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1 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 作者:C.S.路易斯 頁數(shù):130 譯者:汪詠梅
Tag標簽:無
前言
愛,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在其他任何時代更甚,已經(jīng)成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但是這個支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在其他任何時代更甚,又已經(jīng)變得極其脆弱,一觸即潰。難怪許許多多的人會覺得,人生的大廈或者小屋,常常岌岌可危!這種危局,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常常沒能把愛想透,把它看得太簡單,或者混同于別的東西;我們常常只用一種愛(例如男女之愛)取代別的愛,眼光變得太狹窄;我們常常對愛過于信賴或近乎崇拜,把它當成了上帝——《圣經(jīng)》說“上帝就是愛”,但人間的愛并不就是上帝!這就好像一個人把桌子腿當作了房子的支柱,或者以為一根支柱就能撐起整座房子,或者以為有了幾根支柱就可以不要地基!這種危局,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你手里這本書,就可以幫助一個又一個的人,完成這個巨大的改變!當然,那需要有一點點“正心誠意”,花一點點時間去讀讀這位大作家的這本小小書,跟著他去看一看各種各樣的愛,去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愛,去體會一下各種各樣的愛。真的,C.S.路易斯會幫助我們?nèi)ハ胪笎?,去看清愛,去體會愛。我們可能經(jīng)歷過許多人的愛、愛過許多人也看過許多人的愛,但也許都只屬于一種或兩種,C.S.路易斯會讓我們懂得好幾種真正不同的愛。還有,對同一種愛,他會變換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再用親切、機智的方式,向我們娓娓道來……他不但談到了愛的魅力,也談到了愛的陷阱;他不但談到了“給予之愛”的危險,也談到了“需求之愛”的崇高;他充分發(fā)掘和贊美了各種愛具有的種種美質(zhì),也深刻地揭示和剖析了各種愛具有的種種缺陷。他不像一般人只把愛視為一種上天賜給的禮物,而且提醒人們要由此付出靠近上帝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人間的愛之不可靠、甚至有淪為魔鬼、毀滅人生的危險,所以,必須有仁愛來加入,必須有圣愛來轉(zhuǎn)變;人類的愛必須有超人間的基礎(chǔ),必須有超人間的目標——那就是書中所說的“大愛”。所以,我們可以說,C.S.路易斯就像一個老練的人生“建筑師”,他會教你識破某根支柱的鋼筋裂痕,洞察某些支柱的強度弱點。他會讓你明白人生大廈有多少支柱支撐,明白這些支柱又需要有怎樣的地基……我曾在《從歲首到年終》的序言中說,同C.S.路易斯交上一年的朋友,會使你變得更好?,F(xiàn)在我要在這里說,好好讀讀這本小書,會使你擁有更多、更大、更深、更豐富多彩的愛。我又曾為擁有大愛的特蕾莎修女的言論集寫過一篇序言。那本書的書名叫《活著就是愛》,我認為應(yīng)改為《愛才是活著》。因為,特蕾莎嬤嬤用她的生命告訴我們:愛,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會真正地生活。然而,那愛必須是仁愛,或圣愛,或大愛。
內(nèi)容概要
《四種愛》的作者C.S.路易斯,20世紀英國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每年還在繼續(xù)吸引著成千上萬新的讀者。本書中作者帶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愛,去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愛,去體會一下各種各樣的愛,包括:物愛、情愛、友愛、愛情、仁愛。
作者簡介
