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宮竹正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引子
上篇 在破碎前夕盛放
將被宴樂改寫的世界
庶民的浮世狂歡
中篇 曾是草根的藝術(shù)
朝向華美的追逐
會“表達”的版刻技術(shù)
下篇 震驚西方畫壇的大師
大首繪美女畫師—喜多川歌
畫狂人—葛飾北齋
風雪月的歌詠者—歌川廣重

作者簡介

華美而令人心折的浮世繪是西方人在廢紙堆中掘出的寶藏,那些古老優(yōu)雅的流暢線條和抽象迷蒙的二維空間,觸發(fā)了印象派大師記錄視覺瞬間的沖動,人們難以想像如此醉人的藝術(shù),在日本僅僅意味著市井和歡場文化的草根,也無從知曉浮世繪竟能漸漸蠶食幕府的勢力,推動一場驚天動地的社會變革。
本書緊扣日本德川幕府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和日本民族特有的性格與文化,深入并全方位地闡釋浮世繪這一傳奇生動的東方藝術(shù),同時結(jié)合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大師名作及故事性的敘述手法,使您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輕松、直觀地把握浮世繪藝術(shù)魅力的精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浮世繪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本書是有錯別字的,事實上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書總是質(zhì)量不夠高。
      一直有興趣浮世繪,因為平面也可以這么美而傳達出非常具有特色和視覺沖擊力的藝術(shù)表現(xiàn)。
      
      倒是可以當圖畫書看一下,就是看看好看這樣子。
      
      反正就是各種歌川,但是,最喜歡的卻是本書最后的一位浮世繪作者,詭異另類又病態(tài),將人的氣質(zhì)扭曲之后反而顯示出妖異之美,可惜偏偏忘了名字,囧。
      
      誰要是看到這段字還記得最后那位畫家是誰,幫我回復一下哈,非常感謝~
  •     承平世界 繁花綻放
        
        
        說起浮世繪,當然與日本的江戶時代緊密聯(lián)系著。十七世紀初,德川家康結(jié)束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從此開啟長達二百多年的日本承平時代。為將江戶這座原本荒蕪、破落的小漁村建設成為繁華的大都市,他從全國征調(diào)大量人力物力;為削減各地諸侯的勢力,他下令諸侯每年均須在江戶呆段時間,當他們返回封地,要將家人留在江戶作為人質(zhì),以防其叛變。諸侯們不得不在江戶大興土木。由于日常無所事事,只能花錢寄情于風花雪月的排場以消磨時間,這無形中提供了大量商機,吸引著平民、商人和工匠大量涌入江戶城來尋找生計。
        
        幕府森嚴的等級制度,不但使新興但無權(quán)的商人階級只能將錢財消耗于各種游樂活動中,就連屬特權(quán)階級、靠俸祿生活武士們,于太平盛世也無以顯其技,一些有才能者只好轉(zhuǎn)行為公卿貴族家通曉各種風雅藝術(shù)的專家,諸如能樂、茶道、畫師等。江戶漸漸繁華,色情事業(yè)勃興,其中心吉原不但是貴族和富豪社交游樂之地,慢慢也向平民開放,打扮入時、談吐高雅的藝伎成了大眾的理想情人,高級者一如今日當紅影視明星,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精明的出版商趁機請知名畫師描繪其畫像,稱為“美人繪”,制成版畫上市售賣,往往很快銷售一空。同樣在吉原盛行的還有歌舞伎,知名的歌舞伎劇團的表演常常滿座,人頭涌涌。在劇團演出之前,劇院老板常常聘請畫師描繪演員的形象或舞臺上的劇照,類似于后世的海報和宣傳單張,稱為“役者繪”,這是浮世繪的另一大支流。
        
        以“美人繪”“役者繪”為起點發(fā)展起來的浮世繪,記載的正是繁盛時期的江戶日本的種種浮華悅樂,既包括情欲的快樂,也漸漸擴及民間的各種娛樂,包括泡湯、茶道、賞櫻、觀賞花火、祭典、旅行(后來蔚為浮世繪大宗“風景繪”)等等。
        
