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季惟齋 頁數:364
Tag標簽:無
前言
經典是影響一個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頭。它不限于時間上的源頭,還意味著重現思想與人生開端的溯源能力。這也就是說,它能讓我們重回起頭處,體驗到最初的、邊緣上的取向如何發(fā)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種邊際處的敏感。非經典的文本已經處于某種框架之中,反經典潮流則是指一種以“靠最先進手段直接解決問題”為標榜的現代傾向,否認經典有當下及未來的活命真身?! 《兰o的中國是一個沒有經典的國度,只有西方科學——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和技術(高科技)的至高無上和無處不在。形而上學與科學同屬于一個觀念普遍主義的思路。“現代自然科學、現代數學和現代形而上學都是源出于廣義上的數學因素”(海德格爾選集875頁)。但我們也知道,數學同樣是古希臘形而上學的形成因素。因此,只通過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的視野來研究中國古代經典,也屬于這個高科技崇拜的現象。
內容概要
本書徵聖立言,內容博涉經史子集、禪茶書畫以至山水巖寺,考辨論議,騁志抒懷,篇幅長短不一,總以達意為主作者深汲前人精解,躬自踐行,故是書解經論學,時有靈機旁通之妙;發(fā)議摹心,每見懷古澡雪之情其辭淳雅,其義典明,探頤鈎深,導引正源。
作者簡介
季惟齋,1975年12月生,浙江金華大淤村人。
書籍目錄
序(柯如之)弁言卷一 霉經類 周易上經論語解 周易下經論語解 潘氏過半刃言閑議 倦游菴槧記解易甚精卷二 霉經類 春秋繁露義證精華摭記 王輔嗣注易辨 治詩以受用為本 儀禮禮意辨 周禮未可因考證而廢 爾雅釋詁備群經義 程石泉論語讀訓小議 疑孟說卷三 霉經類 讀經小札九條 中庸字義 辨中庸論語之時位卦象 鈔古義治經之法 以史釋經之法 辛齋述易象之源 兔置雜說 讀詩死於句下說 魏風雜說卷四 史皋類 實齋不辨正史之義 宋史儒林道學分傳辨 鄉(xiāng)土志議 八書十志優(yōu)劣 蘇子瞻史才辨 倭夷猾夏適成史學 汪容甫廣陵通典無取史法 譚仲修著書欲擬石莊實齋 柳氏國史要義評 清遺民著史自有正義卷五 理皋類 宋元學案劄記一 全謝山宋元儒學案序錄 安定學案 泰山學案 高平學案 廬陵學案 古靈四先生學案 涑水學案 百源學案 濂溪學案 明道學案 伊川學案 橫渠學案 范呂諸儒學案 元城學案 華陽學案卷六 理學類 宋元學案劄記二 景迂學案 榮陽學案 上蔡學案 龜山學案 廌山學案 和靖學案 兼山學案 震澤學案 劉李諸儒學案 呂范諸儒學案 周許諸儒學案 武夷學案 陳鄒諸儒學案 紫微學案 漢上學案卷七 理畢類 宋元學案劄記三 豫章學案 橫浦學案 衡麓五峯學案 劉胡諸儒學案 趙張諸儒學案 玉山學案 艾軒學案 晦翁學案 南軒學案卷八 理皋類 宋元學案剳記四 東萊學案 艮齋學案 止齋學案 水心學案 龍川學案 梭山復齋學案 象山學案卷九 理學類 二程遺書剳記 性道 立誠 天生 草木心靈 自得 無所著力 董楊 人物 五宗 音義氣數 