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勒的一年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汪佳佳  頁數(shù):209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在這里已經(jīng)存在了無數(shù)年代,法國之南,羅訥河畔,地中海之濱。角斗士們交互的兵刃所進發(fā)的白光依然奪目刺眼,然而耳邊卻已回蕩起馬賽曲的激昂調子;如若再俯身望去,已然是拉馬丁廣場上絡繹不絕的游人,其中不乏四處打探“夜間咖啡館”的憑吊者。歷史在我身上緩緩流淌過去,其中也有動人的故事,可是它們來了,或是給我一個親吻,或是給我一塊傷痕,然后又走了。我還是在這里,巍然不動,在這法國之南,羅訥河畔,地中海之濱。我有鮮亮的太陽,澄碧的天空,藍綢般的海面,金黃色的麥田。人類常常被我的外表迷惑,他們以為我是開朗而輕浮的,快樂而放蕩的。事實上,我的內心凝重得有如倫勃朗畫刀下深沉的線條,質樸得有如米勒畫布上勤懇的播種者。最懂我者當屬文森特·凡·高,他用鮮明的色彩涂畫我,這種色彩并不妖嬈狐媚,而是含灰質性的、沉著的。凡·高的畫奔放熱情,但是他對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嚴謹,深色和重色的運用可謂惜墨如金。于是在極復雜極豐富的色塊、色線和色點交錯的交響樂中,只有他表達出了我單純、嚴肅的本質神貌。這個年輕人在我的懷抱中生活了兩年。他不英俊,不高大,沒有奪目的氣質,在茫茫行者之中,他毫不起眼,不知為何,卻引起了我的注意。當他最終倉皇離開的時候,我清晰地記得他那對隨時似要噴火的眼睛,那雙痙攣地持著畫布的還留著顏料的手,那像被憔悴和勞累壓彎了的背。我不知道他要去哪里,很多人圍著他,他恐懼地望著前方,眼神卻又空洞無一物。我常常見他在田里畫畫,戴著草帽,奮力揮筆,線條總是短促但具有巨大的張力。他也時常隨手一拋不滿意的作品,于是在路上常能見到被涂滿了大色塊的紙張隨風起舞。我很想留他再多一些時間,可是他不屬于這里——我是多么明白!四萬多個日夜從指問流走。普羅旺斯的烈日與北風毫無懸念地交替著。我就這么矗立在羅訥河畔,直直地望著那一列列南下的火車。是的,我將永恒地望著它們,帶著某種希望。

內容概要

普羅旺斯位于法國南部,從誕生之日起,就謹慎地保守著她的秘密,直到英國人彼得·梅爾的到來,普羅旺斯許久以來獨特生活風格的面紗才漸漸揭開。在梅爾的筆下“普羅旺斯”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名稱,更代表了一種簡單無憂、輕松慵懶的生活方式,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閑適意境。如果旅行是為了擺脫生活的桎梏,普羅旺斯會讓你忘掉一切。在這個普羅旺斯大區(qū)中的海濱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經(jīng)歷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歡離合。

作者簡介

汪佳佳,女,200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06年畢業(yè)于巴黎素邦第三大學,獲比較文學DEA學位,現(xiàn)為巴黎索邦第三大學比較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同時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攻讀法、漢、英三語筆譯碩士學位。