         浮世繪與德川幕府承平的世俗生活相聯(lián)系,也隨著它的消逝而消失。浮世繪的世界,就是這個時期日本的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世相世態(tài)的生動展現(xiàn)。從菱川師宣的單色版畫,到紅色為主的丹繪,到鈴木春信的錦繪,到后來多達十幾種顏色的浮世繪,總之江戶越繁華,浮世繪的色彩越豐富、色相越精美,待到它在本土消失,卻又不經(jīng)意間漂洋過海,成為激發(fā)歐洲印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產(chǎn)生的靈感泉源。
        
        
        
        庶民的藝術(shù):情淚種情花
        
        
        江戶時代流流長二百多年,浮世繪大師輩出,然而在彼時,他們只是畫商和世人眼中普普通通的畫師,為他生財?shù)墓ぞ?,從來難登藝術(shù)大雅之堂。
        
        浮世繪是徹徹底底的庶民藝術(shù)。首先,正如日本電影《寫樂的感官世界》和《北齋漫畫》所揭示的浮世繪大師東洲齋寫樂和葛飾北齋的生平一樣,眾多的浮世繪巨匠大多出身低微,他們的生活往往與藝伎、畫商、歌舞伎院、大雜院平民百姓等等聯(lián)系在一起,一生過得卑微而坎柯,他們本身就是江戶平民;其次,他們的浮世繪世界,鏡子一般忠實地反映著其所生活的世界,吉原的藝伎、各種工匠町人的生活、四時節(jié)節(jié)慶祭典等種種情色和民間悅樂,都是他們熟稔至極的生活。最后,正因為大家(包括他們自己)都不當他們是藝術(shù)家,他們頭腦中不存陳腐的正統(tǒng)的藝術(shù)觀念,浮世繪因此發(fā)展出種種放肆怪誕的技法(此中尤以東洲齋寫樂和葛飾北齋為最),和無所諱飾的對現(xiàn)實的生活化描繪,無論是赤裸裸的男女性愛,還是藝伎的冶艷風情,鄉(xiāng)野村夫的粗獷率真,以及各種風俗節(jié)慶的熱鬧,無不坦蕩、鮮活,至今日看來仍栩栩如生。浮世繪的世界是肉欲、感官的而又是強健的、廣大的、生命力旺盛的民間世界。
        
        浮世繪的色彩無論怎樣濃烈,形式如何優(yōu)美,畫中的世界怎樣香艷,其中始終存在著一抹暗影,一種無論怎樣狂歡也掩飾不了的哀愁,這是日本文藝的基調(diào)。周作人曾經(jīng)再三引用永井荷風《江戶藝術(shù)論》中談浮世繪的話,其中正點出浮世繪這種“充滿眼淚的江戶平民藝術(shù)”的“優(yōu)美形式包藏的深切的悲苦”:“苦海十年為親賣身的游女的繪姿使我泣,憑倚竹窗茫然看著流水的藝妓的姿態(tài)使我喜,賣宵夜面的紙燈寂寞地停留著的河邊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鵑,陣雨中散落的秋天樹葉,落花飄風的鐘聲,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無常,無告,無望的,使人無端嗟嘆此世只是一夢的,這樣的一切東西,于我都是可親,于我都是可懷?!?
        
        這或許正是浮世繪的最大價值。套用香港作家邁克的說法,浮世繪如果是江戶的繁盛之花,那么江戶庶民的眼淚就是這朵花存在的水土。惟有這樣的情淚才能培植出這樣的情花。
        
        
        
        醉花陰 兩三人
        
        
        白花花、錦重重的浮世繪園地里,名家名匠云集,然而始終能夠長時間醉花陰、集大成者,只有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三位,這三位大師,各從一方標舉浮世繪特質(zhì),成為浮世繪藝術(shù)的不朽化身。
        
