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5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俄)金茲堡 頁數(shù):280 譯者:陳志華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于1924年出版的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著作,無疑對蘇聯(lián)建筑的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然而,使人大惑不解的是,這本書競要在將近六十年之后才有英譯本。金茲堡在現(xiàn)代主義運動中的地位,不僅僅由于他當過領袖,寫過理論,而且由于他是一位同樣活躍的建筑9幣,因此,這個失誤尤其使人難以理解。金茲堡是那種少有的才華橫溢的建筑師,他堅持創(chuàng)作,又能找出時間來爭論,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如果要找一位當今能夠跟他相當?shù)娜?,那只能到意大利、德國或者日本去找,可能,正是金茲堡廣泛的多方面的成就一一知識淵博,理論透辟,創(chuàng)作又碩果累累一一大大有助于說明為什么這個譯本出現(xiàn)得如此之晚,因為在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圈子里,理論和實踐的這種結合,從來也沒有受到過尊重。即使在當前介紹他的生平的著作里,也可以觀察到這種偏見。這些著作都傾向于肯定他創(chuàng)建了現(xiàn)代建筑師協(xié)會,主編了《現(xiàn)代建筑》雜志,而沒有足夠估計他在住宅研究方面開拓性的工作,那是在他領導之下給蘇聯(lián)建設委員會做的。在1923至1927年問,他參加了大約十四次設計競賽,在競賽中提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出色設計,其中有兩次,跟伊·弗·米利尼斯(I.F.Milinis)合作的,成了構成主義的樣板作品,它們是:1930年建于莫斯科納爾可夫街的納爾可夫實驗住宅樓和1931年完成的阿拉木圖政府大廈,后者是蘇俄第一批受到勒·柯布西耶的詞匯和語法影響的作品之一。
內容概要
這本書集中概括了革命后頭幾年里蘇俄先鋒文化中大量涌現(xiàn)的綱領,比當時所有的著作都更全面透徹地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理論,它從建筑在新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出發(fā),閱明建筑在社會方面和技術方面都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途徑,現(xiàn)代建筑要組織新的生活,給新生活以形式。這本書很雄辯,表現(xiàn)出作者的博學和自信。
作者簡介
陳志華,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習,1949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1952年畢業(yè),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陳志華在4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講授過蘇維埃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建筑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筑保護等。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筑史》、《外國造園藝術》、《外國古建筑二十講》、《意大利古建筑散記》、翻譯了《走向新建筑》、《俄羅斯建筑史》、《建筑藝術》、《二十世紀歐洲各國建筑流派宣言和綱領》等書,還編譯了一本《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此外,還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大約100萬字的學術論文、科普文章、評論文章、雜文隨筆等,一部分匯編著成《北窗雜記》。
近年來,他和樓慶西、李秋香一起研究鄉(xiāng)土建筑,已經出版了幾部專著:由他執(zhí)筆的撰文有《楠溪江中游鄉(xiāng)土建筑》、《新葉村鄉(xiāng)土建筑》、《新葉村鄉(xiāng)土建筑》、《張壁村》、《福寶場》等。
金茲堡,(1892-1946),蘇俄建筑師,建筑理論家。曾在法國和意大利求學,后在俄國讀土木工程,于1917年畢業(yè),1923年在莫斯科第一次全俄農業(yè)展覽會上設計克里米亞館,同年,與維斯寧兄弟一起醞釀著構成主義的早期理論。
