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施詠 頁數:210
內容概要
《樂理與文化》主要內容經過了十年的使用,其閱讀對象定位主要是大學音樂專業(yè)的理論教師、高等藝術院校中的研究生,或至少已學過傳統(tǒng)《基本樂理》這門課程的中高年級的本科生,以及有志于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與開闊藝術視野的音樂愛好者們?!稑防砼c文化》也可作為《基本樂理》課程的課外補充讀物和樂理專題知識性講座的參考講義。如果拙著能夠對那些遨游樂海并正力圖跨入音樂藝術之門的莘莘學子們助上一臂之力,那也就遂了筆者的初衷心愿,即“冀望‘基本樂理’能夠真正成為整個音樂大文化的理論基礎,而不是音樂技藝化的‘操作手冊’”。
書籍目錄
導讀(自序)第一章 "休止"休矣一、此時無聲勝有聲二、此時無"繩"勝有"繩"三、無聲之處情亦濃第二章 音樂時速一、速度的本質與表現作用二、速度記號的表情含義三、節(jié)拍器及其使用四、速度的選擇與確立方法第三章 節(jié)奏漫談一、節(jié)奏是一切運動的秩序二、節(jié)奏現象無所不在三、小節(jié)性節(jié)拍的類別四、小節(jié)解放--隱伏節(jié)拍五、節(jié)奏對位--交錯拍子六、流動建筑--等差數列七、固定節(jié)奏型八、中國節(jié)拍體系中的板眼論第四章 彈性節(jié)拍一、彈性節(jié)拍的起源二、Rubato在西方音樂中的應用三、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彈性節(jié)拍第五章 音樂散文一、自由節(jié)拍的應用范圍二、中國音樂中的散板體系三、散節(jié)拍的文化內涵四、散板的形散與神凝第六章 美音求源一、音色的心理屬性二、音色的物理構成三、音色的藝術表現四、中國音樂審美中的音色表現五、音色的多元拓展第七章 強弱"相對論"一、物理心理與強弱相對二、風格流派與強弱相對三、聽覺差異與強弱相對四、力度表現與強弱相對五、文化背景與強弱相對小結第八章 音程協(xié)和論一、協(xié)和本質論二、協(xié)和演化論三、協(xié)和相對論第九章 音程應用論一、一度音程二、二度音程三、三度音程四、四度音程五、五度音程六、六度音程七、七度音程八、八度音程九、八度以上音程十、中國民族音樂中的音程表現應用第十章 聲無定高一、音準的尺度二、音準的律制影響三、文化背景的影響四、聲無定高的普遍意義第十一章 五音大成一、五聲起源說二、五聲簡約說三、五聲全球說第十二章 從宮觀念一、從宮觀念源遠流長二、從宮觀念與"中和之美"三、"從宮"與傳統(tǒng)樂學理論四、"從宮"與調式和聲理論第十三章 調式思維一、調式的形成與發(fā)展二、宮角主宰音程的效用性三、非主音結尾四、調式的色彩及其影響因素五、調式隱伏六、轉調中的多元文化第十四章 旋法魔術一、旋律的民族性二、旋律的地域性三、旋律的語言性四、旋律的變奏性附錄:多元文化視野下基本樂理學科體系構建一、傳統(tǒng)與現代二、民族與世界三、技術與文化四、邏輯性與科學性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編輯推薦
《樂理與文化》的理論價值與意義還在于: 于國內首次對基本樂理的學科劃分、課程內涵、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提出與以往音樂理論界、教育界所不同的創(chuàng)新觀點與教學研究方法模式: 1.反對將樂理一味劃歸技術理論系列的觀點,提出樂理也是一門以人文學科為內涵的課程。 2.將課程的教學目的提升到開發(fā)音樂專業(y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音樂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的高度,使得樂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3.體現多學科綜合的理念,在部分章節(jié)分別涉及到文學、美學、律學、樂學、史學、聲學等學科相關知識的滲透,以加強對音樂文化的全面考察與深層認知。 4.重視母語教育,加強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體現中國民族樂理特色。 5.在寫作中除了規(guī)范性、知識性、學術性的要求以外,還體現了一定的趣味性、可讀性與實用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