        赤瀨川原平說鈴木春信的戀情浮世繪仿若“空氣中蕩漾著一種溫柔動物味道”,而喜多川歌麿畫作中的“女色魅力,是一種像微粒流體的物質(zhì)”,有著一種悸動的美感,寧靜而細微。在電影《寫樂的感官世界》中,我們看到歌麿不停在城內(nèi)尋找美女的身影。他喜歡她們的美麗優(yōu)雅,不遺余力地描摹她們的美態(tài),如《青樓十二時》,我們看不到煙花女的淚痕,只看到她們的慵懶、婉約和高雅。他懷著戀慕之心描繪,使之有種無比的真實,這種真實具有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沉思》中那個支頤沉思的商人婦,成為一種東方式思考的永恒經(jīng)典:雪白的吹彈得破的肌膚、極盡微妙的臉部情態(tài),隱隱于高雅底下透出的一絲半絲情感的漣漪,惹人遐思。歌麿欣賞女人,他有本事讓她們的美永恒定格,讓其后每個時代的人看后皆仿佛能感受到她們溫熱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
        
        而葛飾北齋一生顛沛流離,創(chuàng)作能力卻一直充盈,人稱“畫狂人”,他對浮世繪傾注的熱情,對技法的不斷突破,走馬燈般變幻的風格,對西方繪技法的學習而又保持日本純粹風味的手筆,令他成為集狂氣與天才于一身的巨匠,正如他自己所言:“六歲時我就喜歡畫種種東西,我畫過很多的畫,但七十歲之前的作都不值得一提,希望我到八十歲能有點進步,九十歲時能明了世事的深意,一百歲時我的作品會很棒,每個線條,每個筆觸都會充滿生氣!”他的《富岳三十六景》等是浮世繪中的天才之作。
        
        與葛飾北齋的狂放不羈不同,歌川廣重更似低吟“楊曉岸曉風殘月”清詞麗句的人,不注重形式的雕琢,更注重畫面的工整明麗,他是個風雪月的自然歌吟者,日本山川之秀麗,四時風物之佳,大千人情世態(tài),在他筆下躍然紙上。他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木曾海道六十九次》、《近江百景》和《江戶名勝百景》,可謂是江戶時代日本版的“清明上河圖”。他以安閑優(yōu)游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日本四季的詩情畫意,沿街的客棧、風雨的倏忽來去、月色下的櫻花,行色匆匆的路人,都被他刻畫得唯美流麗,洋溢著日本和歌所特有的含蓄淡雅情懷。北齋的天才創(chuàng)意容或比他高,然而他對日本風土的關(guān)注,使他更能得日本人歡心。歌川廣重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最完美地表達了“浮世繪”中“浮世”的人間味、世俗味和風流美,成為最典雅、最純粹的日本之美的展示。
        
        而描繪役者繪的杰出天才東洲齋寫樂,描繪武士繪的翹楚歌川國芳,以及創(chuàng)作了大量血腥、異色名作的浮世繪最后一位大師月崗芳年,他們各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或不同流俗的趣味,打破浮世繪傳統(tǒng)的框框和窠臼,以其恣肆的天才,豐富了浮世繪的世界,同樣令人耳目一新而贊嘆不已。
        
        事實上,所有的浮世繪巨匠,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江戶繁華時代的浮世畸零人,他們以其天才和血汗,在坎坷一生中,將一個紛繁燦爛的時代忠實地紀錄了下來,永遠綻放其無盡的魅力。他們與時代一起沉浮,最終卻又永遠定格了時代的風華。
        
        
        
