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作者:鄧章應,白小麗 編著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188000
內容概要
古代的維西,包括今屬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德欽藏族自治縣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地處云南西北部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區(qū),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大融合地區(qū),民族文化豐富,處于云南藏區(qū)交界地帶,歷史上屬于麗江土司與西番多次爭奪之地,地理位置突出。
書籍目錄
自序
例言四則
氣候
近城
其宗、喇普
康普、葉枝
奔子欄
阿墩子
道路
栗地坪
白铓山
梭石坡
溜筒江
夷人
么些
古宗
那馬
巴苴
栗粟
怒子
黃教喇嘛
紅教喇嘛
謨勒孤喇嘛
善知識喇嘛
物器
青稞
珠參
佛掌參
雪茶
小桃紅
藏桃
紅嘴鴉
飛鼠
松根豹
人髏飲器
人髏鼗
……
附錄一:《維西見聞紀》概說
附錄二:余慶遠與《維西見聞紀》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洛克《壯麗的名雅貢嘎》“除渡繩索橋”:“在包隆,雅礱江波瀾壯闊。漩渦漫卷,江上只有一根溜索吊橋。這對我們來說真是苦不堪言,因為我們的行裝、牛馬、騾子都很重。幾個西番農夫決定做一根新的繩子從橋一端穿到另一端以加固這座橋。一個本地人拖著新做的繩子,把自己綁在溜索上,慢慢滑到對面,再用柳條把新繩拴在舊繩末端。我們花了兩天時間才全部通過這座橋。這所謂的橋其實只是一根用藤條擰成的繩子,就像纜車的鋼索一樣,上面掛著一個橡木做的滑輪。人、動物、行李都要綁在這滑輪上滑到對岸。我們失去了兩頭騾子。這兩頭騾子滑到中間的時候,滑輪裂開了,騾子就被吊在了繩索上動彈不了。這時唯一解救騾子、同時也讓繩索橋能正常運轉的方法就是,讓一個人爬到騾子面前,割斷綁在繩索上的皮帶,但這就使騾子掉了下去。它們在水中踢打、掙扎,不一會就被洶涌的江水吞噬了?!?二、溜筒江渡 每遇到有溜索的江河,少數(shù)民族均稱之為“溜筒江”,任乃強《西康江河異名考》:“瀾滄江受此諸水,斜貫察雅、寧靜兩縣西南境,人鹽井縣。察雅人稱之為拉曲,蓋以龍喜寺流來之水名之也。寧靜稱之為綠河,以其水深澄碧綠也。自寧靜人察哇龍者,皆援溜索而渡,故又名溜筒江?!边@里特指瀾滄江自寧靜人察哇龍一段,因為該段“皆援溜索而渡”。 “溜筒江”又特指該段一個渡口,位于德欽縣佛山鄉(xiāng)境內,過去是“茶馬古道”上著名的險要關隘和軍事重地,史書中有“溜筒鎖鑰”,“三瀆南流,溜筒以濟”之說。(溜筒江)“入出口貨物均集于此,乃是康藏人滇的門戶,滇藏貿易的中心?!保ǘ挪 恫匦屑o程》語) 此地過去架有篾制溜索,篾索引簿套一個大竹筒。渡口的村子叫做溜筒江村,清康熙六十年(1721)滇軍在此架浮橋人藏,平定新疆蒙古部叛亂。當時的云貴總督蔣陳錫被誣陷革職,并罰自出路費,輸糧人藏,效力贖罪,以染病之身,于6月23日率軍來到溜筒江邊。隨蔣陳錫出征的杜昌丁所作《藏行紀程》記載“土人系竹索于兩岸,以木為溜,穿皮條縛腰隔問,一溜而過,所謂懸渡也,俗名溜筒江?!庇捎诋敃r“時畏竹索之險”,故在江中拉起數(shù)十根竹繩索,掛著數(shù)十個牛皮筏,筏上又鋪上木板,建成一又吊又浮的臨時便橋。但過橋時“水高橋二余尺,波浪沖擊……過片刻,橋即沖斷”。軍隊在回程時“初十日,六十里至江邊,路之窄已習慣矣,浮橋已斷,從溜筒過。以百丈之寬,而命懸一索,一失足則奔流澎湃,無所底止,此中惶惶然,不得不以身試也。令估倧扶過,初脫手閉目,不敢視,耳中微聞風聲,稍開見洪流湯湯,復急閉,達彼岸然后開視,坐觀行李人馬俱從索渡,真一奇勝,然天下之險,莫過于此也。宿江干。”杜昌丁作《溜筒江》詩一首:“一索橫飛過,危懸無著身。非船登彼岸,不筏渡迷津。疑是秋千戲,真成解脫因。下臨波浪涌,何處世間塵?!?/pre>編輯推薦
《研究》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