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下冊)

出版時間:2001-12-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班杜拉  頁數(shù):602  譯者:林穎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對于今日的心理學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不僅體現(xiàn)在其理論觀點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體現(xiàn)在班杜拉所采用的方法論值得我們學習和參照。班杜拉指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學理論必須采用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微觀分析用于澄清影響個體機能發(fā)揮的基本心理機制,宏觀分析用于揭示社會情境因素對人類發(fā)展、適應和變革的影響機制。一種好的心理學理論必須具備廣泛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適用于多個領域。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蓋到心理學、社會學、精神病理學、體育運動、商業(yè)、國際事件等諸多領域,引證的文獻達3000多項。這樣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態(tài)度,在心理學研究中是不多見的,值得引起那些僅僅滿足于脆弱的理論分析或實證研究的心理學者的反思和借鑒。

作者簡介

  A·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達。像斯金納一樣,他也是在一個小鎮(zhèn)上長大的。他就學的中學僅有20個學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1年在美國衣阿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衣阿華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期間,盡管接受的是臨床心理學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爾的學生斯彭斯的影響,對實驗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頗深。1953年,他到維基臺的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后臨床實習醫(yī)生,同年應聘在斯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執(zhí)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爾斯(R.R.Sears)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于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華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間出任心理學系系主任。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導致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聲望。他在197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73年獲加利福尼亞心理學會杰出科學成就獎;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班杜拉一生論著甚豐,其主要代表著作有:《青少年的攻擊(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會學習與個性發(fā)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這是與他的第一位博士生R.H.Walters合著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與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的認知理論(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