        (《浮世狂歡浮世繪》,宮竹正著,臺灣好讀出版社;《浮世繪的故事》,宮竹正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取這么一個題目完全是因為諧音,不過倒也不能說是毫無關(guān)系,浮世繪可以算作是日本的國藝,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這點不用多說,而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博士,深刻的表現(xiàn)出對人世無常深感厭倦追尋終極的老學者的形象,在與魔鬼的簽下契約后擁有了無所不能的力量,與絕世美女海倫相戀并育有一子,卻最終一切化為浮云,聽著眾人為自己挖掘墳墓時不明就里臉上充滿了幸福的微笑,與浮世繪中表現(xiàn)出的東瀛列島國民以嚴肅的態(tài)度享受人生這倒易垮的堤防的態(tài)度毫無二致,可惜的是,同樣耽于享樂的東方人甚至于自己的國民都沒能將這來自于佛教的藝術(shù)當做一回事,倘不是19世紀初那個閑極無聊的荷蘭商人信手翻揀,浮世繪也許就將同土耳其帝國的細密畫一樣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等待著人們從文學作品中得知曾存在著這樣一門美的藝術(shù)的同事哀嘆其逝去的背影……
      源自于佛教用語的浮世乃是指繁華放任卻又虛無短暫的的塵世,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卻盡皆展現(xiàn)于棉麻紙張上,“關(guān)于本書”中對浮世繪做了很中肯的介紹與評價,只有末尾一句“浮世繪竟能漸漸蠶食幕府的勢力,推動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未免有托大之嫌,民族認同感或者說共同的民族心理正如已故學者塞繆爾 亨廷頓在其扛鼎之作《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足以挑起世代不絕的戰(zhàn)爭,浮世繪為國藝但說能推翻腐朽的幕府,如何不叫人捂嘴竊笑。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在破碎前夕盛放”、“曾是草根的藝術(shù)”、“震驚西方畫壇的大師”捉摸來捉摸去總覺得上和中應該調(diào)換位置,后來掩卷沉思又覺得編者的想法可能是希望讀者以一種倒敘兼插敘的方式來引導者回溯那段靜影沉璧的美好格調(diào),形如老式咖啡館的院墻,古舊的氣息自墻上的老照片中泛出,不自知不自覺人就恍恍惚惚,有種別致的美感。很多人都覺得浮世繪的題材僅限于擺不上臺面的春宮圖,這毫無疑問的是偏狹之見,浮世繪中包攬了時間與空間,由古及今,既有著追想平安朝世代前往盛唐獲得政治認可的安倍仲麿(第22頁,葛飾北齋,大概就是李白寫的《哭晁卿》中的主人公阿倍仲麻呂。譯名多有不同)尤不乏反映人們對于開放的恐懼的肥前稻佐山(第21頁,葵岡北溪),達到了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交融之境,而非難登大雅之堂的低級玩意兒。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向以精品著稱,這套《世界經(jīng)典文化故事》也不例外,唯一一點不大滿意的就是這本書有精裝與平裝之分,平裝作者名為富竹正,精裝則是宮竹正,顯然只是字形訛誤,這是仔細校對就很容易避免的缺陷,還望當當改正,期待陜師大更多的好作品
  •      浮世繪,僅僅因為成為瓷器上的包裝紙,而漂洋過海;當時的江戶人,原以為這就是其宿命,卻無亂如何都不曾想到之后卻在歐洲掀起了一股熱潮,也不曾想到她們的到來,就如一位位風華綽綽的女子,帶領(lǐng)一位位如莫奈,德加甚是畢加索這樣令人心馳神往的少年們墜入愛河。
       “浮世繪”。意指日本江戶時代描寫風景與百姓風俗為主題的彩色版畫。浮世,原是佛教用語,意為繁華放任,卻又虛無短暫的塵世。由于多表現(xiàn)的是歌舞伎,茶社的生活場景,以至處處流露出“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思想。在中國,浮世繪因其香艷著名,在歐洲國家卻以大膽的想象與色彩、光影的變化獨特而頗具魅力,從而成為一種高雅藝術(shù)。與歐洲的文化的差異,致使當時幕府時代的人將大部分的浮世繪畫師的作品僅僅當成描繪聲色場所的草根文化,隨經(jīng)歷的德川幕府時期的200多年的發(fā)展,卻難成為上層文化。在那個隱隱約約接觸到外來文化的時代,當時的低級武士只可依靠微薄的薪金卻依舊不可從事其他商業(yè)活動。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只好怡情于玩弄其他不傷大雅的玩意,致使在后期的幕府時代,畫師中也有出身高貴卻家境貧寒的哥川廣重。因其所處的階級不同,使其繪意義更為深遠。這時的日本在1853年被迫開放口岸,武士階級名存實亡,新興的商人涌現(xiàn),他們越來越富裕,而在政治上依舊沒什么地位。日益崛起的庶民文化一點點的蛻變,在過去被認為的庸俗文化也漸漸的嶄露頭角,正如中國南北朝時期一樣,政治上的萎靡反而激化了文化的發(fā)展。
       浮世繪,也是被西方異種文化大肆宣揚研習之后,日本國才酌漸意識到其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似乎這也是個慣性,當源有國文化被異有國文化所吸收之后,源有國才意識到其珍貴,正如中國文化自古傳入亞洲甚至歐美國家,他們成了中國古文化的堅持者,而我們卻日益將其掩棄。要想文化不出現(xiàn)斷層,我們就得把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的國人,讓這種經(jīng)典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     浮世繪,我非常欣賞
      看到圖書館里有這本書就借來一閱
      更加了解了浮世繪的歷史
      奇怪的是
      剛我和朋友提起浮世繪的時候
      有人居然不知其為何物
      難免不叫一個藝術(shù)工作者所痛心
      
