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計璧瑞 頁數:26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從臺灣歷史的“殖民地處境”切入,探討日據時期殖民社會與臺灣新文學的關系。不但探討殖民處境下文學寫作題材、主題等方面的變異,而且進一步探討殖民社會政治、文化對被殖民者精神的壓抑和滲透、對寫作者身份認同和心理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想象及其表征形態(tài)。
作者簡介
計璧瑞,先后獲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赴美、韓、日等國和臺灣等地訪問、研究和教學。長期從事臺灣文學和兩岸文學關系的教學與研究,著有《臺灣文學論稿》等專書.參與編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概觀》等,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殖民地處境與臺灣新文學
第一節(jié) 殖民地臺灣的特殊境遇
第二節(jié) 歷史文獻中的社會發(fā)展脈絡和民族意識
第三節(jié) 個人化文本中的國族認同
第四節(jié) 沖突下的民族意識形態(tài)
——再析個人化文本
第五節(jié) 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作家身份確認的復雜和困惑
第二章 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文化想象
第一節(jié) 文化想象的發(fā)生
——在中文寫作中
第二節(jié) 文化想象的變異
——在日文寫作中
第三節(jié) 遵從殖民者邏輯的想象
——一“皇民文學”
第三章 文學書寫與殖民現代性
第一節(jié) 文學書寫中的殖民現代性表征及其文化政治寓意
第二節(jié) 左翼書寫與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論述
第三節(jié) 殖民現代性認知中的情感經驗和“超越”思維
第四章 殖民時期文學的語言問題
第一節(jié) 語言文字的殖民
……
第五章 從殖民記憶到戰(zhàn)后論述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正像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日文寫作并存時的日文寫作承續(xù)了中文寫作民族自我想象的主要特征一樣,這個時期部分日文寫作的日本想象也維系了中文寫作對殖民者的一貫認識。顢頇、霸道的日本人形象繼續(xù)在《送報夫》、《牛車》、《豚》等小說中出現,但隨后這樣的形象漸漸消失①,不再作為壓迫者的日本人悄然出現在臺灣人身邊。這種跡象至少說明文學和作家開始接受日本人的非殖民者形象,屬于絕對的殖民暴力的日本想象內涵發(fā)生了改變。到了40年代皇民化運動高潮期,作家無論是否受到左翼影響,其意識形態(tài)色彩都已隱去,在當局“文學奉公”、“增產建設”的所謂“國策”和口號的倡導下,楊逵、呂赫若等作家也在1944年前后受總督府情報課的委托到生產第一線,寫出了《增產之背后》(楊逵)、《風頭水尾》(呂赫若)等作品,在名義上屬于當時的“國策文學”。從楊逵、呂赫若30年代的文學觀和寫作以及戰(zhàn)后的意識形態(tài)來看,本時期的如此舉動不能視為完全意義上的妥協(xié),特別是這兩篇作品并不涉及對“國策”的頌揚,只是以努力工作著的臺灣民眾形象表現出一種積極態(tài)度,傳達了企盼臺灣社會發(fā)展的愿望,而這與當時的政治號召是一致的。但作家配合“國策”的確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張文環(huán)也曾為宣傳“志愿兵制度”寫過文章,這種現象的出現恐怕難以用非此即彼的思維去判斷。這里提出幾種理解,一是作品的內涵不一定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意識形態(tài),作家有可能在時局的壓力下被迫做出配和當局的舉動;二是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和文化同化,特別是戰(zhàn)時當局物質和精神雙重動員的臺灣民眾,可能產生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化妥協(xié);三是當局推行的增產建設方針與臺灣知識分子對現代文明的追求在效果上有相近之處;四是文學本身的因素,文學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工具,當文學不再有機會表達思想傾向時,作家當然可能放棄文學的這一功能。
編輯推薦
《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臺灣文學“現代性”研究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