金茲堡吸收現(xiàn)代建筑思想,其中包括法杜埃斯堡的《風格》。1924年,他把在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里所做的報告整理成了《風格與時代》一書。192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現(xiàn)代建筑師協(xié)會”,金茲堡任副度席并任協(xié)會刊物《現(xiàn)代建筑》的主編,除了理論工作之外,金茲堡主要從事新型的住宅研究和設計。1930年5月后,其學術主張和理論受到了批判,去世之前,默默地工業(yè)建筑和居住建筑方面工作。
書籍目錄
序導言著者小傳前言風格建筑風格的要素風格演化中的延續(xù)性和獨立性希臘——意大利“古典的”思想體系和它的現(xiàn)代遺產新風格的前提條件機器機器的靜力和動力特點建筑中的結構與形式工業(yè)和技術的有機體新風格的特征圖版,回顧現(xiàn)代俄國建筑師作品中的新風格譯后記附錄 1 蘇聯(lián)早期建筑思潮——兼論我國現(xiàn)代建筑附錄 2 構成主義和維斯寧兄弟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如果一個真正現(xiàn)代的旋律跟勞動的旋律和當今的喜悅一起和諧地在一個現(xiàn)代形式中回響,那么,它最終總要被那些以他們的生命和辛勞創(chuàng)造了那個旋律的人們聽到??梢哉f,藝術家的勞作和其他人的勞作在那時將走向同一個目標,所有的線最后都交于一點的時刻必將到來,那時候我們將發(fā)現(xiàn)我們的偉大風格,在那風格里,創(chuàng)造和思考將交融在一起一一那時候,建筑師所畫的設計跟裁縫師傅所做的衣服將是同樣的風格;那時候,唱詩班的圣歌的旋律很容易跟雜七雜八的小調的旋律一致;那時候,莊嚴的歷史劇跟街頭的滑稽戲匯合,不論形式有多少種,因為它們用一種同樣的語言。這是任何一種真實的、健康的風格的確切特征,經過認真的分析,所有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和相互關系都從時代的基本因素里產生。這樣,我們很嚴肅認真地獲得了風格的概念。風格這概念常常用于不同的情境,我們試圖講解它們。確實,初看一下,這個字充滿了模糊性。我們把風格用于品評一出新戲和一位太太的帽子式樣。我們經常把區(qū)分藝術的最精微細致的差別的那些特征稱作風格。(例如,我們說“四十年代風格”或者“珊密啟爾風格”),有時候我們又把整整一個大時代或者幾個世紀的特點稱作風格(例如,“埃及風格”或者“文藝復興風格”)。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我們都考慮到那些現(xiàn)象中存在一種可以識別的天然的一致性。
后記
寫這篇傳記的目的之一,是想勾畫出一個社會主義時代建筑師的面貌,既不同于封建時代的建筑師,也不同于資本主義時代的。通過這樣的工作,我想探索一下社會主義時代建筑特有的價值觀念,把它跟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區(qū)分開來。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建筑史,幾乎全是由宮殿、廟宇、教堂、府邸、陵墓等等組成的。對它們的評價,主要著眼在藝術的完美。一個建筑師,只要設計了優(yōu)美的建筑物,就可以名垂史冊。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建筑師的評價,更加偏重于看他是否有所創(chuàng)新。一座好的建筑物,不但要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而且要技術先進、功能合理。但是,不論是建筑師還是理論家,都還背負著歷史的惰性,喜歡用封建時代的價值觀念來看問題。他們把大量城市建筑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雖然城市建筑的重要性和水平已經大大不同于封建主義時代的了,它們應付著非常復雜的實際需要,其中有許多并不缺乏創(chuàng)造性。因此,有不少現(xiàn)代建筑史的著作,體例還跟寫封建時代的差不多,大師、流派、藝術杰作,構成了它的基本內容,沒有研究資本主義時代建筑的新問題、基本問題,例如城市建設、工業(yè)建筑、住宅等等。這種歷史的惰性一直延續(xù)下來,還有人用封建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來衡量社會主義時代的建筑事業(yè)。他們發(fā)現(xiàn),藝術上那么完美的建筑物不多,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建筑物不多,于是,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筑衰落了,遠遠趕不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只設計過幾幢小小折衷主義建筑物的文丘里,受到的尊重欽仰,遠遠超過了我們自己主持過整座整座城市建設的建筑師。因此,我們有一些建筑師,夢寐以求的是得到一個機會去設計藝術要求很高的建筑物,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就決不心痛人民的血汗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