C.S.路易斯,生于1898年,卒于1963年,是20世紀英國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歲即登牛津大學教席,被當代人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劍橋大學聘為中世紀及文藝復(fù)興時期英語文學教授,這個頭銜保持到他退休。他的一生被稱為“三個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歲時去世為止,完成了三類很不相同的事業(yè):一是杰出的牛津劍橋大學文學史家和批評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國文學史?16世紀卷》。二是深受歡迎的科學幻想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納尼亞傳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學家和演說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歸》、《地獄來鴻》、《返璞歸真》、《四種愛》等等。他一生著書逾30部,有學術(shù)著作、小說、詩集、童話,他在全世界擁有龐大的支持者,時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還在繼續(xù)吸引著成千上萬新的讀者。
書籍目錄
中譯本序(何光滬)引言物愛情愛友愛愛情仁愛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物愛我這一輩人,小時候大半都因說“愛”(loved)草莓受到過訓斥吧。有些人為英語中有“愛”(love)和“喜歡”(like)這兩個動詞而自豪,因為法語要表達這兩種含義,只能用一個“愛”(aimer)字。但是,法語中也有很多表達方式比我們豐富,實際上,增添這種豐富的還往往是一些來自英語的詞匯。大凡說話之人,無論多么古板、虔誠,每天都會說自己“愛”一種食物、一項運動、一項消遣。其實,對事物單純的喜歡與對人的愛之間有一種連續(xù)性。既然“沒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我們最好從最底層的單純的喜歡開始;既然“喜歡”一個事物意味著從中獲得某種樂趣,我們就必須從樂趣談起。人們早已發(fā)現(xiàn),樂趣可分為兩種:一種先有渴望,沒有渴望便無樂趣可言;另一種自身便是樂趣,不需要渴望作鋪墊。前者可以拿飲水為例。你若口渴,飲水是一種樂趣,若非??诳剩嬎闶且环N極大的樂趣。但是,除了口渴或遵從醫(yī)囑外,世界上可能沒有人純粹為了享受喝水的樂趣而喝水。第二種樂趣可以拿不期而遇的香味為例。如早晨散步時,突然聞到從豆田或香豌豆叢中飄來的一陣清香。在聞到這股香味之前,你一無所缺,完全滿足。這種樂趣也許巨大,卻是未經(jīng)尋求、額外添加的禮物。為清楚起見,對這兩種樂趣,我都只列舉了非常簡單的例子,現(xiàn)實中當然有很多復(fù)雜的情況。在你期待水(也許會以水為滿足)時,若有人給你咖啡或啤酒,你就不僅享受到第一種樂趣——解除了口渴,同時也享受到第二種樂趣——美味。上癮之人則可能將第二種樂趣轉(zhuǎn)變?yōu)榈谝环N樂趣。對一個節(jié)制的人來說,偶爾的一杯酒就像豆田散發(fā)的香味一樣,是一種享受,但是,對一個味覺、腸胃早已被酒破壞的酒鬼來說,酒帶來的唯一樂趣就是解除難以忍受的渴望。只要還能分辨口味,他就不會太喜歡這種渴望,但是,相對于保持清醒這份痛苦來說,渴望更好。盡管這兩種樂趣相互轉(zhuǎn)換、相互交織,其間的區(qū)別還是清晰可辨。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需求之樂和欣賞之樂。需求之樂與第一章談到的“需求之愛”之間的相似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要忘記,我承認自己曾不得不抑制一種傾向,即想要貶低需求之愛,甚至否認需求之愛是愛。在談?wù)摌啡r,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產(chǎn)生相反的傾向:我們很容易盡情地頌揚需求之樂,對欣賞之樂卻報以不悅。前者是如此地自然(“自然”這個詞含義多端,可以用來玩文字游戲)、必不可少,正因為自然,所以無過度之虞;后者則是不必要的,為每一種奢侈、罪惡敞開了大門。