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品端 頁數(shù):401 字數(shù):350000
內容概要
《東亞朱子學新論》選收2008年以來在武夷學院舉辦的三次朱子學國際會議參會論文31篇,分為三個部分:上編為“朱子學與東亞文化”,中篇為“朱熹‘人與自然’和諧”,下篇為“朱熹書院文化、文獻學”,內容大致涵蓋目前朱子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書籍目錄
上編:朱子學與東亞文化
朱子怎么創(chuàng)造“朱子的世界”
——從文化運動的觀點著眼
朱熹與李侗之一二
朱熹理治社會論
朱熹對宋儒認知和處理儒、佛關系的檢討和超越
朱熹的《論語》詮釋與儒學重建
日本、朝鮮對朱子學的接受及其特征
朱熹思想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朱子學與退溪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林羅山與朱熹的文道關系論比較研究
朱子性理學和朝鮮性理學的差異
中編:朱熹“人與自然”和諧
人與自然如何能夠和諧
——談朱子的生態(tài)觀
朱子宇宙圖象中的人、物關系析論
朱子哲學中的神秘主義及生態(tài)意義
……
下編:朱熹書院文化、文獻學
章節(jié)摘錄
在朱熹看來,學者之所以紛紛歸于佛門,并不在于佛教有多么厲害,而在于學者自己的儒學工夫沒有到家,在于學者對儒學既無知識的理解又無情感的認同。朱熹說:“今之學者往往多歸異教者,何故?蓋為自家這個工夫有欠缺處,奈何這心不下,沒理會處,又見自家這里說得來疏略,無個好藥方治得他沒奈何得心。……不知道自家這里有個道理,不必外求,而此心自然各止其所。非獨如今學者,便是扯程門高弟,看他說那做工夫處,往往不精切。”因為自家本來就有“道理”,所以將自家這個“道理”理會好就行了。也就是說,夯實儒學基礎,培植儒學本根,便足以抵消佛教的影響。那么,怎樣“理會自家事”呢?首先確信自家有“理”。浙江學者潘叔度好佛,并由佛解儒,結果實病未除、實功未進。朱熹知道此事很是著急,因為潘叔度的情況頗有代表性。所以朱熹認真提出了一個解決潘叔度疑難的辦法:請求呂子約勸說叔度,先讀《論語》及諸先生的書,求得圣人之意,如此才能除去實病、進實功。朱熹說:“愿子約從容自以己意言之,勸其且(叔度)讀《論語》、看諸先生說而深思之,以求圣人之意。圣人之意即是天地之心,思而得之,則實理可見,而實病可除、實功可進?!敝祆湔J為,如果潘叔度真想除去實病、進實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讀《論語》及諸子之書上,因為只有《論語》及諸子之書中,才有“圣人之意”,而且若真正把握了“圣人之意”,佛教所謂禪、教、律的道理也就囊括無遺了。朱熹說:“吾儒家若見得道理透,就自家身心上理會得本領,便自兼得禪底;講說辨討,便自兼得教底;動由規(guī)矩,便自兼得律底。事事是自家合理會?!奔热环鸾痰亩U、教、律盡在儒家之“理”中,當然只就儒家自家事“理會”就夠了?!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