書籍目錄

總序譯者序中文版序序第一章 人性和因果關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動力學理論  二、特質論  三、激進的行為主義  四、社會認知論  五、互利互惠的決定主義  六、決定論和生活道路的偶然決定因素  七、自由與決定論第二章 觀察學習   一、示范觀察學習現(xiàn)象的區(qū)分  二、觀察學習的多重過程分析 三、從發(fā)展的角度分析觀察學習 四、抽象的觀察學習 五、創(chuàng)造性的觀察學習第三章 親歷學習 一、親身經(jīng)驗的信息分析 二、親歷學習與意識 三、親歷學習中的認知子過程 四、結果信息的模糊性和可變性第四章 社會傳播與創(chuàng)新 一、傳播過程的決定因素 二、社會網(wǎng)絡與傳播流 三、創(chuàng)新傳播后的社會效應 四、社會文化傳播第五章 預測的知識與預謀 一、內臟與情緒反應的喚醒因素 二、預謀與行為 三、推斷性思維與規(guī)則的抽取 四、關于對事件的誤解第六章 誘因動機因素 一、對后果作為決定因素的解釋 二、誘因功能的發(fā)展 三、外部誘因和內部誘因 四、誘因系統(tǒng)中的結構變化類型 五、變化的概括性和持久性 六、去誘因和威懾因素 七、法律約束和威懾第七章 替代性動機因素 一、替代性獎勵 二、替代性懲罰 三、運作機制 四、信息功能 五、動機功能 六、情緒功能 七、評價功能 八、通過替代性影響進行法律威懾第八章 自我調節(jié)機制第九章 自我效能第十章 認知調節(jié)因素參考文獻人名索引主題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在較早的某些時候,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本身是全新的。如果根據(jù)已存儲的意義來解釋學習,就不能提供理由說明新信息最初是如何獲得的(Bransfont & Franks,1976)。除非一個人天生具有先知,否則人們不得不憑借自身經(jīng)歷從頭了解事物。而且,如果新的活動只能根據(jù)已熟知的信息獲得理解從而習得的話,那么先前的知識將限制新意義和勝任能力的獲得。如果學習完全是由專門領域的先前觀念所驅動的話,那么人們將被已經(jīng)形成的所有最初的錯誤觀念所控制。他們就不能超越原先的觀念?! W習涉及先前觀念與經(jīng)驗的雙向影響。對那些先前知識很少的人來說,可以通過反復接觸然后建立關于事件的一般觀念來熟悉新事物。在最初階段,待學習的事件必須被簡化和經(jīng)常重復,它們的重要特征也必須十分突出。學習的速度相對緩慢,新獲得的知識如果要在將來可以被利用,那么它們必須在認知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恢復。不斷增長的知識轉而又加速了隨后的學習。盡管利用原有知識使被示范的行為的獲取得以加速,但后者不能還原為前者。在掌握新的被示范信息的過程中,原有觀念本身也在改變和擴展?! ?.復述與保持  正如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復述是重要的記憶輔助方法。在認知上復述或實際執(zhí)行了被示范的模式的人比那些既沒有思考也沒有實踐的人不容易忘記那些行為。在此有必要區(qū)分復述對行為模式的獲得和加強的不同作用:如果被示范的事件在第一次被觀察到時沒有得到復述,它們就有從記憶中丟失的危險,而且延遲復述幾乎沒什么作用(Bandura & jeffery,1973)。通常,被示范的活動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認知上浮現(xiàn),而不是僅僅在第一次觀察時或經(jīng)過一段很長時期后才浮現(xiàn)。通過不斷地復述,被示范的模式可以得到記憶鞏固(Bandura,Jeffery &Bachicha,1974)?! 褪隹赡苁峭ㄟ^不止一種機制來促進學習和記憶的。當被示范的事件在認知上浮現(xiàn)時,它們可以得到語義的精加工、轉化和重組為有助于回憶的有意義的記憶編碼。另外,記憶也可以通過復述被編碼的信息得到提高,盡管它沒有經(jīng)歷額外的認知過程。重復本身或許是通過增加記憶痕跡的強度和數(shù)量來提高記憶的。然而復述對長時保持的促進作用似乎更多地源于對被示范的信息運用記憶策略,而不是完全靠重復(Bandura,Jeffery & Bachicha,1974;Bower,1972;Rosenthal & Zimmerman,1978)。相似的過程無疑也有助于提高復述的效益,尤其是當復述與示范觀察學習相結合時(Swanson,Henderson & Williams,1979)。演練為組織、證實個人所知和在以后的模仿中對問題方面加強注意提供了機會。通過加強和控制注意,演練的復述能精煉活動的符號表征(Carroll & Bandura,1985)。    麥科比和杰克林(1974)認為,許多心理的性別差異源于學習具有性別典型性的行為的生理傾向。先天的準備狀態(tài)可能發(fā)起了行為上的性別差異。因此,根據(jù)這種說法,性別角色的行為既不產(chǎn)生于社會化實踐,也不是來自于觀察學習的影響,正如科爾伯格(1966)所提出的,概念匹配被認為是將有差異的天賦塑造成傳統(tǒng)的男性或女性角色的主要過程。通過接觸有性別差異的模式,兒童最終推斷出他們本身的性別,這引導他們去采納那些與他們的定型化的性別角色觀念相協(xié)調的行為?! ∧承┬詣e差異是生理上的。但許多定型化的性別角色更多的是由文化結構而不是生理天賦引起的。說男性在生理上就有準備去管理董事會,而女性則操縱打字機,或者男性天生就具有成為牙科醫(yī)生的傾向,女性則在遺傳上就被注定成為需要不少耐性或手的靈巧的牙科技師,這是十分令人懷疑的。作為塑造機制,性別的概念匹配可能是個起作用的因素,但它還不足以擔負起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重擔。  在科爾伯格(1966)系統(tǒng)闡述的認知發(fā)展論中,兒童從他們對周圍的所見所聞中推斷出定型的性別觀。一旦他們獲得了對性別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即他們自己的性別是固定的和不可變更的,他們就只會積極地評價并嘗試采用那些與他們已經(jīng)獲得的性別概念相符合的行為。直到大約6歲之前,兒童還不能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即使能稱自己為男孩或女孩,但也許仍不能采用具有性別典型性的行為。兒童渴望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性別觀念相一致,與性別相聯(lián)系的觀察學習被認為是由這種愿望推動的?! ∫驗閮和诎炎约嚎醋魇遣豢勺兏哪泻⒒蚺⒅霸缇颓宄乇鎰e和偏好具有性別典型性的物體和游戲模式,所以這便成了把對性別穩(wěn)定性的理解看成是與性別相聯(lián)系的觀察學習的前提的理論的主要問題(Huston,1983;Maceoby & Jacklin,1974)。而且,逐漸增強的對性別的堅定不移的意識并未加強兒童對同性的角色、活動和同伴的偏好(Marcus & Overton,1978;Smetana & Letoumeau,1984)。在一項研究中,對多個男性或女性榜樣的模仿被作為對性別的理解的不同水平的函數(shù),該研究也沒有支持性別的穩(wěn)定性獲得是同性的觀察學習的前提這個理論(Bussey & Bandura,1984)。那些要么開始將人們區(qū)分為男性和女性(性別同一性)、要么把自己的性別看成是永久不變的(性別穩(wěn)定性)、要么認為盡管外表行為或衣著會改變但自己的性別是不可改變的(性別的堅定不移)幼兒被挑選出來。甚至只對自己的性別同一性具有初步感覺的兒童也更多地模仿同性榜樣而非異性榜樣的行為。雖然觀察學習的數(shù)量隨著對性別的堅定不移的理解而增加,但當年齡的變化被控制的時候,這種關系便消失了。所以,年長的兒童比年幼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同性的觀察學習,不管他們的性別的堅定不移的水平如何。似乎性別的堅定不移反映了兒童整體認知能力隨年齡而增長,而不是為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提供特殊化的向導?! ⊥缘挠^察學習似乎取決于將男性和女性分成不同的群體、意識到個體與某一群榜樣的相似性以及把記憶中的那個群體的行為模式稱作用于指導行為的模式(Bussey & Bandura,1984)。甚至年齡非常小的兒童也在涉及社會刺激的地方表現(xiàn)出了分類的能力。到嬰兒六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將嬰兒的臉看作與成人的臉不同的一類臉,并能區(qū)分女性的臉與男性的臉(Fqgan & Singer。1979)。性別名稱和有差別的社會經(jīng)驗結構教會兒童運用性別的榜樣作為行動的向導  (Huston,1983)?! ∮嘘P反饋是直接影響行為還是通過中樞機制起作用的問題多年來已經(jīng)引起相當多的爭論。關于這個課題的許多研究都涉及了內部感覺結果在行為的發(fā)展和調控中的作用。許多方面的研究證據(jù)都支持有關結果主要是通過行動模式的中樞表征和調控來影響行動的觀點。不幸的是,基于假設——理解手臂運動是如何被執(zhí)行的,最終將為如何掌握復雜的技能提供答案——內部感覺反饋的研究被大大地局限在簡單孤立的行為上。亞當斯(Adama,J.A.,1984)無可辯駁的論證了為什么對孤立行為的研究不能揭示很多有關支配復雜行為模式的組織的機制。他認為對行為的構建而言,認知表征是重要的。反饋經(jīng)驗有助于將認知轉化為行動。行為的本質在有關外部反饋的研究中就不太成問題了,這些研究典型地分析了復雜得多的認知和行為技能。  1.延遲的反饋  反應產(chǎn)生的視覺、聽覺和動覺信息要被反饋回去并由動作者加以評價,這需要花些時間。當反應執(zhí)行得很慢時,個體正在進行的行動的聲音、景象和感受能被用來改變進行中的行為的方向。然而,當行為如通常的情況那樣被演練得很快時,外周反饋則滯后于反應太久,以致不能指導下一步行動。因此,行為必須事先由行動計劃而不是由即時的感覺結果來引導?! ‰m然在行動進行過程中反應反饋常常不能被有效利用,但它通過前面提過的方式促進學習:反饋為精煉恰當?shù)男袨榈挠^念提供信息,它也指出了改進后續(xù)的行為表現(xiàn)所需的矯正性調整的類型。許多行動都會產(chǎn)生可預測的效果。預測性的知識為預先的行為控制提供了基礎。在很滑的路面突然剎車,車會斜滑出去,朝打滑的反方向開會加速這種旋轉。一旦獲得這一知識,司機就知道該如何去避免這類車禍以及一打滑就必須立即采取哪種矯正措施,而無需根據(jù)軀體感覺去考慮該做什么。當對事件的調控隨著經(jīng)驗變得明顯起來時,控制模式就從基于錯誤行為的即時結果的錯誤矯正變成預先的避免錯誤的行動(Pew,1974)?! H有說服并不足以促進采納行為。