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軍國主義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華東師大  作者:[美] 安德魯·巴塞維奇  頁數(shù):249  譯者:葛騰飛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論述了從伍德羅·威爾遜時代起直至現(xiàn)今,美國新軍國主義的起源,成因和各個時期的特點,說明“戰(zhàn)爭,軍人和軍事機制上”的誤入歧途的危險觀念正遍及美國人的意識。作者對美國新軍國主義的批評和剖析,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美國的國家政策和霸權主義。     本書是對美國崇尚武力的精神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的一個總結。指出,“新軍國主義”并非是小布什政府的獨創(chuàng),而是在美國兩黨的政治精英以及政策制定人當中的根深蒂固的一個理念,其核心是保持軍事上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作者簡介

安德魯·巴塞維奇,現(xiàn)為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西點軍校畢業(yè),曾任教于西點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98年到波士頓大學任教。先后發(fā)表著作多部,包括《冗長的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史》(2007),《美利堅帝國:美國外交的現(xiàn)實與后果》(2002)等,其文章和評論廣見于《威爾遜季刊》、《國家利益》、《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等諸多有影響力的雜志和報刊。

書籍目錄

致謝序言導論第一章 武裝的威爾遜主義者第二章 陷入困境的職業(yè)軍隊第三章 左,右,左第四章 加州夢想第五章 向前進第六章 戰(zhàn)爭俱樂部第七章 鮮血換石油第八章 共同防御注釋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武裝的威爾遜主義者20世紀是一個有著大量幻想的年代,這些幻想由那些懷有輕率夢想的理論家們所設計,企圖使歷史按他們的意志發(fā)展。最終,巨大的法兩斯主義的野心不僅僅制造了烏托邦,也產生了奧斯威辛和古拉格集中營?,F(xiàn)代人試圖以他自己設計的一個上帝來替代失去信任的真正上帝,這種努力的結果卻只是產生了大屠殺和災難。傲慢的同伙是災難。如果應該從1914到1989年的血污年代中吸取一種教訓的話,無疑就是這了。美國人為摧毀這些假上帝立下汗馬功勞。在這一過程中,從伍德羅?威爾遜總統(tǒng)以來的美國政策的各個設計者,保持著他們自己那令人興奮的夢想,幾乎不比馬克思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真正追隨者們的野心遜色,在精神上他們是相似的。客觀形勢湊在一起,制約了20世紀美國的理論家們。對于威爾遜來說,有亨利?卡伯特?洛奇和一個堅決反對“忍受不愉快事情”的參議院??偨y(tǒng)明確要求參議院通過巴黎談判所達成的凡爾賽條約,參議院的反應則是完全拒絕了這個條約。結果,作為威爾遜世界和平設想核心的國際聯(lián)盟在沒有美國參加的情況下建立。對于富蘭克林?D?羅斯福這個威爾遜的繼承者來說,他對公眾在長達多年的蕭條繼而戰(zhàn)爭之后對常態(tài)的渴望,有著精明政治家的敏銳感覺。他建立一個新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的藍圖,非但沒有使世界事務革命化,而是使其他國家滿意于一種有利于美國利益的新均勢。對于約翰?F?肯尼迪來說,可能在口才上跟威爾遜一樣雄辯,他的限制來自于一個核武裝的對手。結果,肯尼迪簡短政府的特點,不是成為“不惜任何代價”的理想主義,而是頭腦冷靜的實用主義。對林登?約翰遜來說,這是威爾遜之后第一位身居白宮的南方人,越南戰(zhàn)爭使他通過新政來改變湄公河流域人民生活的激進計劃匆匆了事。對于吉米?卡特來說,他在宗教熱情上與威爾遜一樣,不合時機但又必然要面對的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事實,意味著世界范圍內的核裁軍只有待以來日。正如此,現(xiàn)實一次次地阻礙了威爾遜主義者的熱情。阻礙,但不是推翻。