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話

出版時間:2003-3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桂生  頁數(shù):33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小冊子算不上什么“教育研究成果”,登不上大雅之堂。因為“教育研究”自有不少講究,有公認的研究規(guī)范和檢驗成果的學術標準。    說是“教育實話”,也只是憑心而論,不表示它們對中小學教育的切實需要、現(xiàn)實條件以及教師的意愿已經作出了如實的反映。此外,還須交代的是,行文中間或存在“好話壞說,壞話好說,的情形,那只是一種寫作的趣味而已。    本書為陳桂生教授的教育隨感錄。作者從當代教育理論的視野拓展開去,審視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針對當前出現(xiàn)的教育炒作現(xiàn)象和教育輿論中的虛文、套話、加以辨析,實話實說。行文舉重若輕,亦莊亦諧,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陳桂生,江蘇高郵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著有《教育原理》、《學校教育原理》、《教育學的建構》、《“教育學視界”辨析》、《師道實話》、《學校管理實話》、《到中小學去研究教育》等。

書籍目錄

序 “教育實話”實說課堂動向觀察  1 為課堂轉向喝彩——擬中學生座談紀要  2 也談“教學常規(guī)”  3 漫話“教師嘮叨”  4 漫話“滿堂問”  5 漫話“公開課”  6 漫話“教師聽課”  7 從“死記硬背”談起  8 從“復習”談起  9 從“兒童背誦唐詩”談起  10 從“罰抄作業(yè)”談起  11 再從“罰抄作業(yè)”談起  12 從“學生的口頭禪”談起  13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公式”平議  14 漫話“幫助學生找到作文的感覺”  15 漫話往日與如今的“教學法”  16 也談“備課”課程改革觀察  1 漫話“課程論概念系統(tǒng)”  2 何謂“基礎教育”  3 漫話“三級課程”  4 漫話“三級課程”及課程開發(fā)與管理  5 何謂“校本課程”  6 “學校課程”的建構  7 漫話“綜合課程”  8 漫話“綜合實踐課”  9 “研究型課程”引論  10 漫話“教科書”  11 “課程目標”問對  12 “教育的人文精神”問對  13 徐特立關于課程改革的見解  14 建議研究“學生經驗的課程”早期教育觀察若干教育價值判斷平議跋

