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念史稿(卷三):中世紀晚期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沃格林  頁數(shù):354  譯者:段保良  
Tag標簽:無  

前言

〔1〕沃格林對中世紀盛期的研究無疑是他浩瀚歷史著述的瑰寶之一。這卷作品必將證明,沃格林對其《觀念史》出版價值的判斷不符合事實。沃格林曾經(jīng)認為,他的《觀念史》帶有不可消除之缺陷的建構(gòu),事實卻遠非如此,這部作品如今是作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學術(shù)成就之一推出的。沃格林從事這項考察,初意在于淘汰薩拜因(GeorgeSabine)的權(quán)威性論述《政治學說史》——這部作品自1937年以來幾經(jīng)修訂,始終未有繼起者。這個初衷如今有望實現(xiàn)。自薩拜因的作品發(fā)表后,政治理論家們已失去單槍匹馬去做浩大歷史敘述的勇氣和興趣,因此沃格林這部不朽巨著遲來的面世,是這門學科的一個里程碑。即便不熟悉他后期著作的人也會承認,它是這個領(lǐng)域的巨人之作。沃格林曾極度超然地把這一耗時十余年的勞動成果棄置不顧,認為它是源于理論性誤解的產(chǎn)物,或許沒有什么較此更能顯示他的造詣了。在差不多完成對政治觀念史的浩大考察后,他開始意識到,這部作品相當于對實在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化扭曲。他解釋說:“若非存在直接經(jīng)驗的眾多符號,就不存在觀念。”沃格林已發(fā)現(xiàn),采用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致使他在講述〔2〕政治觀念史時,就仿佛它是個自足的存在,從其自身的角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似的。他的作品示范了將關(guān)于政治的觀念與其政治史背景聯(lián)系起來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后來成為這門學科的一面旗幟。但沃格林認為這還不夠。無論政治史還是政治觀念都不是憑其自身而存在的。只有參照更廣闊的文明語境——在此語境中,關(guān)于秩序以及人在整個實在秩序中的位置的根本性構(gòu)想得到表達——它們才有涵義。那么,此等制序性構(gòu)想(orderingconceptions)依托什么呢?它們最終來源于人類生存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后者在直抵經(jīng)驗的道德與精神秩序之力量的驅(qū)使下運動。正是就秩序的動力之源來說,道德和政治秩序的觀念具有反響,支承性的經(jīng)驗一旦改變,這些觀念就會停止在人類生活中發(fā)揮任何權(quán)威性的力量。當代政治理論家很少獲得過這個洞見,這種缺失使他們的歷史研究給人以不夠盡善盡美之感。他們的分析給人的印象是無獨創(chuàng)性、品質(zhì)次要的,因為它們未能深刻地觸及觀念的驅(qū)動力之源。他們的敘述單調(diào)刻板,這是他們?nèi)狈δ芰Φ闹苯雍蠊?。他們不能解釋,是什么使主觀權(quán)利的觀念或自由的口號在一個特定時代如此具有吸引力。他們能夠說明歷史上出現(xiàn)的情況和變化,卻無法洞悉生活于歷史中的人類所發(fā)生的變化。理解這些內(nèi)在變化的機制,無疑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這項工作,只能通過理解構(gòu)成人類存在之根本視野的直接秩序經(jīng)驗才能做到。沃格林看到了這種研究必不可少,為此開始撰寫一部十分不同的專著,闡明在跨時空的人類境況中所出現(xiàn)的秩序之經(jīng)驗和符號的歷史?!?〕在《秩序與歷史》的寫作中,他把當代政治觀念史家遠遠拋在了后面。沃格林學術(shù)生涯的這一急轉(zhuǎn),卻導致人們對于作者才質(zhì)的雙重誤會,這種誤會對如何看待他的這份遺作已經(jīng)造成重大后果。第一個錯誤印象是,他的《觀念史》不值得出版,這個看法因沃格林本人拒絕在他生前發(fā)表它或把它作為一整套書發(fā)表而益為可信。一位作者只想讓自己最優(yōu)秀的作品同讀者見面,這種心情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許是個很好的例子,表明作者本人的估計被非常不必要的、對于有損其作品流傳之因素的一己私慮所左右。沃格林的決定在我們事后看來是一個真正的、重大的誤判。這不光是編者們標準較低,盡管也可能如此。政治理論的觀念史研究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分析模式,如今比過去更加興旺發(fā)達,只要這項事業(yè)中的語境限制因素得到應(yīng)有的承認。沃格林本人對這一體裁的巨大貢獻無法在標上這一全面告誡后與讀者見面,是沒有道理的。

