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鄧曉芒 頁數:36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的寫作基礎是已在武漢大學開設二十余年的傳統(tǒng)課程“哲學史方法論”,其內容特點是:中西融匯,古今貫通,觀點鮮明,思路開闊,用哲學思維來分析哲學史,用哲學史來促進哲學思維。 本書分14個專題,系統(tǒng)講述了哲學史方法論命題。對中國哲學的反語言學傾向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區(qū)別了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對蘇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說方式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蘇格拉底以追問的方式進行學理式的辯論,而孔子是以圣人的姿態(tài)用情感的方式進行辯論,這兩種方式決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 ∽髡邔χ袊倌晡鞣秸軐W研究中實用主義偏向的檢討,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十大文化錯位的闡述,其中貫穿了中西比較的方法,切中要害,針針見血,讀來時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yè)后即下放農村插隊,1974年返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評為博士生導師?,F為武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代表性成果有專著9部:《思辨的張力》(獲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二等獎)、《黃與藍的交響》(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三等獎)、《冥河的擺渡者》、《靈之舞》、《人之境》、《靈魂之旅》、《新批判主義》、《康德哲學諸問題》;譯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楊祖陶校,全套書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一等獎),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釋》(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合譯);發(fā)表論文(含譯文)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一項。
書籍目錄
第一講緒論第二講哲學史方法論新探第三講論歷史感——現代解釋學的啟示第四講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學傾向第五講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第六講辯證邏輯的本質第七講關于道家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第八講西方哲學史中的實體主文和非實體主文第九講胡塞爾現象學導引第十講馬克思的人學現象學思想第十一講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說方式比較第十二講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第十三講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文偏向的檢討第十四講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的十大文化錯位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講 哲學史方法論新探: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的文本發(fā)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這一百多年以來,西方思想界,包括哲學史界,對方法論的討論,已經大大地往前邁進了。從現代、當代的眼光,回過頭去對于以往的那些觀點再加以醞釀,我們可以得出新的東西。也可以說,這些新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包含在比如說黑格爾和馬克思方法論的思想里面,但是他們并沒有那么明確地把它闡明出來。真正把它明確地闡明出來需要后人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這個意義才得以生成。所以,解釋學的原理就是,文本的意義是一個歷史的生成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地擺在那里的東西。這一層我們往往體會不到。一講到對歷史的研究,我們就從考證方面去“摳”那個歷史文本的真?zhèn)?,當然這是需要的了,首先我們要把這個考證啊、考據啊、文本啊,搞確切,不至于誤解。但是不能僅僅停留于此,還必須要從后來的,乃至于現代、當代的發(fā)展了的眼光,回過頭去對它們再加以反芻、消化。