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學(1929—1952)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E?呂丁格爾 主編,R?派爾斯 編  頁數(shù):520  字數(shù):586000  譯者:戈革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尼耳斯·玻爾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學(1929-1952)》是20世紀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耳斯·玻爾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爾逝世之后即開始籌劃編纂,至21世紀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書十二卷的翻譯工作,由國內著名的玻爾與量子物理學研究專家戈革先生以極大的毅力與氣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學出版社等處出版,后兩卷則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中國讀者面前。
  《尼耳斯·玻爾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學(1929-1952)》收錄作者1929至1952年間關于原子物理學的討論文章。分“和核物理有關的論文及稿件”、“通信選(1929—1949)”兩編。各編前都有知名學者撰寫的關于作者該期研究情況的引言。

作者簡介

  尼耳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玻爾為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PhD),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諾貝爾物理學獎。

書籍目錄

譯者說明
第九卷前言
目錄
期刊名稱縮寫表
名詞縮寫表
致謝辭(中譯本從略)
第一編 和核物理學有關的論文及稿件
引言
1.核成分和能量守恒
2.中子俘獲和核的構造
3.復合核.鞏固和應用
4.核光效應和連續(xù)能域
5.裂變
6.關于核模型的新思想
I.β射線譜和能量守恒
Ⅱ.化學和原子構造的量子理論
Ⅲ.原子穩(wěn)定性和守恒定律
Ⅳ.論中子的性質[1]
V.論中子的性質[2](摘要)
Ⅵ.電子和質子
Ⅶ.論電子理論中的對應方法
Ⅷ.在1933年第七屆索爾威會議上的討論發(fā)言
Ⅸ.核構造和中子俘獲
X.原子核的性質和構造(摘要)
Ⅺ.中子俘獲和核構造[1]
Ⅻ.中子俘獲和核構造[2]
Ⅻ.原子核的性質
Ⅻ.慢中子的選擇俘獲
Xv.論α射線引起的鋁的蛻變
XⅥ.原子核的激發(fā)和輻射
XVⅡ.原子核中的自旋交換
XVII.論由質子撞擊引起的鋰的嬗變
Ⅻ.原子核的嬗變
XX.論原子核的嬗變
XXⅡ.論由物質粒子撞擊引起的原子核的嬗變
XXⅢ.核力學[1]
XXⅢ.核力學[2]
XXIV.關于(n,2n)反應的未發(fā)表的筆記
xxV.論核反應(摘要)
XXⅥ.核的激發(fā)和同質異能態(tài)
XXⅧ.核光效應
XXVIII.作用量子和原子核
XⅫX.核光效應中的共振
XXX.核物理學報告會開幕詞(摘要)
XXXII.原子核的反應(摘要)
XXXXIII.重核的蛻變[1]
XXXIII.鈾蛻變和釷蛻變中的共振和核裂變現(xiàn)象
XXXIV.關于裂變的總結
XXXV.重核在β射線發(fā)射后的剩余激發(fā)
XXXXVI.核裂變的機制[1]
XXXXVII.核裂變的機制[2]
XXXVIII.連續(xù)能域中的核反應
XXXIX.核裂變的鏈式反應
XL.鏷的裂變[1]
XLI.鏷的裂變[2]
XLⅡ.原子核裂變的理論解釋[1]
ⅪⅡ.原子核裂變的理論解釋[2](摘要)
ⅪⅣ.原子核嬗變的晚近考察
ⅫV.論裂變碎片的統(tǒng)計分布
ⅪM.核裂變中的逐次轉變
Ⅺ.重核的蛻變[2](摘要)
Ⅺ.氘核引發(fā)裂變的機制
ⅪⅨ.論原子核的嬗變(摘要)
L.論原子核嬗變的機制.II.復合態(tài)之連續(xù)能域中的過程[1]
Ⅱ.論原子核嬗變的機制.II.復合態(tài)之連續(xù)能域中的過程[2]
Ⅲ.關于原子構造和核構造的試評述
皿.在1952年6月3_-17日哥本哈根國際物理學會議上的討論發(fā)言
第二編 通信選(1929—1949)
引言
所收信件的目錄
通信正文
漢斯·A·貝忒
菲力克斯·布勞赫
馬科斯·戴耳布呂克
保羅·A·M·狄喇克
恩利科·費米
喇耳夫·H·否勒
奧托·羅伯特·弗瑞什
喬治·伽莫夫
沃爾納·海森伯
理論物理學研究所
雅科布·克瑞斯先·雅科布森
弗雷德列克·及伊倫·約里奧-居里
奧斯卡·克萊恩
亨德瑞克·A·克喇摩斯
約翰·庫達
沃爾夫岡·泡利
魯?shù)蓝颉づ蔂査?br />埃貝·喇斯姆森
雷昂·羅森菲耳德
歐內斯特·盧瑟福
比約倫·特魯姆培
約翰·A·惠勒
尼耳斯·玻爾文獻館所藏有關稿本簡目
引言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當我們轉向原子核的構造問題時,首先就必須記住這一情況。我們已經(jīng)看到,關于這些核的電荷和質量的經(jīng)驗證據(jù),以及關于自發(fā)的和被激的核蛻變的證據(jù),都引向一條假設,即所有的核都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的,不過,一旦我們更仔細地探索哪怕是最簡單的核的構造,量子力學的現(xiàn)有表述就在本質上失敗了,例如,它完全不能解釋為什么四個質子和兩個電子會結合起來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氦核。顯然,我們在這兒完全超出了建筑在點狀電子假設上的任何表述形式的范圍,正如從一個事實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那樣,而那個事實就是,從a射線在氦中的散射推得的氦核的大小,和經(jīng)典電子的直徑具有相同的數(shù)量級,恰恰是這一情況就使我們想到,氦核的穩(wěn)定性是和由電子本身的存在及穩(wěn)定性加在經(jīng)典電動力學上的限制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著的,然而這就意味著,只要討論的是核內電子的行為,建筑在對應論點上的對這一問題的任何直接處理就都是不可能的,至于質子的行為,情況卻大不相同,因為它們的比較大的質量甚至在核線度之內也允許空間坐標概念的一種無歧義的應用,當然,當沒有一種說明電子穩(wěn)定性的普遍的自洽理論時,我們并不能對把質子保持在氦核中的那些力作出任何直接的估計,但是,注意到一點卻是有趣的,那就是,利用愛因斯坦關系式而由所謂質量虧損算出的在核的形成中放出的能量,和按照量子力學而由已知的核線度所應預料的質子的結合能是近似地相符的。確實,這種符合性就表明,電子質量和質子質量的比值,在原子核的穩(wěn)定性問題中是起著基本的作用的。在這方面,核構造問題顯示了和核外電子組態(tài)的構造問題的典型差異,因為這一組態(tài)的穩(wěn)定性是不依賴于質量比的。當我們從氦核過渡到更重的核時,核構造的問題當然是更加復雜的,盡管一個情況提供了某種簡化;那情況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a粒子是作為單獨的個體而進入這些核的構造中的,這不僅是由放射性的一般事實所暗示了的,而且也是可以從用關于同位素原子量的阿斯登整數(shù)法則來表示的附加質量虧損的微小性中看出來的。

編輯推薦

《尼耳斯?玻爾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學(1929-1952)》中,我們收集了玻爾關于核物理學的著作,這些工作是玻爾在1932年以前的那些日子里,通過他對當時由有關原子核的資料所顯示出來的那種表觀矛盾進行深入而并非結論性的思索而開始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原子核物理學(1929—1952)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值得買,并且收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