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俄]康定斯基,[美]卡斯比特 序 頁數(shù):131 譯者:余敏玲 譯,鄧揚舟 審校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康定斯基于1912年寫成的《藝術中的精神》一書,是現(xiàn)代藝術理論的經(jīng)典文獻之一。該書上部探討藝術與社會文化、藝術與人類精神的關系,以及在現(xiàn)代社會中藝術精神面臨的危機問題。下部闡述純粹繪畫的形式和精神問題,并勾勒出現(xiàn)代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的基本設想。全書雖篇幅短小,但提綱挈領,內(nèi)涵深刻,為現(xiàn)代抽象主義藝術和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美學基礎。
作者簡介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生于俄羅斯,早年在莫斯科學習法律和經(jīng)濟,并獲任教授席位,30歲后赴慕尼黑學畫。在德國創(chuàng)立青騎士社,又在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豪斯學校任教十余年,直至該學校被納粹解散。后輾轉巴黎,從事純抽象繪畫,直至去世??刀ㄋ够乾F(xiàn)代抽象表現(xiàn)主義藝術的實踐和理論先驅(qū),既是偉大的藝術家,也是杰出的理論家,撰有《藝術中的精神》和《點線面》等。
書籍目錄
序言——重 溫 藝 術 中 的 精 神
德文版初版前言
德文版再版前言
上部 概論
a導論
b精 神 運動
c精 神 變革
d精 神 金 字塔
下部 畫論
e色 彩 的 心 理 作用
f形 式 與 色 彩 的 語 言
g理論
h藝 術 與 藝 術家
i結語
譯例
譯跋
章節(jié)摘錄
序言 重 溫 藝 術 中 的 精 神 唐納德·卡斯比特 康定斯基的《藝術中的精神》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 一書問世已近一個世紀,今日舊作新讀,意義何在? 有歷史的意義,更有現(xiàn)實的意義。歷史上,本書影響現(xiàn)代藝術百年,振聾發(fā)聵,惠澤深遠;現(xiàn)實中,藝術面臨與康定斯基時代同樣的窘境,“內(nèi)在生命”脆弱,“內(nèi)在驅(qū)力”匱乏,精神內(nèi)涵闕如?! ∑鋵嵖刀ㄋ够鶗r代的窘境還遠不如今日嚴重。彼時,說“精神”,聽者尚能心領神會;今日,說“精神”,聞者卻不知所云。和如今不同,當年康氏的“精神”,是有宗教作支撐的“精神”。所以,他談藝術的體驗,盡可以說“滿紙鐘音”,談朝圣的經(jīng)歷,也可以說“一堂畫意”,聽者自明其意,不以為奇。 是東正堂的鐘音,還是天主堂的畫意?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同樣的精神體驗。莫斯科的教堂、雅典的神廟,或是長安的佛塔,都曾凝結著藝術化的宗教體驗以及宗教化的藝術體驗。那時,宗教體驗和藝術體驗絲絲入扣,水乳交融。教堂是充滿藝術的教堂,藝術是裝飾教堂的藝術。神殿巍峨,四壁油彩,朝圣者眼之所見,心為之動,感覺與心靈,色彩與情感,乃自成一體。外在可見之色彩,是內(nèi)在不可見之精神的自然顯現(xiàn)。精神要有色彩作外衣,才得以彰顯力量;而色彩要有精神作內(nèi)核,才得以飽含意蘊。所以,康定斯基力主,色彩和情感應有必然的合力,且這必然的合力是出于本質(zhì)的關聯(lián),而非一般可有可無的文化聯(lián)想?! 端囆g中的精神》成書于1911 年,《青騎士年刊》 (Blaue Reiter Almanac) 次年面世。憑借它們,康定斯基及其同道讓讀者明白,他們的目的乃是“喚醒心靈,體驗物質(zhì)及抽象現(xiàn)象背后的精神實質(zhì)”。這“背后的精神”,接近于真正的宗教體驗。