而且,為確保社會變革,我們還必須創(chuàng)設一些學習新方式的最佳條件,為新方式的采納提供積極的誘因以及在社會系統(tǒng)中融人支持因素,以便維持新方式。當正在實施的變革要想得到那些其生活受變革影響的人的同意,應將說服和積極的誘因廣泛用作動機因素。在極權社會中,強迫方法也被掌權者用作實現(xiàn)其變革的誘因。通過強迫而加快社會變革是以嚴密控制為代價的,當然還有其他社會代價。在引發(fā)抗議之后,沒有不斷的社會監(jiān)視,強迫性的變革是難以維持下去的。更常見的是,在中央集權內部,成員之間的觀點太相似,要求一致的呼聲也太強烈,以至于不能保證其集體判斷受到充分、嚴格的檢驗。當某一系統(tǒng)不允許外人對其決策進行嚴格評價時,作出有毀滅性后果的錯誤判斷的危險性就更大(Barnett,1967)。  實施一項社會文化變革的計劃需要向可能的采納者傳授所需的技能。當創(chuàng)新涉及做事的新技術和新方式,而不是僅對已有慣例加以修正時,這一點就成為傳播過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必須給可能的采納者提供一些能力強的榜樣,這些榜樣既要能傳遞必需的技能,又是可以企及的?! ∮卸喾N方式可實現(xiàn)示范觀察學習原則,其中一些方式要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包含如下三方面的方法——示范、有指導的模仿以及習得技能的自主應用——所產(chǎn)生的效果最佳(Goldstein,1973;Rosenthal & Bandura,1978)。對復雜的技能,應將其分解成構成它的子技能,并將這些子技能按層次組織起來,以確保最佳的學習進程。然后就以易于掌握的步驟將活動示范出來。在傳授新慣例時,錄像示范及其他符號媒體對實際的演示都起到了一種有益的輔助作用。影響觀察學習子過程的許多已知因素都被融入有效的示范觀察學習中。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  本書以社會認知觀為基礎,為分析人的動機、思想和行動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貫穿全書的主題之一是強調相互決定論。社會認知論信奉因果關系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的環(huán)境事件、人的因素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決定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相互的因果關系既為人們對自己的命運施加某種控制提供了機會,也給他們的自我指向設置了某些限制?! ∮嘘P心理功能的人的決定因素觀把認知的、替代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反思的過程看成是核心作用的過程。人的思想是他們理解環(huán)境和應付環(huán)境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書充分分析了人的情感和行動中的認知因果關系的多種形式。然而,為了與相互作用觀保持一致,我們更多地注意了思想的社會根源。由于研究者日益廣泛關注思維的結構和加工過程,從而嚴重忽略了行為的內在機制。本書拓寬了研究的范圍,也致力于探討知識被轉化為適當?shù)男袆拥臋C制。  人不僅是認知者,而且也是行動者。他們還是具有自我指向能力的自我反應者。動機和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部分通過內部標準和對自身行為的評價反應實現(xiàn)。深謀遠慮的能力給自我調節(jié)過程增加了一個維度。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指向目的和預期的結果的。通過認知的表征,想像的未來能作為當前行為的原因起影響作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效能的能力是自我影響的另一維度,本書對此給與了特別的注意?! ⌒睦韺W理論在傳統(tǒng)上一直強調通過行為后果進行學習。幸運的是,通過進化,人具有通過觀察進行學習的高級能力,這種學習與單純通過嘗試和錯誤的后果進行的學習相比,更適合于迅速習得勝任與生存能力。電信技術的巨大發(fā)展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從符號環(huán)境中進行替代學習的作用。利用符號表征思想,人們能超越當前環(huán)境的限制。樹榜樣和模仿不僅是傳播社會的思想、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工具,而且在跨文化的變化中也發(fā)揮了日益增長的影響。本書詳細考察了觀察學習的機制和社會傳播的過程。  新技術改變了人的影響的性質和范圍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本書,我試圖從廣闊的社會觀分析人的功能,這就需要對廣泛的心理現(xiàn)象作深入的多學科研究。詳細查閱自己領域的各個分支的大量文獻是一項令人生畏的任務,更不用說要涉獵其他學科領域了。因為人的功能的決定因素已超越了學術性學科的邊界,為了拓展人們的理解,這種大膽的分析計劃是很重要的。  為了便于交流,理論需要有能反映其基本概念實質的概括性名稱。本書中提出的理論觀點通常冠以社會學習論之名。然而與其名稱相比,這一觀點的范圍已擴大很多了,隨著理論的各個方面的不斷發(fā)展,原來的名稱已日益不適用了。從一開始,它就包含了超越學習的心理現(xiàn)象,如動機和自我調節(jié)的機制,而且許多讀者把學習理論設想為反應習得的條件作用模型,然而在上述理論框架內,學習主要被視為通過信息加工獲得知識。再者,不同觀點的幾家理論如多拉德和米勒的內驅力論、羅特的預期論和帕特森的條件作用論都冠以社會學習論的名稱,于是名稱問題便進一步復雜化了。為了使名稱和觀點更為一致和便于區(qū)分,我有意將本書的理論觀點稱為社會認知論。這個術語的社會部分,承認人的許多思想和行動的社會根源;認知部分承認思維過程作為原因影響對人的動機、情感和行動所起的作用。這個名稱不包含理論來源的主張?! 「鶕?jù)某個領域理論發(fā)展的階段,理論的闡釋方式不同。在高度發(fā)展的學科,理論綜合成規(guī)律;在發(fā)展較差的學科,理論詳細闡明感興趣的現(xiàn)象的決定因素和機制。本書在后一意義上使用理論這個術語。有關人的行為的有意義的命題具有可檢驗的后果。如同其他觀點一樣,社會認知的原理在其細節(jié)上都是可檢驗的。因為理論的缺陷在所難免,所以它們所激起的研究便勾畫出了某一理論能成功地進行解釋和預測的條件的范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下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20世紀80年代中期,班杜拉形成了人類功能的社會認知論。該理論在社會學習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個體擁有的信念對自身行為和思想的作用。班杜拉認為,信念能使個體對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動進行控制,“人們的所思所想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方式”。班杜拉用這些信念勾勒了一個具有五種基本能力的人類自我系統(tǒng)。這五種能力分別是:符號表征、預測、替代、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反省。人類的自我系統(tǒng)在人類的適應和行為改變過程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人類的行為是自我系統(tǒng)和和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人類行為又分別影響了外界環(huán)境和自我信念。社會認知論的核心是主體能動觀。按照這個觀點,人是自我組織的、主動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調節(jié)的,而不是僅由外界環(huán)境所塑造或由潛在內驅力所推動的反應有機體。人類功能是主體因素、行為和環(huán)境三者動態(tài)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在這個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中,人不僅受環(huán)境影響,同時也改變了環(huán)境。
  •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社會認知
  •   班杜拉的經(jīng)典啊!含蓋的面很廣,不妨讀一讀吧!
  •   可以說這本書是該領域的前沿,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推薦閱讀。
  •   有思想的書
  •   華東大學出版的系列叢書,感覺有保障
  •   內容不錯,但是印刷看起來不怎么樣
  •   還沒看 慢慢讀
  •   還可以,正在閱讀
  •   昨天剛收到,厚厚的兩本書,只是下冊一半多都是參考文獻,內容還有待研究
  •   專業(yè)經(jīng)典,還說啥
  •   盡管是華東師大出版的書,但是,翻譯的不理想,比較拗口,個人認為,有些屬于的翻譯不太準確
  •      對電子媒體在文化間變革中作用的爭論主要集中在電視影響的
      數(shù)量、內容及方向上。大多數(shù)國家雖采納了電視系統(tǒng),但沒有足夠的制
      作節(jié)目的資源,以滿足其自身的節(jié)目需求。結果,他們面臨的選擇要么
      是讓其電視熒屏充斥進口節(jié)目,要么限制其播映時}fi}。面對公眾要求
      提供更長收看時問的壓力,大多數(shù)國家選擇了前者,其代價則是提倡
      了外來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而其中一些價值觀念與方式在接受它
      們的社會中,可能受傳統(tǒng)的貶斥(Katz & Wedell,1977)。一些在國際上
      有勢力的國家,擁有制作電視節(jié)目的資金與技術手段,他們制作了世
      界電視系統(tǒng)所需的大多數(shù)節(jié)目。目前,美國擁有大量編制好的廉價節(jié)
      目,成為電視節(jié)目的主要輸出國。
      
