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長青 頁數(shù):全兩冊 字數(shù):6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史通義》是清代浙東學派史家章學誠的代表作。該書理論內(nèi)涵涉及歷史理論、史學理論、歷史編纂學理論、史學批評方法論等領(lǐng)域中的許多問題,最顯著的特點是闡明史學家法和為史之意,辨析各種史書體裁義例,抨擊治學各分畛域的積弊,宣揚史學經(jīng)世致用的價值。同時章學誠還把校讎學也納入史學的大范疇。在總結(jié)前人修志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章學誠提出了“志屬信史”、“三書”、“四體”等重要觀點,建立了方志理論體系,創(chuàng)立了方志學。其史學的某些理論是帶有全面總結(jié)性的成果,達到了傳統(tǒng)史學理論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具有承前啟后的特點,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作者簡介
葉長青,原名俊生,字長卿,福建閩縣人。福建省立第一中學校、廈門大學教育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研究生畢業(yè),歷任廈門大學國文系助教、金陵大學國文系教授、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葉長青先后師從吳曾祺、陳衍、唐文治,問學于劉通、張爾田、陳鐘凡,而與陳柱、馮振、錢仲聯(lián)為同門。在1923年至1940年的十余年間,葉長青著述甚富,先后有《閩方言考》、《版本學》、《文字學名詞詮釋》、《文心雕龍雜記》、《鐘嶸詩品集釋》、《文史通義注》、《國魂集》、《漢書藝文志問答》等八種。曾主編《國學專刊》,交往活躍,著述亦富,為民國時期不容忽視的重要學者。吳曾祺稱葉長青:“吾鄉(xiāng)葉子俊生,年少嗜學,凡有述造,必期有用于世?!?陳衍稱“余初至廈門大學,可與言詩者惟葉生俊生、龔生達清”;“余舉充文字學教員,劬于著作,詩亦絕去俗塵,惟過求生澀”。又稱葉長青“專力請業(yè),昕夕不少倦”,“劬樸學,勤述作,骎骎于古”。陳鐘凡稱:“長卿于弱冠之年,俾佐教職,時歷數(shù)載,學業(yè)日新。” 陳柱稱葉長青“有力治古文之宏志”。
書籍目錄
上冊
整理弁言
文史通義注自敘
文史通義注卷一
易教上
易教中
易教下
書教上
書教中
書教下
詩教上
詩教下
解經(jīng)上
經(jīng)解中
經(jīng)解下
文史通義注卷二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學中
原學下
博約上
博約中
博約下
蘭臼公上
言公中
言公下
文史通義注卷三
史德
史釋
史注
傳記
習固
朱陸
……
下冊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補。然而藉人之是非以為是非,不如告子之自得矣。 藉人之是非以為是非,如傭力佐鬬,知爭勝而不知所以爭也。故攻人則不遣余力,而詰其所奉者之得失為何如,則未能悉也。故曰明知 有毒,而不可不服也。 末流失其本。朱子之流別,以為優(yōu)于陸王矣,然則承朱氏之俎豆必無失者乎?曰:奚為而無也。今人有薄朱氏之學者,即朱氏之數(shù)傳而后起者也?!墩率线z書.書朱陸篇后》云:「戴君學術(shù)實自朱子道問學而得之,故戒人以鑿空言理,其說深探本原,不可易矣。顧以訓詁名義偶有出于朱子所不及者,因而丑貶朱子,至斥以悖謬,詆以妄作。