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汝霖 頁數(shù):74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文化發(fā)揚,肇自遐古,源長流遠,纏縫數(shù)千載。秦火以前,書缺有間,百家諸子所述,或出傳聞,或由附會,年代先后,較難輒定。自漢以還,賢哲踵起,流別至多,益以域外學說,蓁蓁而至,影響所及,洵非淺鮮,稽古之業(yè),彌見發(fā)皇。壹童學子,嘔心敝腦,二千余年,未嘗間斷,成績之優(yōu),世罕倫匹。但以典籍之繁富,渺若煙海,又復純駁不掩,真?zhèn)坞s陳,學者從事于斯,終身未窺門徑者有之,誤入歧途冥行忘返者有之,條貫難尋,探索匪易,是以望洋興嘆者比比也。近歲歐洲各國,漸重視東方文化。東鄰日本,尤提倡漢學。國人整理國故之聲,亦已喧騰數(shù)載。所苦者,事體既大,頭緒較繁,分工合作,均覺不易。昧者為之,或注意瑣屑,沾沾自喜,或抄襲陳言,藉充篇幅,將何以饜世人之望乎?今欲開來學之捷徑,解千年之糾紛,允宜通盤計算,勒成專書,將我國自古迄今學術沿革盛衰之跡,匯為一帙,使學者一覽無遺,資為伐山之斧,通津之筏,一得之愚,不忘獻曝。
內(nèi)容概要
在現(xiàn)代之后的學術語境中重新收拾華夏傳統(tǒng)經(jīng)典,乃中國學術新氣象的根底所在。我們志在承接清代學人的學術統(tǒng)緒,推進百年學人的積累——如今我們能否取得世紀性的學術成就,端賴于我們是否能夠在現(xiàn)代之后的學術語境中重新?lián)碛凶约汗艂鞯臍v代經(jīng)典。中國古代學術以研習經(jīng)典為核心,歷代碩儒“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的學術抱負和“皓首窮經(jīng)”的敬業(yè)精神,在今天需要我們從自身的語境出發(fā)重新發(fā)揚光大。
作者簡介
劉汝霖,民國學者,師從經(jīng)學家、古文字學家吳承仕。《漢晉學術編年》約成書于1932年,開創(chuàng)了中國學術編年這一體例,即用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中國學術發(fā)展的歷史及演變。《漢晉學術編年》起自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4年),迄于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共七卷。書中將各項學術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內(nèi),后附出處、考證,注明史料出處,考證學者身世;又有附錄一項,載各種圖表,說明學者傳授次第、著述、各派學術系統(tǒng)、優(yōu)劣異同、各派學說內(nèi)容和特點;并在書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類索引。漢代學術是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時隔幾十年,該書對研究漢代學術思想仍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集 漢至晉漢高祖元年至晉愍帝建興四年(漢族發(fā)展時期)第二集 東晉南北朝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至陳后主禎明二年(漢胡對抗時期)第三集 隋唐五代隋文帝開皇九年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南北民族混合時期)第四集 宋宋太祖建隆元年至恭帝德祐二年(新文化發(fā)生時期)第五集 元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明思宗崇禎十六年(文化衰微時期)第六集 清民國清世祖順治元年至民國七年(古學復興時期)
章節(jié)摘錄
民國十八年夏,余著《周秦諸子考》始訖,又擬將自漢以后學術,通盤整理,編年記載,一如司馬溫公之《資治通鑒》。歙縣吳檢齋師深贊斯議,并錫名日《資學通鑒》。著筆未久,而應南開大學之聘,功課忙迫,鮮有暇時。且津門書籍缺乏,檢閱為艱,進展匪易,事幾暫停。十九年夏,言旋北平,任職女師院研究所,方得博覽典籍,廣收史料,抉擇真?zhèn)?,考定年代,改名為《中國學術編年》。因念前人所傳史體,互有短長,歷代史家,視為無可如何。紀傳之體,一事輒分隔數(shù)卷;紀年之體,一事則散見數(shù)年;紀事之體,一人則分見數(shù)處。補救無方,翻閱斯難。今欲兼收眾美,彌補諸闕,允宜增加體例。一日標明時代。文化演進,繁變無方,時代不同,色彩斯異。前代史家,昧于斯旨,故卷帙之分,恒依君主生卒、朝代興亡、史料多寡為斷。畫分時代,既無深意,闡明演化,何由準則?漢之文、景,崇尚道術,而觀轅固、黃生之爭,儒家正名,反有遜于道家。武、宣之代,儒術斯倡,而酷吏之用,雜霸之說,明儒實法,昭昭甚著。懷、愍北狩,中原陸沉,牛繼馬后,開發(fā)東南,地域既殊,情勢迥異。倘以兩晉合為一談,則失實殊甚。如此種種,不有特別標明,安能曉其背景?二日注明出處。前人著書,每逞其淵博,凡引用前人之語,多不注明出處,致使覽者檢查無從,考究匪易,謬誤之點,莫由指摘,杜撰欺人之徒,因而生心。故今特標“出處”一格,將直引、轉(zhuǎn)引之書,注明版本、卷頁、篇章,使讀者得之,欲參校原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欲考究史事,鮮有因襲致誤之弊。三日附錄考語。中國舊史,多重政治,集其事跡,考其年代,尚屬易易。學術記載,向少專書,學者身世,多屬渺茫,既須多方鉤稽,又須慎其去取。故標出“考證”一格,將諸種證據(jù),臚列于后,以備讀者之參考。四日附錄圖表。
編輯推薦
《漢晉學術編年(套裝上下卷)》: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獎③摹段男牡颀?序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