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陜西師大 作者:瓊那·諾布旺典 頁數(shù):255 譯者:鳩摩羅什法師
Tag標簽:無
前言
輕松讀懂《金剛經(jīng)》 2500年前,在印度恒河邊的舍衛(wèi)國,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須菩提有一場精彩的對話,談論的主題是“如何修證成佛”。后來,這場著名法會的前后始末被翔實記錄下來,便是這本《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最早在印度流傳甚廣,后傳入中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鳩摩羅什法師在長安草堂寺,第一次用意譯的方式,把《金剛經(jīng)》翻譯成非常適合中國人閱讀的文本,初名《舍衛(wèi)國》。其后,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以中國的注經(jīng)習慣,撰寫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注》,是為第一本中國式的《金剛經(jīng)》注疏。到唐代禪宗六祖惠能時期,《金剛經(jīng)》也隨著《壇經(jīng)》的普及成為了大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如今,歷經(jīng)了1600多年的歲月,這部佛經(jīng)不僅深深印入了中國人的靈魂,更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極具影響力。 《金剛經(jīng)》文字簡練,只有三十二品五千余字,義理卻極為豐富,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被奉為“經(jīng)中之王”,是天下修佛之人必
內(nèi)容概要
《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文字極為簡練,義理最為豐富的一部典籍,是般若經(jīng)的精華,但由于該經(jīng)譯本年代久遠,歷代解經(jīng)注文的高僧、學者各執(zhí)一端,造成的文字障礙、理解分歧,讓一般人很難透徹地把握它的意旨和玄妙。它始終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以至讓很多渴求悟道的平常人望而卻步?! ”緯槍ψx者的學習需求,精選出1O0組名句,通過5個小欄目和300幅精美的手繪插圖、圖表,來呈現(xiàn)一個豐富的《金剛經(jīng)》讀解版,讓您更容易讀懂并運用這部偉大的智慧經(jīng)典。它包括:名句由來,精確標明名句在原文中的出處;名句解讀,多個角度深入疏通文意;佛典故事,妙趣橫生,小故事可悟得大智慧;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將智慧運用于生活;最后一個欄目是知識鏈接,以擴展知識面?! ∠M覀児餐呐Γ梢詾槟鷵荛_心靈迷障,領悟到《金剛經(jīng)》的智慧與玄妙。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瓊那·諾布旺典 譯者:鳩摩羅什法師
書籍目錄
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剛經(jīng)》經(jīng)卷編者序:輕松讀懂《金剛經(jīng)》本書閱讀導航《大乘金剛經(jīng)般若波羅蜜經(jīng)》原經(jīng)文第一章 法會因由—叩響《金剛經(jīng)》之門 第1句 如是我聞—證信的意義 第2句 佛在舍衛(wèi)國樹給孤獨園—說法地點 第3句 與大比丘眾—聽法眾 第4句 世尊食時—吃飯穿衣皆教誡 第5句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乞食制度 第6句 次 第乞已—眾生皆平等 第7句 敷座而坐—一念入定般若生第二章 擺脫煩惱—正知正見正信 第8句 長老須菩提—請法者 第9句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之心 第10句 應如是住—悟道的方法 第11句 如是降伏其心—解決修心的大問題 第12句 若有色、若無色—離四相普度眾生 第13句 無余涅—小乘的解脫境界 第14句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不應執(zhí)念 第15句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放下執(zhí)著 第16句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無邊福德 第17句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布施的功德 第18句 不以身相見如來—身相不是法身如來 第19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執(zhí)著于相第三章 正信希有—通往般若的門檻 第20句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真信源于正確知見 