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鐘曉文 頁數(shù):244 字數(shù):212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羅蘭·巴爾特是現(xiàn)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由于理解的片面性與文本解讀的嚴重不足,國內(nèi)學界中經(jīng)常存在對巴爾特的誤讀誤引。針對國內(nèi)現(xiàn)存問題與研究現(xiàn)狀,《符號結構文本——羅蘭·巴爾特文論思想解讀》(作者:鐘曉文)立足文本分析,選擇了十多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從微觀細讀入手,解讀巴爾特的文論概念、思想的涵義,對巴爾特文論思想進行一次全面、深入而系統(tǒng)的梳理與闡釋,試圖理解“羅蘭·巴爾特在說什么”。
書籍目錄
引論
一、20世紀法國文學批評的偉大旗手與思想家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設想與方法
第一部分 巴爾特前結構主義時期文論思想
第一章 結構主義思想的萌芽:《寫作的零度》
第一節(jié) “風格”與“寫作”
第二節(jié) “寫作的零度”:巴爾特的中性文論觀
第三節(jié) 《寫作的零度》的論述邏輯與結構主義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主題批評探索:《米什萊》
第一節(jié) 尋找主題,尋找“真正的米什萊”
第二節(jié) 建構作品主題結構,恢復作者整體一致性
第三節(jié) 主題批評視域下的米什萊式歷史
第四節(jié) 獨特的敘述方式
第五節(jié) 巴爾特的方法論實踐:主題、文本與結構
第三章 大眾文化的符號分析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神話集》
第一節(jié) 大眾文化的符號分析
第二節(jié) 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第三節(jié) 神話學理論的構建
本部分結語:文學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準備
第二部分 巴爾特結構主義文論思想
第四章 結構與精神分析雙重視域下的文本批評:《論拉辛》
第一節(jié) “拉辛人類學”的構建
第二節(jié) 拉辛悲劇的結構與功能
第三節(jié) 拉辛悲劇的內(nèi)驅(qū)力:厄洛斯、恐懼與仇恨
第四節(jié) 巴爾特對新文學研究方法的倡導
第五節(jié) 結構主義文本分析的完整演繹
第五章 法國文學批評的“新舊之爭”與《批評與真實》
第一節(jié) 20世紀60年代法國文學批評的“新舊之爭”
第二節(jié) 學院派批評:“批評的擬真”與“說示無能”
第三節(jié) 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思想的全面闡述
第四節(jié) 文學結構主義理論的成熟
第六章 文化符號理論的建構:《符號學原理》
第一節(jié) 索緒爾結構語言學:巴爾特符號學的理論基石
第二節(jié) 符號學術語系統(tǒng)的構建
第三節(jié) 巴爾特符號學特點:與格雷馬斯符號學之比較
第四節(jié) “文本”概念的拓展與巴爾特符號學的貢獻
第七章 結構主義理論與方法的完成:《敘事作品結構分析
導論》
第一節(jié) 句法分析:敘事作品的結構分析方法論模型
第二節(jié) 敘事作品的結構分析方法論構建
第三節(jié) 文學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完整體現(xiàn)
第八章 “作者之死”:作者中心論的終結與讀者時代的開始
第一節(jié) “作者”:寫作的神話
第二節(jié) 文本:“編織物”與結構
第三節(jié) 論《作者之死》之后的“讀者”
本部分結語:文學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發(fā)展與完成
第三部分 巴爾特后結構主義文論思想
第九章 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的轉(zhuǎn)向:《SZ》
第一節(jié) 《薩拉辛》的敘事結構分析:符碼、闡釋與意義增補
第二節(jié) 后結構主義的閱讀概念:可讀性文本與可寫性文本
第三節(jié) 《SZ》:“寫下閱讀”
第四節(jié) 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的轉(zhuǎn)向
第十章 后結構主義的閱讀理論之探索:《文本的愉悅》
第一節(jié) 文本:一種生成性“織物”
第二節(jié) 文本的愉悅
第三節(jié) 寫作的愉悅:語言定型之背棄
第四節(jié) 閱讀的愉悅:讀者的“貴族氣派”
第五節(jié) 巴爾特的文本間性理論
第六節(jié) 傳統(tǒng)閱讀的顛覆與文本形式的破壞
第十一章 解構主義的文本實踐:《戀人絮語》
第一節(jié) 《戀人絮語》: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
第二節(jié) 《戀人絮語》:一個“欲望、想象、心跡表白”的文本
第三節(jié) 文本整體性之顛覆:“絮語”與“斷片”
第四節(jié) 文本秩序之顛覆:“斷片”的字母排列
第五節(jié) 解構主義文本中的結構主義視角
第六節(jié) 《戀人絮語》的后結構主義意義
本部分結語:對結構主義的反思與突破:片斷、意義與閱讀
結論:20世紀文論多元話語中的巴爾特文論思想
參考文獻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