對欣賞之樂的害處,你若缺乏認識,可以翻開斯多葛派的著作,在那里,對欣賞之樂的貶抑應(yīng)有盡有。但是在探討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謹慎,永遠不要過早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或過早去評價。相對于描述與解釋,人們一般更熱衷于贊揚和批評,想將每一點區(qū)別都變成價值上的區(qū)別。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出現(xiàn)那些不可救藥的批評家,他們在評論兩個詩人時,不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序(仿佛詩人是某一獎項的候選人),便無法指出其不同。對樂趣,我們絕不可如此,現(xiàn)實情況太復(fù)雜。這點,從欣賞之樂(因為癡迷)一旦變質(zhì)便以需求之樂告終中,我們就已經(jīng)得到了提醒??傊?,對我們而言,這兩種樂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預(yù)示著我們的“愛”(真正的“愛”)的特性。一個口渴、將一杯水一飲而盡的人可能說:“啊,剛才我可真地想喝極了!”一個呷了一口酒的酒鬼也可能這樣說。早晨散步、路過豌豆花叢的人則更可能說:“這花真香!”品酒師在呷了一口著名的紅葡萄酒后,同樣也可能說:“這酒真不錯!”在涉及需求之樂時,我們往往用過去時態(tài)講述自己,而在涉及欣賞之樂時,則往往用現(xiàn)在時態(tài)講述對象,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莎士比亞在描述一陣專橫的情欲得到滿足時,曾這樣寫道:瘋狂地追求,一旦滿足,又瘋狂地仇恨。最單純、最基本的需求之樂也具有某些類似的特征(當然,只是某些類似)。這些需求之樂一旦滿足,雖不招致仇恨,但無疑會以驚人的速度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割完草,口干舌燥地走進廚房,水龍頭和水杯對我們確實很有吸引力,六秒鐘之后,這種吸引力便蕩然無存。同樣,在早餐前與早餐后,油炸食物的氣味聞起來也大不相同。如果你允許我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我想問:大多數(shù)人難道不曾遇到這樣的時刻——(在陌生的小鎮(zhèn))看見一個門上方寫有“男廁所”幾個字,高興得幾乎吟詩慶賀?欣賞之樂則大為不同。它讓我們感到,某個東西不僅實際上滿足了我們的感官,還理當?shù)玫轿覀兊男蕾p。品酒師享受紅葡萄酒的程度,與他腳冷時享受溫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他認為,面前的這杯酒值得他全神貫注地去品嘗,這樣才不枉融入釀造之中的一切傳統(tǒng)和工藝,不枉自己這些年對品酒口味的培養(yǎng)。他對酒的態(tài)度甚至含有一絲無私的成分。他(不完全是為了自己)希望這酒能夠得到妥善保存;即使在彌留之際,再也不能飲酒,但是,一想到這酒被灑或變壞,甚至被(像我這樣不辨酒質(zhì)優(yōu)劣的鄉(xiāng)巴佬)喝掉,他也會感到心驚。路過豌豆花叢的那個人也是如此。他不只是享受花香,他還認為這股清香無論如何都值得享受。倘若路過這簇花叢時,他未曾注意到花香,沒有因此而歡欣,他會責備自己感覺麻木、遲鈍,覺得這么好的東西浪費在他身上著實可惜。此后很多年,這個美好的時刻都會留在他的記憶里。如果聽說他那天散步路過的那片園子,如今變成了影院、停車場和新修的小馬路,他會感到惋惜。從科學的角度說,這兩種樂趣無疑都與我們的機體有關(guān)。但是,需求之樂主要與人體及它當時的狀況有關(guān),除此之外,對于我們便不再有任何意義,也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提供欣賞之樂的事物則讓我們覺得(不管這種感覺是否理性),無論如何,我們都有義務(wù)去注意、品賞、贊美它們。那位品酒大師會說:“把這么好的酒放在路易斯面前,簡直是罪過!”我們也會問別人:“你怎么可能在路過這片園子時,不注意到它的花香?”但是對需求之樂,我們永遠不會有這種想法。我們從不會因為不渴,因而路過井旁時沒有喝水,而責備自己或他人。