第21句 莫作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22句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佛運消長的史觀 第23句 一念生凈信者—生“實信”的基礎 第24句 無量福德—供養(yǎng)千萬佛的善根 第25句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有”和“無”的問題 第26句 若心取相—萬物本空的智慧 第27句 法尚應舍—不要迷信佛法 第28句 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無為與因果 第29句 無為法—不要執(zhí)著于法 第30句 三千大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財施與法施的較量 第31句 皆從此經(jīng)出—一切諸佛皆從此經(jīng)出第四章 發(fā)心悟道—理解才能真信仰 第32句 我得阿羅漢道—小乘四圣果 第33句 無諍三昧—須菩提的果位 第34句 第一離欲阿羅漢—比諸比丘的成就都高 第35句 燃燈佛授記—佛的功名錄 第36句 莊嚴凈土—心凈才是真清凈 第37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凈心是修行的關鍵 第38句 身如須彌山王—修果不住果 第39句 恒河之沙—佛陀說法與恒河 第40句 此福德勝前福德—福德的再次考量 第41句 乃至四句偈—持經(jīng)就是求佛 第42句 當何名此經(jīng)—經(jīng)名中的緣由 第43句 如來無所說—萬法本空 第44句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因緣智慧 第45句 深解義趣,涕淚悲泣—須菩提的眼淚 第46句 信心清凈—信心與功德 第47句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遠離一切虛妄 第48句 第一希有之人—惠能悟道 第49句 第一波羅蜜—無漏的成佛之因 第50句 忍辱波羅蜜—忍一切難忍之辱 第51句 菩薩應離一切相—菩薩的三大準則 第52句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住一切相 第53句 此法無實無虛—真理不實不虛 第54句 信心不逆—生起不退的信心 第55句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無邊智慧 第56句 若樂小法者—大乘、小乘、凡夫的比較 第57句 此處則為是塔—佛言如燈塔 第58句 悉皆供養(yǎng)成事—福報的因緣 第59句 清凈罪業(yè)—佛法復興的希望第五章 通達無我—修行的真諦 第60句 云何降伏其心—菩提的清凈心 第61句 無法勝過有法—達到無我通達的境界 第62句 最難舍離的我—“我執(zhí)”是妄心的根源 第63句 無有法得—見招拆招、隨機應變 第64句 佛祖無所得—授記不過是一種形式 第65句 諸法如義—肉體不過是一具皮囊 第66句 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性如光 第67句 菩薩亦如是—大而化之的菩薩 第68句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遠離一切相 第69句 如來有佛眼—佛的“五眼神通” 第70句 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執(zhí)著是心在執(zhí)著 第71句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心”的相對論 第72句 現(xiàn)在心不可得—心的時空 第73句 福報的因緣—無得才是得 第74句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有實和無故 第75句 具足色身—佛的肉身相 第76句 是名具足色身—如來從何而來 第77句 具足諸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第78句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不要產(chǎn)生法執(zhí) 第79句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不說而說的法 第80句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因緣所生的眾生 第81句 無有少法可得— 一切都是佛法 第82句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修法和修行的關系 第83句 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登岸就是棄船 第84句 如是等七寶聚—功德不可思議 第85句 于前福德不能及—修行與功德第六章 證悟圓滿—實踐出真知 第86句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不度眾生 