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9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斯德 頁數:316 字數:35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類歷史、人類文明社會的歷史和世界歷史是類似同心圓結構的三個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其中,人類歷史是涵蓋面最大的圓,從地球上出現最初的人類群體算起,大約已有300多萬年;人類的文明史一般指脫離了蒙昧和野蠻狀態(tài)、有了文化傳承和形成社會運作機制的人類歷史,這樣的文明社會歷史大約已有五六千年;世界歷史則是最小的圓,它是指人類社會進人了整體性發(fā)展、形成了世界性體系結構的現代工業(yè)文明時代以來的歷史,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大工業(yè)……首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tài)。這一工業(yè)文明時代的歷史大約發(fā)端于16—18世紀,目前仍在延續(xù)、發(fā)展。 《世界通史》,顧名思義是對世界歷史的通觀,它所考察的對象應當是人類社會作為一種整體性歷史運動的發(fā)展進程。它之所以區(qū)別于國別史和地區(qū)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類社會的整體作為自己的考察對象和研究視域;而它之所以區(qū)別于更廣義的人類史或人類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確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結構意義上的特殊內涵,而不是一般意義的對人類社會的泛指。 當前,以經濟全球化為驅動力的世界歷史運動正在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峰。鑒往知來,跨人新世紀的人們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用世界歷史的眼光審視過去、理解現實、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這部新世紀版《世界通史》能夠為滿足這種需要有所貢獻。
書籍目錄
第一章 20世紀初世界的動蕩與重構 第一節(jié) 列強支配下的世界 第二節(jié) 世界格局轉換中的局部沖突 第三節(jié)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第四節(jié)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二章 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開創(chuàng) 第一節(jié) 俄圖革命的興起 第二節(jié) 1917年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第三節(jié) 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四節(jié) “斯大林模式”的確立第三章 資本主義體系的動蕩與調整 第一節(jié) 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繁榮與和平 第二節(jié) 社會改良運動與社會民主黨參與執(zhí)政 第三節(jié) 世界法西斯運動的興起 第四節(ji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與資本主義體制的自我調整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世界格局 第一節(jié) 法西斯國家的毀約擴軍 第二節(jié) 集體安全與綏靖政策 第三節(jié) 從局部戰(zhàn)爭到全面戰(zhàn)爭 第四節(jié) 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轉折與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勝利 第五節(jié) 從德黑蘭到波茨坦:戰(zhàn)略國對戰(zhàn)后世界的安排 第六節(jié) 兩大陣營的對立:東西方冷戰(zhàn)的開始第五章 科學技術革命與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戰(zhàn)后科技革命及其影響 第二節(jié) 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西歐的復興與聯(lián)合 第四節(jié)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第五節(jié) 70年人工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的再調整 第六節(jié) 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第六章 戰(zhàn)后蘇聯(lián)和東歐諸國的發(fā)展與變革 第一節(jié) 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歷史進程 第二節(jié) 東歐諸國的曲折道路 第三節(jié) 東歐劇變與蘇聯(lián)解體第七章 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第一節(jié) 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jié) 二戰(zhàn)后民族獨立浪潮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第三節(jié) 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第八章 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的演變 第一節(jié) 兩大陣營的分化 第二節(jié) “第三世界”的興起 第三節(jié) 美蘇爭霸 第四節(jié) 兩極格局的終結第九章 20世紀思想文化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哲學與歷史學 第二節(jié) 文學藝術 第三節(jié) 宗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世界格局轉換中的局部沖突一、三國同盟與三國協(xié)約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使各國的實力對比發(fā)生重大變化。從1870年到1913年,美國的工業(yè)生產由原來的世界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國由原來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國則由原來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紀初,世界已被瓜分完畢,英國占有了最大份額的殖民地,德國則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列強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尋找同盟者,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并壓倒對方,于是在歐洲逐步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1879年10月,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了聯(lián)合對付俄、法兩國,首先締結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規(guī)定一方受到俄國的攻擊時,另一方以本國的“全部軍事力量”予以援助,一方受到俄國以外的大國攻擊時,雙方互守善意的中立。1882年5月,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后,在德國的拉攏下也參加德奧同盟,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成為其中一個動搖的同盟者。法、俄兩國為了對付三國同盟,迅速接近,于1894年正式形成法俄同盟。英國長期來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是面對德國的挑戰(zhàn),深感受到威脅,于1904年同法國、1907年同俄國訂立協(xié)約,這樣便構成三國協(xié)約。在帝國主義大國矛盾日趨尖銳的同時,受這些矛盾影響的局部沖突也在不斷發(fā)生,這些沖突反過來又推動了兩大集團的形成,使局勢進一步緊張。
后記
一、《世界通史》由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博士點有關教師合作撰寫。全書共三編,本書為第三編。編寫者及分工如下:余偉民:撰寫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鄭寅達:撰寫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二、特請莊錫昌、葉書宗、舒運國、周春生、陳崇武、程純等專家審閱全書,深表感謝。責任編輯陳麗菲女士為本書付出辛勤勞動,對提高本書質量幫助甚大。三、本書得到世界銀行貸款資助和華東師范大學領導的多方支持,謹致敬意。四、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吸取和借鑒了國內外有關學術成果,未作一一注明,特一并致謝。五、限于學術水平和時間倉促,舛誤疏漏之處,懇請專家同仁和廣大讀者指正。
編輯推薦
《世界通史第三編現代文明的發(fā)展與選擇:20世紀的世界史》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