      
  •     兩種浮世繪人物
      
      武士 在無戰(zhàn)爭年代佩刀等于佩飾 唯一用途是劈殺不敬者 所以武士成為貴族財產(chǎn)的管理者 或事能劇、茶道、詩歌與繪畫
      
      高級藝妓 學音樂、禮儀 尤擅清談 與中國古代相仿 而清談一事 佚失久矣 新聞云妓女包中搜出《文化苦旅》不啻呼應?
      今日之妓 去“藝”一字 出離人道墜入獸道 甚至不斷開發(fā)連獸也莫名其妙之道 遙想詩、樂、禮與清談 也只是遙想
      十年一覺揚州夢
      所以我們固有的文化 認為人類文明是衰落的 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可能進一步催化這種衰落 所以浮世 把握當下一刻
      
      補充一點:所謂浮世繪 可以說是日本的一個精神傳統(tǒng) 除了書中所言人郁郁不歡看破世情及時行樂 還可以考量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地理位置決定多地震、臺風、火山 當下即永恒 是此傳統(tǒng)另一成因
      
  •     我上學期選修勒一門課,這本書幫了大忙。我在圖書館里找了一些同類的書看,對比之下這本書內(nèi)容充實印刷精良 ,很適合對浮世繪了解不多而想了解的人。讀書時我迷上了那些畫。特別是歌川廣眾的一副月下街道的浮世繪。
  •     http://blog.163.com/stevenzh1189/
      
      承平世界 繁花綻放
      
      
      說起浮世繪,當然與日本的江戶時代緊密聯(lián)系著。十七世紀初,德川家康結(jié)束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從此開啟長達二百多年的日本承平時代。為將江戶這座原本荒蕪、破落的小漁村建設成為繁華的大都市,他從全國征調(diào)大量人力物力;為削減各地諸侯的勢力,他下令諸侯每年均須在江戶呆段時間,當他們返回封地,要將家人留在江戶作為人質(zhì),以防其叛變。諸侯們不得不在江戶大興土木。由于日常無所事事,只能花錢寄情于風花雪月的排場以消磨時間,這無形中提供了大量商機,吸引著平民、商人和工匠大量涌入江戶城來尋找生計。
      