第87句 有我者,則非有我—眾生即是佛 第88句 三十二相觀如來—觀佛見性 第89句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以身相見如來 第90句 不說斷滅相—佛法不斷滅 第91句 得成于忍—獲得無生法忍 第92句 不受福德—不貪著福德 第93句 若來、若去、若坐、若臥—何謂“如來” 第94句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沒有來也沒有去 第95句 碎為微塵—微塵中見大千 第96句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從微塵到大千 第97句 是人解我說義不—離相之相 第98句 不生法相—這樣修法 第99句 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都無所得 第100句 信受奉行—金剛法會圓滿
章節(jié)摘錄
第1句 如是我聞——證信的意義 名句解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名句解讀 在經(jīng)書中,開頭的一句多是“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后而還有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共有六種,這也叫通序。通序是通十所有佛經(jīng),但凡經(jīng)典都有這個通序。像交響樂的序曲一樣,《金剛經(jīng)》在正式說法展開前,也有一段“前奏”,這種形式在佛經(jīng)的著述里也稱之為序。與大多數(shù)佛經(jīng)不同,《金剛經(jīng)》的序幕從一段普通的日常生活拉開了。佛經(jīng)在“如是我聞”之后,首先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當時狀況,以取得受眾的信任。接下去才有弟子提問,老師解答。也有不問自說的,但據(jù)說只有凈土經(jīng)典如此。如是:指佛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容就是這樣。我聞:阿難自稱聞之于佛,后為佛經(jīng)的開卷語?! 》鸬涔适隆∪缡俏衣劦挠蓙矸鹪诎耸畾q時,帶著阿難在遮婆羅塔聚眾說法?!按蠹液茫覐牡玫酪詠?,愛護弟子度化眾生,和諸位分享快樂,也不會抱怨教化的苦累,對所有的弟子都平等相待。過三個月,我就要依法涅檗,獲得無上安穩(wěn)。但我會永久地眷顧你們,還有未來一切信仰我的眾生?!北娚犃撕苷痼@,眼里含著淚水,忽然覺得心靈的支柱要倒了一樣。佛安慰說:“都別難過了,生死本是自然規(guī)律,沒有誰可以逃脫。如果你們不聽從我的教化,就算我活千萬年也沒用啊,反過來說,即便我的肉身不在了,也能永久活在你們的心里。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并順從佛法,不懈怠地修學圣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啊!”不久,佛陀就去了迦羅城。一天佛對阿難說:“你去娑羅雙樹間給我敷座設床,頭在北面朝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向北方弘傳,未來也會傳播到西方。今晚我就要涅檗了?!北娚篮蠖急床灰?,但事已至此,遂共同商量就“如何使未來的正法常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這時阿難站出來,代表眾比丘向佛陀請教了四個問題,其中一個便是:“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心。佛陀涅檗以后,只有經(jīng)典的結集,如何才能使人起信呢?”佛回答說:“應當在所有經(jīng)的開頭加上‘如是我聞’這句話?!边@就是“如是我聞”的由來?! 』顚W活用佛對生死泰然自若,“生死”本是自然規(guī)律,既然不能夠悖逆,那就順其自然,佛的涅檠只是肉身的消亡,佛的道法義理還影響并教化著世世代代所有信仰佛教的眾生。他的精神恒存?! ≈R鏈接 證信的意義 所有佛經(jīng),為了表明自己確實是真佛法,都會在經(jīng)首注明這是佛親口所說,在何時、何地所說,有什么人見證,以取得受眾的信任。這樣的情境描述,后世稱之為“證信”?!?每部佛經(jīng)一開頭都有證信,而且內(nèi)容大同小異,不過一旦把它跟正文聯(lián)系起來,短短的幾行字就有了強烈的指代意義?!督饎偨?jīng)》可以說是佛經(jīng)里面最精深奧妙的一部,很多思想理論都超越了佛祖早期的說法。聯(lián)系全文,原本簡略空洞的證信,因為《金剛經(jīng)》的深奧,恰恰成了說法緣起的關鍵?! 〉?句 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地點 名句由來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 名句解讀 釋迦牟尼佛從三十一歲到八十歲期間的幾十年大部分都在舍衛(wèi)國教化眾生。