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桂生 頁數(shù):383 字數(shù):4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序·我的“教育學情結”和心路歷程 在今天,普通教育學可能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難總括教育實踐的經(jīng)驗、對實踐有影響的理論以及各種教育理論 研究及其成果。然而如果它想名副其實的話,它就必須闡明一種在雙重意義上普遍的教育基本思想。這種基本思想 必須適用于所有教育理論發(fā)展和研究領域的承認。① ——本納:《普通教育學——教育理想和行動基本結構的系統(tǒng)的問題史的引論》,彭正梅、徐小青、張可創(chuàng)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這本書稿剛剛整理完畢,就立即萌生一種自我解脫的感覺。“我的這顆心終于定下來了”。因為我在選擇教育學專業(yè)以后,早就萌生以后編寫一本《教育學》的念頭?;叵肫饋?,年輕時實在幼稚。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在學生時代,只是由于蕭承慎、張耀翔、趙廷為等老師,在講課或平時交談時經(jīng)常說,在教育理論上,這也是“空白”,還沒有人填補;那也是“荒地”,有待年輕人去開墾。甚至說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可以拿諾貝爾獎”。在沸騰的“大躍進”年代,又輕信中國教育有自己的特色,簡直是“前無古人”“舉世獨步”,更產(chǎn)生一種盲目的沖動。后來隨著年事漸長,才知道這樁事情的深淺。不過,這個念頭并未打消,倒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揮之不去的“教育學情結”?! ≡纫詾橹灰嘧x馬克思、毛澤東著作,多讀教育名著,多占有教育資料,就能寫出“中國的教育學”。那時我的勤奮,至少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是師生共知的。然而,越是這樣做,反而覺得距離教育學越遠了,但又不知其故安在?好在并未望而卻步。因為自己覺得若不在教育學研究上做出些事情來,不免愧對老師,也愧對自己,好像此生白過了。何況別的事情更不會做?! 〈送猓慨斂吹絿俗跃幍哪承督逃龑W》教科書,總有一種使“教育學”連帶蒙羞的感覺:“這也算是學問嗎?”當時只對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沒有什么懷疑。倒是這類也許“不成其為學問”的教育學,反而刺激自己加緊努力。坦率地說,我也曾暗暗地做過自編《教育學》的嘗試。一次次都屬虎頭蛇尾。這才知道,我的老師蕭承慎教授當年一再告誡的“眼高手低”的毛病未改。其實,眼界并不見得高,無非是“看別人挑擔自己不覺得吃力”而已。 幸而一直沒有教過“教育學”,沒有人逼我去硬編“教育學”的急就章。我也盡量避免去教“吃力不討好”的教育學。不料到了1990年,一個偶然的任務,使我無路可退了。只得硬著頭皮,匆匆草就《教育原理》講稿。原無付梓打算,后來居然僥幸出版了。從此,“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热粵]有退路,并且也有興趣,這才認真思考起來。 我很相信佛年先生的判斷:其實,中國現(xiàn)在編寫《教育學》的條件并不成熟,又沒有多少可靠的教育研究成果可資參考。要編寫《教育學》,先得從教育問題研究人手。同時,也很相信葆奎先生的判斷:要編寫《教育學》,先得全面、系統(tǒng)地占有可靠的資料。在我看來,除此以外,還得花大功夫去研究教育學本身的歷史和“元教育學”,了解“教育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前人有些什么教訓,有些什么可行的選擇?! ‘斘覄偰玫轿业摹督逃怼窐颖緯r,第一個念頭便是準備修改它。但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現(xiàn)在還不具備修改它的條件。于是,踏上了漫漫的教育學苦旅。從那時起,除學習“元教育學”和研究教育學史以外,還對“教育學問題領域”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陸續(xù)進行一系列的專題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學諸概念辨析、教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和實際問題平議。寫了不少文章,進而反復檢討自己關于教育問題的見識,梳理各種教育基本活動演變的軌跡和各個教育基本問題的思想線索。原以為做了這么多準備,編寫《教育學》教科書大概不成問題了。想不到這種準備反而促使自己最終打消了編寫《教育學》教科書的念頭?! ∵@是由于我已經(jīng)意識到,教科書屬于教育知識整合之作。其中羅列的教育知識,大都是平列的(如幾個特征、幾條原則、幾項內(nèi)容、幾種方法),它們之間甚少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些由別人提供的現(xiàn)成知識,因脫離這些知識所由產(chǎn)生的背景,往往失去其原有的靈性與活力,變成死板的條文。好像從水果提煉出來的“果精”一樣,缺少水果的那種原汁原味。自己既然養(yǎng)成了問題研究的思維定勢,也就很難勉強去做“教科書式”的知識整合工作。說得漂亮一些,便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其中之“難”,算是體會到了。但又不甘心。于是,重新陷入了彷徨狀態(tài)。幾經(jīng)猶豫,幾多徘徊,一個念頭終于使我絕處逢生:既然我積累的教育研究成果,近于“問題研究”,既然這些初步研究成果,大體上覆蓋了整個教育學問題領域,也就可能把它們整合起來。因無以名之,姑且稱其為“普通教育學綱要”。至于它算是什么東西,自己又何必計較呢? 就這樣,經(jīng)過一波三折,總算了卻一樁心事。 陳桂生 2008年7月10日于麗娃河畔 ?、僭诒炯{看來,它(指普通教育學)有意識地拒絕把教育學基礎理論問題轉交給其他學科……拒 絕教育學理論發(fā)展和研究衰減為其他科學的應用科學?!