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波 頁數(shù):21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注重阿多諾美學理論形成的思想背景,包括與其他理論家的關系,多視角的關注有利于更深地理解阿多諾思想的復雜性。
書籍目錄
現(xiàn)代性的自我確證與批判理論的規(guī)范基礎(代前言)
導論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阿多諾美學研究現(xiàn)狀
三、阿多諾其人:一種境遇式的描述
第一章 走向《美學理論》的思想史路徑
一、現(xiàn)代性的自我確證和審美批判
二、阿多諾美學的理論定位
三、《美學理論》的內(nèi)在問題意識及解決路徑
四、美學存在的權力和《美學理論》的旨趣
五、后現(xiàn)代語境中阿多諾晚期思想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美學理論》的藝術本質(zhì)觀念
一、探索“藝術本質(zhì)”的方法論路徑
二、技術時代的藝術:藝術的歷史性道德批判觀念
第三章 觀念論真理論證批判:藝術真理之前提
一、把握藝術真理的認識論問題
二、觀念論的同一性思維原則批判
第四章 藝術真理的審美理性奠基
一、對藝術真理的認識論論證
二、藝術認識模式的基礎
三、模仿:藝術認知模式
第五章 “真理性內(nèi)容”:藝術作品規(guī)范性價值內(nèi)涵
一、由“模仿”而來的“精神”
二、藝術精神的真理性內(nèi)容
三、藝術真理的批判性價值
四、藝術作品的意義
第六章 真理在現(xiàn)代藝術中的呈現(xiàn)形式
一、藝術形式的內(nèi)部辯證法
二、客體優(yōu)先原則下的審美經(jīng)驗
三、“審美幻象”:藝術真理的現(xiàn)身樣態(tài)
四、“謎語特質(zhì)”:藝術真理的表達悖論
五、“單子特質(zhì)”:藝術作品的存在特征
第七章 現(xiàn)代自律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
一、藝術何為:由本雅明和阿多諾之爭引入的問題
二、現(xiàn)代藝術的社會功能
三、現(xiàn)代藝術的接受問題
四、現(xiàn)代藝術功能的作用效果
五、當代藝術的渴望
第八章 批判理論審美范式的限度
一、批判性的質(zhì)疑
二、簡短結語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阿多諾清醒地爭辯道:“這不可能,也不應當?!保?6)借助韋伯的范式,阿多諾認為:“藝術是將世界從著魔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的那一過程的組成部分?!睆娬{(diào)藝術并不是使藝術回到“巫術”,因為,“藝術與理性化緊緊地糾纏在一起”。于是,藝術的審美意念(通過模仿)與技術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就構成某種內(nèi)在辯證法,即“內(nèi)在于藝術的模仿與理性的辯證法”。(96) 那么,什么是藝術的模仿呢?阿多諾給出了一個清晰的說明:“被理解為主觀創(chuàng)造過程與客觀的、未安置的他者之間所結成的非概念性親合關系?!保?6)這是一種星叢式和解關系,而非同一性關系,既不可直接回歸于自然,亦不可使自然“人化”。建構和解關系的模仿亦是一種“認知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亦是“理性的”。(96) 模仿超越了單純的認知(原本的、工具意義上的),這樣一來,藝術就摧毀了與知識相對的獨特性與單義性,藝術于是被賦予了“綜合”的功能:同時承擔起了人面對世界的三重生存論關系。①正如馬克思通過生產(chǎn)勞動概念來解決生存性世界問題一樣,阿多諾通過藝術同樣實現(xiàn)了這樣的綜合。那么,藝術在歷史上能否承擔這類綜合意義呢?阿多諾對此是抱有警覺的,他甚至談到了藝術被毀滅的危險,而這種危機與藝術概念本身一樣古老。因為認知取代了藝術成為主導原則,而藝術本身也面臨被理性同化、操縱(文化工業(yè))的危險,所以,他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筆者認為,問題倒不在于藝術能否承擔綜合使命,問題在于藝術是否應該承擔這樣的使命!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