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萊特之吻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羅伯特·達恩頓  頁數(shù):324  譯者:蕭知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不能把思想史作為一個簡單的整體來看,而應從其多樣性上來認識。思想史研究對象中,既有偉大的哲學家,也有目不識丁的普通人。羅伯特·達恩頓把這種歷史研究取向自上而下分成了四個層次:“觀念史(體系化思想的研究,通常在哲學論著中)、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維、輿論風潮和文學運動的研究)、觀念的社會史(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傳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的研究,包括世界觀和群體心態(tài))。”

作者簡介

羅伯特·達恩頓(1939年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謝爾比·庫羅姆·戴維斯歷史講席教授,是英語世界中最重要的法國史專家之一,也是文化史、閱讀史方面的領軍人物。《催眠術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代表作有:《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屠貓記·法國文化史鉤沉》、《法國大革命時期被禁的暢銷書》、《舊制度時期的地下文學》、《啟蒙運動的生意》。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部分  大潮下的暗流第一章  拉莫萊特之吻第二章  波蘭要自由第二部分  傳媒第三章  見仁見智的電影《丹東》第四章  電視:一封給電視制片人的公開信第五章  新聞事業(yè):“有聞必錄”與“合轍即登”第六章  學術著作的出版竅門第三部分  白紙黑字第七章  書籍史話第八章  文學史上被遺忘了的中間人第九章  閱讀史初探第四部分  你方唱罷我登場第十章  思想史與文化史第十一章  思想觀念的社會史第十二章  心態(tài)史第五部分  相關學科與觸類旁通第十三章  歷史與知識社會學第十四章  歷史與文學第十五章  歷史與人類學譯名對照(中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拉莫萊特之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對于研究新文化史的,必讀
  •   這是文化史大家的一個文集,其中不少文章見諸于報章雜志,從學術上看并不艱澀。唯此,本書對于文化史初學者來說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習得如何運用這派功夫來評論各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本書的翻譯也非常好。
  •   達恩頓還是很有意思的
  •   經(jīng)典著作。
  •   幫同事買的,還不錯,下次繼續(xù)。
  •   買了送朋友的,不錯的選擇!
  •   文化史的理論之作。
  •   達恩頓是位很有趣味的文化史作者 專攻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閱讀史 《屠貓記》也是他代表作 這本算是他的學術隨筆 如果對他以往的研究有所了解 這本讀來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   看這本書因為包裝而扣分感到有些難受哇作者做學者之前,當過十幾年記者,文筆一流,敘事一流,值得買來認真讀
  •   這本書壓根兒就沒有包裝,到手時有些臟,翻開之后貌似是二手的,很不解。
  •   到手外觀慘不忍睹,過于重口就不描述細節(jié)了,請自行腦補。
  •      這是一部文集,語言生動,因為大多是面向非專業(yè)讀者的書評文章(作者說要照顧《紐約時報》和《戴達魯斯》的讀者,天可憐見,這幾乎是說《南方周末》和《讀書》雜志的讀者文化層次比較低……)。但這些文章如今看來顯得陳舊,沖擊力不夠大了。(當然這是一種時光倒錯,你要知道,葛兆光、陳平原等人的閱讀史、大知識史研究是在其后的……)
       覺得特別值得讀的章節(jié):寫得好的有1、6;理論點更集中的是9、12。
       中譯很好的傳遞了原文的生動韻味,可惜港臺專名用語在大陸版中未有修改,給讀者帶來相當?shù)睦щy。(不過也有些似乎修改的痕跡,比如導言中的卡坦在后文第二章就統(tǒng)改成了卡廷。)
       其實原書自己的專名翻譯也是頗為隨意,??备槐卣f。比如第133頁,第五行是賴布基戈,到第七行又是萊布茲格。當然,不難猜出它們都是萊比錫(Liepzig)。又比如頁190有一個吉斯,轉過來的頁192又有一個克立佛?基爾茨,好在很容易根據(jù)學術觀點猜出是格爾茨,倒有些疑惑為何兩處都注出原文唯恐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這種差錯了。全文的卡西爾、卡西勒、凱瑟勒、卡塞爾其實也都是一個人。
       原文頁152的彼德?波克你大概能猜出是彼得?伯克,但緊接著下一頁的鮑爾?雷克,就得轉轉腦筋才能想出是保羅?利科了。至于圖克威爾(托克維爾)、喬治?賴夫波(勒費弗爾)、盧斯安?費波(呂西安?費弗爾)、沃維勒(伏維爾),大概熟悉了法語的發(fā)音,一切奧秘就迎刃而解了??墒悄阒罋W克塔夫版是啥意思么(頁157),不是藏書家,不是出版商,也不是哪里的地名,它是Octavo,八開本的意思……
       讀這本書,不僅可以享受達恩頓的如花妙筆,而且可以欣賞到譯者大多錦上添花但也不時用力過猛的如花譯筆,并且順便做許多腦筋急轉彎的猜謎游戲。
       有些游戲恐怕是譯者始料未及的,比如頁180“19世紀末維也納的卡爾?舒斯克”,讀者對文化史比較熟悉的話,就知道這其實是寫《世紀末的維也納》的休斯克,你就當譯者采用了比喻手法,所謂“回到歷史現(xiàn)場”好了。
       所以,不妨忘了以上這些無聊的吐槽,回到這本書的現(xiàn)場吧,達恩頓實在是……太可愛了!