       國內制作節(jié)目能力的發(fā)展并不一定能減輕對進口節(jié)目的依賴。
      播放外國節(jié)目要比自己制作節(jié)目便宜得多(Lee, 1980; Schiller,
      1971)。最后的結果是,進口的文化傾向于取代一些本國的文化。全
      世界的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以及南美洲人—收看的主要
      是舊的美國電視連續(xù)劇。對外來節(jié)目的進口雖有所降低,但即使是全
      國性的狂熱也不能阻擋節(jié)目的流向。在大多數(shù)第三世界國家中,進口
      節(jié)目占國內電視節(jié)目的一半甚至更多。電視是貪婪的,它要求提供給
      它大量的節(jié)目以便將每一個播映日排滿節(jié)目。不同社會的觀眾可能會
      珍愛其自己國家的文化,但他們又不愿摒棄太多的進口電視連續(xù)劇。
      戲稱為“媒體帝國主義”的現(xiàn)象需要雙方的配合:存有大量音像制品的
      輸出者高興地將其供給熱切需要它們的外國顧客。
      
       一些國家不允許其文化被侵占,只播放他們自己制作的節(jié)目。另
      一些國家能滿足其自身電視需求的大部分,因而就通過限制外來節(jié)目
      的數(shù)量,以抵制過多的外來節(jié)目充斥其國內電視熒屏。進口節(jié)目的國
      家,通常將節(jié)目中他們認為使人不愉快的內容刪掉。例如,美國電視節(jié)
      目中充斥著許多暴力。那些對殘忍性容忍力比較低的國家,就從進口
      的節(jié)目中刪除了過多的暴力畫面(Comstock & Rubinstein, 1972)。雖然
      意在娛樂,但對于電視中所播映的習俗與生活方式,進口的節(jié)目也可
      起到電子文化移人者的作用。在國外,進口的節(jié)目曾引發(fā)了新的犯罪
      行為。如一部關于氣壓炸彈的電視劇播放一兩天后,在不同國家,發(fā)生
      了觀看過該劇的觀眾劫持客機的事件,這說明了跨文化示范對侵犯行
      為的潛在影響。
      