舍衛(wèi)國地處中印度,經(jīng)濟文化都很發(fā)達,據(jù)說舍衛(wèi)國有一長者,喜歡布施財物給貧窮孤獨的人,因此被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一時:佛經(jīng)里幾乎都沒有準確的時間,鳩摩羅什、玄奘等大法師們一概翻譯為“一時”,很多位研究、注解《金剛經(jīng)》的大師也只說印度人沒有時間概念,而不去考證一個究竟。但就是這個“一時”,最切合經(jīng)題。在佛教的時間觀念里,所謂“剎那見終古”,一瞬間在特定的時候會放大成百萬年,而一回頭百萬年已經(jīng)和瞬間一樣灰飛煙滅了。《金剛經(jīng)》的正文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表示時間是向前的、流逝的。所以,“一時”的概念是希望眾生不要執(zhí)著具體的時日,直接點中了《金剛經(jīng)》“不住”的主題?! 》鸬涔适?祗樹給孤獨園的傳說舍衛(wèi)國在中印度,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財富很多。舍衛(wèi)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jīng)》上所說的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門弟子。那里住著一位名叫“給孤獨長者”的老人,他德高望重,是舍衛(wèi)國有名的大財主,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邂逅了佛陀,并且對佛產(chǎn)生信仰。他說:“佛陀,我給您蓋一個寺院,您可以到波斯匿城去說法嗎?”佛說:“如果我們有因緣,等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城,找了許久,只有祗陀太子的園林最稱心,于是他找來太子商量,太子開玩笑地說:“如果你拿出的黃金能將園子鋪滿,我就賣給你?!睕]想到,他真的用黃金一片片地鋪園,鋪到一半的時候,太子也被感化了,要求和他共建精舍獻給佛。因為是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共同建造,所以園林被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佛陀從三十一歲弘法到八十歲涅檗,一直留居在舍衛(wèi)國?! 』顚W活用“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背晒Σ粫霈F(xiàn)在空想階段,趁著年輕多做些事情,到了晚年回顧你的人生時,不會覺得回憶的畫面太蒼白。涓滴之水終可損石,向著心中的終極目標邁步,成功不再遙遠。 知識鏈接 竹林精舍 悉達多太子修道成為佛陀,親領千名弟子到摩竭陀國實施教化。因為摩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和佛陀有言在前,太子證悟之后就來救度他,所以非常高興,帶領群臣和眷屬,恭迎到首都王舍城城外。頻婆娑羅王和一切聽眾聽從佛法的感召,頓開愚癡,內(nèi)心清涼。從此,摩竭陀全國奉行佛教,許多人皈依佛陀。為了報答佛陀的教化,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內(nèi)建了一座花園式的別墅,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說法。這就形成了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祗園精舍 祗園精舍,即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以下簡稱“園”)。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光在此就講了二十五年。這是佛說法的第二座專門場所,比早期的竹林精舍更具有寺廟的功能。在這里佛法不僅戰(zhàn)勝了婆羅門教的挑釁,而且使得包括國王在內(nèi)的很多信眾皈依。照此再去推算時間,佛和眾比丘從竹林精舍遷移到祗園精舍,并且從容出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化緣,至少是在佛悟道說法二十年之后。在祗園的二十多年里,佛法逐漸走向成熟?! 〉?句 與大比丘眾——聽法眾 名句由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名句解讀 《大智度論》卷三列舉了比丘的五種意譯:乞士、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怖魔。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和尚,一般譯為“乞士”。乞士,意思是討飯的,但這里的討飯不僅僅局限于果腹,所謂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眾生,成為成佛比丘。比丘,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悟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證得佛果的意思。