需求之樂如何預(yù)示需求之愛是顯而易見的。在需求之愛中,我們從自我需要的角度去看愛的對象,正如口渴的人看廚房的水龍頭、酒鬼看杜松子酒一樣。需求之愛如同需求之樂,隨著需要的消失而消失。幸運的是,這并不意味一切以需求之愛開始的感情都是短暫的。需求本身可能是永久的;或會反復(fù)出現(xiàn);需求之愛中可能有其他的愛加入;道德規(guī)范(夫妻忠貞、子女孝順、知恩圖報等等)可能會讓雙方的關(guān)系保持一生之久。但是,如果孤立無援,需求一消失,我們就幾乎不能期望需求之愛不“轉(zhuǎn)瞬即逝”。正因為如此,世界上才充滿了母親和情婦的抱怨——抱怨成年的孩子冷落她們,抱怨情郎的愛純屬需求,在她們予以滿足后便棄之而去。我們對上帝的需求之愛則處于不同的境地,因為我們對上帝的需要無論在此世還是在任何其他世界,都永遠不會終結(jié)。但是,這種需求的意識卻會喪失,于是,這種需求之愛就會逝去?!澳Ч聿×?,也會變成修士?!庇行┤艘坏┟撾x了“危險、貧困、患難”,信仰就隨之消失。將他們短暫的虔誠描述為虛偽,似乎沒有道理。他們?yōu)槭裁床辉擈\?絕望中他們哀號求助,誰處于那樣的境地會不虔誠?欣賞之樂所預(yù)示的卻不那么容易說明。首先,欣賞之樂是整個審美經(jīng)驗的起點。我們不可能在“感官”之樂與“審美”之樂之間劃一條界限,界限以下屬感官之樂,界限以上屬審美之樂。品酒師的經(jīng)驗中已經(jīng)包含了專注、判斷、訓練有素的鑒賞力等非感官的因素,音樂家的經(jīng)驗中則仍然包含著感官的因素。聞到花園的芬芳是感官之樂;欣賞整體的鄉(xiāng)村風光(或“美”),乃至欣賞山水畫家、田園詩人的作品,是審美之樂。二者之間并無分界,只有渾然一體的連續(xù)性。
后記
我最初讀到C.S.路易斯的《四種愛》是在2004年7月,當時我剛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基督教研究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正在為將來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發(fā)愁?!端姆N愛》九頁的引言還沒有讀完,我就為路易斯清晰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貼切的類比、獨特深刻的洞見所震撼。那時,我差不多就決定研究他的神學思想作為將來的博士論文主題。兩個月后,在入學的第一天,我的導師何光滬教授主動提出讓我研究路易斯,對這種不謀而合,我驚詫得簡直無法形容。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我非常有幸地成為路易斯的《從歲首到年終》(合譯)、《返璞歸真(純粹的基督教)》和《四種愛》的譯者。其問的很多巧合是我不曾預(yù)料、也無法測透的。《四種愛》堪稱愛的經(jīng)典,是路易斯晚年在遍嘗情愛、友愛、愛情和仁愛之后創(chuàng)作的,對每一種愛的論述都反映了他豐富而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路易斯1898年出生于北愛爾蘭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家庭。不到10歲時,母親患癌癥去世。這件事對他和哥哥沃倫的一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父親原本多愁善感、喜怒無常,在妻子患病期間,由于焦慮,情緒變得越發(fā)不可捉摸,常常口出粗言、蠻橫無理,“一切使家可以稱之為家的東西都不復(fù)存在?!甭芬姿购透绺玳_始與父親隔絕,兄弟倆越來越相互依靠,像“兩只驚恐的刺猬,在寒冷的世界上蜷縮在一起,相互尋求溫暖。”①除上學和在軍中服役外,兄弟倆終生相依為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路易斯結(jié)識了戰(zhàn)友的母親——與丈夫分居、年長他27歲的摩爾太太。也許因為幼年喪母、父子情疏的傷痛,路易斯和摩爾太太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戰(zhàn)友陣亡后,回到牛津大學讀書的路易斯和摩爾太太母女生活在一起,直到摩爾太太去世。在朋友面前,他稱摩爾太太為母親,和她在同一屋檐下度過了整整半生的時光。