       但是,在讀到達恩頓之前,您還將看到本書序言——不,本叢書總序——作者姜進設下的謎題。這位兩次強調(diào)自己多年前在斯坦福大學接受西方史學新潮洗禮的編者,其序行文流暢,概括精當,意旨宏闊,只是不少人名書名讓人起疑,有一些似乎是直接取自港臺譯法,倒也罷了,但像“古王朝”(舊制度)這樣的講法,恐怕是不能讓人放過的。而《媒體的社會史:從谷登博歌到互聯(lián)網(wǎng)》,也最好改回古騰堡吧,別讓新時代青年們覺得這是谷歌和微博的新結合。
       最過分的是阿蘭?柯爾本(或科爾班、科爾賓)的《傻子與香味》這本書,勢將也已經(jīng)原樣不動地出現(xiàn)在本系列接下來的每本書的前面。哄誰呢,那是感覺文化史的經(jīng)典著作《香臭之間:嗅覺與法國社會想象》,序言作者必然是將“foul”看成了“fool”……
      
  •     胖子:全書達恩頓都得出了人人都可以寫作的結論,可他卻在提及個例時屢屢否定自己的結論
      達恩頓本人是極其保守的歷史學者,第十四章《歷史與文學》花費大篇幅夸贊了斯達若賓斯基的論文《透明與屏蔽:盧梭》?!锻该髋c屏蔽》一書的成功并不是因為斯達若賓斯基能將復雜的研究對象簡化為一個主題,而是因為它能深入淺出、以點帶面,用一條線索順藤摸瓜,而沒有削足適履去遷就一個最低公因數(shù)。(P278)。可在結尾達恩頓卻無邏輯得指出斯達若賓斯基所做的盧梭研究已經(jīng)讓人覺得夠了不起了?,F(xiàn)在看到拉斐爾?雷的成就,越發(fā)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P290)而這個叫雷的老頭不過一個叫《盧梭書信全集》的學術工地上的工頭。只是因為工地是個大工程,就媚俗地尊重。如是自我矛盾之處,作者還有多處。
  •     羅伯特?達恩頓《拉莫萊特之吻》(以下簡稱《之吻》)的開場白頗耐人尋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幻想,我的幻想是從現(xiàn)實回到歷史中去。隨著身子往椅子里越陷越深,我手中的書本逐漸沉重,人在不知不覺中迷糊過去,然后被一個香吻弄醒,發(fā)現(xiàn)自己正身處法國大革命高潮時的巴黎。吻有時意味著死亡,有時意味著愛,哪怕只是些許的愛?!?br />   “死亡之吻”和“愛之吻”象征著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和博愛。
      “死亡之吻”令人毛骨悚然。一位名叫甫倫德杜的軍官深更半夜被暴民們從床上揪起,拖出家門,吊死在廣場的燈柱上。據(jù)說這是因為他被指控為策劃反革命陰謀,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并未得到證實,也無須證實。因為“生殺予奪的大權是掌握在一伙暴民手中的”??駸岬谋┟癜阉念^顱割下來,將嘴里塞滿麥秸桿,高挑著游街示眾。人們還把甫倫德杜的女婿波提爾拖到現(xiàn)場觀看這幅慘景,并將血淋淋的頭顱送到這個驚恐萬狀的年輕人嘴邊,狂叫著:“親親爸爸!親親爸爸!”隨后,暴民們對他也處以極刑,甚至把心臟挖出來,拋向遠處,然后把兩顆頭顱挑在一起繼續(xù)游行。圍觀的人群發(fā)出陣陣狂呼聲,表現(xiàn)出“集體性的瘋狂狀態(tài)”。
      但這種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暴力并不是革命的全部,與死亡之吻相對照的是溫情之吻,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神甫拉莫萊特作為這種吻的代表在歷史上留下他的印跡。在革命時期他擔任的是國民議會代表。當時國內(nèi)外形勢異常嚴峻,國王正試圖引狼入室,招攬外國勢力來鎮(zhèn)壓革命;國內(nèi)武裝暴動波瀾起伏,而國民議會的代表們卻在你死我活地“窩里斗”,這種情形顯然只會加重混亂。就在這時,拉莫萊特站出來說話了,他提出一個解決分歧的辦法:“那就是用博愛精神,視彼此為兄弟,彌合創(chuàng)傷,求同存異。代表們立刻響應。他們相互擁抱、親吻,發(fā)誓要情同手足。國王也被請來了,發(fā)誓要同議員們站在一起。革命得到了挽救。祖國萬歲!國王萬歲!”這真是一副動人的場景。