合起來講就是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為佛的常侍弟子,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都是比丘?! 》鸬涔适隆∠⑺嫉膽曰趶那?,有個叫息思的王子出家修行,因為是凈飯王妹妹的兒子,從小在宮里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所以出家后,仍未脫王公子弟的驕慢。在比丘的大家庭中,都很尊敬這群王子,其他的王子也持以平易近人的心態(tài),融和在這個團體里,唯獨息思優(yōu)越驕慢,盛氣凌人且易動怒。時間長了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他便成了孤落落的一個人了。對此,佛陀盡看在眼里。一天,佛問一個年輕的比丘:“大家相處得融洽嗎?”比丘說:“還好?!狈鹩謫枺骸坝姓l不能合群嗎?”比丘說:“是的,息思比丘我慢心強,不能融入集體,所以他很孤單也很不快樂。”于是,佛陀就把息思叫來,親自問他:“息思,你在集體中是不是很不快樂?你轉(zhuǎn)身看看大家?!毕⑺悸剞D(zhuǎn)身,看著大家和睦融洽相處的場景,非常慚愧,意識到由于自己過于清高,失去了很多的同伴和快樂。他誠懇地向佛陀認錯,并決心悔過。佛陀語重心長地說:“要保持體念無常的心態(tài),既然出家在佛門,那么就要牢記眾生都是平等的,王公貴族的冠冕不過是個虛名而已,應該以身作則、謙讓有禮,才不枉你身為王子愿意出家的那份難得,要努力戒掉無名習氣,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息思聽了這番話,決意痛改前非,發(fā)誓一定好好學習,用智慧和慈悲待人?! 』顚W活用學佛,就是要先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其實,集體修行學到的東西,足夠解決一生的煩惱。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只有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R鏈接 集體修行 眾比丘集體修行的和而不爭,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一、諧調(diào)的行為作息,即坐、臥、住、行都要一樣的規(guī)矩,大家一齊起床,一起做早課,一起吃飯,一起休息??傊眢w的行動要保持一致,不發(fā)生沖突?!?二、協(xié)和的談吐用語,即出家人說話要講佛法道理,有分歧的可以互相討論,但不能爭執(zhí)發(fā)生口角。三、親睦的交往心態(tài),相互交往要平和友善,不能相互嫉妒、懷恨。四、平等的戒律修持,即戒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一致的佛法見解,依照佛經(jīng)來研究佛理,樹立相互一致的佛法知見,對人解釋說法也不能相互違背。六、均等的利益供養(yǎng),佛規(guī)定出家弟子不能靠生產(chǎn)經(jīng)營來謀生,要吃飯就向在家弟子化緣。出家弟子得了利益供養(yǎng),大家要平均分配。這種集體生活也是佛的教育手段。一方面,解決群居生活的不便,擺脫人際關系的煩惱,對每個比丘來說,都是更為直接的修行。另一方面,從佛那里得來的無上之法,在日常的集體生活中也會得到具體的運用?! 〉?句 世尊食時——吃飯穿衣皆教誡 名句由來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浣庾x 爾時,天亮以后,日中以前,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世尊,是一切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不單指人世間,還有佛學里的世間:三世間(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和四世間(圣賢世間,就是得道的圣賢所成就的一個范圍)兩種說法。佛的戒律是每天只吃中午一餐。穿起僧伽黎。出家人衣服種類頗多,有短褂、中褂、大褂、海青及許多顏色的袈裟。端起飯缽,“缽”梵語叫缽多羅,源于印度,指出家人的飯碗,底平、口小、腹大。漢譯為“應量器”?! 》鸬涔适隆¢L者婢為主送食在舍衛(wèi)國,有一個長者的兒子和伙伴去園子里玩耍。走前跟家里人說,記得給他送飯。那人的兒子走了之后,家人就派婢女給他送飯。婢女走到門口,遇到佛陀化緣,就把飯布施給佛。返同家中,又取了飯去送。走在半路上,又碰到了舍利弗、目犍連等,于是再次布施給了他們,直到第三次,才取食給長者的兒子。小孩回家抱怨母親說:“今天怎么這么晚才給我送飯?!彼赣H說:“今天送了三次給你啊,怎么會晚呢?”兒子問他:“三次?”兒子的反問,讓女主人心生疑惑,于是,把婢女叫來對質(zhì),婢女只好如實交代,大家聽了她的敘述,破口大罵她,并拿棍子把她打死了。她死后升了天,看著陌生的地方,她問天人道:“我今生在哪里?”“天上?!彼謫枺骸皬哪睦锩K來這里?”“從人道中升到這里?!碧烊苏f。最后問:“我是做了什么業(yè)緣竟然能升天?”天人告訴她:“因為施食?!甭犃颂烊说脑?,她內(nèi)心很激動,就來到佛住的地方拜謝。佛為她說法得須陀洹果。一個比丘問佛:“這個天女是什么因緣來到天國?”佛說:“她本來是人間一個長者家的婢女,給長者的兒子送飯的時候,碰到佛如來就把飯布施給他。