      幕府森嚴的等級制度,不但使新興但無權(quán)的商人階級只能將錢財消耗于各種游樂活動中,就連屬特權(quán)階級、靠俸祿生活武士們,于太平盛世也無以顯其技,一些有才能者只好轉(zhuǎn)行為公卿貴族家通曉各種風雅藝術(shù)的專家,諸如能樂、茶道、畫師等。江戶漸漸繁華,色情事業(yè)勃興,其中心吉原不但是貴族和富豪社交游樂之地,慢慢也向平民開放,打扮入時、談吐高雅的藝伎成了大眾的理想情人,高級者一如今日當紅影視明星,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精明的出版商趁機請知名畫師描繪其畫像,稱為“美人繪”,制成版畫上市售賣,往往很快銷售一空。同樣在吉原盛行的還有歌舞伎,知名的歌舞伎劇團的表演常常滿座,人頭涌涌。在劇團演出之前,劇院老板常常聘請畫師描繪演員的形象或舞臺上的劇照,類似于后世的海報和宣傳單張,稱為“役者繪”,這是浮世繪的另一大支流。
      
      以“美人繪”“役者繪”為起點發(fā)展起來的浮世繪,記載的正是繁盛時期的江戶日本的種種浮華悅樂,既包括情欲的快樂,也漸漸擴及民間的各種娛樂,包括泡湯、茶道、賞櫻、觀賞花火、祭典、旅行(后來蔚為浮世繪大宗“風景繪”)等等。
      
       浮世繪與德川幕府承平的世俗生活相聯(lián)系,也隨著它的消逝而消失。浮世繪的世界,就是這個時期日本的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世相世態(tài)的生動展現(xiàn)。從菱川師宣的單色版畫,到紅色為主的丹繪,到鈴木春信的錦繪,到后來多達十幾種顏色的浮世繪,總之江戶越繁華,浮世繪的色彩越豐富、色相越精美,待到它在本土消失,卻又不經(jīng)意間漂洋過海,成為激發(fā)歐洲印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產(chǎn)生的靈感泉源。
      
      
      
      庶民的藝術(shù):情淚種情花
      
      
      江戶時代流流長二百多年,浮世繪大師輩出,然而在彼時,他們只是畫商和世人眼中普普通通的畫師,為他生財?shù)墓ぞ撸瑥膩黼y登藝術(shù)大雅之堂。
      
      浮世繪是徹徹底底的庶民藝術(shù)。首先,正如日本電影《寫樂的感官世界》和《北齋漫畫》所揭示的浮世繪大師東洲齋寫樂和葛飾北齋的生平一樣,眾多的浮世繪巨匠大多出身低微,他們的生活往往與藝伎、畫商、歌舞伎院、大雜院平民百姓等等聯(lián)系在一起,一生過得卑微而坎柯,他們本身就是江戶平民;其次,他們的浮世繪世界,鏡子一般忠實地反映著其所生活的世界,吉原的藝伎、各種工匠町人的生活、四時節(jié)節(jié)慶祭典等種種情色和民間悅樂,都是他們熟稔至極的生活。最后,正因為大家(包括他們自己)都不當他們是藝術(shù)家,他們頭腦中不存陳腐的正統(tǒng)的藝術(shù)觀念,浮世繪因此發(fā)展出種種放肆怪誕的技法(此中尤以東洲齋寫樂和葛飾北齋為最),和無所諱飾的對現(xiàn)實的生活化描繪,無論是赤裸裸的男女性愛,還是藝伎的冶艷風情,鄉(xiāng)野村夫的粗獷率真,以及各種風俗節(jié)慶的熱鬧,無不坦蕩、鮮活,至今日看來仍栩栩如生。浮世繪的世界是肉欲、感官的而又是強健的、廣大的、生命力旺盛的民間世界。
      
      浮世繪的色彩無論怎樣濃烈,形式如何優(yōu)美,畫中的世界怎樣香艷,其中始終存在著一抹暗影,一種無論怎樣狂歡也掩飾不了的哀愁,這是日本文藝的基調(diào)。周作人曾經(jīng)再三引用永井荷風《江戶藝術(shù)論》中談浮世繪的話,其中正點出浮世繪這種“充滿眼淚的江戶平民藝術(shù)”的“優(yōu)美形式包藏的深切的悲苦”:“苦海十年為親賣身的游女的繪姿使我泣,憑倚竹窗茫然看著流水的藝妓的姿態(tài)使我喜,賣宵夜面的紙燈寂寞地停留著的河邊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鵑,陣雨中散落的秋天樹葉,落花飄風的鐘聲,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無常,無告,無望的,使人無端嗟嘆此世只是一夢的,這樣的一切東西,于我都是可親,于我都是可懷。”
      