       本書的不同部分證明了電視影響人類思維、價值觀念與行為的許
      多方式。電視擴大了榜樣影響其他社會成員的范圍。這種影響可好可
      壞,這要看所演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是什么。外來的電視節(jié)目對社會
      慣例的影響可通過一定方式加以評價,那就是在進行跨文化示范之
      前,記錄與本土文化不同的行為方式的出現(xiàn)與傳播情況。因為電視占
      據(jù)了人們的大部分生活,在電子時代對文化移人的研究必須加以拓
      展,以便將電子文化移人也包括進來。
      
       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可以頂計,外來電視節(jié)目中示范的影響力,會
      隨出口國的國際聲望及所示范的慣例在新的文化背景中的作用大小
      而變化。當人們將自己的文化視為落后或低級時,就更易受外來示范
      的影響,這樣,就促使一些熱切向往外來文化的人接受外來行為方式,
      以證明其現(xiàn)代化。所示范的模式有效地保證了能夠得到預想的結果,
      因而就提高了采納的速度與頻率。
      
       直接的衛(wèi)星通訊現(xiàn)已成為跨文化影響的新工具。通過衛(wèi)星,可直
      接將錄像傳送到安裝有衛(wèi)星接受天線的家庭電視機上。這一技術進
      展,又一次引發(fā)了關于跨文化影響的新方式及文化保護的熱烈討論。
      當衛(wèi)星信號通過地球轉播站而為公眾所接收到時,一些國家可以對在
      其空中傳播的內容施加一定的控制。如果沒有國家干預,觀眾直接收
      看衛(wèi)星發(fā)送的所有內容,那么,衛(wèi)星頻道所發(fā)送的信息就會具有世界
      性的影響。不管是誰,只要他控制了這一電子通訊手段及其所傳送的
      內容,他就具備涵蓋全球的影響力。
      
       這需要巨額財政資源及火箭技術,以便將通信衛(wèi)星送人太空,定
      點于同步軌道上。無力負擔本國衛(wèi)星系統(tǒng)的許多國家,必須相互競爭,
      以便從擁有衛(wèi)星的國家那里租借來用。通過幾個國家共同運營一個衛(wèi)
      星系統(tǒng),可以減少獲取該項技術的障礙。但公共利益的問題不僅僅是
      誰擁有傳遞系統(tǒng),而且還包括他們的目的以及所傳遞的影響的類型。
      在通訊領域又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是,在全球范圍內傳送的符號信息將會
      集中于經(jīng)濟與政治上強大的國家手中。從陸地傳遞系統(tǒng)轉向衛(wèi)星傳遞
      系統(tǒng),這并沒有改變那些決定傳輸內容的社會力量。許多電子通訊都
      包括有廣告商為營銷目的而提供的跨國性商業(yè)與娛樂。其中只有極少
      部分被明確用作豐富知識、陶冶性情、服務于公眾的目的。隨著超級大
      國介入其中,一些電子通訊將會包含有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信息,以服務
      于控制別國思想的斗爭。
      
       直接的衛(wèi)星廣播增加了一個社會對另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與行
      為模式的影響力。獲取外來影響的障礙主要來自地理上及政府方面,
      掃除了這些障礙,會引發(fā)關于外來文化對本國文化影響的爭論。那些
      控制衛(wèi)星頻道中傳輸內容的人在想,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讓位于文化
      的單一性?選擇一些人,未征得其同意就對其施加影響,國際規(guī)范應對
      此加以禁止嗎?如果不對外來文化進行審查,它們就有可能通過權力
      的失衡而腐蝕國家文化。社會有權保護其國家主權不受外來侵犯嗎?
      
       文化上的交流幾乎不是新現(xiàn)象。通過軍事征服,殖民開發(fā),文字與
      形象的交流,社會之間相互影響已有很長時間了。然而,主導文化并不
      總是傳播源。在殖民開發(fā)時期,英國人從美洲印第安人那里學會了吸
      煙的習慣,然后又將其傳向全世界。但是,衛(wèi)星廣播在不同文化間接觸
      的范圍、速度、普遍性上出現(xiàn)了量的躍進。這是因為傳送到家庭中的音
      像信息在每個社會中,都吸引著人們日常的絕大部分注意。例如,世界
      范圍內閱讀美國報紙與雜志的人很少,但世界_卜收看美國電視節(jié)目的
      人卻比比皆是。
      
       主張對文化間的交流不加限制的人,如普爾(Pool, I.de S.,1979)
      爭論說,不僅應當允許,而且應當引人有沖突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方面
      來看這也是值得的。在描述文化演化時,他指出,文化發(fā)展通常是由外
      來影響推動,并從中受益的。文化內容的采納是有選擇的,是適應性
      的。也就是說,對移植過來的外來成分加以修改,以適應本土文化,最
      終成為本土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接下來保守主義者也會變成其保護
      人。從文化達爾文主義觀點進行推論,普爾論證說,文化市場上播放內
      容的多樣化,擴大了人們選擇的范圍。在這些多種多樣的文化產(chǎn)品中,
      最佳的將會生存下來。
      