那家人知道后,就辱罵她,并且用棍子把她打死了。這就是她死后升天的業(yè)緣。后來,到我這里來聽佛法悟證道?!薄』顚W活用事不做絕,話不說絕,做事盡量要圓滿,時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善心善念,才能獲得福報?! ≈R鏈接 吃飯穿衣皆修行 佛陀的示范是讓大家能夠找到一個下手效仿的地方,所以一開始就是穿衣、吃飯這兩樣最平凡的日常事務。但越是平凡往往越容易讓人放松警惕,吃飯、穿衣其實是最污染人心的事情了。飯菜對口味,就容易引發(fā)食欲,多吃一些;反過來,飯菜沒有滋味,難以下咽,心里就會很不痛快,甚至怨恨做飯的人。穿衣服也一樣,體面、氣派的衣服,會讓穿它的人不由自主生出虛榮心來,反之就會自慚形穢,像濟公那樣破鞋爛帽還優(yōu)哉游哉的實屬難得。佛就從這些地方入手,教眾人吃飯、穿衣要心無掛礙。最隆重的禮服,是雜色碎布條縫起來的“福田衣”;飯食要次第乞討,根本不想什么滋味,能糊口就行。佛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絲不茍,但卻沒有去考慮衣服是否光鮮,食物是否可口,這樣自然就消除了虛妄之心。所以,對出家人來說,吃飯穿衣也是修行大事。 第5句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乞食制度 名句由來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名句解讀 爾時,當接近中午的時候,吃飯的時間到了,穿好衣服,端起飯缽,“入舍衛(wèi)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即化緣?;?,規(guī)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按照所遇到的順序,挨家挨戶地去化,不分貧富貴賤,直到把自己的飯缽裝滿,就蓋上蓋子不再繼續(xù)了。這里頭也有戒律。一是化緣要隨緣。按照所遇順序,次第乞食。二是托缽不貪多。各人的缽都是根據(jù)自己的飯量選擇的,一般情況,每天最多走七戶人家。每天化緣就等于每天持戒。 佛典故事 貧女乞食相傳,在北魏時期,大孚靈鷲寺在每年三月的廟會上,都會設“無遮齋”,講求眾生平等,只要是趕會的人都能飽餐一頓。一天,有一衣衫襤褸的孕婦抱著嬰兒,領著一個小孩,還牽著一條狗,跟隨大家走進寺院。她見眾香客施舍金錢,情急之下,剪下幾縷頭發(fā)作為施舍之物奉送。當時還沒到吃飯的時間,可憐的女人對知僧客說:“我家里有急事務必趕回去,提前發(fā)給我吃的吧。”按照齋會規(guī)定每人一份,知僧客覺得嬰兒還不會吃,就分她兩份。貧婦說:“三個人怎么只分給我兩份?”知僧客沒說話又分給她一份。可貧婦又說:“狗還沒有呢!”知僧客猶豫了一下勉強再給她一份。這時貧婦爭辯道:“我肚里的孩子也應該有一份的?!鄙私K于忍無可忍,大聲呵斥她:“你肚子里的孩子還沒出生呢,為什么要吃的?你真是貪得無厭又得寸進尺?!甭犕旰浅鈰D人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闭f完就騰空幻化成文殊菩薩,嬰兒和小孩變成善才童子和于聞王,犬也變成了綠毛獅子。寺院內(nèi)上千齋客,都趕緊朝菩薩禮拜。后來,寺院僧眾將貧婦留下的頭發(fā)當做黑舍利,建塔埋葬,名為文殊發(fā)塔。 活學活用乞食不是乞討,“無遮齋”,講求眾生平等,菩薩的考驗暴露了僧人的分別執(zhí)念,比丘們在乞食中能領悟出平等、自律,這也是一門修行課程。
編輯推薦
《圖解100句讀懂金剛經(jīng):輕松通曉最深奧的佛法智慧》更豐富、更有趣的《金剛經(jīng)》時尚讀解版。 《金剛經(jīng)》被譽為“經(jīng)中之王”,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是徹底解脫煩惱的大智慧。 100句關鍵語句,300余幅手繪插圖、圖表,既可讓您體驗到輕松暢快的閱讀快感,又能真正領悟《金剛經(jīng)》的精髓。 精心設計5個小欄目,從不同視角層層深入幫您理解經(jīng)文奧義。為了滿足初識《金剛經(jīng)》讀者的學習需求,《圖解100句讀懂金剛經(jīng)》為您精心設計5個小欄目,從不同視角幫您層層深入理解經(jīng)文奧義,并結合通俗的解經(jīng)文字,有趣的佛理故事、精美的手繪插圖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豐富的《金剛經(jīng)》讀解版。另外,我們針對愛好佛教故事,想要了解《金剛經(jīng)》要義;拓展知識面或者借以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的朋友,打造了一部經(jīng)典五步曲:觀、想、受、行、識,讓您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 名句由來,欣賞原汁原味的佛經(jīng)片斷;名句解讀,深入講解經(jīng)義,以疏通文義,佛典故事,借助讀者喜聞樂見的故事,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活學活用,以精辟的總結性話語,來點撥大家,以啟明智慧,知識鏈接,更多文史知識,擴展您的知識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