      這或許正是浮世繪的最大價值。套用香港作家邁克的說法,浮世繪如果是江戶的繁盛之花,那么江戶庶民的眼淚就是這朵花存在的水土。惟有這樣的情淚才能培植出這樣的情花。
      
      
      
      醉花陰 兩三人
      
      
      白花花、錦重重的浮世繪園地里,名家名匠云集,然而始終能夠長時間醉花陰、集大成者,只有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三位,這三位大師,各從一方標舉浮世繪特質(zhì),成為浮世繪藝術(shù)的不朽化身。
      
      赤瀨川原平說鈴木春信的戀情浮世繪仿若“空氣中蕩漾著一種溫柔動物味道”,而喜多川歌麿畫作中的“女色魅力,是一種像微粒流體的物質(zhì)”,有著一種悸動的美感,寧靜而細微。在電影《寫樂的感官世界》中,我們看到歌麿不停在城內(nèi)尋找美女的身影。他喜歡她們的美麗優(yōu)雅,不遺余力地描摹她們的美態(tài),如《青樓十二時》,我們看不到煙花女的淚痕,只看到她們的慵懶、婉約和高雅。他懷著戀慕之心描繪,使之有種無比的真實,這種真實具有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沉思》中那個支頤沉思的商人婦,成為一種東方式思考的永恒經(jīng)典:雪白的吹彈得破的肌膚、極盡微妙的臉部情態(tài),隱隱于高雅底下透出的一絲半絲情感的漣漪,惹人遐思。歌麿欣賞女人,他有本事讓她們的美永恒定格,讓其后每個時代的人看后皆仿佛能感受到她們溫熱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
      
      而葛飾北齋一生顛沛流離,創(chuàng)作能力卻一直充盈,人稱“畫狂人”,他對浮世繪傾注的熱情,對技法的不斷突破,走馬燈般變幻的風格,對西方繪技法的學習而又保持日本純粹風味的手筆,令他成為集狂氣與天才于一身的巨匠,正如他自己所言:“六歲時我就喜歡畫種種東西,我畫過很多的畫,但七十歲之前的作都不值得一提,希望我到八十歲能有點進步,九十歲時能明了世事的深意,一百歲時我的作品會很棒,每個線條,每個筆觸都會充滿生氣!”他的《富岳三十六景》等是浮世繪中的天才之作。
      
      與葛飾北齋的狂放不羈不同,歌川廣重更似低吟“楊曉岸曉風殘月”清詞麗句的人,不注重形式的雕琢,更注重畫面的工整明麗,他是個風雪月的自然歌吟者,日本山川之秀麗,四時風物之佳,大千人情世態(tài),在他筆下躍然紙上。他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木曾海道六十九次》、《近江百景》和《江戶名勝百景》,可謂是江戶時代日本版的“清明上河圖”。他以安閑優(yōu)游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日本四季的詩情畫意,沿街的客棧、風雨的倏忽來去、月色下的櫻花,行色匆匆的路人,都被他刻畫得唯美流麗,洋溢著日本和歌所特有的含蓄淡雅情懷。北齋的天才創(chuàng)意容或比他高,然而他對日本風土的關(guān)注,使他更能得日本人歡心。歌川廣重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最完美地表達了“浮世繪”中“浮世”的人間味、世俗味和風流美,成為最典雅、最純粹的日本之美的展示。
      
      而描繪役者繪的杰出天才東洲齋寫樂,描繪武士繪的翹楚歌川國芳,以及創(chuàng)作了大量血腥、異色名作的浮世繪最后一位大師月崗芳年,他們各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或不同流俗的趣味,打破浮世繪傳統(tǒng)的框框和窠臼,以其恣肆的天才,豐富了浮世繪的世界,同樣令人耳目一新而贊嘆不已。
      
