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學通論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源澄  頁數(shù):104  
Tag標簽:無  

前言

  李源澄先生,字浚清,又作俊卿,四川犍為人,一九。九年生。祖父富春,清秀才,教授鄉(xiāng)里.先生幼聰穎,從祖父學,少長,人榮縣中學肄業(yè),畢業(yè)后,考入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從蒙文通問學,得侍講席,甚為相得。一九二九年,蒙文通為函介先生至井研廖平家問學,得以及門廖氏,為其關門弟子焉。一九三三年,源澄先生出川東下,人南京支那內學院、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從歐陽竟無先生及章太炎先生學.一九三六年,唐文治先生延先生任教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翌年,先生創(chuàng)辦《論學》月刊,歐陽竟無、蒙文通、張森楷、邵瑞彭、伍非百、唐君毅諸先生之文均刊載其間.七月,抗日軍興乃止。是年返成都,任教于蜀華中學及四川大學,后去云南、貴州,任教于大理民族文化書院及內遷遵義之浙江大學。一九四二年,回四川大學任教,兩年后去南充,任教于西山書院。

內容概要

經(jīng)學為中國文化之源泉,故本書分“論經(jīng)學之范圍性質及治經(jīng)之途徑”“論經(jīng)文”“論經(jīng)學流變”“論今古學”“論唐修五經(jīng)正義以前之經(jīng)學”“論宋元明經(jīng)學”“論清代經(jīng)學”“論讀易”“論讀尚書”“論讀詩”“論讀三禮”“論讀三傳”十二篇,說明經(jīng)學之性質與后來經(jīng)學之途徑,提出整理過去經(jīng)學之方法,對各時各派經(jīng)學從其長處予以說明。

作者簡介

李源澄(1909-1958),四川犍為縣人,師從廖平、章炳麟。先后在無錫國專、四川大學、云南大學、西南學院任教。著有《經(jīng)學通論》、《諸子概論》、《秦漢史》、《李源澄學術論著初編》等。

書籍目錄

自序 一 論經(jīng)學之范圍性質及治經(jīng)之途徑 二 論經(jīng)文 三 論經(jīng)學流變 四 論今古學 五 論唐修五經(jīng)正義以前之經(jīng)學 六 論宋元明經(jīng)學 七 論清代經(jīng)學 八 論讀易 九 論讀尚書 十 論讀詩 十一 論讀三禮 十二 論讀三傳附錄:  李源澄傳(賴奧翔)  蜀學后勁——李源澄先生(蒙默)

章節(jié)摘錄

  若謂班氏之言不足信也,能謂宋明之理學亦不出于經(jīng)乎?太史公作《史記》,則曰“考信于六藝”。本紀、世家所記三代之事,率皆本之于經(jīng)傳,謂經(jīng)非古史,得乎?且近世古史之研究,實導源于晚清之今文學,廖季平師與南海康氏之言“托古改制”,本以解經(jīng)學之糾紛,乃一變而為古史之探索.經(jīng)與史之關系可知也。故近人目錄分類,多不立經(jīng)學之名,而依其性質分隸他目,此由于不知經(jīng)學之為經(jīng)學也.使不明經(jīng)學之為經(jīng)學,則經(jīng)學也者,不與時俱逝而成為古代學術上之一名詞歟。故言經(jīng)學,于經(jīng)學之性質。首宜識之矣。凡治一事,皆當明其性質與其范圍,治經(jīng)不當如是哉?乃治經(jīng)者以順釋文字為究竟,凡一切故書皆然,經(jīng)學獨具之精神忽焉不察,可乎?夫經(jīng)學者,史與子合流之學問,固非史學,亦非子學,而與子史皆有密切之關系,蓋起于晚周而成于漢代。孟子之論《春秋》也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薄肚f子.天下篇》曰:“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揞紳先生多能明之?!币浴对姟?、《書》、《禮》、《樂》與舊法世傳之史對言,以史與義對言,是在晚周經(jīng)學已有與歷史分離之勢,但其時儒者著書,若孟、荀之倫,稱引《詩》、《書》,其態(tài)度與《左》、《國》所記春秋時人稱引《詩》、《書》無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jīng)學通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薄薄的小冊子,作者是廖平、章太炎等的學生
  •   遺落的民國儒學大師的精萃之作。昔時聽聞,近日得見。幸甚,感恩!
  •   書很薄,內容不錯,重要的蜀學著作,價格低,值得購買。
  •   此書作用不大
  •   要讀讀經(jīng)典
  •   別人推薦的,很好。
  •   李源澄所作,也算是較早的經(jīng)學入門書之一。不但介紹經(jīng)學發(fā)展史,也介紹讀易、讀詩等方法,是其特色。
  •   經(jīng)學好書,我需要
  •   一本薄薄的書,還不錯
  •   雖然對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人來說淺顯了些,但作為引導入門的書好書不錯的。
  •     一、論經(jīng)學之範圍性質及治經(jīng)之途徑
      --------------------------------
      