且云:自戴氏出,而朱子徼幸為世所宗已五百年,其運亦當漸替。此則謬妄甚矣!戴君筆于書者,其于朱子有所異同,措辭與顧氏寧人、閻氏百詩相似,未敢有所譏刺,固承宋學之家法也。其異于顧、閻諸君,則于朱子間有微辭,亦未敢公然顯非之也。而口談之謬,乃至此極,害義傷教,豈淺鮮哉!或謂言出于口而無蹤,其身既歿,書又無大柢牾,何必欲摘之以傷厚道?不知誦戴遺書而興起者尚未有人,聽戴口說而加厲者滔滔未已,至今徽、歙之間,自命通經(jīng)服古之流,不薄朱子則不得為通人,而誹圣排賢,毫無顧忌,流風大可懼也。其與朱氏為難,學百倍于陸王之末流,思更深于朱門之從學,充其所極,朱子不免先賢之畏后生矣?!墩撜Z》:「子曰:『后生可畏?!弧苟鸥υ姡骸覆挥X前賢畏后生?!归T人沈口補。 然究其承學,實自朱子數(shù)傳之后起也,其人亦不自知也。而世之號為通人達士者,亦幾幾乎褰裳以從矣。案:猶云石摳衣有識者觀之,齊人之飲井相摔也。見《言公下》注。性命之說,易人虛無,朱子求一貫于多學而識,寓約禮于博文,其事繁而密,其功實而難。雖朱子之所求,未敢必謂無失也。然沿其學者,一傳而為勉齋、九峰,再傳而為西山、鶴山、東發(fā)、厚齋,三傳而為仁山、白云,按:金履祥,元蘭溪個字仁山。許謙,元金華個號白云。 四傳而為潛溪、義鳥,按:宋濂,明潛溪人。王祎,明義鳥人。 五傳而為寧人、百詩,按:顧炎武。明昆山個字寧人。閻若璩,太原個字百詩則皆服古通經(jīng),學求其是,而非專己守殘,空言性命之流也。自是以外,文則人于辭章,學則流于博雅,求其宗旨之所在,或有不自知者矣。生乎今世,因聞寧人、百詩之風,上溯古今作述,有以心知其意,《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勾藙t通經(jīng)服古之緒又嗣其音矣。無如其人慧過于識,而氣蕩平志,反為朱子詬病焉,則亦忘其所自矣。夫?qū)崒W求是,與空談性天不同科也??脊乓撞?,解經(jīng)易失,如天象之難以一端盡也。歷象之學,見《易教上》注。后人必勝前人,勢使然也。因后人之密而貶義和,見《易教中》注。不知即羲和之遺法也。今承朱氏數(shù)傳之后,所見出于前人,不知即是前人之遣緒,是以后歷而貶義和也。蓋其所見能過前人者,慧有余也。抑亦后起之智慮所應爾也。不知即是前人遺蘊者,識不足也。其初意未必遂然,其言足以懾一世之通人達士,而從其井摔者,氣所蕩也。其后亦遂居之不疑者志為氣所動也。攻陸王者,出偽陸王,其學猥陋,不足為陸王病也。貶朱者之即出朱學,其力深沉,不以源流互質(zhì)言行交推,世有好學而無真識者,鮮不從風而靡矣。 古人著于竹帛,皆其宣于口耳之言也。言一成,而人之觀者千百其意焉,故不免于有向而有背。今之黠者則不然,以其所長,有以動天下之知者矣;知其所短,不可以欺也,則似有不屑焉。徙澤之蛇,且以小者神君焉。見《易教下》注。其遇可以知而不必且為知者,則略其所長,以為未可則言也;而又飾所短,以為無所不能也。雷電以神之,鬼神以幽之,鍵篋以固之,標幟以市之,于是前無古人,而后無來者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個后不見來者。」天下知者少,而不必且為知者之多也。知者一定不易,而不必且為知者之千變無窮也。故以筆信知者,而以舌愚不必深知者,天下由是靡然相從矣。夫略所短而取其長,遺書具存,強半皆當遵從而不廢者也。天下靡然從之,何足忌哉!不知其口舌遺厲,深入似知非知之人心,去取古人,任惼衷而害于道也。語云:「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蘇軾《荀卿論》。
編輯推薦
《文史通義注(套裝共2冊)》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