天心物理歲運 窮理至命 善惡中道 詩書豈為藥方 學孟 清虛濁實 尺度權衡 以書傳道不盡 雜博 德得 養(yǎng)生 獨超物外卷十 釋教類 三教一致 禪關策進 名士之障 釋教文字勝劣 易佛回互 有清儒士崇佛者 悲智雙流 報恩 出曜經法減七穢說 變易生死 學儒乃能知佛 佛不聽歌音卷十一 釋教類 巖藪閒譚六十七則 茶禪心解五十七則卷十二 議論類 近代經史之繆 文體日壞 文道合一 儒士逃禪 方密之青原山文 陽曲傅先生霜紅寵集 亂世立言 天下之大防有二 文教之敗在三百六十餘年之前 儒者之統(tǒng) 吾從周 禮聞來學 大淤季氏宗譜卷十三 議論類 訄書剳記 原學 訂孔 儒墨 辨樂 儒道 儒俠 儒兵 學變 孔釋 修古佚蕩 學蠱 王學 擬周禮 訂實知 通讖 序種姓 原變 述圖 明獨 論錢卷十四 議論類 明儒獄學 文衰而返於野 藏通別圓四教 馬湛翁自簡五過 遊居柿錄 金日蟬心動 東原論欲 寅恪槐聚不及其尊公處 海日樓札叢小記 入網十誡卷十五 文辭類 西天目幻住庵 鮚琦亭集國朝第一 辭賦為經史之嗣 李世熊為文 陳臥子 石語 誡門人私纂談語 明清古文八大家 宋景濂潛溪集 散原之文 新文學之蔽 澹乎文戰(zhàn) 魂魄說 牧齋佞佛語業(yè)卷十六 文辭類 柯山文 文潛正論 淮海文 樂城文 樂城集批語 荊公文字 古風寢微 呂東萊文 柏梘山房文 申叔論漢魏文 學文四忌卷十七 詩學類 寐叟湛翁之異 蠲叟詩格 博大真人 寐叟詩教三關 散原海藏乙庵三家詩 詩體革命 樊山論詩 歿菴感春詩 易哭庵四魂集 四魂集序 清季四詞家評 常州詞旨 曼陀羅寐詞 彊邨情味卷十八 詩學類 滄趣樓詩 滄趣樓詩摘句 民國詩話多具史意 不以同光為然者 鞏經室詩 馬湛翁語錄類編論近世詩 寅恪先生詩 今日一家孰胡漢 考據為詩卷十九 詩學類 元遺山學詩自警箋 真詩乃在民間辨 錢澄之藏山閣詩存 史玄二諦 衰世思賈島辨 浪仙詩評 古尊宿詩偈摘句卷二十 遊藝類 書論四十三則 畫論二十九則後序
章節(jié)摘錄
羣經之宜以史釋證者莫若易。漢儒焦延壽鄭康成已有其法,至晉干寶著周易注,其法遂顯,迄宋楊誠齋易傳則專攻史跡,卦爻證以史事,其法為大成。潘雨廷讀易提要論誠齋易傳有云“春秋者由顯而微,周易者由微而顯,易與春秋互為表裹,章往察來而顯微闈幽,易固宜兼及史事也”。其義甚精。(稍前之李光泰發(fā),作讀易詳說,書中爻卦之辭,皆即君臣立言,證以史事,已為先導。稍后之真德秀西山,作大學衍義,亦參證史事。以史釋經,南宋或已漸成風氣。明丘浚作大學衍義補,亦承其參證史事之法。)邵康節(jié)作皇極經世,象數歷律之外,推明古今之因革消息,參稽史事,明天人之際,以元會運世,詮述古今,堪與通鑒互為表裹,則邵子之學,融易史為一體,又非誠齋之純以比附證切者所能擬也。邵學絕為腳造,不可思議,然竊謂其所本者,為春秋左氏傳。左傳之體例,即融經史為一體之祖?! ?hellip;…
編輯推薦
蓋易道備則天地全,大人先生,可賴以層出而無窮。詩道備則性情遂,鐘鼓之教下通于草澤,羣怨莫非興觀之道。書道備則圣王位,彝倫攸敘,以為萬年法度,疏通知遠,誠神智之元龜。禮樂道備則人道大,上通太上鬼神之祀,下及埽灑應對之化,可以原始而返終。春秋道備則法制明,春王正月,以為萬物元氣所在,誅鉉邪僻,復行秋氣于宇宙閑,是所謂春秋者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