內(nèi)容概要

《政治觀念史稿》的問題意識是:西方的現(xiàn)代性已經(jīng)走到如此可怕的窮途,但現(xiàn)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來的?出生于自由主義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這部“史稿”全面沖擊兩方學界近兩百年來的啟蒙傳統(tǒng)觀念?! ≈匦抡J識西方人傳統(tǒng)是我國學界和大學教育的世紀性根本課題之且迫在眉睫……除非中國學人已經(jīng)打算在西方現(xiàn)代性思想中安家并與某個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大師”聯(lián)姻生育后代,否則我們就得隨時準備從頭開始認識西方傳統(tǒng)——就此而言,沃格林的“史稿”將是我們可能會有的無數(shù)次從頭開始的諸多契機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沃格林 譯者:段保良 編者:劉小楓

書籍目錄

中文版出版說明英文版編者導言第三部分 神圣帝國(卷二續(xù))D.教會與諸民族 第十三章 時代特征    一、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懸疑    二、政治重心向西部轉(zhuǎn)移    三、教會與諸民族之間的沖突  第十四章 獨立教皇制:羅馬的吉萊斯    一、《一圣教諭》    二、羅馬的吉萊斯(羅馬努斯) 第十五章 法國王權(quán)   一、國王權(quán)力問題   二、獨立于皇帝的權(quán)力   三、巴黎的約翰:《論國王與教皇之權(quán)力》   四、靈異的王權(quán)   五、安茹的查理   六、杜布瓦  第十六章 但丁    一、政治思想家的孤立    二、精神脫離于政治   三、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人間天堂   四、文體與權(quán)威符號   五、《書信集》    六、《論世界帝國》    七、《煉獄》第29—33篇的愿景 第十七章 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   一、德意志憲政發(fā)展之開始   二、《和平保衛(wèi)者》   三、與亞里士多德的關(guān)系   四、有機體比喻   五、世間的代表性權(quán)威問題:立法者   六、有限政府:意大利主義   七、阿威羅伊主義的自然論   八、主部  …… 第十八章 奧卡姆的威廉 第十九章 英國民族政治體 第二十章 從一統(tǒng)到教區(qū)的基督教 第二十一章 帝國區(qū) 第二十二章 公會議運動英漢對照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國會的類似作法,或者如巴克教授(Pro-lessorBarker)所說,多明我會憲章,大概對英國制度的演化有某種影響。但除了現(xiàn)象上的共同而外,我們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證明這種影響。誠如麥克伊文正確地斷言,英國郡縣一級的內(nèi)部連屬化已達到如此高的程度,使任何探尋影響該設(shè)置之發(fā)展的外來因素的做法都屬多余。整個問題只有因為以下假定才可能被夸大為一個“問題”,這個假定是,向全國集會派遣有代表性的代議員的做法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的功績,而英國人無疑不缺乏這種智慧。[152]而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代議員的派遣,一旦政治的本體得以成型而且是連屬的,這個做法似乎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毋寧說,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共同體之本體自身的構(gòu)塑和連屬化。這里的確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歷史上,從地方上的共同體派遣代表至中央集會的代表制設(shè)置不是首次使用于這些正在崛起的民族王國。我們有羅馬帝國的行省議會、早期的教會會議、托缽修會的主教區(qū)會議等案例。羅馬帝國行省議會的背景在細節(jié)方面不是很清楚,但教會會議的先決條件卻是清楚的:當我們有像早期基督教各教派那樣連屬的地方共同體——它們是那個地域上廣為分布的更大基督教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時,代議員的集會就開始具有一種工具性的意義,因為由多個地方次級共同體組成一個大共同體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13世紀早期托缽修會的憲法主義發(fā)展更能說明問題。人們曾經(jīng)以為,寫人多明我會憲章中的那些選舉條目有極大的重要性:修道院院長的選舉,選出的代表與當然代表一起參與教省修士大會和最高修士大會。對于這個案例——像對于郡市代表的案例一樣——我們不得不說,這種選舉代表的設(shè)置根本就沒什么特別之處。既新鮮而事實上又具有革命性的事物。

后記

這個譯本最終付梓,首先感謝業(yè)師李強教授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悉心指導。去年年底,先生趁春節(jié)之暇仔細校閱了譯稿的前三章,指出不少理解錯誤和表述毛病,并提出修改建議。在認真揣摩先生建議的基礎(chǔ)上,我又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全面修訂了譯稿,改正了多處自己以前習焉不察的錯訛。我時常想,對于沃格林淵深的思想、淹博的學識和凝練的文字而言,我的譯文大概只算“一匹頑劣的小馬”,然而聆聽先生教誨,亦每覺鞭影人心,兢懼惕厲,雖臨深履薄,任重道遠,敢不戮力驅(qū)馳!業(yè)師袁剛教授對這項譯事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和鼓勵,謹此致謝。德國埃蘭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先生前年11月和去年5月、11月三度訪問北大,就沃格林思想作了數(shù)次專題演講和座談,我有幸當面承教,受益匪淺,特此致謝。美國馬凱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JamesM.Rhodes先生去年4月訪問北大,深入淺出地為我解答了許多問題,還幫我就幾句早期英語引文的意思專門寫信向馬凱特大學英語系的TimMachan教授求證,一釋我心中長期以來的疑惑。Rhodes先生待人之親切,治學之嚴謹,是我終身難忘的。劉小楓教授、倪為國先生主持這套著作。