路易斯在《四種愛》中談到情愛由彼此相處熟悉中產(chǎn)生,是一種最沒有等差區(qū)別的愛,情愛中容易產(chǎn)生嫉妒,作為給予之愛,情愛可能發(fā)生扭曲等等,顯然都是他和哥哥及摩爾太太之間感情的真實反映。少年路易斯熱愛北歐神話,與擁有同樣愛好的鄰居亞瑟?格雷夫斯結(jié)下了終生的友誼,相互通信談?wù)撟x書、寫作、信仰、生活近50年之久。自20世紀30年代初起,路易斯和《魔戒》的作者托金等清一色的男性文學愛好者成立了“淡墨會”,其成員連續(xù)15年每周兩次分別在路易斯的寓所和牛津大學的一所酒吧聚集,一邊抽著煙斗、啜飲啤酒,一邊海闊天空地暢談文學、哲學、宗教,宣讀、評論彼此的作品?!暗珪钡纳钍锹芬姿估硐氲纳詈涂鞓纺J?。在《四種愛》中,他稱共同的興趣將朋友們連結(jié)到一起,稱友愛為“高度靈性的”、類似天使之間的愛,指出了友誼圈子的排外性以及容易產(chǎn)生的集體的驕傲,這些無疑都來自他對友愛的切身體會。路易斯一直單身,59歲時與離異、帶著二子來英國、患有多種癌癥、瀕臨死亡的美國女作家喬伊結(jié)婚。在三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盡情享受了愛的筵席……心靈或肉體沒有一絲縫隙不曾得到滿足?!雹僭凇端姆N愛》中,路易斯稱愛情的偉大之處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將幸福置之度外、超越了對自我的關(guān)注,這些無疑是他自己婚姻的真實寫照。他提到,愛情容易變成宗教,在所有的愛中,達至巔峰的愛情最酷似上帝,最有可能要求人們?nèi)コ绨荩苍S他在自己崇高美麗的愛情中就曾經(jīng)歷這樣的“試探”。路易斯少年時由于受神秘主義、悲觀主義等影響,背棄了基督教信仰,33歲時重新皈依。他將自己比喻為《路加福音》中的浪子,稱上帝為“垂釣高手”和他的對弈者,借助他對喜樂(Joy)的渴望、他所閱讀的書籍、結(jié)交的朋友、信奉的哲學等,一步步進逼,迫使他回歸?!吧系鄣膰绤柋热祟惖臏厝岣蚀龋系鄣膹娭剖俏覀兊淖杂?。”②在《四種愛》最后一章中,路易斯談到上帝的恩典的改變作用:允許大愛進駐其中,自然之愛就會轉(zhuǎn)變?yōu)槿蕫?,能夠愛那些不可愛之人,像上帝那樣無私地給予。路易斯對酗酒的哥哥、晚年脾氣乖戾的摩爾太太的寬容和照顧,與喬伊結(jié)婚前,對她們母子三人數(shù)年的同情和幫助,二戰(zhàn)時期接納從倫敦撤退的孩子住進自己的家中,捐獻從電臺演講和著作出版中所得的收入等等,都是他仁愛的表現(xiàn)。在書中,路易斯把情愛、友愛和愛情的崇高及危險之處娓娓道來,旨意說明,自然之愛有類似上帝——大愛本身——的一面,但它們不能夠自足,需要上帝恩典的介入,向仁愛轉(zhuǎn)變?!癧自然之]愛一旦變成上帝,亦即淪為魔鬼?!弊匀恢異鄢3Ec愛上帝相競爭,對二者之間關(guān)系,路易斯說:我們是為上帝而造,塵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們的愛,只是因為他們在某方面與上帝相似,彰顯出上帝的美、仁慈、愛心、智慧或善。我們的問題不在于愛他們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愛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們離棄他們,離棄自己如此熟悉、摯愛的人,去愛一個陌生人。將來等我們見到上帝面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認識他。我們在塵世上經(jīng)歷一切純真之愛時,上帝始終參與其中,他給了我們這些經(jīng)歷,維持其存在,每時每刻都在其間運行。在這些經(jīng)歷中,凡是真正的愛,即便在塵世,也都主要來自上帝,而不是來自我們,來自我們也只是因為來自上帝?!瓙凵系蹌龠^愛他們,我們愛他們就會勝過現(xiàn)在。因此,在面臨選擇時,人應(yīng)該始終將上帝放在首位,選擇他,侍奉他,讓自己的意志順服于他?!端姆N愛》對我的影響其實遠遠不止于學術(shù)研究。在翻譯本書及隨后的寫作過程中,路易斯揭示的愛的種種陷阱常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促使我思考自己的愛:我對孩子的給予是否出于自己需要被人需要的心理?