章節(jié)摘錄

  何謂“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  傳統(tǒng)的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中包括兩組基本概念:一組是同“教學內容”相關的概念,其中包括教學計劃、學科、教學大綱與教科書;一組是“教學”概念,如“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這套概念系統(tǒng)以“教”為核心,把“課程”理解為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把“課程”界定為“各門學科的總和”,亦把某一學科稱為“課程”,如“語文課程”、“數(shù)學課程”等。這是近代開始形成的“課程”概念,也是我國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課程”概念。  不過,在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俄國“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中,并無“課程”概念。因為它們另用“教養(yǎng)”概念表述同我國稱之為“課程”相關的東西。他們的“教育學”中,“教養(yǎng)”是同“教育”、“教學”并列的概念(合稱“教育學的三個基本概念”),相應地建立“教養(yǎng)理論”、“教育理論”與“教學理論”,而無“課程理論”?!罢n程”一詞,英語為Curriculum,原出于拉丁語Cursumrace Course,是“跑道”之義。19世紀中葉,斯賓塞在《教育論》(1861)中,把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組織稱為Curriculure。1880年日本學者在翻譯斯賓塞《教育論》時,從朱熹所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中,取“課程”一說,用“教育課程”翻譯Curriculum.一詞。在英語國家的教育理論中,“教養(yǎng)”不屬基本概念,故無“教養(yǎng)理論”而有“課程理論”。我國采用源于德國、俄國的“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而未采用其“教養(yǎng)”概念,把它們的“教養(yǎng)理論”納入“課程理論”。這表明我國在借鑒別國教育理論過程中,無意中使別國的原創(chuàng)理論走了樣。  這種教學論概念系統(tǒng),實際上是課程行政集權制下課程活動運行機制的反映。其特點是:  1.在課程與教師的關系方面,由于從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到教科書是在直接教學過程以外由政府制定與審定的,教師只能忠實地按照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循教科書順序照本宣科。這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與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是教學。  可見,在這種課程機制中,所謂“課程”,其實只是“應然的教學內容”,即反映課程價值取向的一套規(guī)范和作為教材的教科書。它同客觀存在的“課程”之間存在或大或小的距離。因為即使是同一本教科書,經不同教師運用,實際成效往往相差甚大。為使“實然的課程”接近“應然的課程”,一方面通過教師培訓,使教師“吃透教材”,另一方面則訴諸教學檢查,導致對直接教學過程的行政干預越來越多?! ?.在課程與學生的關系方面,這種課程是按學科編制的“分科課程”,其中每一門學科按學科知識的邏輯建構。學科知識固然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只是這種歷史經驗同學生生活經驗之間存在著厚厚的隔膜,同學生認知的心理邏輯不盡一致。教師即使能使學生理解這種知識形態(tài)的歷史文化,也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這種知識的內在需求,難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課程與社會關系方面,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實際問題都同生活情境中各種問題密切相關,而學科系統(tǒng)則把源于生活的各種認識成果人為地分開,以致單靠一門學科知識不足以解決  實際問題;同時,學科知識是經過不斷提煉的結構化的知識系統(tǒng),而社會生活總是不斷變化的,故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科知識教學,存在學與用脫節(jié)的問題?! √├瞻颜n程目標選擇的過程歸結為三種調查、兩重篩選。即;對學習者的調查、對校外生活的調查和參考學科專家對課程目標的建議,從中尋求課程目標選擇的客觀依據(jù)。以此為基礎,運用教育哲學和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學)分析調查材料,使課程目標的選擇有較為可靠的理論依據(jù)?! ∵@種事,在我國以往課程改革中也或多或少做過一些。只是關于學習者及校外生活狀況的大規(guī)模的實證調查不很多,更不甚可靠。即使可靠,也未必引起足夠的關注。因為在作這種調查之前,課程目標意向作為不可動搖的先人之見,早已確定。惟在近20年間,學科:專家對課程目標的建議尚受到尊重?! £P于對調查材料的價值分析與選擇,“學習理論”恐怕尚未進入我國課程目標的視野。至于“教育哲學”,在我國或許以為那是專業(yè)人員研究的大學問,而我國主流教育哲學到底是什么,也還不甚了然。盡管如此,從教育行政當局到學校校長、教師,在選擇課程時總不免體現(xiàn)一定的教育價值取向,而在課程設計中價值取向是否明確,對課程的實施關系甚大?! ≌n程價值似乎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過,現(xiàn)在操作起來倒也簡單。近10年來,不少學校(主要是校長和一些教師)為了顯示“辦學特色”、“教學特色”,并響應輿論界“更新教育觀念”的號召,常常標榜新潮的口號。好在如今成套的口號甚囂塵上,如“××教育”、“學會××”、“××精神”。更時新一點的,是“以×為本。“校本××”,足夠人們自由挑選。選中以后,往往自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  所謂“理念”,指的是理性領域的概念,“純粹理性的概念”也就是從知性產生的超越經驗可能性的概念。而校長、教師哪有多少閑工夫進行這種“超越經驗可能性”的思辨呢?他們所謂“教育理念”,實際上是“信條”的同義語?!靶艞l”指的是個人信奉的確定的見解。在教師、校長中,必有一批人從自身閱歷與多年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一旦形成某種教育信念,便可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在工作中執(zhí)著地追求,并隨時隨地在對于人和事的評價與選擇中表現(xiàn)出來。自主決定課程,哪怕只是選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正好為教師中的有識之士、有志之士提供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舞臺。遺憾的是,某些校長、教師并無定見,只從流行的口號中挑選一些感興趣的口號,作為教條或標簽,那種教條或標簽往往名不副實?! ≌f到運用教育哲學評價與篩選實際調查材料,不僅要分別對有關學生、社會生活和學科的材料加以甄別,決定取舍,還須在這三者之間作出適當?shù)脑u價與選擇。