       有關權力與社會變革的動力學知識支持了一種衛(wèi)星廣播的觀
      點。該觀點既不像積極的提倡者所講的那樣樂觀,也不像保護主義者
      所認為的那樣令人大驚小怪。很多學者有力地論證了如下觀點,并己
      取得經(jīng)驗上的支持,那就是,自由流動的電視節(jié)目的問題在于,文化間
      的影響流幾乎是不自由的(Lee, 1980; Littunen}, 1980; McPhail, 1981;
      Schiller,1971)。掌握經(jīng)濟與政治權力的國家是電視信息的發(fā)送者,而
      經(jīng)濟與技術上不大先進的國家傾向于成為接受者。這樣,由盎格魯一
      美利堅所制作的電視節(jié)目每天出現(xiàn)在其他國家的家庭電視熒屏上而
      美國從國外進口的節(jié)目還不到其節(jié)目總數(shù)的2% (Varis, 1984〕一些
      社薈雖未控制電視的影響,但通過主導電視節(jié)目的文化可以改變其影
      響。電視影響流中權力的失衡會在這些社會中引發(fā)憂慮。
      
       權力支配著影響在文化間及文化內部的流向。社會地位低下的少
      數(shù)民族控訴說,因貧困和習俗的影響,他們不能相有媒體,而那些擁有
      的人,則傾向于忽視他們或對他們有消極的刻板印象。其他一些人認
      為錄像媒體應被應用于造福人類。他們指責電視過分商業(yè)化,忽視了
      對公眾的服務。控制播映內容的權力的失衡在文化內部引發(fā)了更多的
      爭論。
      
       文化進化主義者在看待廣播時假定,不僅可以自由地從媒體環(huán)境
      市場中進行選擇,而且被采納的文化成分對人類的幸福而言是最佳
      的?!白罴颜摺鄙娴募俣ê屯ㄓ嵲谖幕g的自由流動一樣,都是值得
      懷疑的。被廣為采納的流行與時尚,更多的是服務于提倡者的經(jīng)濟發(fā)
      展,而不是為了增進人類幸福。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社會盡力根除的在全球范
      圍傳播的吸煙瘤習,是惟一一個可以反駁最佳者生存這一觀念的例
      子。通常,采納什么更多的是由社會上所推崇的而不是性能優(yōu)越的東
      西所決定的。
      
       對人類的娛樂來講,媒體環(huán)境包含的不僅僅是想像的產(chǎn)物.在很
      多國家,廣播是市場營銷的主要工具。媒體廣告商所提倡的高消費
      生活方式,在消耗資源的速度上要快于資源再生的速度,由此引發(fā)了
      生態(tài)災難。將奢侈的消費美化為是精英文化的標志,或者是大眾文
      化的現(xiàn)世享受,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說服那些揮霍幾代人建立起來
      的資源的消費者,讓他們?yōu)楹蟠睦嬷?,少浪費一點,則是很困
      難的。陶冶和增進能力的文化產(chǎn)品通常并不進人媒體環(huán)境,因為對
      于出售廣告時間的人來講,此舉并無利可圖。有關犯罪的電視連續(xù)
      劇,是推銷除臭劑的良好載體。上述文化產(chǎn)品要比這類連續(xù)劇能更好
      地服務于文化。雖然如此,在思想觀念的媒體市場中,這類產(chǎn)品連一席
      之地也沒有。
      
       直接的衛(wèi)星廣播雖增加了文化間影響的可能性,但并不像某些人
      在這一問題上所夸大的那樣,會宣告國家文化的終結。廣播公司不會
      利用有限的衛(wèi)星頻道,把一些未經(jīng)他國許可的節(jié)目向該國廣播。廣播
      侵犯面臨許多障礙:政府要捍衛(wèi)其主權,高投入低回報,以及語言上的
      差異。許多人愿意繼續(xù)收看國外播送的節(jié)目,但這些節(jié)目應事先被譯
      配成本國語言。這項工作是在國內衛(wèi)星接受站完成的,而該站又是利
      用衛(wèi)星作為轉播系統(tǒng)的。
      
       對于使用共同語言的國家來講,文化侵犯成了更為嚴重的問題:
      這些國家的居民選擇強大的鄰國播送的節(jié)目,于是這一鄰國就完全控
      制了電視影響的流向。加拿大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開發(fā)和保持文化
      同一性方面,該國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為避免被美國的媒體環(huán)境所
      淹沒,加拿大政府對外來節(jié)目設置限額,廣播系統(tǒng)雖可播送美國節(jié)目,
      但刪除了其中的廣告(Lee,1980)。但是這種文化保護努力的效果并不
      理想。所設置的限額數(shù)量相當大,而且還可以再削減。家庭衛(wèi)星天線可
      使加拿大人直接收聽收看美國廣播,以便指導其國內消費。即使存在
      語言瘴礙,直接的衛(wèi)星廣播也增加了鄰近文化相互影響的可能性。社
      會上的許多雙語者,可以通過直接的衛(wèi)星廣播,先將國外的生活方式
      引人精英文化中。其中一些價值觀念與習慣最終可融人大眾文化中。
      有接觸國外媒體特權的那些人所做的有威望的示范促成了這種傳播
      模式。
      
       在廣播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問題上,許多國家遇到了困境。他們希
      望保存其自身的文化,但在為自給自足地制作節(jié)目提供所需的資源
      上,他們又缺乏主動和解決的辦法。這就被迫依賴從外面進口電視節(jié)
      目,而且在國內也引發(fā)了關于媒體環(huán)境進口水平的爭論。其中一些進
      口內容有助于本土文化,而其他的則改變了觀眾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
      式,因而并未很好地服務于本土文化。而且,即使國內生產(chǎn)的電視節(jié)
      目,也開始模仿國外的風格。制作節(jié)目的高額費用促使一些有共同價
      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建立區(qū)域性的節(jié)目制作系統(tǒng)。雖然
      這種文化伙伴關系減少了對外來節(jié)目的依賴,但并不能取而代之。
      
