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的困惑

出版時間:2007-8-3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彭小蓮  頁數(shù):2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1936年6月25日小川紳介出生于東京。離家里不遠的地方,有個電影院。所以經(jīng)常被大人帶領著去看電影。直到1943年9月,因為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轉學遷至老家歧阜縣瑞浪市釜戶村。1948年9月重新搬迂回到東京,父親為了重振制藥業(yè),在東京都港區(qū)霞町開了制藥廠。小川就轉學到港區(qū)的立筍小學。少年時代的小川熱衷FEN(美軍極東廣播)收音機的音樂和電影。1949年進港區(qū)立純心中學就讀。1952年進私立海城高等學校。就是在高中時期,讀到了列寧的著作,受到很大影響。1955年進入國學院大學政經(jīng)學部。那時候的小川,花很多時間在看電影。還和朋友組織了電影研究會,制作了《小小幻影》、《山谷里的孩子們》等電影。1959年大學畢業(yè)?! ?959年畢業(yè)后先是幫助父親處理藥業(yè)事務工作。被人叫去幫忙,于是當了副導演去長崎拍戲。1960年實在太熱愛電影,與巖波電影制作公司簽署了副導演的合同。1961年秋天跟隨黑木和雄導演拍攝《我的愛北海道》(1962 年)等。并從1962年開始,和其他導演如東陽一、巖佐壽彌、黑木和雄、土木典昭一起頻繁見面,發(fā)展成電影學習會《青之會》活動。1962年2月與前妻平琢美枝子結婚。1964年為了開始自由的導演生涯,中止了與巖波電影制作公司的合約。1965年長子小川出出生。1966年2月完成了處女作

作者簡介

彭小蓮,1953年6月出生,湖南茶陵人,中國電影導演。  曾在江西插隊九年,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后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從事導演工作?! ?986年彭小蓮導演影片《我和我的同學們》。該片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塑造了蓬勃向上,個性鮮明的中學生群像,總體構思完整,鏡頭運用,畫面構圖,聲音造型和節(jié)奏的掌握都自然流暢。在創(chuàng)作中彭小蓮展示出良好的專業(yè)技巧和藝術才華。該片獲第二屆“童牛獎”優(yōu)秀兒童少年故事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故事片獎,彭小蓮獲“童牛獎”優(yōu)秀兒童少年故事片導演獎?! ?987年彭小蓮導演影片《女人的故事》。該片表現(xiàn)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鼓舞下,三個從來未出過門的農(nóng)村婦女毅然出門掙錢的故事。影片融入了彭小蓮對社會、對婦女深深地思想和認識。幾個主人公性格豐滿,樸實自然,她們與以往同類影片中的婦女從思想、觀念到身份地位都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具有極大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該片從思想到藝術上都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是一部表現(xiàn)婦女生活與命運的佳片。  彭小蓮的作品大多以女性為主人公,她注重于女性在新時期個性的釋放的表達,特別是能細膩入微地傳達女性的內心情感變化,又能觸及到與此相關的社會根源性問題。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具有一定深度,受到專家和觀眾的肯定和歡迎?! ?989年彭小蓮應邀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院任訪問學者,一年后申請就讀學位,暫時告別中國影壇。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彭小蓮回國擔任獨立電影制片人,并且仍然繼續(xù)從事導演工作。1996年她參與改編了影片《我也有爸爸》,獲得極大成功。同時,獨立執(zhí)導了《犬殺》,該片通過一起狗咬主人致死的離奇事件,引發(fā)出一樁撲朔迷離的謀殺案,清潔曲折,引人入勝,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998年,為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彭小蓮執(zhí)導了影片《上海紀事》。該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上海解放這一重要歷史轉折時期,描寫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接管特大都市時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彭小蓮熟練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使影片藝術地再現(xiàn)了這段難忘的歷史,成為上影完成的第一部國慶50周年獻禮佳作。該片獲得了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獲獎情況及主要作品:《我和我的同

書籍目錄

奉獻尋找小川走進日本荻漥,小川的工作室小川的童年躲避“濁音符”追隨小川的夢想認識日本人沒有渴望的日子在山形拍攝的日子里共產(chǎn)主義的集體激情年代還是被理想主義感動關于紀錄片導演土本典昭“鐵三角”中的黑木和雄導演寂靜的日子重新出發(fā)理想和錢的關系牧野的冬天1992年紐約的冬天小川還是生活在我們中間小川紳介生平簡歷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理想主義的困惑》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理想主義的困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導演本身似乎在國內不算知名,不過這本書的思考確實挺深刻,文字也平順,喜歡
  •   什么是紀錄片 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大師 了解紀錄片
  •   小川是紀錄片人心中的高山,作者彭女士是北影早期的導演系畢業(yè)生,做過一些片子,被小川所賞識,與小川有過接觸,因此有可能被選中完成小川的遺作。但是這些都僅僅是開始,作者在拍攝和剪輯中,遇到資金、人際關系、自我懷疑等壓力,對小川本人也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最難得的是作者的真誠,她坦率寫出了自己的中年困惑,在藝術和生活壓力之間輾轉撕裂的內心矛盾,寫出小川個性的正負兩面,這是許多人諱莫如深的,也是只有貼近才能得到的觀察和思考。雖然作者并不以思考力見長,但是也許正因為她置身日本電影界之外,能夠從不同渠道了解小川不易被看到的部分,特別是有爭議的部分,而爭議主要來自他的主要追隨者,彭女士記錄了這一切——就我有限的閱讀看,她寫出了沒有人寫出的東西,帶著復雜的感情。
  •   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本,可以說是最愛之一。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過3遍了~這本書讓人有一種溫暖的感動和力量!所有熱愛紀錄片的人,所有熱愛小川紳介的人,都買來看一看吧。不會失望的!因為這本書,我喜歡上了兩個導演,小川紳介和彭小蓮。
  •   老實話,讀起來挺壓抑的,就像作者經(jīng)歷拍片時的心情一樣。能夠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中掙扎、脆弱的成分,這說明她寫的很真實、并且細致。在有關上海電影節(jié)的一個段落中,因為翻譯是個大學生缺乏專業(yè)知識的關系,使得她大光其火、惡語評價這個可憐的學生。她不知道應該罵得是組委會嗎?總體而言,比較受不了作者抑郁的情緒和敏感。
  •   這本書很好,想看小川的紀錄片可是沒有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