我是否為了能夠永遠為他所需,在他年幼的時候操縱他的需要,使他永遠依賴于我,從而犧牲了原本屬于他的真正的幸福?我對他人的幫助是真的出于仁愛,還是一種施恩,為要得到人的賞賜?路易斯說,在友愛中,“一位看不見的司儀一直在那里工作”。我們彼此為友,不是自己選擇了彼此,乃是上帝為我們選擇了彼此。有很多人都比我們的朋友更美,但是通過友愛,上帝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美,在有益的友誼中,上帝通過友愛使他們的美加增。我想,路易斯的這番話豈不同樣適用于情愛和愛情?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關(guān)系的形成都不是絕對的偶然。果真如此,我們就應(yīng)當存一顆感恩、敬畏的心對待每一位我們與之交往的人。在題為“榮耀的重負”的講道文中,路易斯說,我們應(yīng)該善待我們的鄰人,他們將來能否獲得榮耀,這個重擔在很大程度上落在我們肩上。我們今天與之交談、感覺最沉悶乏味的人,將來可能成為我們不由自主想要崇拜的對象,也可能成為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墮落可怕之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每天都在幫助他們向此或彼終點靠近。最后,我要解釋一下本書中四種愛的名稱翻譯。這四種愛,英文分別是Affection、Friendship、Eros和Charitv。第一種愛和第四種愛名稱的翻譯采用的是何光滬教授使用的名詞:情愛和仁愛。何教授在《月映萬川》的開篇——“宗教、道德與愛的維度”一文中,從愛之起因、愛之趨向和愛之關(guān)系三個角度,區(qū)別了愛的三種性質(zhì):喜愛、情愛和仁愛。他認為,情愛的起因是人際之間由于血緣關(guān)系或交往相處而產(chǎn)生的自然的感情;仁愛的起因“是由于對象及其特性的存在本身”。仁愛是“愛的第三維度”,“具有某種超越的特性”。何教授所說的情愛和仁愛,與路易斯所說的AffectiOn和Charity指的是同一內(nèi)容。因為本書的書名是《四種愛》,所以,何教授建議我將Friendship譯為“友愛”,而不是“友誼”。這一建議還出于另外一個原因,即正如路易斯所說,今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友誼已經(jīng)不再是愛。本書大部分的翻譯是在嚴冬季節(jié)的教室里、孩子枕在我的膝頭睡著時完成的。翻譯的過程固然艱辛,但也增加了我對愛的深切認識。在翻譯過程中,筆者曾得到何光滬教授和王文炯教授的多方指教和更正,在此謹向兩位學者表示敬意。六點的編輯們對譯文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使譯文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此也向他們表示感謝。由于譯者水平有限,盡管得到眾人的幫助,譯文中一定仍然存在很多缺點和錯誤,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汪詠梅2007年11月于北京
編輯推薦
《四種愛》的作者C.S.路易斯會讓你明白人生大廈有多少支柱支撐,明白這些支柱又需要有怎樣的地基。愛,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在其他任何時代更甚,已經(jīng)成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但是這個支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在其他任何時代更甚,又已經(jīng)變得極其脆弱,一觸即潰。這種危局,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常常沒能把愛想透,把它看得太簡單,或者混同于別的東西;我們常常只用一種愛(例如男女之愛)取代別的愛,眼光變得太狹窄;我們常常對愛過于信賴或近乎崇拜,把它當成了上帝——《圣經(jīng)》說“上帝就是愛”,但人間的愛并不就是上帝!這就好像一個人把桌子腿當作了房子的支柱,或者以為一根支柱就能撐起整座房子,或者以為有了幾根支柱就可以不要地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