      羅伯特?達恩頓《拉莫萊特之吻》的第一章(全書論及多方面內(nèi)容,只有導論和第一章討論的是這個問題)實際說的是兩種吻,可是為什么題目中只有愛之吻(拉莫萊特之吻)呢?這或許是因為人們的印象里,狂熱的激情和血腥的暴力已成為法國大革命的突出特征,卻沒有看到革命中還有溫情的一面。與血腥的殺戮相比,溫情和博愛更顯珍貴。因此達恩頓要突出這個“愛之吻”。
      法國大革命最令人反感和遭人批評的就是暴力,尤其是它與“博愛”口號的矛盾之處更是難以理解——為什么一方面高舉著“博愛”的旗幟,另一方面卻大肆屠殺呢?《拉莫萊特之吻》這一章所要解決的實際也主要是這個問題。
      如果博愛精神真的能得到貫徹的話,法國大革命恐怕就不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流血了。遺憾的是事與愿違,暴力行動不僅沒有得到遏制,還在其后演變成有組織的屠殺,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紅色恐怖”。
      達恩頓主張應該站在當時人的立場上客觀地評價暴力,而不是站在完全不同的歷史位置上作簡單的譴責。他接受史學界關于紅色恐怖的共識,即當時的極端行動是因為1793到1794年期間的特殊形勢所迫,“簡而言之,法國大革命那十年里,可以說大部分惡性暴力事件都是因為環(huán)境所迫才發(fā)生的?!彼谋硎龊苤斏?,用的是“大部分”,而不是“所有”,在他看來,1792年9月發(fā)生的那場濫殺無辜就不能說是環(huán)境所致。這起事件至今在史學界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尋求更一般性的解釋:“在找不出其他具體解釋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傾向于給它一個大而無當?shù)恼f法,比如原罪啊,力比多能量大爆發(fā)啊,辯證邏輯啊等等?!彼€說,在群眾中有一股“嗜血沖動”,在當時,“老百姓既要面包也要鮮血,但是歷史學家從未很好地理解群眾當中的嗜血沖動。”
      相對于以往人們的譴責態(tài)度,達恩頓對革命所持的學者的客觀態(tài)度是值得贊賞的,但是他對革命暴力原因的解釋還不足以令人信服。將革命中的特殊形勢作為惡性暴力的理由并不充分?!笆妊獩_動”、“原罪”等過于一般化,可以用來解釋所有的暴力——甚至不僅是革命中的暴力,卻不一定能夠說明法國大革命為什么會有如此慘烈的暴力。在我看來,如果將英國革命與法國革命作一比較,或許有助于認識這一問題。
      英、法革命的爆發(fā)都是由于國王要征稅,不得不召開議會,但事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和結果卻截然不同,這是由兩國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制度決定的。
      英國革命有著全體一致的明確目標,也有充分的思想、組織準備。1215年,英格蘭貴族逼迫約翰國王簽署《自由大憲章》,明確規(guī)定國王征稅必須取得本王國納稅人的一致同意。1295年的“模范國會”開創(chuàng)了國王征稅需經(jīng)國會批準的慣例。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一世因財政枯竭,多次召開議會,但是議會拒絕按照國王的意愿開征新稅。1640召開的議會終于引發(fā)了革命。之所以把此次議會的召開視為革命的開端,不僅是因為它繼續(xù)了以往多次議會制約王權的斗爭,而且還堅決地要剝奪國王的主權,確立議會的主權(除了已有的財政大權以外,主權還包括立法權、對外宣戰(zhàn)權等)。議會的要求遭到國王的強烈反對,激烈的沖突導致1642年爆發(fā)內(nèi)戰(zhàn)。英國議會與歐陸議會不同的是,它不是按照三個等級的劃分組成,而是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由鄉(xiāng)紳、市民等組成的下院形成兩院制,上下兩院并不截然對立,很容易聯(lián)合起來與王權抗衡。英國貴族沒有免稅特權,能夠和人民一致行動。議會征召人民組成的軍隊在蘇格蘭人的支持下,大敗王軍,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經(jīng)過克倫威爾獨裁統(tǒng)治和復辟王朝,議會終于因“光榮革命”而取得主權,實現(xiàn)了議會的“至高無上”地位。