一個文本,如果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文本的話,它的含義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今天還要返回到古代,比如孔子啊,老子的學說啊,我們不斷地回過頭去咀嚼里面的某些含義。在哲學方面,在文學、藝術、宗教方面,都是如此。比如《圣經》,我們今天還在讀《圣經》,基督教不滿足以往的解釋,總是要提出新的解釋。所以“新探”總是要有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自己就永遠是新的了,過一段時間,它又舊了?! ∧敲次疫@篇文章也是在這個前提下面,在當時提出來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待哲學史方法論問題。這個新的角度要說也是老的角度,因為我引證的很多東西都是一百多年前的文本。但是對它們有新的理解,至少是在國內的哲學史方法論的討論中間,還是比較新的,甚至于是全新的。當然現在看起來,有些東西已經過時了,但是基本的東西還沒有過時。雖然文章發(fā)表了,我在其他地方也多次地、反復地從不同的角度來強調,但是很多人還是不理解。不光是不理解,很多人根本不理會。不理會這就沒辦法了,所以,這一堂課我主要是想,就我當初是怎么樣想要對哲學史方法論進行一場變革的思路的前提和出發(fā)點,來給大家作一個闡明。 那么這篇文章的核心話題就是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方法。我在上堂課中已經講到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觀: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史就是哲學這樣一個命題里面已經包含有歷史和邏輯相一致。歷史和邏輯本來是對立的,在低層次上面,在表層上面,它們是對立的;但是一旦進入到深層次,特別是一旦進入到哲學和哲學史這樣的層次,它們則是相通的,甚至于就是同一的。那么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方法,從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來以后,不斷地有人提起,我們也可以經常在國內的哲學史界和哲學界的文章里面看到這個命題。但是這個命題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少有人把它說清楚?! ∥覀冎袊说臍v史和邏輯這兩方面其實都是很差的。一方面我們缺乏嚴格的形式邏輯思維,我們有辯證法但是沒有辯證邏輯。我們中國古代有辯證法,當然中國古代的辯證法和西方的辯證法還有不同,這個且不管它,但是至少,我們中國古代沒有辯證邏輯。西方古代的辯證法很講邏輯,它是從邏輯里面長出來的。中國古代的辯證法不是從邏輯里面長出來的,而是從感悟,從內心體驗里面長出來的。我在后面還要專門講這個問題。至于歷史,我在前面也提到過,就是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好像很注重歷史,我們有五千年連續(xù)的歷史,我們有兩千多年文本記載的詳詳細細的歷史,甚至于幾乎可以說每一年都有記載。但是實際上我們沒有歷史感,我們沒有對歷史意義的把握,所以,我們兩千年的歷史記載都是一樣的,都差不多?!顿Y治通鑒》也好,《史記》也好,在我們今天看來就像是說我們今天的事情。我們之所以要讀那些書,只不過是為了我們今天可以實用,而且確實可以實用。你讀《三國演義》,你就可以用在政治斗爭中。我們經常說某人很狡猾,看多了《三國演義》,成天在家看《三國演義》,就是因為《三國演義》太現實了,它和我們今天就是一模一樣的。也許語言上面稍微有些區(qū)別,但是我們看了《三國演義》以后,我們就會發(fā)出感慨了: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都是一樣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萬古千秋都是不變的?! ∷晕覀儧]有一種“歷史感”,就是感到歷史是變化的。過去的人很幼稚,比如說《荷馬史詩》里面的那些人物,在現在的西方看不到了,沒有那樣的人。雖然能夠理解,但是在理解的時候就有一個前提——古人很幼稚。像阿喀琉斯的憤怒,他的朋友被敵人殺了,他一怒之下就加入了攻城的戰(zhàn)斗。最近不是在放那個《特洛伊》的電影嘛,就是講的這件事情。他們把它拍成了電影,他們像看歷史一樣看人類的童年時期,帶著那樣的興趣去看它的。但是我們拍的《三國演義》你要是去看的話,你絕對不會說這是人類的童年時期,你覺得他比你還老,你要向他學習,你要學著點。曹操是怎么樣的,袁紹又是怎么樣的,誰誰誰失敗是因為什么,你不學著點,你就會變得很幼稚。所以,中國有記載的歷史雖然很完整,但是沒有歷史感。 由于有這樣一些區(qū)別,“歷史和邏輯相一致”這一原則,在我們的心目中間,肯定就帶上了我們中國式的理解,但是實際上它是西方來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方法的原來的真實意義。那么我們首先當然要回到文本。歷史和邏輯一致原則的正式提出來,是在恩格斯的一篇文章里面。