涉及教育哲學,我國如今談得最多的,是所謂“學生本位”、“社會本位”以及“文化本位”之類教育價值觀念。其實,這些主要是教育哲學研究者的話題。盡管這些教育價值觀念都各自包含了一定的真理,在一定時代起過矯正時弊的大作用,而它們本身又各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們各自導致的片面的實踐,已為歷史所矯正。正如杜威所說:“諸如個人的教育觀和社會的教育觀這類術語,一般說來,如果離開當時的背景,就毫無意義?!币虼?,學校課程目標的選擇,既要從學生、社會生活與學科三方面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入手,又須在學生、社會生活與學科之間尋求適當?shù)钠胶??! £P于早期兒童習慣的培養(yǎng)。習慣,指的是由于重復或多次練習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較為穩(wěn)固的行為方式。《尚書·太甲上》早有“習與性成”之說,意思是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會形成性格,賈誼所謂“少成若無性,習慣如自然”(《漢書·賈誼傳》)亦是此意。惟其如此,歷來提倡“及早教育”的理由,多與使兒童及早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時去除不良行為習慣相關?! ×晳T有好與壞、良與不良之分。不過,判斷習慣好與壞、良與不良,并非都以道德標準衡量。有些習慣了的行為(如偷竊、搗亂、不良嗜好),成為道德判斷的對象,屬于品性問題;有些習慣雖不違背公共道德,但不得體,如咬指甲、挖鼻、插嘴、衣帽不整潔等,屬不文明的行為;此外,還有一些個人的習慣動作與刻板生活方式,只要不致妨礙別人,在寬容的社會,一般尊重個人的選擇,但家長也該關注?! ∮捎诹己玫男袨榉绞巾毥浄磸途毩暡拍苄纬闪晳T,而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養(yǎng)成,卻難以改變,故須及早注意兒童的習慣;同時,因習慣不涉及理性,也就可能及早對兒童的行為習慣施加影響?! 〔贿^,盧梭卻認為“應該讓孩子具有的惟一的習慣,就是不要染上任何習慣”。似乎就連良好的行為習慣也無須養(yǎng)成。其實,他所指的習慣,主要是個人的習慣動作(如習慣用左手或右手)和刻板的生活方式(如按時吃飯、按時睡眠、按時活動等)。他,的意思是,固定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習慣,可能成為對人的束縛,一個拘泥于習慣的人不易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绻f夸美紐斯以及爾后的許多教育家關于及早培養(yǎng)習慣的見解,同自古以來的見識比較一致,那么盧梭的獨到見解著眼于培養(yǎng)個性自由的品格,頗有新意。只是一個人若不形成一定習慣,勢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得動腦筋作出選擇,將生活得很累;何況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比較容易,長大以后,由于環(huán)境多變,個人思想日益復雜,好習慣難于形成。由于沒有形成好習慣,也就容易習染壞習慣?! ∷摹 £P于早期兒童技能的訓練。技能,指運用一定的知識、經驗通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一定活動的穩(wěn)固的能力。如書寫、繪畫、唱歌、彈奏樂器、舞蹈、體操、游泳、手工制作等技能。其中每一項活動都有賴于身體不同部位一連串動作的互相配合與協(xié)調,故適當?shù)膭幼骷寄苡柧殻兄趦和眢w各部位協(xié)調發(fā)展和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且一般技藝及初步動作技能,較少依托理性判斷能力,故有可能及早訓練?! 〔贿^,技能訓練要求適度,訓練得法才有成效。這是由于人的各種器官的機能各有一定的成熟期,過早、過度訓練,容易引起疲勞,并可能導致機能損傷,使兒童在挫折中喪失信心。日本鈴木鎮(zhèn)一曾說:“能力的培養(yǎng)如同酵母慢慢發(fā)酵一樣。每個人因處的條件不同,其各種能力都各有一定的成熟期,因而其速度快慢與能力大小完全是兩碼事”,“當能力還未達到成熟時,就想進入下一個階段,這種驕傲自滿情緒或急于求成的做法,會使好不容易含苞待放的能力枯萎下去”。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  “教育實話”實說  這本小冊子主要是筆者近作的結集,其中包括少量在此以前發(fā)表或未發(fā)表的文章?!叭洳浑x本行”,這些短作都以教育為題材?! ∈紫嚷暶鞯氖?,這本小冊子算不上什么“教育研究成果”,登不上大雅之堂。因為“教育研究”自有不少講究,有公認的研究規(guī)范和檢驗成果的學術標準。我在研究過程中雖少不了動動筆,而動筆寫出來、抄出來、編出來的東西,未必都堪稱什么“研究成果”。此理,信不信由你,至少本人是相信的?! ≌f它算不上“教育研究成果”,它算是什么呢?可稱其為“教育隨筆”,這是由于其中多數(shù)短作或有那么一點意思,也就是那么一點意思而已。  這些短作,無非是針對如今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經媒體渲染的舊俗新俗、新舊套話,發(fā)表的一些距離健全的常識、常規(guī)、常理、常情不算太遠的意見,姑且稱其為“教育實話”?! ≌f是“教育實話”,也只是憑心而論,不表示它們對中小學教育的切實需要、現(xiàn)實條件以及教師的意愿已經作出了如實的反映。此外,還須交代的是,行文中間或存在“好話壞說,壞話好說”的情形,那只是一種寫作趣味而已。  本人多年來沉浸在新紙、故紙堆中,苦于缺乏同中小學教師溝通的渠道。在告別“象牙之塔”以后,總想尋求一些同中小學教師的共同語言,聊解昔日的遺憾,是這批短作的由來。如今有感于我國教育界的蕓蕓眾生已經開始厭倦媚俗的新招和不著邊際的空談,倒愿意聽聽諸如此類簡單不過的小道理、小意見,其中多屬他們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實話,遂把這批短作結集付梓。是為序?! £惞鹕跍稀 ?003年10月1日

編輯推薦

  這些短作,無非是針對如今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經媒體渲染的舊俗新俗、新舊套話,發(fā)表的一些距離健全的常識、常規(guī)、常情不算太遠的意見,姑且稱為“教育實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教育實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講實話、說真話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   本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很有啟發(fā)性。
  •   遇到活動買的。哎,現(xiàn)在活動多,也是傷神~~~
  •   書到了,還沒看。不過質量不錯。
  •   質量很好正品
  •   如果鴻篇巨制的教育理論讓你頭痛,那么去讀讀教育隨筆吧,它會讓你輕松地在案例與隨想中獲得關于教育的真諦,比如這本<<教育實話>>
  •   很喜歡大夏書系出的有關教育的系列叢書。本書以隨筆形式談論教育,給老師平時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和實踐的榜樣。
  •   但是可能與現(xiàn)實有距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