      經(jīng)學之「經(jīng)」,以「常法」爲正解,不必求「經(jīng)」字之本義。(1)
      > 此全書中心之所在。李氏以經(jīng)學爲常,故其於後頁更云:「而所謂經(jīng)學者,惟漢儒之通經(jīng)致用、宋明儒之義理之學足以當之。漢儒之學偏於政治,在吾先儒則以爲外王之學;宋儒偏於內心修養(yǎng),在吾先儒則以爲內聖之學?!?5)其不言清儒者,以爲清儒但能通名物訓詁而已,非涉常道,故不得目爲經(jīng)學矣。而此通經(jīng)致用之漢儒,則屬今文學。李氏於《論經(jīng)學流變》一節(jié)即言:「經(jīng)學之所以成爲經(jīng)學者,西漢今文學與宋之理學耳。若言注釋之功,則以清人爲最,而東漢古文學則其導夫先路者焉。」(24)此與蒙文通同調:「學至清世,然後有純工考據(jù)之漢學,此學術之衰也。」而廖平亦言:「前世爲類書者,散羣書於各類之中;清世爲義疏者,又散各類書於經(jīng)句之下。」(蒙、廖說皆見蒙文通《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經(jīng)學抉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103-104. ISBN 7-208-06300-1 )則李氏之說,本諸清今文家之言,而較廖、蒙爲平允。又,李氏云:「漢代去古未遠,又未有外來之影響,其變不巨,故漢儒可以服古入官,通經(jīng)致用;宋代佛學輸入已久,教義已大明於時,故宋儒得出入二氏,反而求之六經(jīng),以中興儒學。今西人學術之來中國方且萌芽,吾人於固有學術有重新認識之必要,安敢望漢宋儒者之事乎?然此固經(jīng)學將來之正路也。惟其如此,然後可以推陳出新,繼續(xù)前人文化?!?6)則其固念念不忘維持經(jīng)學之經(jīng)常矣!苦心孤詣,可嘆。若吾則視經(jīng)學爲治小學之資糧,故清儒爲功甚巨,而通經(jīng)致用、講求心學之輩,皆無足觀。
      
      然吾人所謂經(jīng)學者,漢代始有之學問也。(2)
      
      吾國載籍分類,其最簡者莫過於四部,以其內容大別之,則理與事而已。於事則史,於理則子,雖史之中未嘗不言理,子之中未嘗不記事,從其多者,則一言理、一紀事耳。(2)
      > 「記事」、「紀事」,原文如此。
      
      夫經(jīng)學者,史與子合流之學問,固非史學,亦非子學,而與子史皆有密切之關係,蓋起於晚周而成於漢代。(3)
      
      
      三、論經(jīng)學流變
      --------------
      
      佛學自漢輸入中國,漢末道教亦興,魏晉南北朝佛道皆盛,其時儒學雖微,尚足以抗,隋唐以後,佛法大盛,道教亦爲李唐國教,當時幾無謂儒學,宋儒欲中興儒學,不得不宏闡義理。(21)蓋宋儒自有《四書》而後經(jīng)學足與佛、老相抗,宋以後言義理之學雖亦多方,要無出其外者也。(22)
      
      而《易》、《禮》於斯時(虛案:魏晉南朝)獨盛者,以《易》與《老》、《莊》通流,爲玄學之宗,而南朝重門閥,禮爲南朝士大夫所業(yè)也。其時《論語》之學亦盛,由佛學入中國以後,孔子與佛學之比較,爲時人所欲知,故學者喜延求《論語》,皇侃《義疏》所存《論語》遺說,往往以佛義釋儒,雖爲學者所譏,而《論語》之見重此時,則由於此。(22-23)
      
      自隋唐設進士科以來,文學即代經(jīng)學而興,雖有明經(jīng)一科,不逮進士遠甚,故經(jīng)學盛於兩漢,南北朝尚有家法,其時佛學、文學雖盛,經(jīng)學尚足與抗,自後則日就陵夷,清人始起而振之。夫清廷取士以朱學、以文章,而樸學猶盛者,則以社會之風尚爲多,亦猶古學之在東漢、理學之在宋世,皆不賴政府之提倡。然必有一二大師崛起於其間,然後能轉移一世之風尚。(23)
      
      
      四、論今古學
      ------------
      
      有今古文,有今古學。(25)
      
      古今文者,若宋元刊本之與今世通行之本,所差在篇章之多寡,文字之異同,宋元刊本不能盡賢於通行之本,則古文亦不必盡優(yōu)於今文。(25)
      
      經(jīng)學之爲經(jīng)學,原以儒學納於經(jīng)文之下而成,有經(jīng)無說,亦不成其爲經(jīng)學。故漢人重師說,先師所不傳,道亦不傳也。(28)
      