      事實上,所有的浮世繪巨匠,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江戶繁華時代的浮世畸零人,他們以其天才和血汗,在坎坷一生中,將一個紛繁燦爛的時代忠實地紀錄了下來,永遠綻放其無盡的魅力。他們與時代一起沉浮,最終卻又永遠定格了時代的風華。
      
      
      
      (《浮世狂歡浮世繪》,宮竹正著,臺灣好讀出版社;《浮世繪的故事》,宮竹正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喜多川歌磨(Kitagawa Utamaro) 1753-1806
      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
      月崗芳年 TSUKIOKA YOSHITOSHI 1839-1892
      
      我喜歡這三位浮世繪畫家,出生相隔四十余年,幾乎代表了浮世繪的全盛至衰落。歌磨川擅長的是畫美人,廣重畫的是風花雪月,月崗芳年則是浮世繪最后一位天才畫師。有人問我為什么愛浮世繪,簡單地說,愛她的線條、色彩,或者優(yōu)雅,香艷?愛那一份寧靜的東方情調(diào),愛孤寂清冷的月色,愛她艷麗細致的世俗風情。愛浮世繪同樣也沒有理由,一本《浮世繪的故事》借到我的手上,翻來翻去,早晚都想把玩,直要把它翻爛,也不枉我一廂癡心。
      
      歌磨川的美人畫,幾筆曲線,使膚如凝脂,使呼之欲出,有人說,能感覺到美人溫熱的呼吸和砰砰的心跳。他不像鈴木春信畫的美女瘦弱如孩子,他畫半身局部,畫細節(jié),豐滿的身體充溢著感情。
      歌川廣重的風景畫,成為印象派的先驅(qū)。他平涂的色彩,完美的漸變,營造氣氛出神入化。同樣是風景畫師,葛飾北齋比他更有創(chuàng)造力和意境,但北齋的畫看似怪骨嶙峋,我更愛廣重親切溫潤。
      月崗芳年的作品和資料都所見不多,但他的《風俗三十二相》既活靈活現(xiàn)又有妖異之氣,慵懶媚惑,戀戀不舍地回望傳統(tǒng),我想這是余音,也是絕響。
      
      歌川國芳的役者畫,頗為知名,他畫的水滸一百零八將,威武繁復,細膩濃烈,絲絲入扣。有一張《浪子燕青》,我尤為注意。五短身材,近乎全裸,一幅好肉身好花紋,只是比我想像的矮胖了點。
      
      看了很多本浮世繪的冊子,覺得這本書選的畫不錯。特別是這三位大師。此書印刷不錯,文字尚可。
  •   浮世繪最后一位天才畫師月岡芳年
  •   書上寫的是月崗芳年。而非岡
  •   翻譯過來的不都一樣嗎
  •   美文,長見識
  •   10塊錢質(zhì)量,就是一本讀者+知音+故事會的消費水平了,來點有檔次的好不好
  •   拆了它當畫片看。同意。
    俺也是這么趕腳的。
    (僅限此版本)
  •   最近讀莊子南華,也提到文化和文明的不對等關(guān)系,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實際上是呈衰落趨勢的
  •   所以世人要快點 再不抓住就沒有了
    所以修道的人至少是在精神上偏離了社會主流 偏即正
  •   恍有所悟…
  •   kan~~
  •   哈,凡高也很迷這個。
  •   不知道印刷效果怎么樣?
  •   印得還可以,內(nèi)文有錯別字。有一點非常不喜歡。有很多畫都正好被書縫一分為二,不能一覽全圖,很不爽。其實可以考慮22開或其他版式,這樣很破壞圖的觀賞性。
  •   我更喜歡葛飾北齋,隱隱于世的一個真人。
    喜歡他的鄉(xiāng)野畫,恬淡嫻靜。
  •   同意樓上上的,畫被一分為二,看得不舒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