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作者:胡勝高 頁數(shù):263
前言
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指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應把共時性的語言研究與歷時性的語言研究區(qū)分開來。索緒爾的語言理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20世紀語言學發(fā)展的方向。他所區(qū)分的語言與言語、語言的內(nèi)部與語言的外部、共時語言研究與歷時語言研究、能指與所指等概念一直被認為是現(xiàn)代語言學最基本的原理?! ∷骶w爾的語言學理論在喬姆斯基那里發(fā)揮到了極致。喬姆斯基把語言能力與語言行為區(qū)分開來,只討論語言能力,而把語言行為排除在其研究范圍之外。在20世紀后半葉,喬姆斯基所創(chuàng)建的生成語法學成了語言學研究中的主流。生成語法學理論是在極為抽象的層次上研究語言,根本不考慮語言的社會性和具體語境中語言的運用。 一些語言學家很早就開始對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思想提出了質(zhì)疑。薩丕爾曾指出,語言學完美整齊的條條框框只不過是對千變?nèi)f化、豐富多樣的社會文化行為的某種概括,不能因此而忽視語言本身存在的多樣性和變異。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觀,海姆斯則提出了“交際能力”觀,強調(diào)人是社會人,語言是人的社會交往行為。甘柏茲(Gumperz)則注重對動態(tài)的言語交互過程進行研究,主張把語言放在大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來考察。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指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應把共時性的語言研究與歷時性的語言研究區(qū)分開來。索緒爾的語言理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20世紀語言學發(fā)展的方向。他所區(qū)分的語言與言語、語言的內(nèi)部與語言的外部、共時語言研究與歷時語言研究、能指與所指等概念一直被認為是現(xiàn)代語言學最基本的原理。 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在喬姆斯基那里發(fā)揮到了極致。喬姆斯基把語言能力與語言行為區(qū)分開來,只討論語言能力,而把語言行為排除在其研究范圍之外。在20世紀后半葉,喬姆斯基所創(chuàng)建的生成語法學成了語言學研究中的主流。生成語法學理論是在極為抽象的層次上研究語言,根本不考慮語言的社會性和具體語境中語言的運用?! ∫恍┱Z言學家很早就開始對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思想提出了質(zhì)疑。薩丕爾曾指出,語言學完美整齊的條條框框只不過是對千變?nèi)f化、豐富多樣的社會文化行為的某種概括,不能因此而忽視語言本身存在的多樣性和變異。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觀,海姆斯則提出了“交際能力”觀,強調(diào)人是社會人,語言是人的社會交往行為。甘柏茲(Gumperz)則注重對動態(tài)的言語交互過程進行研究,主張把語言放在大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來考察。
作者簡介
胡勝高(1964-),男。四川鄰水人。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2003年美國東門羅大學(Eastern Mennonite University)訪問學者,主研語言與美國文化。參編教材3部,并擔任《實用大學英語》(上、下冊)副主編。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及外語教學。近年來分別在《四川外語學院學報》《遼寧大學學報》《學術交流》《黑龍江高教研究》《教育探索》等刊物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或主研市、校級各類項目10余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語言、文化與交際探索第一節(jié) 思維模式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第二節(jié) 思維模式差異與語篇構(gòu)建第三節(jié) 漢語思維模式對學生英語寫作的制約第四節(jié) 非語言代碼的文化差異第五節(jié) 性別語言差異在交際中的體現(xiàn)第二章 語言、語義與語用研究第一節(jié) 英語詞匯搭配第二節(jié) 英語新詞探討第三節(jié) 話語歧義的語用解釋第四節(jié) 英語歧義與語境第五節(jié) 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第三章 語言與修辭研究第一節(jié) 英漢委婉語對比第二節(jié) 委婉語的構(gòu)造方法及其功能第三節(jié) 英語雙關修辭格第四節(jié) 喬治·W·布什就職演說辭的修辭特征第四章 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第一節(jié)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演變與發(fā)展第二節(jié) 美國英語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第五章 語用認知與隱喻第一節(jié) 西方隱喻研究概述第二節(jié) 隱喻的認知語用闡釋第三節(jié) 隱喻的語篇構(gòu)建第四節(jié) 概念隱喻及其認知功能第六章 語言理論與外語教學第一節(jié)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第二節(jié) 地方高校學生英語詞匯現(xiàn)狀與詞匯教學第三節(jié) 圖式理論在閱讀中的運用第四節(jié) 圖式理論指導下的聽力教學第五節(jié) 閱讀教學中的文化導人第六節(jié) 如何合理使用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第七節(jié) 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第七章 外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第一節(jié) 外語學習策略個體差異第二節(jié) 大學新生英語自主學習現(xiàn)狀第三節(jié)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第四節(jié) 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第五節(jié) 不同教育形式中的學習自主性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文化差異與閱讀理解 一個人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語言水平的問題,文化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文化差異會導致閱讀理解障礙,而大量的閱讀又會促進文化知識的提高。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閱讀理論就已進人認知階段——強調(diào)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文段本身并不具有含義,它僅僅為讀者指出一條通往某種含義的道路,讀者能否最終達到某種理解,首先取決予讀者的認知結(jié)構(gòu),即讀者的背景知識狀況,也就是讀者對文段所涉及的知識的了解程度(D.Ausubel,1988)。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中西方兩種語言所載的文化信息差異會直接影響閱讀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期待心理和價值尺度、不同的語言思維模式、不同的語言修辭習慣等,都會導致語言信息理解上的差異(束定芳、莊智象,1996)。 閱讀是一個人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和其他專業(yè)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是根據(jù)已有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和邏輯推理不斷進行推測和糾正的過程。一個人擁有的英語知識和各個領域的知識越豐富,他在閱讀中的猜測就越準確,對所讀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閱讀速度也越快,然而無論是英語知識還是其他文化背景知識又多半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可見,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擴大知識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之所在,掌握文化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從而在提高閱讀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英語的整體水平。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