      《周官》之於《禮經(jīng)》,《左氏》之於《春秋》,非如《易》之有費氏古文、《書》之有孔氏古文也。其爲先秦舊書,雖有徵驗,而非漢初諸師所傳,非西漢人所謂經(jīng)學。博士於《逸禮》、《逸書》尚拒之,何況於《周官》、《左氏》乎?(29)
      
      
      五、論唐修五經(jīng)正義以前之經(jīng)學
      ----------------------------
      
      今文明大義,古文重訓詁。(35))
      > 愚以爲此條爲以下諸條之統(tǒng)帥。既重訓詁,則不能不兼通今古,並通數(shù)經(jīng),而其書亦因此爲富,其人亦因此多博通。
      
      今文多專經(jīng),古文多兼經(jīng)。(35)
      
      今文守章句,古文富著述。(35)
      
      今文多墨守,古文多兼通。(35)
      
      今文多樸學之儒,古文多淵雅之士。(35,36)
      >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論清世考據(jù)之學,以爲「移說經(jīng)之文以說《漢書》、《文選》也可,移說《漢書》、《文選》之文以說各經(jīng)也亦可,經(jīng)術之敝至此,則又何說哉」。(《經(jīng)學抉原》p104)實則此正清儒繼承漢古文學淵雅處。
      
      古文學爲後起之學術,古學家率先通今學,故東漢古文家皆混合今古,醇粹之古學,至魏晉始完成,蒙(虛案:文通)先生已嘗論之。以治學之態(tài)度言之,今學略於訓說文字,而古學則以訓說文字爲長。故通經(jīng)致用,今學爲優(yōu);釋文正讀,古學爲最。鄭玄雖兼通今古之學,其治學純爲古學精神,況兼通今古,本東漢古文學者之通例。(36)
      
      
      六、論宋元明經(jīng)學
      ----------------
      
      東漢古文之學與宋代經(jīng)學之異,在乎求之於外與求之於內之不同。求之外者則文獻是徵,求之內者則義理是從。一爲史學,一爲心學。(43)
      > 蒙文通《經(jīng)學抉原》亦云:「自啖助、趙匡下及黃澤、趙汸,說經(jīng)非無可取,洛、閔、姚江之學,直可建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然其以說經(jīng)為餘事,於聖作賢述之本、師法條例之奧,即謂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蒙文通. 經(jīng)學抉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80-81. ISBN 7-208-06300-1)雖推崇宋學至「建諸天地而不?!埂ⅰ赴偈酪再孤}人而不惑」,亦不能不承認其「於聖作賢述之本、師法條例之奧,即謂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
      
      宋學之長,在能不爲成談所囿,弊乃在於以義理懸斷事實,捨實證而任心知耳。然北宋與南宋又異,北宋儒者大抵深通古義,猶能自成一家。南宋以後,學者於古義每不屑措意,元明之學風,實南宋開之,故南宋與元明爲一期也。此期學風在乎聖人之心,以說經(jīng)學爲?zhàn)N事,經(jīng)學盛而經(jīng)注衰也。南宋之學,以朱子集其大成,朱學之盛於南宋,求之北宋,無一人可以相比。朱子謂:「《五經(jīng)正義》,《周禮》最好,《詩》、《禮記》次之,《書》、《易》爲下。」非於注疏用力甚深,何能爲此言乎?朱子注《論語》不刪重出之章,注《詩》亦存異文於注而不敢改字,猶是古人謹慎之意,獨於《大學》移文補傳,爲啓王柏《書疑》、《詩疑》之妄誕耳。(45)
      
      及明《四書五經(jīng)大全》出,則舉注疏而悉廢之,並《禮記》亦廢鄭注而用陳?,於是學者不復知有古義。論者謂明不如元,元不如宋,豈不信哉?(46)
      
      
      七、論清代經(jīng)學
      --------------
      
      清人所謂徵實者,乃徵之於故書,非徵之於實事。言書冊則漢爲近古,故漢學之興乃必然之事。其治學態(tài)度,專以注釋書冊,亦爲東漢古文學之態(tài)度,乾嘉之學實東漢古文之學也。(48)
      > 今之所謂出土文獻者,亦孔壁古文之類也。
      
      
      十一、論讀三禮
      --------------
      
      朱子注經(jīng),多異舊說,而爲《儀禮經(jīng)傳通解》,往往全錄鄭、賈之文,蓋徵實之學,不可以理推求,必須有所本也。(72)
      
      陳蘭甫論讀《儀禮》之法,曰分節(jié),曰繪圖,曰釋例,此三者,清儒已爲之,故唐人以《儀禮》爲難讀,張之洞反謂《三禮》之《儀禮》最易治,則所遇之時異也。(72,73)
      
      《禮記》一書,與古史傳記諸子相通,不僅爲《儀禮》之附庸而已。(73)
      
      https://gist.github.com/2192672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