爸挥猩婕瓣P于教育過程和體制自身邏輯的基 礎理論討論,才能在教育學中研究教育問題”。本人依據(jù)自己對普通教育學的理解,亦持與此類似的研 究取向。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繼《教育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學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有關教育基礎理論探究的成果。所謂“普通教育學”,雖為“普通教育”之作,實際屬于“一般(普通)教育學”,即關于基礎教育的基礎理論。《教育原理》一書先后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1986—1993)著作類一等獎(1994年)、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6年)、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98年)。本書是對《教育原理》、《學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
作者簡介
陳桂生,1933年生,江蘇省高郵市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全國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會副理事長,接受政府津貼的專家。主編《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列寧論教育》《斯大林論教育》,著有《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現(xiàn)時代》《教育原理》《馬克思主義教育論著選讀》《現(xiàn)代
書籍目錄
Ⅰ 關于作為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教育” 1 “教育”概念 一 “教育概念”問題 二 “教育”一詞的出典 三 “教育”概念內(nèi)涵演變的軌跡 四 “教育”概念外延演變的軌跡 五 “教育”定義與教育價值觀念“定義性表述”的區(qū)別 2 “教育”內(nèi)涵的分化與統(tǒng)合 一 “教育內(nèi)涵分化與統(tǒng)合”問題 二 “教育”內(nèi)涵分解的由來 三 “教育”內(nèi)涵分解觀念的變化 四 智育 五 德育 六 美育 七 體育 八 社會教育與技術教育 九 “教育”內(nèi)涵的統(tǒng)合 3 教育目的[上] 一 “教育目的”問題 二 教育目的與教育價值觀念 三 “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 四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取向 五 中國教育目的取向問題 4 教育目的[下] 一 教育目的的規(guī)范 二 外在的教育目的與內(nèi)在的教育目的 三 教育目的的構成 四 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Ⅱ 關于學校演變的軌跡Ⅲ 關于課程演變的軌跡Ⅳ 關于狹義“教育"實施的思路Ⅴ 關于教師職業(yè)與教師職業(yè)修養(yǎng)Ⅵ 關于學校管理演變的軌跡
章節(jié)摘錄
“教育”概念 1 一、“教育概念”問題[4]——二、“教育”一詞的出典[6]——三、“教育”概念內(nèi)涵演變的軌跡[7]——四、“教育”概念外延演變的軌跡[11]——五、“教育”定義與教育價值觀念“定義性表述”的區(qū)別[14] 教育學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領域?!敖逃币簿统蔀榻逃龁栴}領域之中的核心概念。因為“教育是什么”是教育領域中“做什么”、“怎樣做”和“為什么做教育工作”的前提。不過,事實上即使是非教育工作者、非教育專業(yè)人員,大體上也知道“教育是什么”。問題在于歷史形成的“教育”概念既有特定的內(nèi)涵與外延,表示與“非教育活動”的區(qū)別,而“教育”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由于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一文化對教育的客觀需求不盡相同,教育價值觀念以至教育事實本身終究不能不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某種教育價值取向一旦成為社會一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這種教育價值觀念如果成為社會的共識,進而成為普遍的教育事實,就會形成反映這種普遍事實的“教育”新概念。一定時代賦予“教育”一詞的新義,還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教育實踐的演進進一步發(fā)生變化。 如今似乎人人都知道的“教育”,是一個泛化的概念;而人們未必知道其究竟的,是內(nèi)涵與外延比較確定的“教育”概念,即近于術語的“教育”一詞的含義?!敖逃备拍铍m發(fā)生過歷史性的變化,而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并非沒有軌跡可循。若不明了這個概念變化的軌跡,所用這個概念的含義不確定,便難免偷換概念。那樣,即使是皇皇大作,也不過是以“業(yè)余水平”同別人交流。此外,在不同性質的理論中,概念的理論性質、命題的類型不同,那就涉及專業(yè)性更強的問題??茖W理論與實踐理論的錯位,屬于另外一種概念的誤用。
編輯推薦
《大夏書系:普通教育學綱要》是作者繼《教育原理》、《學校教育原理》之后,有關教育基礎理論探究的成果,是對《教育原理》、《學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書中具體包括了:關于作為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教育”、關于學校演變的軌跡等內(nèi)容。 《大夏書系:普通教育學綱要》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