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蔡振豐 著  頁數(shù):23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本書作者為臺灣大學蔡振豐,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將丁若鏞四書學置于東亞儒學的視野中進行比較研究;二是厘清了丁氏四書學的基本性質(zhì)與天主教義的差距;三是將丁氏思想放在東亞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去衡量。

作者簡介

  蔡振豐,1962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F(xiàn)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以魏晉玄學、佛學及儒、道兩家思想為研究領(lǐng)域,兼及東亞儒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一一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等。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問題與方法第一節(jié) 四書學的方法概念第二節(jié) 時代的轉(zhuǎn)折與朱熹四書學在東亞的變化第三節(jié) 丁若鏞在東亞學術(shù)上的意義及本書的章節(jié)安排第二章 丁若鏞與朱熹四書詮釋取向之異第一節(jié) 注解的內(nèi)容與詮釋的路徑第二節(jié) 朱熹與丁若鏞的詮釋之異:以《論語》中對管仲的評價為例第三節(jié) 義理取向的詮釋系統(tǒng)與意義取向的詮釋系統(tǒng)第四節(jié) 四書的文本結(jié)構(gòu)內(nèi)含兩類詮釋的系統(tǒng)第三章 丁若鏞人性論與洙泗學、朱子學及西學間的距離第一節(jié) 對丁若鏞學術(shù)定位的兩種看法第二節(jié) 丁若鏞性嗜好說的來源及特色第三節(jié) 丁若鏞的心性論及其上帝一詞的使用第四節(jié) 性三品說在丁若鏞四書學中的理論位置第五節(jié) 丁若鏞的人性論為對孟子心性論的回歸第四章 人性論的延伸--丁若鏞四書詮釋中“仁”、“心”、“性”、“天”的理論意義第一節(jié) 圍繞在孔子“仁”說中的重要概念第二節(jié) 丁若鏞“仁”說中“交互主體”的動、靜二態(tài)義第三節(jié) 由主體性到交互主體性:“嗜好之性”與“可仁之理”第四節(jié) “性、道、教”解釋架構(gòu)下的“天”、“人”關(guān)系與“天”在丁若鏞思想中的理論地位第五節(jié) “仁說”及“事天說”為對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與超越性的追求第五章 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的開展--丁若鏞的文質(zhì)論第一節(jié) 以王者的禮樂刑政為主之儒學解釋與丁若鏞論說的傾向第二節(jié) 朝鮮學者對文質(zhì)問題的三種解釋傾向第三節(jié) 星湖李瀵對“忠、質(zhì)、文”的考辨及其影響第四節(jié) 丁若鏞文質(zhì)論的要義第五節(jié) 丁若鏞文質(zhì)論的價值第六章 丁若鏞《中庸》詮釋之特色--與日本古學派的對比第一節(jié) 對《中庸》的質(zhì)疑及定位第二節(jié) 日本古學派對《中庸》的詮釋第三節(jié)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中庸》詮釋的思想史意涵第四節(jié) 從比較的觀點論丁若鏞的《中庸》詮釋第五節(jié) 丁若鏞與日本古學派在詮釋上的差異第六節(jié) 丁若鏞對日本古學派的態(tài)度第七章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學架構(gòu)第八章 結(jié)論參考書目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在方法上,本書認為丁若鏞是個成熟的思想冢,其詮釋文本之l副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因此,本書對丁若鏞注解“四書”之任一書的分析工作,并不將其論點局限于該書的討論之中。在基本預設上,也認為丁若鏞對“四書”中任一書的解釋,都可與各書的論點間形成相互的關(guān)聯(lián)。由此,第二章論及《論語古今注》所反映的詮釋觀,實可視為對丁若鏞整體“四書”詮釋觀的說明。之所以會以丁若鏞的“四書”詮釋觀作為討論的起點,其目的在于將茶山學與朱子學作意識與問題之型態(tài)的區(qū)別,用以代替對丁若鏞不同于朱子學之思想內(nèi)容作點狀的說明。在理解丁若鏞的“四書”詮釋觀后,本書在第三章將論析丁若鏞的人性論。人性論是孔、孟儒學的重要論點,不論是孔子的仁學或《孟子》、《中庸》、《大學》的理論與實踐都由此展開。本書論述丁若鏞人性論的目的,除了企圖在理論上說明丁若鏞四書學的基礎(chǔ)外,也想借之厘清丁若鏞人性論與西學及洙泗學之間的距離,用以說明丁若鏞四書學的理論取向及價值取向。本書的第四章將討論丁若鏞“四書”注解中的關(guān)鍵性概念如“仁”、“心”、“性”、“天”等。這些概念在丁若鏞的“四書”詮釋中,因與各書間有其意義的一致性,因此可作為丁若鏞構(gòu)建其四書學的關(guān)鍵概念。在討論上,上述的概念也可再區(qū)分為“心、性、仁”及“心、性、天”等兩組論題。有關(guān)“仁”的論題可作為心性論或人性論的延伸;而有關(guān)“天”的論題則可指示丁若鏞“四書”詮釋中的宗教意涵。前者可帶出與丁若鏞論述中有關(guān)的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及“禮樂刑政”與“共同體”之間的問題;而后者則可確立他之“性”、“天”與“上帝”的概念,與西教之間存有何種界線。第三章所論及的“人性論”或“心性論”,與第四章所涉及的交互主體性,兩者之間有何理論的關(guān)系可以闡述?與“禮樂刑政”之間是否具有順取的發(fā)展?本書的第五章借丁若鏞對《論語》“文質(zhì)論”的觀點,對這兩個問題作嘗試性的說明。除上之外,為了說明丁若鏞文質(zhì)論有其朝鮮儒學之發(fā)展,本章中也簡略介紹朝鮮儒者對文質(zhì)問題的詮釋歷史。除了想借此說明丁若鏞的問題意識有別于中國之朱子學外,也想由此說明其“禮樂刑政”的論說,實有  ……

編輯推薦

  蔡振豐編著的《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以第一手的文本研究為主,深入進行丁若鏞(茶山,1762-1836)四書學的細部詮釋,及其整體理論架構(gòu)的討論。為了使研究具有東亞的寬闊視野,除了將丁若鏞的四書詮釋與中國學者作對比研究外,亦以日本古學派伊藤仁齋(1627-1705)及荻生徂徠(1666-1728)的四書解釋作為對照,以突顯丁若鏞意見的特殊之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蔡先生從人性論、文質(zhì)論以及茶山對中庸、大學的理解等方面探討了丁茶山的四書學,其間尤其注重他與朱子學說以及朝鮮、日本古學諸儒詮釋的比較,兼及否定西學(天主教)對茶山學說的影響。
      
      作為理學、實學、古學的外行人,我更關(guān)注“朝鮮中華主義”對茶山學說的影響,可惜并非本書所涉及之內(nèi)容。也因自身基礎(chǔ)薄弱,無法了解蔡先生著作的深度,也很遺憾。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