       通過提供廣告收益,廣播的商業(yè)模式減少了社會運營的費用,但
      這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將廣播的功能由實現(xiàn)文化目的轉變?yōu)?br />   屈從于營銷目的。只有社會提供了可行的公共服務頻道,并有足夠
      的資金來播送一些娛樂休閑性的節(jié)目,本國制作的文化節(jié)目才會更
      多地出現(xiàn)于媒體環(huán)境中。觀眾更喜歡考究的進門節(jié)目,不大喜歡不
      太講究的公共服務系統(tǒng)。后者為吸引觀眾,也開始迎合高雅的情趣。
      結果,來自主導文化的進口節(jié)目和本國模仿的節(jié)目構成了大眾媒體
      文化的主體。如果某一社會的媒體環(huán)境為外來勢力所主導,那么就
      會將其居民的電子文化移人交給了外來者。直接的衛(wèi)星廣播為跨文
      化影響的流動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這給如何對待該項技術,以便
      促進文化的完整提出了挑戰(zhàn)。
      
       社會傳播的例子不僅包括社會所允許的活動,而且也包括商業(yè)上
      所推銷的活動。從發(fā)生率上來看,這種采納過程也適用于社會所不允
      許的活動。例如,集體抗議和侵犯這些新方式的傳播,就符合所概括的
      傳播模式(Bandura, 1973 )。但是,社會不贊成的模式的采納率一般是
      很低的,而且其采納的程度更低。作為一條規(guī)則講,在其廣泛的傳播
      中,反社會的行為方式要比親社會的行為方式有更大的時間差。而且
      對于有很高代價的行為而言,需要克服大量的反作用。
      
       1.集體抗議
      
       引發(fā)變革的集體抗議的方式不僅為那些面臨同樣困境的人們所
      采納,而且還傾向于傳向其他遇到麻煩的地區(qū)。模仿甘地的非暴力抵
      抗運動的民權運動(King, 1958,為那些旨在消除不公平及有害社會
      慣例的抗議運動提供了榜樣。非暴力集體抗議模式己被傳播到反越戰(zhàn)
      運動、其他劣勢群體及反核運動中。
      
       騷亂的60年代目睹了帶有更大侵犯性的集體抗議活動的迅速蔓
      延。洛杉磯瓦茨(Watts)區(qū)的都市騷亂迅速波及全國,隨后在一個接一
      個城市中,上演了同樣的模式:縱火,搶劫,零星的槍擊(Kerner,
      1968)。城市貧民區(qū)惡劣的生活條件是引發(fā)騷亂的誘因。騷亂的具體時
      間與地點看來取決于警察觸犯眾怒而引發(fā)的事件。幾乎每一件都市騷
      亂都是由令人生氣的警察而引起的。警察虐待貧民區(qū)的居民,結果引
      起旁觀者的憤怒,隨后便采取暴力進行報復(Levy,1968};僅僅從不利
      的前提條件來看,偶然的遭遇引發(fā)騷亂的事實,還難以預測會在哪個
      城市、在什么時候發(fā)生動亂(Caplan, 1970; Lieberson & Slverman,
      1965),但示范可以很好地預測集體抗議將會采取何種形式。
      
       發(fā)生在伯克利的反對越戰(zhàn)的校園抗議運動,起到了為全國大學的
      靜坐抗議方法示范的作用(Gurr, 1979 )。和平的靜坐逐漸地為帶有更
      多暴力色彩的抗議所取代,起先是破壞大學的正常秩序,最后發(fā)展成
      摧毀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示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可實質性地改變與暴
      力行為相關的個人特性。在學生抗議運動中,著名大學中有社會意向
      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抗議的方式。像大多數(shù)有聲望的示范形式一樣,這種方
      式最終被不同教育機構的有不同特點的學生所采納。隨著時間的推
      移,示范的影響逐漸增強,這時在傳播侵犯方式的·早期與后期階段,參
      加者身上會出現(xiàn)與積極參與活動相關的不同個人特點(Kahn & Bow-
      ers, 1970; Mankoff & Flacks,1971)。當個人特點在示范及群體影響的控
      制之下時,它們對侵犯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會有所減少(Larsen, Cole-
      man,F(xiàn)orges & Johnson,1971)。
      
       2.侵犯性與恐怖性的手段
      
       航空公司的客機劫持事件生動地說明了侵犯手段的迅速蔓延及
      其衰落。在一架大型客機于1961年被劫持到哈瓦那之前,美國還無人
      知道空中劫持這一概念。在這之前,曾有古巴人劫持客機到邁阿密。這
      些事件之后,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出現(xiàn)了一波劫機的浪潮,最后竟波及
      70多個國家。后來,劫機事件在美國雖有所減少,但仍繼續(xù)向其他國家
      蔓延。這樣,國際上的空中劫持就變得很普遍了(Bandura, 1979)。一名
      有創(chuàng)意的劫機者,D·B·庫鉑(Cooper, D. B.)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要挾方
      式。他索要一個降落傘和一筆相當可觀的贖金以贖取機上的乘客(舊
      金山編年史,1971)。然后他從機上跳傘,降落到了某個偏遠地區(qū)。受其
      成功的啟發(fā),其他人也開始仿效。于是這一新聞又暫時復活了已在美
      國衰落的劫機現(xiàn)象。在幾個月內,共發(fā)生18起使用降落傘的劫機事
      件。對逮捕劫機犯的宣傳,又促進了這一劫機手段的創(chuàng)新性改進,于是
      又需要新的對策。一旦某項能立即帶來巨額財富的聰明的技術被很多
      人知道以后,就難以制止其濫用,除非它從公眾的意識中消失:幾年
      后,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空中劫持事件迅速減少,其原因隨后再討論。
      
