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研究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懷琪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鄭樵中國史學史上一位有重大影響的大史學家,他寫出的200卷《通志》,是我們今天能看得到的,繼司馬遷之后的又一部紀傳體通史巨制。其中的“二十略”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學見解,體現(xiàn)著他的史學智慧,凝聚了他多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毫無疑問,《通志》是我國傳統(tǒng)史學遺產中的一塊瑰寶,史苑中的一朵奇花異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珍品。

書籍目錄

自序:國學、時代與鄭樵研究鄭樵評傳  前言  第一章 從一介草民到大史學家    一 “風晨雪夜,執(zhí)筆不休”    二 觀察自然,渴求知識    三 有心報國,無路酬君    四 步履維艱,堅持修史    五 山林三十年,著書千余卷  第二章 《通志》:又一部通史巨制    一 會通修史,繼承創(chuàng)新    二 “二十略”——《通志》的精華    三 史書表譜的價值在洞察占今    四 卓越的史識和深厚的功力  第三章 沖破藩籬。獨立思考    一 《詩》、《書》可信,而不必字字可信    二  對“經(jīng)既茍且、史又荒唐”學術局面的抗爭    三 “好攻古人”,“開學者見識之門戶”  第四章 實學主張、類例方法與自得之學    一 實學主張:學問在明用    二 類例方法:治學如部伍持軍    三 學貴創(chuàng)新:成一家之言,寫自得之書  ……鄭樵文集鄭樵年譜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而典禮這一部分恰恰是全書最薄弱的,除《樂略》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其實也是學術文化方面的觀點)外,其他的方面均沒有特色。因此,《通志》并不能作為“百代憲章”的總匯,因為實學思想沒有貫徹到底。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也不應該苛求,作為遠離闕下的山林一介寒士,沒有機遇促使他站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中央去審視歷代制度的得與失?!锻ㄖ尽た傂颉氛f史不要“徒相尚于言語”,不能“專鼓唇舌”,聯(lián)系鄭樵的實學思想,也就是不能把辭章之學、義理之學的惡習帶到史學領域中,具體地講,史書應當只紀實事,“紀傳者,編年紀事之實跡,自有成規(guī),不為智而增,不為愚而減”。①要刪去沒有內容、沒有價值的論贊,不搞褒貶美刺,不搞天人感應、牽強附會的解說。以這樣的要求去衡量鄭樵自己寫的《通志》,可以看出他大體上還是實踐了這些主張。《通志》紀傳部分的論贊很少,《島夷傳》等帶有明顯褒貶意味的列傳名目也被他刪除了。鄭樵在史學上有褒貶評論,卻很少有對歷史的褒貶美刺。《天文略》、《災祥略》突出宣傳的是反對讖緯的思想。和歷代正史比較,鄭樵的《通志》在歷史記錄上的主觀感情成分很少、美刺褒貶的成分很少,追求反映歷史實際的史學趣味很濃。和宋代的經(jīng)制之學相比,鄭樵的實學思想與其相同的地方,這就是重視典章制度的研究,從歷代典制的因依損益中找到治理社會可以理鑒的經(jīng)驗。但鄭樵的實學思想和經(jīng)制之學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鄭樵在史書里追求歷史記載的客觀性,其實學思想突出的是這一方面。在《通志》里,他對禮、職官、食貨的認識,反而顯得平淡元奇。(二)強調自然知識和《詩》、《書》同等重要,強調要通過實際觀察獲取有關的知識。如果只讀《詩》、《書》,不知天文、地理,是一個學者的重大缺憾。

編輯推薦

《鄭樵研究》: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資助出版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鄭樵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