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訓敬 主編 頁數(shù):286
前言
中國的改革開放要求建立一個法治社會。與這樣的一個宏偉目標相適應,自1979年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蓬勃發(fā)展,截至2006年,全國已經(jīng)成立了法律院校600多所,在讀大學生數(shù)十萬人(尚不包括大中專及夜大、成人教育的學生人數(shù))。應該承認,我國法學教育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教育質量參差不齊、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等方面的問題。因而,積極推進教學方式改革,促進法學課程體系的完善,努力培養(yǎng)“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已經(jīng)成為法學教育界的共識。為達成此種目的,法學教育中的課程建設及其相關的教材編寫,在當前法學教育大調整的格局中顯得尤其重要?;谏鲜隹紤],我們特組織福建省各高等法律院校的主要學術骨干編寫了這套教材,各部教材的主編均是福建省高等學校法學院的主要學科帶頭人。例如,《國際經(jīng)濟法》主編廖益新教授、《民法總論》主編蔣月教授、《環(huán)境法》主編陳泉生教授、《憲法學》主編朱?;萁淌凇ⅰ缎谭傉摗分骶庩悤悦鹘淌诤汀斗ɡ韺W》主編宋方青教授等,都是在本學科領域頗有建樹,得到同行認可并深受學生喜愛的優(yōu)秀教師。其他參與教材編寫的也都是教學第一線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具有良好的法學教育背景,許多人兼通中西法學。由于眾多優(yōu)秀教師參與編寫,使這套教材的質量有了可靠的保障。廈門大學法學院在編寫這套教材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廈門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設法科的高校之一,從事法學教育已經(jīng)有八十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法學院在1986年即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法學博士授權一級學科,現(xiàn)設有國際法、經(jīng)濟法、民商法、憲法與行政法、訴訟法、法理學和刑法學七個博士點,擁有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國際法是國家重點學科,民商法、經(jīng)濟法、憲法與行政法是福建省重點學科。在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法學院適應我國法制發(fā)展的需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法律人才,成為我國重要的法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
內容概要
本教材在認真學習和研究當前全國已出版的“社會法”專著、教材的基礎上,從本科法學專業(yè)教學的需要出發(fā),努力做到基本理論扎實,結合實際緊密,學科體系完整,文字通俗易學,具有時代感、實用性的為廣大師生歡迎的教材。全書設計為三編十四章,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法概述、社會法法律責任、就業(yè)促進法、社會福利法、社會救助法等。
作者簡介
陳訓敬,1938年3月出生于福清市,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政法學院政法系,曾先后擔任西北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福建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院長、福建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現(xiàn)任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法律系系主任、法學教授。長期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主編、參編《企業(yè)經(jīng)濟法教程》、《民法學教程》、《新編合同法》、《合同管理及防范欺詐實務》等專著、教材20余部,發(fā)表論文70篇,共計400余萬字,其中十余項獲省、部、廳級優(yōu)秀成果獎;企業(yè)經(jīng)濟法學新學科獲得2001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89年至1998年曾三次被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國家經(jīng)貿(mào)委等部委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編 社會法總論 第一章 社會法概述 第一節(jié) 社會法的概念 第二節(jié) 社會法的地位 第三節(jié) 社會法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第二章 社會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西方國家社會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國際社會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國社會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三章 社會法法律關系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社會法法律關系的主體 第三節(jié) 社會法法律關系的內容 第四節(jié) 社會法法律關系的客體 第四章 社會法法律責任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社會法法律責任關系的判斷標準 第三節(jié) 社會法法律責任的不對等性第二編 社會實體法 第五章 勞動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基本勞動法律制度 第三節(jié) 勞動爭議的處理制度 第六章 就業(yè)促進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政府促進就業(yè)法律制度 第三節(jié) 就業(yè)服務與管理法律制度 第四節(jié) 就業(yè)援助法律制度 第七章 社會保險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養(yǎng)老保險法 第三節(jié) 醫(yī)療保險法 第四節(jié) 失業(yè)保險法 第五節(jié) 工傷保險法 第六節(jié) 生育保險法 第八章 社會福利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公共福利 第三節(jié) 職業(yè)福利 第九章 社會補充保障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社會補充保障法律制度的內容 第三節(jié) 慈善事業(yè)法 第四節(jié) 互助式的補充保障法律制度 第十章 社會救助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節(jié) 災害救助制度 第四節(jié) 專項救助制度 第十一章 特殊群體權益保障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第三節(jié) 殘疾人權益保障法 第四節(jié) 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五節(jié)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編 社會程序法 第十二章 社會保障基金征收管理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要素 第三節(jié)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管理 第四節(jié)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監(jiān)督檢查 第五節(jié) 法律責任及爭議處理 第十三章 勞動爭議處理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勞動爭議調解 第三節(jié) 勞動爭議仲裁 第十四章 人事爭議處理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人事爭議調解制度 第三節(jié) 人事爭議仲裁制度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社會法概述第一節(jié) 社會法的概念本書定名為“社會法學”,顧名思義是要講述有關社會法的學問,其中關于“什么是社會法”則是本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然而關于這一問題的解答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根據(jù)我們掌握的資料,法學界對該問題的答案不少于20種。從邏輯學的角度思考,對某一事物的界定應當從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人類認識事物的路徑一般都是從對外延的認識到對內涵的把握的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我們探討社會法的概念不妨也遵循這一路徑。一、社會法涵蓋的范圍就社會法的涵蓋范圍面言,目前學術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專題法說、部門法說、法群說、第三法域說等四種主張。1.專題法說。該說認為社會法實質上是“針對社會某個具體方面,甚至是某個具體問題來專門規(guī)定的法,它的另一個特色是為了應用便利的目的,而把完全可以歸屬到傳統(tǒng)部門法中的制度統(tǒng)統(tǒng)放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來加以規(guī)定,形成了一個多種法律規(guī)范集中解決專門法律問題的專題”。這一主張能很好地解釋社會法調整手段的綜合性問題。但是這一主張沒有注意到“社會某個具體方面或者問題”實際上是“法律的調整對象”的另一種表達。
編輯推薦
《社會法學》為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