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4-7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作者:唐正序 頁數(shù):50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學的本質(zhì)正是語言的藝術、反映社會生活、審美創(chuàng)造這幾個本質(zhì)屬性多層次綜合的統(tǒng)一。 本書堅持開放性和原則性相結(jié)合,既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同時廣泛吸收近年來國內(nèi)外文學研究的新成果;堅持獨創(chuàng)性和規(guī)范性相結(jié)合,既體現(xiàn)出獨特的學術見解和建樹,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體系、觀點、材料)又要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學術界多數(shù)人認同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堅持深度和可接受性相結(jié)合,既要廣泛、深刻地闡述文學基本原理,同時又要面向?qū)W生實際,適合大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本書在理論體系上作了一些改革,對于某些問題也發(fā)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者簡介
唐正序,曾任四川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資深導師;馮憲光,1945年12月出生 ,1997年批準為文藝學博士生導師,現(xiàn)指導20世紀中國文論、文藝美學等研究方向博士生,長期從事文藝學研究,承“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新時期文論比較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著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文學價值的追求》、《西馬文論與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等論著。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文藝學基礎理論及其研究對象 二 文學本質(zhì)論諸說 三 觀察文學的視點 四 文學本質(zhì)多層次的統(tǒng)一第一編 作品論 第一章 文學作品的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 一 文學作品存在方式諸說 二 文學作品是一種物態(tài)化的實體 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 一 文學作品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 二 文學作品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要素 第二章 文學作品的形象 第一節(jié) 文學形象和文學意象 一 文學形象 二 文學意象 第二節(jié) 文學典型和文學意境 一 文學典型 二 文學意境 第三章 文學作品的情感思想和題材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的情感 一 情感性是文學的基本特征 二 情感與形象描繪的關系 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的思想 一 文學作品中思想的特點 二 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三 文學作品中思想和情感的關系 第三節(jié) 文學作品的題材 一 文學作品的題材 二 文學作品中題材與情感思想的關系 第四章 文學作品的語言和結(jié)構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的語言 一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 二 文學作品語言與自然語言 三 文學作品語言的類型特征 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 第五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 第一節(jié) 敘事類文學 一 敘事類文學的特點 二 敘類類文學的體裁 第二節(jié) 抒情在文學 一 抒情類文學的特點 二 抒情類文學的體裁 第三節(jié) 戲劇類文學 一 戲劇類文學的特點 二 戲劇類文學的體裁第二編 創(chuàng)作論第三編 閱讀論第四編 發(fā)展論后記重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同時,文學作品的存在也離不開物質(zhì)的因素。文學作品的物質(zhì)因素有兩方面。一個是構成文本的語言(聲音一文字),‘語言是人類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它具有物質(zhì)的客體性。文本的客體性就來自于語言對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的凝結(jié)和外化。作品文本是一種語言實體,具有物質(zhì)性,但它有不同于物理性的物體的特質(zhì)。桌子、石頭、雕像、樹之類可憑外感覺接觸到??墒?,“語言是觸摸不到的,而且決不會一下子全部顯露出來”,盡管聽覺可接觸語言的聲音,視覺可接觸語言的文字符號,但是僅憑外感覺,則無法把握語言的所指和能指,尤其是它表示的意義及形成的形象,把握語言的意義及其表示的形象,一般都需要經(jīng)過思維和內(nèi)感覺活動。人們接觸文學作品,首先是接觸語言這種媒介,運用思維和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語言塑造的形象及其所傳達的情感,進而把握其意義。因此,作品文本的物質(zhì)性不象物理性的物體那樣可用外感覺來把握。同時,文學作品作為語言實體,不象物理性的物體那樣有比較穩(wěn)定的幾何形狀。對文學作品的本體是不可用“形狀”這個概念來衡量的。用語言塑造形象、表現(xiàn)思想情感,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同樣的思想情感,可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現(xiàn);同樣的形象可用不同的語言來描述。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與王實甫的《西廂記》所用的語言就有迥不相同的特色。同一作品,尤其是口頭文學作品在流傳過程中的具體形態(tài)有很大的變化。且不說古代的神話、傳說是如此,就是今天還流傳的民間故事之類也是如此。例如,在四川雅安市對巖區(qū)的觀化鄉(xiāng)、沙坪鄉(xiāng),都流傳著《蛇大哥》這個民間故事。
媒體關注與評論
緒論文學是與人類形影不離的精神食糧。無論在什么時代,無論在什么地方,文學總是陪伴著人們走過人生的旅途。對于人類的 文學實踐及其成果的科學研究和理論認識,就是我們這里要講的文藝學。 一文藝學基礎理論及其研究對象 一切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都可以叫文藝學。文藝學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外來詞,是外文science of literature(英文),~TepaTypaBe且eHMe(俄文)、titeraturwissenschaft(德文)的譯名,在外文中這個術語由“文學”(1iterature、:]tlTepaTypa、literatur)和“學科、學問,,(science、BeTl,eHHe*,wissenschaft)這兩個詞合成,直譯為漢語是文學學科、文學學。但這個外文詞語在我國長期約定俗成,通譯為文藝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門學科,對于文學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討,也以文藝學作為正式名稱。因此,文藝學并不以其他藝術為研究對象,只研究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是一門關于文學的科學。 文藝學包括三大學科,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三者有密切聯(lián)系,是從不同角度對文學的研究。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的本質(zhì)、特征、存在方式、創(chuàng)作、閱讀、發(fā)展的科學,它著重研究文學的基本原理,探討文學的基本規(guī)律,類似于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文學批評與文學史則是運用文學理論所闡發(fā)的基本原理去評論作家、作品,研究文學的現(xiàn)狀和歷史、與自然科學中的應用科學相類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這三大學科各有自己特殊的理論角度,但又結(jié)合為文藝學的統(tǒng)一整體系統(tǒng)。文學理論要為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jù),使它們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文學批評、文學史又為文學理論提供對文學材料進行分析、概括的研究成果,使其與文學實踐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使文學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美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韋勒克指出:‘‘在文學研究中,理論、批評和歷史通力合作來完成它的中心任務:描述、闡釋和估價一部或一組藝術作品?!雹? 只有文學理論,沒有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的配合,不可能實現(xiàn)文藝學對文學進行科學研究的任務。但是,文學理論在整個文藝學中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基礎。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本質(zhì)、特征、存在方式、創(chuàng)作、閱讀、發(fā)展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概括和說明,是對一切文學實踐以及文學批評、文學史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總結(jié)。反過來,文學理論又對文學實踐以及文學批評、文學史的研究具有促進作用和指導意義。 文學理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它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文學觀念和文學的價值標準。反映了文學的本質(zhì)、規(guī)律的文學觀念和價值標準,往往能引導一個時代、一批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走上正確的道路,出現(xiàn)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的時代,造就一批杰出的作家。我國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空前繁盛,群星燦爛,人才輩出,華章盈耳,杰作紛呈,這是中國文學從魏晉時代起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②,出現(xiàn)了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等一大批文學理論著作的直接結(jié)果。具體地說,劉勰、鐘嶸的既重視詩歌的抒情性, ……
編輯推薦
《文藝學基礎理論(修訂本)》是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