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篇文章里面(此文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中,也有單行本,《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里面就收錄了恩格斯的這篇文章,這是介紹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一篇文章),就談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因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涉及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恩格斯講了這樣一段話:“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著它,那就勢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就是說,歷史本身是跳躍式地、曲折地前進的,這就是西方的歷史觀,在這里已經體現出來了。歷史是跳躍式的,是前進的,是發(fā)展的,但又是曲折地發(fā)展的。它不一定是直線的發(fā)展的,而是彎彎曲曲的:但一定是發(fā)展的。而我們研究歷史的人如果處處要跟隨著它,跟隨著歷史的軌跡,那么就勢必會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還會打斷思想的進程。就是說我們對歷史應該有一個思想的把握,歷史是曲折的,但是我們的思想盡量地要從直線的方向看到未來?! v史的眼光是直線的,它是對歷史的復雜和曲折的超越和忽略。我站得高,底下那些彎彎曲曲的東西我就可以忽略了,大方向我就可以把握到了。就像我們在農村插秧的時候,老是插不直。生產隊長就說,你不要老是想著直,這一根跟那一根,然后第三根,都要想成一條線那么直;相反,你插第一根以后,第二根要往左邊偏一點,第三根再往右邊偏一點,然后再左左右右不斷地搖擺,中間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你就可以插得筆直筆直的。所以農民有他這個經驗,是經驗之談,當然不是方法論。我說隊長你又沒有打線,你怎么能夠插得筆直的,他就告訴我這個訣竅。你越想它直,它越不能直。你就是要左偏一下,右偏一下。當你左偏的時候,你心里知道這是左偏了,然后下一個你就右偏一點。這樣子你才能夠把握你的方向,你不要只盯著眼前。哲學史也是這樣的,你知道歷史往左偏了,你不要以為它的方向就是往左了,偏離了它的本來的面目了,你要預計到它將會往右。歷史都是這樣的,我們今天也可以體會到,它總是左一下,右一下,一下偏到這方面,走到極端又會往回走。往回走它會有個度,它這個度就看你往左偏到哪個程度,它就會往右也偏到哪個程度。大致如此。所以,你不要因為它的左左右右的搖擺而打斷你的思想的進程。我們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步履艱難,步履艱難但是仍然在往前走,仍然在進步,雖然很緩慢,我們希望它走得快一點,但是它老是一會兒給人希望,一會兒給人失望?! 《鞲袼菇又种v:“并且寫經濟史又不能撇開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這就會使工作漫無止境,因為一切準備工作都還沒有做?!本褪钦f,寫經濟學史,你不能撇開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經濟學你不能老是只盯著經濟學,它還有許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說政治方面,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還有社會、歷史、文化、意識形態(tài)、國際關系,等等。你如果要跟隨著這樣一些具體的歷史的細節(jié)去走的話,就會使你的工作漫無止境了?!耙磺袦蕚涔ぷ鞫际鰶]有做”,就是說,如果你以為只有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掌握了才能寫好經濟學史,那就永遠也寫不好。你就陷到資料里面,總是覺得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所以,你要從這個角度來跟隨歷史的話,你就會發(fā)現,一切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缺乏準備,缺乏材料,缺乏第一手資料。人家給了你一套資料,你說這個資料有待于核實。那你就核實去吧。也許有很多東西永遠都核實不了了。歷史嘛,已經過去了。 恩格斯下面講:“因此,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就是說,你必須超越歷史,你要用自己的邏輯,用自己的判斷,用自己的推理,推斷歷史的下一個目標在什么地方。下一個目標肯定在遙遠的地方,在岸上有一個遙遠的目標,你以它為準,你才能掌握歷史的大方向。恩格斯又說:“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研究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什么是邏輯的方式呢?一般就認為我進行邏輯推理,形式邏輯推理,或者是辯證邏輯推理,黑格爾就認為,只有邏輯方式,才是適合的。那么這個邏輯的方式,是不是就是一種抽象的東西或者是絕對精神的思想的進程呢?恩格斯在這里講,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研究方式”。前面是講歷史的研究方式不行,只有邏輯方式才行。但是這種邏輯方式實際上無非是歷史的研究方式,它就是歷史的研究方式。但是有個限定,就是“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是這樣一種歷史的研究方式。這跟前面講的那種歷史的研究方式就不一樣了?! 