編輯推薦

《政治觀念史稿(卷3):中世紀晚期》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生在德國古城科隆的沃格林(1901—1984),上小學時隨家遷居奧地利,長大后就讀維也納大學。雖然攻讀的是政治學博士,沃格林喜歡的卻是法學,真正師從的老師是自由主義法學大師凱爾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則是自由主義思想泰斗韋伯。不過,盡管沃格林后來榮幸地成了凱爾森的助教,卻不像一般的自由主義學人那么不開竅。念博士時,沃格林就顯得才華橫溢,比施特勞斯早十年拿到洛克菲勒獎學金,到美國走了一圈,回國后即著手教授資格論文……納粹掌控的奧地利,阻斷了身為猶太人的沃格林在德語學界的學術(shù)前程。1938年,沃格林流亡美國,次年便與一家出版公司簽約,為大學生撰寫一部相當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簡明教科書——于是,沃格林便著手撰寫一部《政治觀念史稿(卷3):中世紀晚期》……出版社和沃格林本人都沒想到;本來約好寫兩百來頁的“簡史”,沃格林卻下筆千頁,還覺得沒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要事說清楚……由于外在和內(nèi)在原因,這部《政治觀念史稿(卷3):中世紀晚期》終于沒有正式完成,變成了一堆“史稿”,如今英文版編者對將這些“史稿”整理編輯出版仍然感到不安:沃格林生前畢竟懸置了這部“史稿”。懸置“史稿”的外在原因并非僅僅是“卷帙過大”,遠遠超出“兩百頁”的預定規(guī)劃,還因為沃格林的寫法不合“學術(shù)規(guī)范,L不合什么規(guī)范?當時(現(xiàn)在同樣如此)的“學術(shù)規(guī)范’’是:凡學問要講究學科劃分——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史學史、政治思想史、經(jīng)濟思想史得分門別類地寫,沃格林的“史稿’’卻打破這種現(xiàn)代式的學術(shù)規(guī)范,哲學、文學、史學、宗教、政治、經(jīng)濟一鍋煮……讓如今的大學教授如何找到自己的專業(yè)?僅就這一點來說,整理編輯出版這部“史稿”,對西方學界已經(jīng)意義重大,對我們來說同樣如此。翻檢一下近百年來我國學界翻譯出版的西方“史書,,便不難發(fā)現(xiàn),形形色色的哲學史書翻譯得最多,相比之下,西方文學史方面的書就翻譯得少得多,史學史、宗教史更等而下之。如此哲學偏好使得我們的大學不斷培養(yǎng)出哲學迷狂——然而,僅僅從形而上學史來看待西方思想史,而將文學、史學、宗教要著排除在外,我們得到的不過是一個畸形的西方思想史形象。沃格林覺得,即便要寫大學生教科書,也應(yīng)該帶著自己的問題意識來寫。他的這部《政治觀念史稿(卷3):中世紀晚期》的問題意識是:西方的現(xiàn)代性已經(jīng)走到如此可怕的窮途,但現(xiàn)代性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來的?……懸置“史稿”的內(nèi)在原因在于,沃格林以思想史的方式來展開自己對現(xiàn)代性的探問時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下決心推倒已經(jīng)成形的“觀念史”從頭來過:起初,沃格林力圖搞清楚西方各歷史階段的主導性觀念與生活實在之間的關(guān)系,在寫作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象征”而非“觀念”與生活實在的關(guān)系才更為根本。沃格林重起爐灶,把“史稿”中的材料大量用于后來成為其標志性著作的多卷本《秩序與歷史》以及其他重要文集——如今我們看到的《政治觀念史稿》從“希臘化時期’’開始,不免感到奇怪,其實,此前的材料都變成了《秩序與歷史》的前三卷。由此看來,要追溯沃格林究竟如何探究現(xiàn)代性危機的來龍去脈,這部懸中文版出版說明置的“史稿”仍然具有相當?shù)奈墨I價值。重新認識西方大傳統(tǒng)是我國學界和大學教育的世紀性根本課題之一,且迫在眉睫……提出“重新認識西方大傳統(tǒng)”,讓國朝學界好些少壯學人無名火起:憑什么你才知道真正的西方傳統(tǒng),我們知道的就不是!……的確,要讓自己把從前學的那套思想觀念譜系置換掉,誰也不舒服。然而,出生于自由主義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史稿”不同樣(且首先)在沖擊西方學界近兩百年來的啟蒙傳統(tǒng)觀念?——施特勞斯說得好:思想者的真誠首先在于,隨時準備推翻自己的定見從頭開始!除非中國學人已經(jīng)打算在西方現(xiàn)代性思想中安家并與某個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大師”聯(lián)姻生育后代,否則,我們就得隨時準備從頭開始認識西方傳統(tǒng)——就此而言,沃格林的這部“史稿”將是我們可能會有的無數(shù)次從頭開始的諸多契機之一,畢竟,這部被懸置的近兩千頁“史稿”本身,就是沃格林親身從頭開始的見證。十年前,當我讀到沃格林的《政治觀念史稿》第一卷時,便起心要組譯這部八卷本的大部頭“史稿”——當時在香港供職,因部頭太大,選題被否。如今,在上海六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承擔組譯的北京大學政治學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八卷本“史稿”的翻譯終于落實,謹此向諸位譯者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謝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政治觀念史稿(卷三):中世紀晚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沃格林的八卷本《政治觀念史稿》,每一卷都值得仔細閱讀。這一卷論述極為重要的中世紀政治觀念,為我們挖掘西方現(xiàn)代政治觀念的種子和萌芽
  •   受益匪淺的一本大師之作
  •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收藏就是收獲的時候有些無損
  •   學界聞之色變的沃格林的著作啊,確實晦澀難懂,啃下他的作品不容易啊。
  •   真沒想到書的品相如此!
  •   書已收到,并沒什么光盤
  •     譯后記
      
