔得鼻青臉腫,又能讓這伙跌傷的賭徒去祝醫(yī)生處求醫(yī),使其發(fā)財,最終鄭木匠的情感憧憬成功兌現(xiàn),祝醫(yī)生并不食言,把女兒許配給鄭木匠,有情人終成眷屬。整個影片僅僅22分鐘,然而鋪墊自然、張弛有序,特別強調(diào)人物的動作性,很符合默片,尤其是早期默片喜劇的特點,顯得樸素而嫻熟。早期中國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個片種就是以喜劇故事為內(nèi)容,以夸張動作為特征的滑稽短片。明星公司同期拍攝的另外兩部影片也不例外,如《滑稽大王游滬記》就是以卓別林來滬為題材,由一英國僑民主演,模仿卓別林如何追汽車、踢屁股、砸餐具、出洋相等;另一部滑稽短片《大鬧怪劇場》描述一個廚師為當演員大鬧劇場,終被導演看中的故事。相比之下,《勞工之愛情》更具本土喜劇情節(jié)短片的特征,不僅靠動作和表情吸引觀眾,而且已經(jīng)開始注重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性格心理的鏡像展示和刻畫。在鏡頭技巧上,這部電影也有新的探索,出現(xiàn)了主觀攝影、疊印、降格攝影等新的技巧,比如鄭木匠戴上眼鏡所看的物像,夜晚輾轉(zhuǎn)反側(cè)對祝小姐的想念和幻想鏡頭,以及他和老丈人為眾賭徒治病的滑稽場面等。
編輯推薦
《中國電影精品讀解》:中國電影起步于1905年,百余年來它飽經(jīng)風雨滄桑,它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生存狀態(tài)的歷史折射和藝術(shù)影像,它是影響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形態(tài)和社會意識發(fā)展的主流傳媒,值得我們不斷品味解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