書籍目錄

前言阿爾勒的夜行者白色的冬天初春黃房子里的畫家夏初盛景城市的秋天等待向日葵阿爾勒的夜黃房子重逢高更悲劇尾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初春1春風轉暖,阿爾勒的天空由鉛白慢慢轉向了湛藍。大地也逐漸變綠了,雖是那種傷心的碧綠,然而畢竟掩藏不了無限美好的生機和渴望。幸福好像恨不得要快些漫溢出來,你看那碧綠草地邊緣紅藍白黃的野花兒。藍色的天空下,那些高大的櫟樹也開始更新它們的葉叢了,并且在新綠的草地上投下了深色的影子。阿爾勒人的黃色房子和一條條新挖的壕溝則向自然中揉進現(xiàn)實生活里泥土般的溫暖氣息。即便是在壕溝里,這新生的綠色也浸潤蔓延開來,并在文森特?凡?高的畫布上展現(xiàn)著生機。沮喪似乎只是暫時的,當春意融放之時,他似乎覺得心中的壓抑也舒緩了許多,回憶和希望交織在一起,又開始像苞蕾一樣悄無聲息地綻放開來。他工作得更勤了,每天大清早就扛著家伙出門——正如他在自畫像《畫家在去工作的路上》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中午他常常只吃自帶的“面包和一點兒牛奶”,據(jù)說這樣是為了省掉回旅店吃飯的時間。在阿爾勒的春風和陽光里,文森特感到體內蟄伏已久的生命力如同春花一般紛紛盛開,這令到他自己都有些意外:“在我身心之內蘊含著一些東西,但那是什么呢?”或許,這是他內在的生命旋律與大自然節(jié)奏的交相輝映,是在阿爾勒的果園和麥田野奏響的生命之歌。

