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西南師大 作者:蔣立松 頁數:15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文化人類學概論》以文化多樣性為基本的敘述視角,簡潔而系統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歷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結合諸多民族志資料,扼要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如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語言、宗教信仰等等。《文化人類學概論》既可作為面向大學本科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入門教材,也可供人類學愛好者參考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jié) 何為文化人類學一、人類學的誕生及文化人類學的學科地位二、文化:文化人類學的核心概念三、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他者的文化四、理解文化:學習文化人類學的意義第二節(jié)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二、關于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三、文化人類學課程學習的具體方法第二章 符號、文化與人類社會第一節(jié) 人與符號一、人的符號性二、符號的功能三、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公共符號第二節(jié) 文化的差異性和相似性一、文化的差異性及其理解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文化是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統一第三節(jié) 文化的特性及其結構功能一、文化的特性二、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功能第三章 文化生成的基礎第一節(jié) 生境、適應及文化的生成一、文化與環(huán)境關系的不同界說二、生境與文化的生成三、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運用第二節(jié) 人類社會的生計方式一、狩獵與采集二、園圃農業(yè)三、集約農耕四、畜牧業(yè)第四章 田野調查與民族志第一節(jié) 田野調查及其歷史一、什么是田野調查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確立三、中國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的歷史回顧第二節(jié) 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及過程一、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二、調查課題的選擇及提綱擬定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四、進入田野五、文化震撼六、價值中立與田野倫理第三節(jié) 民族志及其反思一、什么是民族志二、西方科學主義民族志的確立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 語言與文化第一節(jié) 語言的本質和功能一、語言的本質二、語言的功能第二節(jié)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二、語言與文化結構的關聯第三節(jié) 語言瀕危與文化多樣性危機一、世界瀕危語言現狀二、瀕危語的成因及搶救第六章 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第一節(jié) 性別與社會性別一、性別與社會性別二、社會性別理論三、性的禁忌第二節(jié) 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一、婚姻二、家庭三、親屬稱謂四、繼嗣群第七章 族群與族群認同第一節(jié) 族群概念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認知歷史二、中國學術界對族群概念的界定第二節(jié) 族群與民族的關系一、族群與民族的學術論爭二、族群與民族的區(qū)別第三節(jié) 族群認同研究現狀一、族群認同的基本特點二、族群認同的基本理論第八章 宗教與儀式第一節(jié) 宗教的含義及類型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宗教二、超自然存在的類別三、宗教中介第二節(jié) 儀式與巫術一、儀式二、巫術第九章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第一節(jié)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一、濡化——文化傳遞的方式二、社會化三、涵化——文化輸入的方式第二節(jié) 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一、文化中斷二、文化適應第十章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流派第一節(jié) 范式與理論流派一、起源——歷時階段二、結構——共時階段三、意義——互動階段第二節(jié) 人類學中國化一、何為“人類學中國化”?二、中國人類學的實踐三、人類學的中國經驗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論 文化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第二節(jié)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 作為一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與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側重點上肯定有所不同,盡管二者之間有許多的聯系。文化人類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內在地規(guī)定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 ∫?、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1.文化人類學的人文取向 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學科傳統。從大的方面,我們經常講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有時我們擴大一點將社會、人文并稱而為“人文社會科學”)分別將自然現象(物質世界)和文化現象(精神世界)納入到了“科學”的研究視野中。文化人類學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在這里稍微討論一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尤其是在“科學主義”居于一種強勢地位、擁有幾乎毫無限制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② 首先,“科學”的含義并不是自然科學的專有名詞。就“科學”概念的希臘傳統而言,“科學”主要是指廣義而言的“學問”。如在亞利斯多德的學問體系中,除了“理論的學問”外,還包括了“邏輯的學問”、“生產的學問”、“實踐的學問”等。而“實踐”以下又可細分為“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這些都是與人類的心智活動息息相關的。在德文中,“科學”(Wisen-schaft)一詞是源于德文“知識”(wissen)的抽象名詞。自啟蒙運動以來,“科學”一般都用以泛指任何有一定規(guī)模的學問??档旅鞔_界說了“科學”的定義: “任何一門學問,只要能構成為一系統,即一按原則而被組織起來的知識整體,都可稱為科學?!雹邸 ∫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都是基于不同認知對象而產生的系統的學問。不應該將二者截然地對立起來?! ∑浯?,二者在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路徑上有顯著的區(qū)別。舉例來講,自然科學的許多具體的研究可以通過反復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而這種方法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卻無法實施。這不是人文科學的“先天不足”,而是由于人文科學研究對象的特點,使人文科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自己的研究。例如,文化人類學屬于人文科學,其探究的文化和心智大體上屬于能感知卻無法精確度量的精神世界。對這樣一個世界的探索,是不可能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的?! ∨c自然科學相比,文化人類學致力于探討人性(如善惡、美丑等),無論是從其傳統的主要論題,還是從其現實的關懷來看,這一學科都更具人文取向。它不是一門冷冰冰的學科,它追求的是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弘揚屬于人類的人文精神價值。這種態(tài)度貫穿于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 ?.文化人類學的實證性 實證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特征,并構成了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范式。
編輯推薦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以文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于文化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來理解文化的本質(進而理解人)的學問。編著《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目的是向沒有任何民族學和人類學基礎的同學盡可能全面地介紹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通過一段不長的時間的學習后,能夠初步掌握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歷史、主要的議題、重要的觀點和理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