      當時英國的社會問題不十分嚴重,因此大多數(shù)英國人對革命漠不關心。民眾對革命的參與度不高,即使參與也是以請愿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或加入軍隊作戰(zhàn),都是有組織的行為,因而不會出現(xiàn)群眾性暴力。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素有法治的傳統(tǒng),《自由大憲章》中著名的“正當法律程序”規(guī)定:“任何自由人非經(jīng)貴族院依法判決或者遵照王國的法律之規(guī)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jiān)禁、沒收其財產(chǎn)、剝奪其公權,或對其放逐,或受到任何傷害、搜查或者逮捕?!彪m然革命對司法的正常運行多少有一些影響,但終究不能破壞這個傳統(tǒng),例如對國王查理一世的審判就是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的。
      而法國革命就不同了,它是在無組織、無統(tǒng)一和明確目標情況下進行的。正如達恩頓所說:“法國大革命不是有組織的運動,而是無政府主義泛濫?!?br />   法國革命的起因也是稅收問題。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國王不得不在1789年召開三級會議。此前法國有175年未召開中央級三級會議。法國學者勒費弗爾說:“如果國王不召集三級會議——但這實際發(fā)生了——就不會有法國大革命?!保╗法]喬治?勒費弗爾著,洪慶明譯,《法國大革命的降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三級會議并不像英國議會那樣形成一個整體,而是按三個等級的嚴格劃分組成,特權等級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實際上三級會議是在貴族力主下召開的,所以不少史學家說是貴族發(fā)動了法國大革命。貴族的目的也是要抵制國王征稅,不過,與英國革命要奪取國王主權不同的是,他們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免稅特權,并且借控制三級會議來擴大他們的政治權力。第三等級的代表則要反對貴族的企圖,爭取自身的權利;但是他們主要代表資產(chǎn)階級,對普通民眾的利益考慮較少。
      于是,三級會議的召開,不僅未能制約王權,也未能反映人民的利益,反而加劇了等級間的沖突。其后第三等級代表另組的國民議會也是爭端不已,“拉莫萊特之吻”并沒有消除矛盾,這種無政府狀態(tài)促成民眾的暴亂。當時因災荒造成糧食價格飛漲,掙扎于生死線上的民眾自發(fā)地大規(guī)模參與革命;平日對特權階層積累的仇恨(法國貴族因享有免稅特權而招致人民的仇恨)在特殊條件下成倍地爆發(fā),暴民暴力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
      與英國革命是在議會領導下有組織、有序地進行有所不同的是,法國革命是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進行的,各階層各自為戰(zhàn),民眾的大規(guī)模自發(fā)參與更加深了混亂。重要的是,法國缺乏英國那種法治傳統(tǒng)。英國革命確立的是憲政——君主立憲,法國革命一開始也嘗試君主立憲,卻未能成功。隨后革命者的主要目標是民主,然而這種沒有法制約束的民主難免走向暴政——這或許就是法國革命暴力的總根源。
      當然,博愛精神仍對法國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并非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如達恩頓所說:“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三個基本原則,即自由、平等和博愛,其中,博愛的觀念最讓人耳目一新。1792年,博愛思想像臺風一樣席卷巴黎?!▏蟾锩谒罡锩臅r刻就是要掃蕩這一切社會身份界分,把‘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思想以立法形式確立起來。也許它在這方面的實踐并不比基督教更成功,但它對社會價值觀的巨大影響改變了歷史進程。”