后記

關于文森特·凡·高的文章,無論是生平傳記還是藝術評論,已有無數(shù)前輩寫過,而我這一本書,既非傳記,亦非評論。如毛姆所說,為畫家樹碑立傳歸根結底還是他的作品。但可惜的是,我對繪畫恰恰非常無知,而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評論家,假使對手法技巧沒有基礎實際的知識,要做出確鑿的——尚且不論有價值的——評論,實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在這本書里,除非某些作品涉及到畫家的性格,我盡力避免對凡·高的藝術成果過多地指手劃腳,說一些斷章取義的胡話。當年,毛姆為他的“查里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著書立傳,那是因為作者在查里斯落魄巴黎的“那段坎坷困頓的日子里,經(jīng)常和他見面”,他“比大多數(shù)人對他更為熟悉”;羅曼·羅蘭給我們講述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故事,是為了通過這個丑孩子終成英雄的歷程來揭示“創(chuàng)造消滅死”的真理并且鼓勵混沌中的人類“真正的光明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而人們如此津津有味地拜讀著這些生平往事,那是由于他們甘心為了解心目中的英雄而付出代價——“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蘭德偉大的人看法正確的話,與他有過親身接觸的人對他的追述便很難說是多余的了”。但是我呢?一個活在21世紀的小人物,同筆下的主人公不但時空相問、陰陽相隔,而且在藝術悟性、造詣以及對生活體察方面的差距則更是天壤有別。那么,我的書究竟能寫些什么?兩年前的深秋,我隨朋友來到普羅旺斯大區(qū)管轄下的小城阿爾勒,也就是文森特·凡·高了結余生前唯一一個常住過的地方。十月才盡,那兒卻已然寒風料峭,木葉全脫,一派洗盡鉛華的初冬模樣。城里有一座昔日貴胄的宅邸,巍峨、豪放,站在寬闊的平臺上遠望,只見平林漠漠,輕霧朦朧,熒光閃爍的羅訥河不合晝夜地流淌著。一百年前,阿爾勒還是個純樸的村莊,這個距巴黎六個多小時車程的地中海海濱小城,它的生活狀貌自然同首都大異其趣。凡·高,這個來自荷蘭的落魄畫家,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四處碰壁,等待他的是貧困和饑餓,他不得不一次次背起簡陋的畫具、提起破舊的行囊,一次次地遠離那些他深深迷戀的城市,一次次地尋找能夠接納他的寬厚懷抱。我們來到城里一間粗陋冷清的小客棧,據(jù)說這里是按當年的加雷爾旅店重新修建的。樓下是飯廳,樓上只有兩間客房,其中一問才六平方米,沒有壁爐,沒有衣柜,沒有暖氣管,除了頭頂上大可盈尺的一扇銹跡斑斑的天窗之外,甚至連扇像樣的窗戶都沒有。這個陰暗而濕冷的地方,容下了疲憊而孤獨的凡·高。他的屋子里只放得下一張狹長堅硬的木板床,以及一把破椅子,除此以外再無多余的空間,別說在室內作畫,就算想舒舒服服地休息一場都非易事。于是,蒼穹和灰地便成了他的畫室,鏡子中自個兒的模樣就是最便捷、聽話的模特兒。我草草地翻閱過高更的個人傳記,也認真地間讀了毛姆以他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月亮和六便士》,看到最后,我突然生出一個略顯荒唐的想法,生于雙子星座的高更,也許只是…個誠實本分、不肯為他人意愿而改變自己想法的執(zhí)拗的孩子,他多變的心思和成天懶洋洋的模樣確實不招人喜歡,尤其同凡·高那種不依不饒的執(zhí)著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你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宿命論者。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高更不逆先天之命,并且懂得取其之長而補后天命運之短,比那些“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小人真誠許多,就連凡‘高在1888年冬天的那場悲劇之后也還對友人作出這樣的評價“我認為高更作為一個人比作為一個藝術家,更加偉大?!泵芬会樢娧刂赋觯屓俗龀龈呱信e動的往往是幸福得意,而災難和不幸非但不能將人性磨練得高貴,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反而只能帶來狹窄的心胸和強烈的報復心。這就是為什么犬儒主義和制造神話會把人類推向殘酷無情的深淵的原因。對于那些出類拔萃的公眾人物,如果他們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詫異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們就會如饑似渴地緊抓不放,并臆造出種種傳說,且對此深信不疑。八卦新聞和小道消息是不分時代變遷放之四海皆準的慣例,是英雄們通向永恒不朽的境界的道路上最快捷的護照。這種狂熱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浪漫主義對乏善可陳的生活的一種抗爭。文森特·凡·高,生前同他相熟的都是些做不足道的小人物;保羅·高更,他活著的時候樹了不少敵人,卻沒有交到什么朋友——一句話,人們對這兩人的生平事跡知道得并不多,所以,一旦抓住了某個荒謬的怪癖,或是某件離奇的行徑,或是某次凄愴的遭遇,浪漫主義的文人便會急不可而寸地開始鋪陳敷衍,經(jīng)過一段殫精竭慮的演繹附會,一個神話便產(chǎn)生了,而只要是神話,就必定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尾。我并非不喜歡神話,或許只是因為同情,所以我愿冒臆想之嫌疑而試圖還原一個較為“正?!钡母吒P叶?,不論是凡·高還是高更,他們受人揶揄譏諷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為他們辯護甚至對他們贊譽也不再被看作一種奇行怪癖。他們的瑕疵在世人眼中已經(jīng)成為其優(yōu)點必不可少的派生物,“崇拜者的贊頌和貶抑者的詆毀固然部可能出于偏頗與任性,世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敝煽恕さ旅讛z影機里的瑟堡,房子像動畫片里那么玲瓏可愛,顏色像水彩畫中一般和諧絢麗,就連那些罪惡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車站、碼頭、加油站等等——也都沉浸在朱紅、米黃、藏青、淡紫的光環(huán)之中。而阿爾勒,不管是拉馬丁廣場飲水龍頭上雕刻著的那張精致艷麗的臉蛋,還足陰晦的冬日下午庫爾塞勒大道上發(fā)髻高聳的高貴婦人優(yōu)稚的身影;不管是尚在維修中張貼著高速火車南線廣告的小城火車站,還是法國人選前街頭隨處可見的社會黨玫瑰拳頭標志;不管是低調地隱埋于一片樓群中的阿爾巴斯園,還是植物園里那棵巨大梅樹的滿地舂華;甚至黑夜里路邊汽車投射過來的一道流光溢彩的燈影……一切都打上了這個城市奔放又溫柔、浪漫又理性的烙印。毋庸置疑地,永不衰敗的城市永遠是最偉大的演員。在我接下這件寫作任務的之后,筆耕不輟,“人生的一一大滿足就是寫作”,發(fā)泄積郁在心頭的想法,除了自娛之外不抱其他目的,讓手和腦疲憊到極點,而心靈卻獲得了平和、安靜。由于父母的支持,代我擋了不少事情,因而得以省出時間來錙錙銖銖地寫完。同時亦有許多朋友不時鼓勸。

