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3-0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來 頁數(shù):331 字數(shù):31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宋明理學又被稱為“新儒家”或“新儒學”,在日本也有時被稱為“新儒教”。“儒家”、“儒學”、“儒教”都是古代文獻中使用過的概念。這三個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處;而就其分別而言,大體上可以說,“儒家”的用法可強調(diào)其與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的分別,“儒學”的用法強調(diào)其作為學術(shù)體系的意義,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為教化體系的意義。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術(shù)界所習慣使用的“儒家”、“儒學”,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換言之,“儒學”、“儒家”是指你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思想傳統(tǒng)。如馮友蘭說過,在歷史上,“儒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反映出中國學者注重把儒家作為其學術(shù)思想體系的主流趨向。 “新儒家”或“新儒學”的提法,就現(xiàn)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馮友蘭的著作。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史》上冊“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一章中言:“戰(zhàn)國時有孟茍二派之爭,亦猶宋明時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陸王二學派之爭也?!辈返?Derk Boodde)后來的英譯,即將新儒家譯為“Neo-Confucianism"乃本于此。不過,近代漢語學術(shù)中所謂“新儒家”之用不一定始于馮友蘭,如他在其《中國哲學史》下冊“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一章中曾說:“宋明道學家即近所謂新儒家之學?!边@里的“近所謂”表示,以“新儒家”指稱宋明理學應(yīng)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個時期。據(jù)陳榮捷的看法:“17世紀天主教傳教士來華,見宋明儒學與孔孟之學不同,因仿西方哲學歷史之進程而稱之為新儒學。近數(shù)十年我國學人大受西方影響,于是采用新儒學之名,以代理學。”不過,現(xiàn)在并沒有證據(jù)表明20--30年代中文學界的“新儒家”的用法是直接來源于西方的。 其實,“新儒家”或“新儒學”的這一用法,在當時并不流行,陳榮捷曾說:“我在抗戰(zhàn)前到檀香山去,那時新儒學這名詞非但外國人不懂,中國的教授也不懂。”可見,在30年代中期,新儒家的提法,對大多數(shù)人仍然相當陌生。雖然,從馮友蘭以來,以“新儒家”指稱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的用法漸漸增多,但多數(shù)學者仍然習慣用“道學”或“理學”來指宋明時代主流的儒家思想。馮友蘭自己在其晚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也是以“道學”為主要的關(guān)鍵詞,而把“新儒學”看成“西方”的習慣用法。 這種關(guān)于“儒家”、“儒學”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中國學者的研究態(tài)度和認知取向。 中國的儒家思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思想體系的儒家學者為數(shù)眾多,故對于中國學者而言,儒學首先是哲學思想,是對宇宙、道德、知識的知性探究(intellectual inquiry),也是對人心、人生、人性的內(nèi)在體驗,又是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尋與實踐,當然也是對社會、政治和歷史的主張和探索。儒學的這種特點,不僅體現(xiàn)于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王陽明、王船山這些著名思想家,也體現(xiàn)于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的眾多思想家。只要翻閱《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從其中充滿著宋明理學有關(guān)道體、性體、心體、有無、動靜的詳盡討論中,就可了解,中國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很強的哲學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學的思想家對宇宙、人心、體驗、實踐有一套相當系統(tǒng)的理論化思考和細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認,理學即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體驗,當然也是通向終極意義的道德實踐。基于這樣的理解,在中國學界的研究中,始終注重在哲學思想意義上的儒學研究。
作者簡介
陳來,1952年生于北京福籍溫州。1981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199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國哲學史學
書籍目錄
序引 言 宋明理學的正名 宋明理學的內(nèi)容 宋明理學的定位第一章 宋明理學的先驅(qū) 第一節(jié) 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 第二節(jié) 北宋前期的社會思潮第二章 北宋理學的建立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周敦頤 第二節(jié) 張 載 第三節(jié) 程 顥 第四節(jié) 程 頤 第五節(jié) 邵 雍 第六節(jié) 謝良佐第三章 南宋理學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楊 時 第二節(jié) 胡 宏 第三節(jié) 朱 熹 第四節(jié) 陸九淵 第五節(jié) 楊 簡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曹端 第二節(jié) 薛瑄 第三節(jié) 胡居仁 第四節(jié) 陳獻章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學 第一節(jié) 王守仁 第二節(jié) 湛若水 第三節(jié) 羅欽順 第四節(jié) 王廷相 第五節(jié) 王 畿 第六節(jié) 王 艮 第七節(jié) 羅汝芳 第八節(jié) 劉宗周附李滉結(jié)束語綜合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宋明理學的先驅(qū) 理學的正式誕生雖然在北宋中期,但理學所代表的儒學復興運動及它所由以發(fā)展的一些基本思想方向在中唐的新儒學運動及宋初的思潮演變動向中可以找到直接的淵源。中唐的韓(愈)李(翱)與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被公認為理學的先導和前驅(qū),宋前期對理學后來的產(chǎn)生發(fā)生過直接影響的不止是三先生,范仲淹、歐陽修的影響可能更為重要,范、歐在氣質(zhì)上也更接近于韓愈。在文化的“近世化”過程中,中唐到北宋前期學術(shù)之間看上去似乎超歷史的聯(lián)結(jié)十分引人注目。古文運動中“唐宋八大家”的提法,最好地說明了北宋前期文化與中唐的嬗延關(guān)系。新儒家運動也是同樣,韓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復興儒家的基本口號與發(fā)展方向,確乎是北宋慶歷時期思想運動的先導。而慶歷時期思想運動又恰為道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 〉谝还?jié) 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 ?。ㄒ唬╉n 愈 前人說“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率”①。韓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他出身寒微,三歲時父母雙亡,就養(yǎng)于伯兄家,由嫂鄭氏撫養(yǎng),后來伯兄故去,依寡嫂長大成人。由于“家貧不足以自活”,他自幼刻苦學儒,他自己曾說:“性本好文學,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窮究于經(jīng)、傳、史記、百家之說,沉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yè),而奮發(fā)乎文章?!雹偎某錾砼c思想歷程是一個典型的平民知識分子的歷程。韓愈是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詩文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代表作“五原”(《原性》、《原道》、《原毀》、《原仁》、《原鬼》)體現(xiàn)了他的思想。
編輯推薦
只要翻閱《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從其中充滿著宋明理學有關(guān)道體、性體、心體、有無、動靜的詳盡討論中,就可了解,中國新儒學思想體系具有很強的哲學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學的思想家對宇宙、人心、體驗、實踐有一套相當系統(tǒng)的理論化思考和細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認,理學即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體驗,當然也是通向終極意義的道德實踐?;谶@樣的理解,在中國學界的研究中,始終注重在哲學思想意義上的儒學研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