《鞲袼估^續(xù)說:“思想進程不過是歷史進程在抽象的理論上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邏輯的方式就是思想進程了,我積累了那么多的資料,現在我不看資料了,我動用自己的思想。你老陷入在資料里面,資料掌握得雖然不充分,但是對于思想來說已經夠了,在這個時候你就要動用思想?!八枷脒M程不過是歷史進程在抽象的理論上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你去掉它的歷史的形式,而賦予它一貫的理論形式,這就是邏輯,這就是邏輯的研究方式。你把它“一貫”起來,在歷史中有很多東西是雜亂無章的,它不一貫,不連貫,你就必須撇開那些偶然性的東西,抓住那些本質性的東西,抓住大方向,忽略那些個別的、偏離軌道的現象。歷史的偶然性當然是無窮無盡的,你要跟隨它,那你就在里面鉆不出來了。你必須抓主要的東西,你要能夠看出什么是主要的,這就要一種邏輯。你能夠判斷什么是主要的,那你就要通過運用邏輯、運用思想來整理這些歷史材料才能夠獲得?! 《鞲袼拐f:“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就是說,邏輯的研究方式也是對歷史過程的一種反映,它就是一種歷史的研究方式,但是是經過修正的。一般歷史的研究方式是原原本本的,所謂“原汁原味”,沒有經過修正、原生態(tài),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它是“原始的歷史”,未經反思的歷史。那么要經過反思,就要經過修正。但是你不能瞎修正,不能憑主觀想象,這個應該是這樣,那個應該是那樣。你必須按照現實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那么按照歷史本身是不是就陷入到偶然性里面去了呢?也不是。你是按照它的規(guī)律,而不是偶然事件。歷史過程本身有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只有通過邏輯才能發(fā)現,必須運用思考能力,要動腦筋。原始的歷史學一般是不動腦筋的,有什么就錄什么。但是真正的歷史學應該動腦筋,要運用邏輯,要修正歷史過程本身。按照什么修正?按照它本身的規(guī)律來修正。只有經過這種修正,他說,“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歷史中的每一個要素,只有經過修正以后,才可以把它納入到一種成熟的、具有典型性的發(fā)展點上面來加以考察,這樣我們就有了歷史的“線索”。在歷史中有大量的偶然事實,但是我善于從里面提取那些具有典范形式的最典型的例子。我善于抓典型,在歷史的偶然性里面,我善于把典型抓出來,把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件抓出來。其他的那些事件有很多是不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有很多是只有通過這種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例子才能得到說明的,有很多例子常常是附帶而來的。你把典型的意義抓住了,用來解釋那些偶然的例子,那就順理成章了。你如果只把那些偶然的、不具代表性的例子抓住,那就很有可能完全歪了歷史。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普遍地餓死人了,但是你如果派人去調查,你知道哪個地方沒有餓死人,你連忙跑到那個地方去調查一番,你說,沒有餓死人吶。這具有典型性嗎?這不具有典型性。你的政策的失誤,典型的意義,那就是導致了三年的大饑荒。所以,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你必須能夠抓住一些本質性的東西,這就表現為歷史事件的典型性。你用邀樣的典型,就可以把最多的事實統(tǒng)一起來,少部分的那些統(tǒng)一不起來的,可以把它作為偶然的東西,還可以找出它為什么偶然的特殊條件來,歷史的主流就現實地顯示在歷史學家的眼睛底下了。在這樣一個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它要向哪方面發(fā)展?在這個點上,它不是一個靜止的點,它是有方向的,可以看出它發(fā)展的方向,這就叫發(fā)展點。這就是典型所具有的意義。每一個典型都是一個發(fā)展點。它是一個點,但是它指示了一個發(fā)展方向。它指示了什么方向?你就要動腦筋,把你所掌握的盡可能多的所有的資料前前后后都統(tǒng)統(tǒng)想一遍,把它們連貫起來,看能不能從里面找出規(guī)律。 剛才讀的是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篇文章里面的幾段話?,F在我們來把它進行一番解讀。在這一段文章里面,我們可以看出,恩格斯提出了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歷史。
編輯推薦
分14個專題,系統(tǒng)講述了哲學史方法論命題。對中國哲學的反語言學傾向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區(qū)別了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我們要有一種自覺的方法論意識,就是要對自己反思,要對自己傳統(tǒng)的,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容懷疑的這一套零維模式有一個新的反思。所以,只有從中西哲學思想的多角度、多層次地比較,我們才能夠克服我們的傳統(tǒng)的局限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