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丁寧、 李淞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2012-10出版) 作者:丁寧,李凇 編 頁數(shù):41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囊括了內(nèi)地學生、港臺學生,以及來歐洲、美國等地的留學生,體現(xiàn)了不同的美術史研究背景與傳統(tǒng);同時,除了美術史專業(yè)博士生外,還考古專業(yè)、歷史專業(yè)等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生的參與,豐富了研究的思路,增加了研究的角度。 丁寧等編著的《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內(nèi)容包括圖像和身份:四川東漢崖墓的案例研究、唐代關中十二生肖像研究、宋墓啟門圖初步探討、馬遠“三教圖”的上下文等。
書籍目錄
一 中國美術史 圖像和身份:四川東漢崖墓的案例研究 陳軒(英國牛津大學) 唐代關中十二生肖像研究 焦琳(中央美術學院) 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瑞像圖中的于闐因素——以231窟、237窟為中心院) 陳粟裕(中央美術學院) 宋墓啟門圖初步探討 丁雨(北京大學) 馬遠“三教圖”的上下文 褚國娟(北京大學) ‘孔子行教像”的圖像來源與樣式 孔德平(中國藝術研究院) 從隱逸神仙到全真祖師:呂洞賓圖像的變化 劉科(中央美術學院) 《瀛山圖》考辨 張榮國(華東師范大學)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qū)《桃源圖》題材繪畫解讀 趙琰哲(中央美術學院) 透過水陸儀軌看明代水陸畫的“三教合流”現(xiàn)象 熊雯(西安美術學院) 以杜為喻——王時敏《杜陵詩意圖冊》的一種解讀 陳冠男(香港中文大學) 德藏《西廂記》卷首圖考:鶯鶯像及其所佩玉環(huán) 陳研(中國美術學院) 傘事三題——兼論傘蓋之別 展夢夏(清華大學) 明清玉圭研究 張丹丹(香港中文大學) 明清兩卷《西湖十景》版畫的比較 段曉林(華盛頓大學) 石濤=后印象派?——現(xiàn)代主義影響下二十世紀初中國繪畫的演進 朱巖飛(俄亥俄州立大學) 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戶縣農(nóng)民畫的圖像建構 王圣華(中國藝術研究院) 二 世界美術史 美國自然體驗和十九世紀風景畫 孟憲平(北京大學) 四季更迭,晨昏交替——論四季圖像與朝暮景致在十九世紀德國繪畫中呈現(xiàn)方式的轉變與意義 顧素琿(臺灣師范大學) 從世俗到神圣:狩野山雪《長恨歌》繪卷中楊貴妃形象研究 蘇文惠(芝加哥大學) Vajra smkhala女神——波鴻“Situation Kunst for Max Imdahl”亞洲藝術陳列室收藏中一件個人化儀禮對象的身份確認 安德烈·比爾維什(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柏林洪堡大學)跨學科的人文科學需要特殊的思考:如何為跨文化研究搭建適合的框架? 荷蓮(海德堡大學) 保羅·西涅克與新印象主義 禾苗(北京大學) 三 美術史理論 作為影子的圖像——貝爾廷《圖像人類學》中的一個主題 鄒建林(北京大學) 米歇爾《視覺轉向》之后的藝術史 拉茲羅·迦托尼(匈牙利羅蘭大學) 社會藝術史形成中的早期研究范式 劉向娟(上海大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雖然唐代韓愈撰《原道》以儒排佛,北宋李翱撰《復性書》糅合儒、佛。但是,在這些時期,儒釋道三教是并重的,在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上并沒有固定為哪一教派,在社會政治領域依然遵循著一個古老的慣例,三教共同瓜分著社會和心靈的空間,“儒教治國,佛道治心”。儒教的排佛并不能讓它立體地獨占所有的空間。 而到了南宋時期,理學家們經(jīng)過借鑒改造,創(chuàng)造出了一門新的儒家學說,這門學說不僅可以延續(xù)“儒教治國”的慣例,還可以把原來“佛道治心”的任務爭取過來,從而形成從政治制度到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統(tǒng)一的控制。 在宋代,曾有儒士言辭激烈地主張取消佛道,只不過在帝王的維護下才“存而不論”。儒家控制的朝堂雖沒有實行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如前代那樣取消佛道,但佛道的生存空間已變得十分狹隘,失去了賣于帝王家的政治前途,被迫轉入偏遠的鄉(xiāng)間,甚或跑去對立的政權。重慶大足接續(xù)以往京師而得以成為石刻造像的重鎮(zhèn),與此思想改造運動不無關系。 (二)民族文明沖突 一向謙虛退讓,和而不同的儒教,為何在三教融合的潮流中變得如此極端自我?從南宋復雜的民族關系、政權并立的形勢,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北方地區(qū),萬松行秀(1166~1246)提倡“冶五宗為一爐”,“儒釋兼?zhèn)洹?,“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其弟子耶律楚材?190~1244)則踐行此訣,“正心,修身,富家,治國……不比《大學》差?!倍罴兏Γ?185~1231)、趙秉文(1159~1232)兩位金朝最有成就的儒士也在萬松行秀的影響下由儒入佛,“援儒入釋,推釋附儒”,“卷波瀾于圣學之域,撤藩籬于大方之家”,在少林寺與住持東林志?。?215~1222任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1203~1275)等高僧發(fā)展出“孔門禪”。 李純甫《重修面壁庵記》對儒釋道三家進行了比較和排序,“學至于佛,則無可學者”,“西方有中國之書,中國無西方之書也?!彼J為儒教因援引佛教而“不墜于寂滅,不死于虛無,不縛于形器,相為表里,如符券然?!薄暗拦谌迓模杂写蠼饷撻T;翰墨文章,亦為游戲三昧。此,師(達摩)之力也!”“竊吾糟粕,貸吾秕糠;粉澤孔孟,刻畫老莊?!焙苊黠@,李純甫認為佛學是最高深的學問,而中國之學都借力于佛學而彰顯。李純甫的行文中屢稱“吾佛”,這明確表明了他對自我身份的認定:佛教弟子。 金元之際的元好問(1190~1257)在挽李純甫的詩②中也說道“諸儒久已同‘堅白,(指道家),博士真堪補《太玄》。孫況(荀子)小疵良未害,莊周陰助恐當然?!?/pre>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出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