而真正的宗教體驗,又是純粹的內(nèi)心體驗。人們?nèi)ソ烫?,投身安寧世界,坐忘塵世形色,自然會與心靈靠近。而康定斯基堅信,抽象的繪畫,若使人忘乎“萬象虛表”并入乎“幽深心田”,亦會有此良效。他相信,藝術作品的關鍵,不在其物理外表,而在“情致”(mood) 和“精神氛圍”(spiritual atmosphere)。所以,看畫的關鍵,也不在肉眼,而在“心眼”(spiritual eye)。肉眼只見外形,心眼才見精神,所以康定斯基曾寫道:“爾等看畫,要看到象外之旨(what lies behind the painting)?!薄 〗琛端囆g中的精神》,康定斯基嘆惜,物質(zhì)主義(Materialism) 如噩夢般橫行多年,掌控心靈,把人類生活卷入邪惡、無聊的玩樂旋渦。今日重溫其言,我們更當嘆惜,今人非但未從物質(zhì)主義中警醒,物質(zhì)主義噩夢反而深入藝術和社會的肌骨,并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刀ㄋ够延∠笈伤囆g(Impressionism) 看做物質(zhì)主義藝術的集大成者,可嘆他還未有機會一睹今天的波普派藝術(Pop Art)。今天的波普藝術家們,把媒體藝術抬高,奉為主流藝術,并借此大行諷刺(irony) 之能事。然而,各位留意,他們的諷刺,徹頭徹尾乃是物質(zhì)主義的諷刺,絲毫難見康定斯基式的精神火花。 試問讀者,在波普藝術家安迪· 沃霍爾(Andy Warhol)的媒體模特上[插圖1],你能見到什么精神火花呢?康定斯基關注藝術的內(nèi)在生命,是因為這種關注能使人警覺物質(zhì)主義生活的惡性情感效果,從而借批判的視角,達到情感的升華。而波普藝術素來不相信任何內(nèi)在的東西,更休提內(nèi)在精神了,所以它的諷刺手法,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批判。這種諷刺,為物質(zhì)主義添了些作料,使之看起來似乎不那么媚俗或老套,甚至頗有先鋒藝術(Avant-garde) 派頭,究其實卻不過是虛有其表。說到底,波普式的諷刺,本身是對信仰的諷刺,與真正的精神內(nèi)涵格格不入。 這種內(nèi)涵淺薄的諷刺,在當代藝術圈蔓延,最后成為物質(zhì)主義文化的一記標簽,這本身就是莫大的諷刺!我們的物質(zhì)主義社會發(fā)現(xiàn),不斷諷刺自己,真不失為一件好事,畢竟,有了自我解嘲,人就不用費心于自我改變。于是乎,諷刺成為時髦,人人趨之若鶩。又有誰還記得,這如今已成為時髦伎倆的諷刺手法,曾經(jīng)真是先鋒藝術家們?nèi)绛偹梗↗asper Johns) 用來針砭社會的精神武器[插圖2] ? 康定斯基在他的一篇文章《新藝術何為》 (Whither the“New” Art ) 中曾說過,現(xiàn)代物質(zhì)主義的表征之一,是對技術革新以及由其帶來的物質(zhì)便利的沉迷??蓢@他還未有機會一睹今日我們對無所不能的技術浪潮的盲信,一睹今日社會物質(zhì)財富的過度豐裕。我甚至懷疑,當代藝術圈已經(jīng)被物質(zhì)主義徹底征服,想在當代藝術里尋求精神意義,不亞于大海撈針。當代藝術不屑于表達所謂的精神,也不敢迎頭棒喝,點化世人。用康定斯基用過的另一理念來說,當代藝術與“崇高”(sublime) 無緣,與觀眾內(nèi)心的震撼也無緣?! ?/pre>編輯推薦
濫觴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xiàn)代主義美術和設計運動,其基本藝術理念之一是要摒棄傳統(tǒng)造型藝術中的物象限制,解放視覺元素,使其得以本然面貌自由構成,甚至以抽象完形的方式表達真純的精神內(nèi)涵。關于這一藝術理念的最經(jīng)典闡述,無疑當屬現(xiàn)代藝術的先驅(qū)人物康定斯基(Kandinsky)親筆所寫的《藝術中的精神》一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