       有時,是媒體播放的虛構的故事提供了醒目的樣例,傳播了有侵
      犯性的行為方式。電視劇《末日飛行》因其所示范的新穎的劫機手段,
      對此作了很好的說明。在該劇中,一名劫機犯威脅航空公司官員,一架
      執(zhí)行洲際飛行的客機,如果在5 000英尺以下著陸,安放在機上的一枚
      氣壓炸彈就會爆炸。最后,飛行員選擇了一個高于臨界高度的機場著
      陸,從而以智慧戰(zhàn)勝了劫機犯。在該劇播映后的兩個月內,使用同樣氣
      壓炸彈的劫機企圖迅速上升(Bandura, 1973)。而且,該劇在美國及其
      他國家的不同城市重播1-2天后,航空公司受到了劫機犯更多的勒
      索。他們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巨額費用,而后才會指出涉嫌安置在飛行
      中的客機上對高度敏感的炸彈位置。飛機于是返回海拔較高的機場,
      航空公司官員滿足了劫機者的無理要求,而所知道的只是機上并沒有
      炸彈。該劇在安克雷奇重播后,使得一名阿拉斯加州的觀眾成為擁有
      25 000美元的富翁。在悉尼的重播,則使一名澳大利亞人從奎塔斯航
      空公司勒索到560 000美元,從而立即暴富。他把該公司官員引到機場
      的一個存衣柜旁,在那里,他事先放置了一枚他制造的氣壓炸彈的樣
      本,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他威脅的分量。
      
       在巴西,當美國大使被綁架,隨后又用政治犯作交換而得以釋放
      時,一種政治性的集體談判的新模式就形成了。接著,領事級和大使級
      的外交人員在阿根廷、巴西、危地馬拉、烏拉圭以及多米尼加共和國均
      遭綁架,而后綁架者要求釋放政治犯,這表明該手段己迅速傳遍拉丁
      美洲( Bandura , 1973 )。加拿大和土耳其這兩個國家,其國內存在不同
      的政治派別,也很快參與到中南美國家的綁架外交人員的活動中。
      
       為什么類似的行動會在不同的地方接連出現(xiàn)呢?對此有幾種解
      釋。對于事件的類似純屬巧合以及這些事件事實上不是某種示范過程
      的結果這一觀點,大有商榷的必要。這些手段通常是新奇的,其風格上
      的類似以及緊接著迅速出現(xiàn)的運用這些手段的許多事件,就可以否定
      純屬巧合這一點。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侵犯性事件的迅速大量出現(xiàn)
      是由一群陰謀策劃者所策劃的。集體侵犯的傳播有時是由于受有暴力
      傾向的人的鼓動而得以促進的,并沒有有組織的策略上的沖突。但是
      所示范的手段在不同地方經(jīng)常被采納,而采納者彼此既不認識,也未
      執(zhí)行某個背后策劃者的指令。
      
       對集體現(xiàn)象作出結論性的證明是較難的。盡管如此,有證據(jù)表明,
      集體暴力在時間上的傳播可根據(jù)已知的影響示范觀察學習過程的變
      量較準確地加以預測。這說明,示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該過程中有重要
      作用。皮切、哈布林和米勒(Pitcher, B. L.,Hamblin, R. L. & Miller,
      J. L. L.,1978) 通過測驗引發(fā)示范的速度和抑制性懲罰的進度來預側
      類似暴力事件的時間進程,對許多不同形式的集體暴力(如濫用私刑,
      故意破壞猶太人建筑,劫持客機,抗議地權不均(agrarian protests)的
      暴發(fā)作了時間一序列分析①。無論集體暴力的具體形式如何,這兩套決
      定因素對暴力事件的漲落有同等的預測效力。
      
     ?、贂r間一序列分析是研究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或連續(xù)或間斷地收集一個對象(如一
      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座城市)的有關數(shù)據(jù),并對這些數(shù)據(jù)加以統(tǒng)計分析。這是一種常
      規(guī)的參教檢驗程序,常用來描述變量間的關系.預測未來的行為模式及檢驗處理的
      效果?!g注
      
      
  •     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下).[美].班杜拉.(2001)
      學習的途徑
      1. 觀察
      2. 親歷
      3. 自我調節(jié)能力
      4. 自我效能
      學習理論
      1. 示范觀察
      2. 人類的符號表征能力
      3. 自主性
      4. 自我反省
      人的能動性有幾個核心特點:
      1. 意圖,人們形成意識,其中包括計劃和實現(xiàn)計劃的策略;
      2. 預謀,能動性在時間上的延伸不僅涉及指向未來的計劃;
      3. 自我反應
      
      
  •     本書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人類作為一種特殊動物的思想與行為規(guī)律。重點闡述了思想、行動與社會影像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對社會作用的闡述遠超過另外兩個因素。
      社會認知論是整本書的基礎,而自我效能理論則是其中的精華部分。
      
      閱讀這本書是源自路泰斯的推薦。這是我最為崇敬的一位潛能開發(fā)作家。他的書極為實用,并且在實踐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我相信了他的推薦,所以閱讀了班杜拉博士的這本學術著作。閱讀的結果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這本書的確很有價值,但憂的是,由于學術化傾向和翻譯問題,這本書十分難以讀懂,經(jīng)常讀著讀著就溜號了,屬于典型的無氧信息。
      
      建議非心理學專業(yè)的朋友可以略過門派之爭的部分,這部分內容不但無趣,而且難懂,看不懂可以直接翻過去,不影響整體閱讀。
  •   我想主要因為,那章翻譯地太差了吧?
  •   請問樓主路泰斯哪本書是潛能開發(fā)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