編輯推薦

《阿爾勒的一年:凡·高與普羅旺斯》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個普羅旺斯大區(qū)中的海濱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經(jīng)歷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歡離合。這是一個城市的力量——它能夠造就一個偉人,亦可以毀滅一番功業(yè)。它的確有著無窮盡的可怕威力,因為它手上抓著大把的時間,它不害怕蒼老的侵蝕,它不朽。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阿爾勒的一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沒有想到會在這樣一個陰冷的夜晚讀到Vincent倒在夏日蓬勃的稻田里。槍聲仿佛響在我的心里,渾身發(fā)抖;雖然這是一個早已熟知的結局。這不是他的傳記,也不是梵高作品賞析,只是記錄了Vincent在Arles最后的日子,記錄一個作者眼中真實純粹的梵高在普羅旺斯的最后生命。有些事情是我無法理解的。就像Arles。我無法理解,羅納河的沖刷,密史托拉風的呼嘯,百年歲月的更迭,居然沒有給它留下任何痕跡。梵高世界里的絲柏,夜空和黃房子,藍天,吊橋和洗衣婦,都還在,仿佛從未走開。我很難理解,因為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哪怕只有三個月不出門,出門后都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在拆遷,到處都在蓋樓,到處都在種樹。在這座城市,沒有什么能留下來,記憶也不能。我很慶幸,不為Arles,也不為梵高,只為我自己,還能再看到Vincent的Arles。還無法理解的,是梵高自己,或者應該說梵高和高更。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如此熱烈地期盼高更的到來。如果他知道高更敲開黃房子的那一刻將是他生命中的頂點,如果他知道這個人將會讓他以數(shù)十倍的速度向生命的谷底俯沖,如果他知道這個人將成全他生命的悲劇,他會怎么想?Vincent太純粹,太天真。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愛抽煙斗,但也只抽得起粗制濫造的廉價煙草;他也愛女人,但沒有女人愿意為他撒嬌,愿意為他綻開笑顏,甚至連多看他一眼都不肯。他的生命是清白無暇的,卻是痛苦的。這世上少一幅向日葵,少一幅夜間的露天咖啡館,我不在乎;我寧愿多一個可以享受世俗幸福的男子。只是,Vincent終是不肯的。讓我耿耿于懷的是,在梵高生命最脆弱的時候,Arles冷酷的將他推了出去!梵高自己恐怕也無法相信,當他懷著熱切的心情踏上南下的列車時,心里鼓噪的是到南方去尋找光明尋找太陽的激情!可是當他墜入寒冬時,Arles的陽光并沒有溫暖他,反而將他趕了出去!梵高,倒在了奧維爾夏日的嚴冬中。當他偉大的靈魂在親愛的提奧懷里慢慢消散的時候,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
  •   非常非常喜歡,書質量一般,稍有些舊
  •   這本書實在不值那么多錢,內容很空洞,圖片也不是很有特色很好看,有太多的空白的地方。作者想象梵高在阿爾勒的生活而寫這本書的,文字挺優(yōu)美的,很有中國人寫作的特點,但如果真正要了解梵高,我建議去讀別的關于梵高的傳記還更好??傊跃湓挘苁?/li>
  •   很清新的感覺,喜歡,值得購買
  •   作者文筆不錯,適合安靜是一個人靜靜的閱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