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華東師大 作者:王天蓉//徐誼//馮吉//唐秋明//張治|主編:祝智庭//葉麗新 頁數:265
Tag標簽:無
前言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越來越回歸它的主體——學習。從達爾文的“適者生存”轉向更人道的“人人成才”,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和提供可能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主流價值觀。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K. Galbraith)說得好:未來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將不再取決于他已經知道多少,而是看他怎樣才能學到更多,這便是知識勞動者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也正是新課改對我們教師提出的,應該從關注教師“傳授力”轉向關注學生“學習力”的要義所在。但是,如何轉變教師傳統以來形成的實踐習慣,從“教”轉向“學”?如何為教師提供實踐方式,這種實踐方式結合了他們經驗智慧和實踐中的問題困惑與障礙并為他們所能理解的、接受的,從“低效”邁向“高效”?如何以一種切實可行的課程教學領導方式來有效提升學校師資隊伍水平,從“個體自發(fā)”走向“群體自覺”?新課改并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這也正是新課改賦予我們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實踐者的重要使命! 2002年,祝智庭教授正在通過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的理論與實踐模式研究”課題,在全國十一個省市百余所學校開展問題化教學試驗。他邀請我們參加該課題,利用我們具有一線教研實踐的優(yōu)勢,在中小學開展問題化教學實驗。在問題化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進行了先期的探索性實踐。之后在祝教授的指導下,申報了“基于網絡的問題化學習”,于2003年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青年基金課題(課題批準號:CCA030047)。本《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以下簡稱《行動手冊》)就是在歷時七年課題研究的成果基礎上,從學校行動和教師行動兩個角度切入,結合實踐案例以更為平實的、能夠為基層學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普遍理解的語言,闡述“問題化學習”的理論理念、“問題化學習”的操作以及如何基于“問題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開展校本研修?! ”緯浴皢栴}”為線索,從導入、行動到解答引領教師一步步實現“問題化學習”,使研究沖的理論、理念首先在《行動手冊》的編寫體例、文字呈現上得以完整的體現,也讓讀者從拿到本書的一開始,在形式上就對“問題化學習”形成感性認識。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準備部分、行動部分和總結部分。
內容概要
《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全篇以“問題”為線索,從導入、行動到解答引領教師一步步實現“問題化學習”,使研究中的理論、理念首先在《行動手冊》的編寫體例、文字呈現上得以完整的體現,也讓讀者從拿到《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的一開始,在形式上就對“問題化學習”形成感性認識。《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分為三個部分:準備部分、行動部分和總結部分。
作者簡介
王天蓉 上海市寶山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教科員 中學高級教師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 準備一、導言二、序曲第二部分 行動第一步 認識問題化學習情境活動1 研修沙龍——感知問題化學習情境活動2 專題講座——認識學習中的問題系統情境活動3 伙伴互動——問題化學習與新課程第二步 把目標轉化為問題情境活動1 研討沙龍——目標問題化情境活動2 集體備課——系統的目標設計與系統的問題設計情境活動3 專家講座——應用目標分類學原理定義問題屬性第三步 問題化學習的過程設計情境活動1 專題研討——“三位一體”產生學習問題情境活動2 伙伴互動——初步構建問題系統情境活動3 說課大賽——基于問題系統“優(yōu)化”的學習過程設計第四步 觀察課堂——進入問題化學習的課堂情境活動1 進入課堂——認識教學組織的幾種類型情境活動2 真實課堂中的可能問題——現象與對策第五步 學會評價問題化學習情境活動1 觀察課堂——記錄課堂情境活動2 評課活動——診斷課堂情境活動3 撰寫課例——反思課堂第六步 問題化學習的技術優(yōu)化工具情境活動1 應用培訓——思維導圖的應用情境活動2 應用培訓——基于網絡的問題化學習第三部分 總結情境活動“問題化學習”教學研討會后記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觀點認為“有效教學是指成功地實現了明確目的——學生愿意學習和在教學后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能從事的學習的教學”①。也有學者認為“一般而言,有效教學表現出具有正確的目標、充分的準備、科學的組織、清楚明了、充滿熱情、促進學生學習、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高效利用時間以及激勵學生等九大共同特征”②。我們認為美國學者安德森等人在《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中提出的觀點對我們教師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更有啟發(fā)意義,“有效教學必須回答如下三個問題:第一,你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學自標)?第二,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過程與方法)?第三,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學習結果評估)?”-什么是有效學習? 我們所認為的有效學習,是指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動地、有效地運用認知策略和方法重構經驗,促進知識的結構化、整合性與有意義聯結,在提升原認知水平的同時,提高知識遷移與應用的能力。 在我們看來,有效學習是學習在效率、效果與效能三個維度上的統一?!掇o海》對“效率”與“效果”的解釋是:效率是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或者一種機械(原動機或工作機等)在工作時的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效果是指由行為產生的有效的結果、成果或者在哲學上與“動機”相對,組成辯證法的一對范疇。③因此,有效學習首先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學生能夠順暢提取舊有的信息和經驗,程序化建構新知識并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投入”與“產出”的高“比值”。其次,有效學習又是“高效果”的。這種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定向,學生通過恰當的自我調節(jié),能夠合理運用認知策略,使“動機”逐步轉化為真實情境下對他們來說具有確切價值的知識累積與經驗建構。最后,有效學習還是“高效能”的。我們所謂的效能是指學習對學生潛在的有利作用和價值。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學習的情境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有效學習的情境性與社會性(正如上文德里斯科爾的學習原理指出的)使學生形成潛在的良好的認知習慣和知識獲得策略,這種潛在的作用又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新的學習行為的效果和效率,促使知識的有效遠遷移?! ∫虼?,追求效率、效果與效能之間的統一在教學上具體地表現為:在學習速度與發(fā)展學習潛力之間,在學習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之間,在形成知識系統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之間,在課程知識與學生經驗之間,在實現學科知識目標與獲得學習體驗之間尋求平衡一致與完美統一。
編輯推薦
有沒有這樣的職業(yè)困惑:作為青年教師,為什么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卻沒法讓我的課堂產生我所期待的結果呢?作為一名成熟教師,面對“你是怎么理解你所任教的這門學科的?”這樣最基本的問題時,為什么并沒有比較自信的回答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