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 作者:鄧曉芒 頁數(shù):330 字數(shù):286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生”、“人格”和“人性”,這是我關于“人”的思考的三個主題,也是我自己在“成人”的旅途中三個重要的驛站。?? 首先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通常認為,人自從一生下地,便開始了他的人生。一般意義上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但在我所體會的意義上,真正的人生是從一個人脫離家庭的庇護而走上社會的時候才開始的。當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當人意識到他的處境同其他“人”沒有任何兩樣,他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為自己爭得在社會上立足成人的資格,這時候,他的“人生”就開始了。而在此之前,他的家庭生活、學生生活都只不過是在為他踏入人生作準備而已。 本書不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學術著作,而是多年來作者的一些比較輕松的文字的匯編,其中有隨筆,有評論,有序跋,有短文,有論戰(zhàn),也有幾篇比較長的論文,但都不算艱深。所有這些文字都圍繞著一個“人”的主題,并且展示了作者上述有關“人生”、“人格”和“人性”的一些思考。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yè)后即下放農(nóng)村插隊,1974年返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F(xiàn)為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人生的功課 1. 一個時代的哲學備忘錄——讀馮契先生《智慧說三篇·導論》 2. “成人”的哲學——鄧曉芒教授訪談 3. 生命的尷尬和動力 4. 讓思想貫穿人生與現(xiàn)實 5. 活,還是不活——評余華的《活著》 6. 我的優(yōu)雅生活 7. 在哲學的入口處 8. 知青·人生第二部分 人格的建構 9. “人格”辨義 10. 再辨“人格”之義——答徐少錦先生 ?。鄹剑荨叭烁瘛庇械赖潞x——與《人格辨義》一文商榷徐少錦 11. 論“五四”人格的自我批判 12.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兩難處境 ?。鄹剑菰谡Z境中理解概念的含義——回應鄧曉芒先生陶東風 13. 要有中國語境的現(xiàn)實感 14. 何謂自由知識分子——答胡勝華先生 ?。鄹剑菀舱労m的身份意識——致鄧曉芒先生胡勝華 15. 從《文化偏至論》看魯迅早期思想的矛盾 16. 作家的根在哪里——從《如焉》的討論談起 17. 我的大學第三部分 人性的鏡子 18. 中西美學思想的嬗變與美學方法論的革命鄧曉芒易中天 19. 論僧肇的“有”、“無”觀 20. 從西方生存論看中國古代辯證法 21. 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對中國學術的意義 22. 關于道家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 23. 西方哲學史上的實體主義與非實體主義 24. 東西方四種神話的創(chuàng)世說比較鄧曉芒肖書文 25. 《康德〈論永久和平〉的法哲學基礎》序 26. 西方倫理精神探源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 人生的功課 1. 一個時代的哲學備忘錄——讀馮契先生《智慧說三篇·導論》 近讀《學術月刊》1995年第6期刊登的馮契先生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說三篇)導論》,感慨良多。本世紀后半葉中國大地上的風風雨雨,似乎忽然間有了一個哲學上的“定格”,它與學問家們在平靜的書齋中翻檢古籍所寫下的心得筆記大不相同,也與教書匠們從各種教科書上東拼西湊弄成的“體系”迥異。應當說,它是一個具有徹底精神的思想家從自己切身的生活中感悟出來的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總看法,因而既具有強烈的個性,同時也真切地表達了整整一個時代的內(nèi)在精神。對于這一點,馮先生是有明確的自覺意識的。他說:“時代精神不是抽象的,它通過思想家個人的遭遇和切身感受而體現(xiàn)出來。一個思想家,如果他真切地感到時代的脈搏,看到了時代的矛盾(時代的問題),就會在他所從事的領域里(如哲學的某個領域里),表現(xiàn)為某個或某些具體問題。這具體的問題,使他感到苦惱、困惑,產(chǎn)生一種非把問題解決不可的心情”(第4頁)。哲學與文學一樣,皆為“有不得已者而后言”。這樣一種哲學意識,國人已經(jīng)久違了。長期以來,我們有奉命而寫和應景而作的“哲學”,以及大大小小的“哲學工作者”和“哲學學徒”,卻出不了真正的“哲學家”?;厥装雮€世紀,中國當代哲學園地嚴格說來幾乎是一無建樹,僅有的幾部可稱得上是哲學的著作,也只是反映了前一個時代哲學探索的成果,而且于中國歷史上具有文化轉(zhuǎn)型的重大意義的這五十年,哲學實際上是處于沉默和惶惑之中。
編輯推薦
真正的人生是從一個人脫離家庭的庇護而走上社會的時候才開始的。一個 人格的意識的人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違背自己人生信條的,什么是自己應該萬死而不辭的。人性的話題就是中西文化比較的話題,它將在整個二十一世紀成為中國學術界或隱或顯的核心主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