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湊巧,在完成《法哲學》一書的初譯之后,接到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陳洪捷老師的邀請,于昨天參加了在北大教育學院舉行的主題為“歷史和跨文化視野中的人之圖像(Menschenbilder in historischer und interkultureller Perspektive)”的中德研討會。這個題目我當然很感興趣,只是比較遺憾,目前的德語水平還不能容許我象用英語一樣自由和充分地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及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大致能聽得懂人家在說什么,但一整天下來也累得很,第二天的會也就沒再去參加。不過,最大的收獲是在德文維基百科上號稱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歷史理論家之一的J?rn Rüsen教授做的報告:“人是什么?——人道主義的回答”。這個報告以西方人道主義傳統(tǒng)為出發(fā)點,對中世紀結(jié)束以來西方人道主義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從世俗化、普世化、自然化、理想化、歷史化和個體化幾個方面作了概要性的說明,指出了這一傳統(tǒng)在當下,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臨的挑戰(zhàn),并主張應在西方人道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之上,建立一個兼容性的,非西方中心主義的人性概念。74歲的老頭,背已經(jīng)有些微駝了,但精神矍鑠,口齒清晰,中氣十足,報告言簡意賅,風趣幽默,最后還在幻燈片上打出一則史努比四格漫畫。漫畫里查理布朗坐在樹下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史努比則在一邊和一個女孩唧唧有聲地親嘴,意思說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啊。我忘了那畫里史努比有沒有說“那就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