盡管威爾遜自己表示作為政治家的失敗,也盡管他的繼承者們在按威爾遜的期望重新塑造世界方面只取得有限的成功,但威爾遜的范式——作為一種世界觀,也作為規(guī)劃和表達國家目標的基礎——給美國的治國方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亨利?基辛格所注意到的,“自從威爾遜轉折性的總統(tǒng)任職之后,美國對外政策便在威爾遜理想主義的鼓點聲中前進,并一直行進到今天”。威爾遜理想的要素是什么呢?其核心是試圖按照美國的想象來進行一種世界性的重新改造,從而達到永久和平。這在威爾遜最初表達出這一設想的時候就是真實的,直到今天它依然真實。威爾遜本人的目標,如他著名地所宣稱的,便是通過消除產生戰(zhàn)爭的所有條件來“結束所有戰(zhàn)爭”。威爾遜希望扔棄舊世界對相互競爭性國家之間敵對狀態(tài)的依賴,重新建立起一個國家共同體。威爾遜相信,這樣一個共同體,在美國的贊助之下,在新世界早已在發(fā)展之中。這方面,當時存在的泛美聯(lián)盟,即今天美洲國家組織的先驅,便提供了這樣一種適于世界范圍內實施的模型。但是,盡管名義k是一個平等的共同體,泛美體系實際上二卻并非如此。它的存在促進了美國在西半球的首要地位并使之永久化。在1917年1月向美國參議院的一次演講,也是繞過外國政府首腦徑直向全世界人民的一次宣講中,威爾遜清楚地說明了他提議的新外交的詳情。他概略地敘述了一年后提出的“十四點”的初步內容——包括民族自決,海上自由,經濟開放,裁軍,不干涉(內政),以及以“協(xié)同和平的契約”來代替均勢——威爾遜提出的這些術語,不僅僅是為結束正在進行中的歐洲沖突,而且是為了使戰(zhàn)爭本身永遠過時。接受這一方案,將會出現(xiàn)一個主權國家為自由民主原則和自由事業(yè)全力以赴的世界。也就是說,致力于這個意在使美國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正如威爾遜在其演講的結尾向國會擔保的那樣,“這是美國的原則,美國的政策。我們不會代表任何其他人”。而事實上他的結束語是,“它們是人類的原則,必須取得勝利”。上帝本人愿意全世界都來熱誠地接受美國的原則。對此,總統(tǒng)是深信不疑的。這種深信——對歷史,也對美國在將歷史引入其預定目的地中的角色——是一種不容懷疑的堅定信念。這信念是不斷展開的戲劇性事件的中心,而劇情將要從到目前為止尚不可思議的事情開始:美國介入歐洲僵持的戰(zhàn)爭。實際上,就威爾遜本人來說,他懷有對軍備、軍國主義、殺戮的深深厭惡,只有從他的堅定信念,即深信他是以上帝的使者去行動,深信美國的使命是神意使然,才可以解釋他在1917年春天作出的介入歐洲戰(zhàn)爭的決定。美國的目標是明確的,也是巨大的:這就是“使世界本身最終變得自由”。3只有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業(yè)才能使威爾遜有權將年輕的美國人派到西部戰(zhàn)線的“屠宰場”——這是對舊世界到底背離上帝安排多遠的一個最極端的表達。對威爾遜而言,他反映了一種長期的而且此時依然強勁的美國傳統(tǒng),即訴諸武力對于美國來說從來都不僅僅是出于私利,武力是一種勉強使用的臨時措施,而不是一種國家性格的持久表現(xiàn)。我們今天見到了威爾遜式的野心和威爾遜式的信念的復活,然而現(xiàn)在它們卻與一種對武力的明顯熱情結合在一起。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曾一度使美國理論家們受到制約的因素消失了。同時,美國全方位史無前例的軍事優(yōu)勢——這是冷戰(zhàn)勝利的一個副產品——提出了一個吸引人的希望,就是這種軍事優(yōu)勢終于是使美國能夠履行其天定使命的工具了。在20世紀80年代,羅納德?里根,威爾遜的真正信徒,發(fā)起了這樣一場復興,為美國再一次強調了“重新開始(改造)世界的力量”。在90年代,比爾?克林頓,受里根成功地對抗蘇聯(lián)的熏陶,在美國選民的支持下,詳細闡述了這一思想。在感覺到美國代表了“歷史的正確一方”后,克林頓強調,沒有什么可代替民主資本主義和美國設想的全球化世界了。盡管知識分子仍在繼續(xù)爭吵“歷史的終結”,亦即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的最后勝利是否真的即將到來,美國總統(tǒng)則對這一還在討論的問題作出了斷言:歷史已經說明了它提供的答案是可靠的。幾乎沒有總統(tǒng)的政治對手去挑戰(zhàn)他對歷史的解讀,雖然在其他方面他們輕視克林頓以及他所倡導的一切。正如自由派一樣,保守派也同樣擁有這樣一種信念,即民主資本主義對其他一切主義的勝利是不言而喻和不可逆轉的。在現(xiàn)今的十年中,在2001年9月11曰的災難性事件之后,喬治?W?布什——他在候選人的時候曾許諾要恢復美國政策的謙遜品質——終于露出本色,在他的追隨者看來已成為“威爾遜本人之后最威爾遜式的總統(tǒng)”。