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和諧同行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嬿如  頁數(shù):350  

內容概要

近年來,時常有學術界和傳媒實務界的人士提出,政府對大眾傳媒的管束要放開,要給媒體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等等。這種傾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忽略了發(fā)展中的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這現(xiàn)實十分復雜多變,要求我們審慎處理。大眾傳播媒介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的角色需要慎重界定。對其角色的科學界定,衡量標準使傳媒促進社會的健康穩(wěn)定協(xié)調發(fā)展,有助于全中國人民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作者簡介

陳嬿如,受教育于中國、美國、新加坡,在國外獲得大眾傳播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并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在美國、歐洲、澳洲和亞洲出版的傳播學英文國際學術刊物(包括SSCl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十多篇,出版?zhèn)鞑W專著四部(其中一部在美國出版)。專著《中國市場經濟時代的傳播戰(zhàn)役與民族凝聚力》獲得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獲得“福建省第三屆優(yōu)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書籍目錄

引言轉型時期中國傳媒的社會功能第一章 大眾傳播與道德建設 第一節(jié) 和諧社會的公民道德建設 第二節(jié) 典型報道的道德教育功能 第三節(jié) 傳播學研究與中國人的信仰建設第二章 大眾傳播與法制建設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對我國社會主義立法工作的推動作用 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對法的實施的監(jiān)督,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執(zhí)法水平,維護司法公正 第三節(jié)  大眾傳播傳遞法律知識,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營造法制輿論氛圍第三章 大眾傳播與教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的大眾傳播與教育 第二節(jié) 媒介作為教育的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 教育作為媒介的環(huán)境 第四節(jié)  現(xiàn)實大環(huán)境下,教育與傳媒良性互動的障礙 第五節(jié) 媒體呈現(xiàn)的教師典型形象 第六節(jié) 讓高尚成為自然——高等教育終極目標的新思考第四章 大眾傳播與醫(yī)療健康     第一節(jié) 研究的源起:當前中國的醫(yī)療健康報道 第二節(jié)  當前中國醫(yī)療健康報道傳播流概況 第三節(jié)  醫(yī)療健康報道的傳播結構 第四節(jié) 齊齊哈爾假藥事件的傳播流研究 第五節(jié)  醫(yī)療健康傳播流的理論建構    第五章  大眾傳播與環(huán)境保護 第一節(jié) 中國的環(huán)境傳播 第二節(jié) 政府與環(huán)保傳播 第三節(jié) 企業(yè)與環(huán)保傳播     第四節(jié) 公眾與環(huán)保傳播 第五節(jié) 個案研究——圓明園事件與公眾參與 第六節(jié)  大眾傳媒與環(huán)保非政府組織(NGO) 第七節(jié) 討論與結論第六章  大眾傳播與大眾文化 第一節(jié)  豐盛的匱乏——新傳播技術與大眾文化 第二節(jié)  當代題材主旋律電視劇中的三角戀愛(1992--2007) 第三節(jié) 流行歌曲:現(xiàn)在的歌為什么難聽? 第四節(jié) 廣告:真情還是煽情? 第五節(jié) 大眾文化的訴求:Love or Lust?第七章 大眾傳播與體育文化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與體育文化 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與奧運文化、和諧文化第八章 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 第一節(jié)  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 第二節(jié)  我國國家形象歷史演變的簡要回顧 第三節(jié)  當前中國的國家形象——《參考消息》“外國人看中國”專欄的報道 第四節(jié)  國際傳播與中國大學生美國觀的形成尾聲  傳播戰(zhàn)役與民族凝聚力的再思考——以2008年抗震救災直播報道為例追尋永恒感動今生(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有關《物權法》的討論中,網絡媒體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各種網站紛紛開辟了相關論壇,如人民網中的“法治論壇”的有關《物權法》的討論,在百度貼吧里,《物權法》的發(fā)帖數(shù)從2005年7月20日到2006年6月,共有344篇,顯示了網絡作為新興媒體在表達意見上的優(yōu)勢。網上討論的意見也成為意見來源的一部分,據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的一位負責《物權法》制定的官員介紹“除了把各地主動或按要求向全國人大法工委所提意見加以整理之外,我們還密切注意網上相關的各種討論,一有不同意見就會挑出來?!雹佟 〈舜喂_提意見的效果也是較為明顯的,據中國網2005年10月22日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修改情況匯報實錄報道,可以看到群眾討論的主要熱點問題在這次修改意見中都有了具體體現(xiàn)?!叭罕娞岢龅脑S多意見都得以吸納”,其中關于國家所有權,城鎮(zhèn)集體財產的歸屬,征收、征用、拆遷,杜會團體的財產,業(yè)主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追回被盜、被搶的財物,特許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擔保物權,法律用語的通俗化這十個問題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修改。  第二階段:然而《物權法》的制定注定會充滿波折。2005年8月中旬,北京大學鞏獻田教授的一封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公開信引起巨大爭議。鞏獻田指責《物權法》違憲:草案對“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只字不提,妄圖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和原則取而代之。作為一名普通公民,鞏獻田的“建議”獲得了立法部門的高度重視,“公開信發(fā)表半個月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胡康生、副主任王勝明等4人約見鞏獻田。鞏獻田向本報記者回憶,雙方的談話持續(xù)了80分鐘,交談中他的態(tài)度比公開信來得更嚴厲和激烈。胡康生向他介紹了《物權法》起草的基本情況,答復將把他的意見上報有關人士”。③隨后由于各種原因這部法律被擱置下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與和諧同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一看書的目錄就知道這本書涵蓋了大眾傳播的方方面面,研究深刻,受益頗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