      這個譯本最終付梓,首先感謝業(yè)師李強先生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悉心指導。今年2月,先生趁春節(jié)之暇仔細校閱了譯稿前四章,指出不少錯誤,提出修改建議。在認真揣摩先生建議的基礎(chǔ)上,我又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全面修訂了譯稿,改正了自己以前習焉不察的多處錯訛。我時常想,對于沃格林淵深的思想、淹博的學識和凝練的文字而言,我的譯文大概只算“一頭頑劣的小馬”,然聆聽先生教誨,亦每覺鞭影入心,兢懼惕厲,雖臨深履薄,任重道遠,敢不戮力驅(qū)馳!業(yè)師袁剛先生對這項譯事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和鼓勵,謹此致謝。德國埃蘭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Jürgen Gebhardt先生前年11月和去年5月、11月三度訪問北大,就沃格林思想作了數(shù)次專題演講和座談,我有幸當面承教,受益匪淺,特此致謝。美國馬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James M. Rhodes先生去年4月訪問北大,深入淺出地為我解答了許多問題,還幫我就幾句早期英語引文的意思專門寫信向馬凱大學英語系Tim Machan教授求證,一釋我心中長期以來的疑惑。Rhodes先生待人之親切,治學之嚴謹,是我終身難忘的。劉小楓先生、倪為國先生主持這套著作的引進,高瞻遠矚的視野和嘉惠學界的盛意,令人不勝感佩。萬駿先生和編輯組的其他朋友為這個譯本付出了寶貴的心血,在此一并致謝。最后,我的妻子裴亞琴博士自始至終以不同方式參與了這項譯事,不憚繁復地為我指出“老嫗覺得很別扭”的地方,督促我不斷改善譯文質(zhì)量,譯本凝結(jié)著她的愛和智慧。
      
      若非師友的勉勵和幫助,這項譯事對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我深知自己學識有限,能力不逮,譯本中不妥之處、甚至錯譯肯定是在所難免的。本書因翻譯不當所造成的錯誤,責任由我一人承擔,并切望讀者指正。
      
       2008年9月于北大燕園
      
  •      五一去濟南度蜜月旅行,陪老婆逛街之余,在新華書店發(fā)現(xiàn)了劉老師主編的這套書,就買了下來,買了四本,花了150多銀子,回家從孔網(wǎng)上一查發(fā)現(xiàn)多花了一百多,氣憤?。。。?!
       我是三流大學畢業(yè)的,缺乏正規(guī)的學術(shù)訓練,對于政治學僅僅是個人愛好,因此剛剛讀完兩個導言,就已經(jīng)汗流浹背了!!誠實的講,導言我都沒看明白,很多名詞,比如:喚起,符號,都不明就里!郁悶的很!!不過我仍然想堅持下去,畢竟研究政治學是我的愛好與理想,為了理想而努力,我想這就是我的價值。書還沒讀完,不做評論!希望大家給我介紹幾篇關(guān)于沃格林的通俗簡介!不勝感激!
      
  •   買了四本,花了150多銀子,回家從孔網(wǎng)上一查發(fā)現(xiàn)多花了一百多,
    ------------------------
    差價有這么大嗎?
  •   應(yīng)該是 喚啟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