5這樣一個布什,一個具有有限的歷史知識的人,幾乎沒有什么智商的驕傲,對帶有“國家建設”之意的任何事情都公開表示反感,倒是以如此快速和明顯的激情注意到威爾遜的原則。這只是威爾遜原則如此深刻地進入到全體美國人的精神當中的一種跡象。對布什來說,就像威爾遜一樣,美國人的使命感和上帝的意志都是自明的。“美國的理想便是所有人類的希望”,他在“9?1 1”事件一周年紀念大會上如此宣稱,指望通過這種源于《圣經》的比喻來推動他的國內綱領。“這希望仍舊照亮了前面的道路”,他繼續(xù)說道,“亮光在黑暗中閃耀,但是黑暗不可能戰(zhàn)勝它”。布什政府在“9?11”恐怖襲擊后一年提出的《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有力證實了這種威爾遜主義的復興。在總統(tǒng)為這篇報告寫的序言中,他宣布20世紀最大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已經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后果。在20世紀中,自由擊敗了集權主義。這一歷史的直接后果是永遠地確認了存在著“一種可持續(xù)的國家成功模式:自由、民主和自由企業(yè)”。在剛剛開始的這個世紀里,任何國家如果拒不遵從這一模式——美國體現(xiàn)的范式——便注定要失敗。只要人類抓住機會,自由之最終的和無法改變的勝利——“關于人類尊嚴的不可談判的要求、每個人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便會向我們走近。按布什所說,“在這一巨大使命中進行領導”,這仍舊是美國的責任。布什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以及他在“9?11”后其他的大批宣言(常常穿插著總統(tǒng)對上帝意圖的領悟)給一些觀察家們以出奇地專橫跋扈的深刻印象。專橫跋扈還可論證,但絕不出奇。正如亨利?基辛格l994年所觀察到的,“每當美國面臨建設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的任務的時候,它無論如何得回到伍德羅?威爾遜的原則上去”。2001年9月11日的令人震驚事件挑戰(zhàn)布什當局去建設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新秩序,它本能地轉向威爾遜。實際上,布什當局的反應說明這次對世貿中心以及五角大樓史無前例的攻擊對支撐美國對外政策的設想的影響是多么小??植乐髁x襲擊只是在恢復天命召喚美國這樣一個真正的世界性民族,按美國的標準去建設一種普世性文明的信念上取得了成功?!懊绹鴽]有因為‘9?11’事件而改變”,羅伯特?卡根正確地評論道,“它只是變得更為本色了”。美國人更加本色了,他們堅持他們不僅僅“在過去的十年,而且在過去60年的大半時間里,或者有人可能甚至會說,是在過去四個世紀的大半時間里”從事的事業(yè)。按卡根所說,這一事業(yè)的目標從一開始便是控制權:“客觀事實是,美國人甚至在他們建立其自己的獨立國家以前,便以日益擴展的弧線來一直向外擴張他們的權力和影響。”概言之,當提到目標時,在彌漫于這一新威爾遜主義時期的思想中,幾乎沒有思想稱得上真正新的東西。無論是否將這種復興歸功于里根、克林頓,以及小布什——或者,作為另一種選擇,也許更為恰當,歸功于共產主義的崩潰、20世紀90年代虛假的新經濟,以及基地組織的出現(xiàn)——這種世紀末威爾遜主義的復興都僅僅是代表著過去這個世紀大多數(shù)時間內美國政治家們一再堅持的意識形態(tài)權利的全面開花結果。但是,今天的美國人旨在達到那些目標的手段則是新的,也值得更大的注意。關鍵是,冷戰(zhàn)結束之際,美國人支持軍事力量。實際上,對武器和軍隊的懷疑論,彌漫于威爾遜原初的設想中,甚至是遍及于美國從建國以來的試驗過程中,然而現(xiàn)在消失了。政治領導人,自由派和保守派一樣,都迷戀于軍事力量。接下來的事情,便是已經出現(xiàn),并將繼續(xù)存在一種缺少考慮的蓋茨比式的激情。這是一種全然不顧任何可能發(fā)生的后果的激情。幾乎沒有掌權者公開考慮過,不管是為了自己的目的,還是為了達到永久性的全球軍事優(yōu)勢地位,重視軍事力量是否與美國原則一致。實際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國人朝著軍國主義方向的偏離是因為缺少來自真正有聲望的政治人物的異議。政治階層的成員們,民主黨和共和黨一樣,要么是沒有注意到某種重要的東西可能在醞釀之中的可能性,要么是選擇了拒絕注視這種征兆。不妨將這與較早以前美國軍事歷史上的轉折點比較一下。當l917年美國投入到歐洲戰(zhàn)爭中去的時候,參議員羅伯特?M?