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志揚 頁數(shù):448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從1996年第一次出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次的修訂再版。前幾次的修訂再版基本上都是屬于修補性質的。即主要是根據(jù)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文字的修改、個別內容的增補與刪除工作。本次的再版修訂工作本質上也還是在原來的框架體系上進行的修補性工作,但在工作量上比以往的幾次修訂卻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這次的再版修訂工作主要是基于兩個指導思想:一是力圖使本書的內容能更好地反映本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盡可能地方便、幫助讀者的閱讀與學習,提高讀者的學習效率。本次修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內容上增補了比較多新的內容。根據(jù)本學科理論的發(fā)展現(xiàn)狀,第四版盡可能地把管理學一些新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反映到本書中來。如把原來第三章第四節(jié)“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的內容擴展成一章(即第四版的第四章)進行闡述;在原來第七章第四節(jié)關于“管理理論發(fā)展的趨勢”的闡述中,增加了學習型組織、業(yè)務流程再造和平衡計分卡等新的內容;在原來第九章關于“管理組織職能”的闡述中,增加對了組織結構變革的一些新的趨勢及對新的組織結構形式的介紹;在原來第十章關于“管理的領導職能”的闡述中,增補了新發(fā)展的領導理論;同時,根據(jù)讀者使用本教材后反映的情況,原來第八章“管理的計劃職能”中,增加了“目標管理法”與“管理決策技術與方法”兩節(jié)新的內容,并對原來戰(zhàn)略計劃與戰(zhàn)略管理的內容進行了充實。
內容概要
《管理學原理(第4版)》從1996年第一次出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次的修訂再版。前幾次的修訂再版基本上都是屬于修補性質的。即主要是根據(jù)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文字的修改、個別內容的增補與刪除工作。本次的再版修訂工作本質上也還是在原來的框架體系上進行的修補性工作,但在工作量上比以往的幾次修訂卻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這次的再版修訂工作主要是基于兩個指導思想:一是力圖使《管理學原理(第4版)》的內容能更好地反映本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盡可能地方便、幫助讀者的閱讀與學習,提高讀者的學習效率。
書籍目錄
第四版修訂說明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學第一節(jié) 管理第二節(jié) 管理者第三節(jié) 管理學第二章 組織與組織的目標第一節(jié) 組織第二節(jié) 組織的目標第三節(jié) 組織管理與組織目標第三章 組織的內外部環(huán)境第一節(jié) 組織效能模型第二節(jié) 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第三節(jié) 組織的內部環(huán)境第四節(jié) 組織界限第四章 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第一節(jié) 利益相關者第二節(jié) 社會責任第三節(jié) 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xiàn)第四節(jié) 管理道德第五章 早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第一節(jié) 著名的早期管理實踐第二節(jié) 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三節(jié) 管理理論的先驅者第六章 古典管理理論第一節(jié) 古典管理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第二節(jié) 泰羅與科學管理理論第三節(jié) 法約爾及其一般管理理論第四節(jié) 韋伯及其官僚集權制第七章 人際關系學說第一節(jié) 人際關系學說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第二節(jié) 人際關系學說的先驅者第三節(jié) 霍桑試驗與人際關系學說第四節(jié) 人際關系學說時代管理理論的發(fā)展第五節(jié) 人際關系學說時代的總結第八章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第二節(jié) 管理理論的叢林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特點第四節(jié) 未來管理的發(fā)展趨勢第九章 管理的計劃職能第一節(jié) 決策、計劃與戰(zhàn)略管理第二節(jié) 計劃工作的原則第三節(jié) 目標管理法第四節(jié) 計劃工作的步驟第五節(jié) 決策的技術和方法第六節(jié) 戰(zhàn)略規(guī)劃與管理第十章 管理的組織職能第一節(jié) 組織工作的內涵與性質第二節(jié) 組織工作的影響因素第三節(jié) 組織工作的基本內容第四節(jié) 組織結構的變革趨勢第十一章 管理的領導職能第一節(jié) 領導工作的內涵與性質第二節(jié) 各種領導理論第三節(jié) 各種激勵理論第十二章 管理的控制職能第一節(jié) 控制與控制系統(tǒng)第二節(jié) 控制的過程第三節(jié) 控制工作的原理第四節(jié) 控制方法的類型……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方面是組織人格,即管理者在組織中的行為必須以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為基本的準則,在從事管理活動中必須按組織目標要求去做。這意味著管理者要對組織的生存和發(fā)展負責。管理者的這種組織人格的特點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具有延續(xù)性和相似性。另一方面是個人人格,即管理者在組織中的所作所為又受管理者個人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所追求的目標,個人的知識、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的影響。這種管理者的個人人格特點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取得的成效高低,受非工作環(huán)境因素和工作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非工作環(huán)境因素如組織中的人際關系狀況、管理者個人所屬的利益團體、管理者個人的家庭因素等,都會對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的成效高低產(chǎn)生影響;工作環(huán)境因素如管理的工具和管理手段的運用情況、組織中的信息溝通情況、管理者本身被授予的權力的大小、組織中各個管理部門的分工及職責的分派情況等,也會對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活動的成效高低產(chǎn)生影響。管理者的管理活動通過作用于被管理者的業(yè)務活動而對組織的成效產(chǎn)生影響。在這個影響過程中,同樣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被管理者所處的工作方面的環(huán)境因素,比如被管理者的工藝技術水平、工作條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組織中的規(guī)章制度,組織中的分配制度和獎勵制度等。另一個是被管理者所處的非工作方面的環(huán)境因素,如組織所處的地理位置,組織的外部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環(huán)境,組織的外部資源條件等。正因為管理者的管理活動在協(xié)調被管理者的業(yè)務活動從而影響組織成效的過程中要受到工作方面和非工作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所以高的管理成效有可能導致低的組織成效,而低的管理成效卻有可能導致高的組織成效。比如一個管理得很好的企業(yè)可能由于工藝技術的落后而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而一個管理水平很低的個體企業(yè)(甚至是小作坊)卻可能由于其有利的資源條件,或者利用優(yōu)惠的政策條件,而能夠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取得勝利。從圖1-2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各個組織的組織成效會影響(形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而這種環(huán)境因素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組織目標的確定。
編輯推薦
《管理學原理(第4版)》盡可能地把管理學一些新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反映出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