      新觀念已經(jīng)普及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前人們寫信落款時要寫上“您最謙卑的奴仆”,現(xiàn)在則一律是“再見,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稱呼上也從原來的“先生”、“女士”換成“男公民”、“女公民”。撲克牌里的J、Q、K也改稱為博愛、平等、自由。
      重溫這段歷史,在血淋淋的暴力的對照下,更凸顯出博愛的重要性。相信人人都愿生活在充滿愛之吻的世界,而不愿面對死亡之吻的威脅。
      
      
      
      
        黃敏蘭/文
        
        本文原載于《中華讀書報》2011年3月3日
  •     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名的歐洲文化史專家,也是在當代西方聲名顯赫的新史學家之一。1939年出生于紐約。他和他的著作曾獲多項學術獎和圖書獎,包括美國的麥克阿瑟獎獎金、美國的國家圖書評論?;以及法國的美第奇獎提名。
       在研究對象上,羅伯特•達恩頓總是以自下而上的視角考察18世紀法國的出版商、地下文學和落魄文人,形成了他研究法國啟蒙運動的獨特路徑——“觀念的社會史”。他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力圖在社會的網(wǎng)絡結構中追蹤思想觀念的傳播。
       《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是一部集中反映達恩頓在歷史和媒體文化方面關聯(lián)的思考的文集。其主要關注點,正如達恩頓自己在導論中所表露的,“這本書既講歷史,又講媒體和媒體的歷史。本書有四個目的。第一,是要顯示過去如何作為暗流存在于當下 ?第一部分)。第二,是要通過個案來分析媒體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三,借本書的寫作過程來昭示媒體研究中的歷史向度 (第三部分)。第四,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探討宏觀歷史以及與歷史相關的其他人文領域 (第四和第五部分)?!痹跁?,達恩頓實際上是把自己對歷史研究的心路取向自上而下地分成了四個層次去思考和介紹:觀念史(體系化思想的研究)、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維、輿論風潮和文學運動的研究)、觀念的社會史(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傳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的研究)。
       這本書總共收錄了達恩頓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需要寫下的15篇系列文章。其中的意圖,讓我們用達恩頓自己的話來概括:前6章,“不是給學術雜志和學者們寫的,針對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而不是12歲的女孩。假想那些編輯、制片人和其他經(jīng)營媒體的人的左邊是作者的話,那他們的右邊就是這些讀者。這些論文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些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文化中介及其運作過程。我在同文化產(chǎn)業(yè)打交道過程中有些體會,栽跟頭的事很多。這些經(jīng)驗對我很有啟發(fā),如果別人想知道怎樣從辦案人員那里套出新聞,怎樣編造電視劇本或摸準編輯室的路數(shù),我這本書至少有點可讀性。”而后9章:“是學術性的,但是我希望它們也能讓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感興趣。盡管我看不到這些讀者是誰,就像我看不到月亮的另一半,但我絕不低估他/她們。讀者應該得到更豐盛的精神食糧,可媒體只提供簡易快餐。所以我斗膽給他/她們奉上一份沒摻水、沒打折的學術晚宴?!?