拉福萊特,一個來自威斯康辛州的堅定的進步主義者,警告美國人“有人正借口將民主帶到世界其他地區(qū)”,伍德羅?威爾遜實際上所做的“更多地是對美國民主的破壞和摧毀,這種破壞和摧毀高于我們作為一個國家在一代人時間內去修復它的可能性”。20年后,當富蘭克林?羅斯福設法使這個國家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一個來自俄亥俄州的堅定保守派,雄辯地證明了可能導致的結果。他在1941年5月17日演講中說道,如果美國保衛(wèi)舊世界的小國更甚于保衛(wèi)它自身的話,“我們將不得不在德國和全歐洲永久地維持警察力量”。正如塔夫脫看到的,這不是美國的適宜角色?!疤孤实卣f,美國人民不想統(tǒng)治世界”,他說,“我們也沒有對此作好準備。這種帝國主義完全與我們的民主和自由的理想不相容。它不是我們的天定命運,也不是我們的國家命運”。拉福萊特和塔夫脫都不是唯一的反對戰(zhàn)爭和軍國主義的聲音。這里的目的不是說,在他們的時代,拉福萊特和塔夫脫使形勢完全步入正軌。他們沒有,盡管這些事情表明他們比威爾遜或者富蘭克林?羅斯福都更加有先見之明——這兩位總統(tǒng)都曾預言戰(zhàn)爭之后永久和平將會到來。這里的目的在于說,在那些日子里,在國家政治舞臺上存在著一種令人清醒的認知,認為戰(zhàn)爭本質上是惡毒的,會引起各種成問題的后果,軍事力量是民主政治需要小心謹慎對待的某種東西。今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種敏感性幾乎全部消失。當提到軍事問題的時候,國家政治舞臺上沒有反對的聲音,即使是那些表面上最不滿意現(xiàn)存政策的人。例如,當參議員約翰?克里,這位馬薩諸塞州的民主黨人在2004年進行總統(tǒng)角逐時,他說他與喬治?W?布什國家安全政策的差異是策略上的,而不是在優(yōu)先原則上的差異??死锊]有質疑美國對“9?11”事件的反應將是幾代人長的“全球反恐戰(zhàn)爭”這種說法是否明智。引起克里憤怒的不是這種無限期戰(zhàn)爭的前景,而是戰(zhàn)爭“管理極其不善且難以為繼”??死镏肛煵际彩且驗樵谒磥恚绹谝晾说能婈犎鄙佟笆顾麄兡鼙M可能有效戰(zhàn)斗所必要的準備和硬件”。布什指望太少的軍隊在太短的時間內去做太多的事情??死镄迹氨3治覀冘婈牭膹姶蟛⑶冶M可能保證我們軍隊安全,這應該是我們的最優(yōu)先任務”,他許諾如果當選會改正這方面的缺陷。美國人能夠預期到如果克里當選總統(tǒng),他會去擴充武裝部隊,并且提升其戰(zhàn)斗能力。然而由此可以見到,克里的小心謹慎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正是該候選人的方法,意在表明他在防衛(wèi)上是安全的,無意于離開主導性的國家安全共識。在這種共識的情況下,今天的主流政治家確定無疑地以為美國軍事優(yōu)勢是一種絕對好事,是更大的美國優(yōu)勢地位的證據。他們把這種武裝力量看成是創(chuàng)建一個與美國價值觀相適應的國際秩序的關鍵。這一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共識的后果之一便是美國政策的軍事化,并且慫恿了這種(軍事化的)趨勢,表明美國社會本身目益迷戀于其軍事力量舉世無雙的自我形象。這種美國新軍國主義從不同的方面證實了自己。首先是從范圍、成本以及美國現(xiàn)今軍事組織的結構上。在美國歷史的頭兩個世紀,華盛頓的政治領導入根據即將到來的安全任務來評估美國武裝部隊的規(guī)模和能力。對國家安寧的嚴重和緊急威脅可能要求一個大而強的軍事組織。在沒有這樣的威脅時,決策者相應地縮小軍事組織的規(guī)模。隨著危機逐漸過去,一俟危機消失便進行裁軍。1865、1918、1945年都是如此??偟脑瓌t是維持所需要的最低限度武力,不用多。

編輯推薦

《美國新軍國主義》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在美國的歷史上,美國人以一種史無前例的程度、從軍事準備、軍事行動及助長(或者懷念過去的)軍事理念來界定國家的實力和安康,卻使當今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偏離正軌,《美國新軍國主義》是對美國崇尚武力的精神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的一個總結,試圖引起美國人去思考麥迪遜的警告對當今時代的和形勢的繼續(xù)適用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國新軍國主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