       在這些論文集中,達恩頓特別注重希望能讓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感興趣,因此寫得生動有趣,并不同于純學術性研究的抽象和晦澀難懂。這些關于社會、文化和思想史中的林林總總和風云變幻,能夠潛移默化地讓讀者知道歷史學家都在干什么,也讓讀者知道,歷史學家們表面上在就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實際上他們是在幫我們當下的人跟古人溝通。
       達恩頓強調(diào):“最令人激動、最有創(chuàng)意的歷史研究,應該通過個別事件挖掘出前人的人生體驗和當時的生存狀況。這類研究有過不同的名稱:心態(tài)史、社會思想史、歷史人類學或文化史(這是我的偏好)。不管用什么標簽,目的是一個,即理解生活的意義。”那么如何來實現(xiàn)呢?達恩頓告誡我們:“雖然對‘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偉大哲學命題,要想找到它的終極答案是徒勞的。但我們不妨從前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去看看他們是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歷史學家要進入已逝的世界,靠方法理論那一套是不行的,還需要大膽想象,需要放下成見,不拘泥于定式思維。我們可以對未來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但面對往昔我們不能不感到謙卑?!?br />   
  •     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名的歐洲文化史專家,也是在當代西方聲名顯赫的新史學家之一。1939年出生于紐約。他和他的著作曾獲多項學術獎和圖書獎,包括美國的麥克阿瑟獎獎金、美國的國家圖書評論獎;以及法國的美第奇獎提名。
      在研究對象上,羅伯特?達恩頓總是以自下而上的視角考察18世紀法國的出版商、地下文學和落魄文人,形成了他研究法國啟蒙運動的獨特路徑——“觀念的社會史”。他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力圖在社會的網(wǎng)絡結構中追蹤思想觀念的傳播。
      《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是一部集中反映達恩頓在歷史和媒體文化方面關聯(lián)的思考的文集。其主要關注點,正如達恩頓自己在導論中所表露的,“這本書既講歷史,又講媒體和媒體的歷史。本書有四個目的。第一,是要顯示過去如何作為暗流存在于當下 (第一部分)。第二,是要通過個案來分析媒體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三,借本書的寫作過程來昭示媒體研究中的歷史向度 (第三部分)。第四,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探討宏觀歷史以及與歷史相關的其他人文領域 (第四和第五部分)?!痹跁?,達恩頓實際上是把自己對歷史研究的心路取向自上而下地分成了四個層次去思考和介紹:觀念史(體系化思想的研究)、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維、輿論風潮和文學運動的研究)、觀念的社會史(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傳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的研究)。
      這本書總共收錄了達恩頓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需要寫下的15篇系列文章。其中的意圖,讓我們用達恩頓自己的話來概括:前6章,“不是給學術雜志和學者們寫的,針對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而不是12歲的女孩。假想那些編輯、制片人和其他經(jīng)營媒體的人的左邊是作者的話,那他們的右邊就是這些讀者。這些論文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些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文化中介及其運作過程。我在同文化產(chǎn)業(yè)打交道過程中有些體會,栽跟頭的事很多。這些經(jīng)驗對我很有啟發(fā),如果別人想知道怎樣從辦案人員那里套出新聞,怎樣編造電視劇本或摸準編輯室的路數(shù),我這本書至少有點可讀性?!倍?章:“是學術性的,但是我希望它們也能讓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感興趣。盡管我看不到這些讀者是誰,就像我看不到月亮的另一半,但我絕不低估他/她們。讀者應該得到更豐盛的精神食糧,可媒體只提供簡易快餐。所以我斗膽給他/她們奉上一份沒摻水、沒打折的學術晚宴?!?br />   在這些論文集中,達恩頓特別注重希望能讓受過良好教育的非專業(yè)讀者感興趣,因此寫得生動有趣,并不同于純學術性研究的抽象和晦澀難懂。這些關于社會、文化和思想史中的林林總總和風云變幻,能夠潛移默化地讓讀者知道歷史學家都在干什么,也讓讀者知道,歷史學家們表面上在就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實際上他們是在幫我們當下的人跟古人溝通。
      達恩頓強調(diào):“最令人激動、最有創(chuàng)意的歷史研究,應該通過個別事件挖掘出前人的人生體驗和當時的生存狀況。這類研究有過不同的名稱:心態(tài)史、社會思想史、歷史人類學或文化史(這是我的偏好)。不管用什么標簽,目的是一個,即理解生活的意義?!蹦敲慈绾蝸韺崿F(xiàn)呢?達恩頓告誡我們:“雖然對‘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偉大哲學命題,要想找到它的終極答案是徒勞的。但我們不妨從前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去看看他們是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 “歷史學家要進入已逝的世界,光靠方法理論那一套是不行的,還需要大膽想象,需要放下成見,不拘泥于定式思維。我們可以對未來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但面對往昔我們不能不感到謙卑?!?br />   
  •   謝謝Lz 超級有幫助
  •   很明顯沒有閱讀過全書。
  •   不好意思lz我想點有用不小心點成舉報了!該死的pad鍵盤
  •   寫的很好,我也對達恩頓很感興趣,讀過他的一些著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