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陜西師大 作者:圣嚴法師 頁數(shù):25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不是禪師,也沒有準備做禪師,只是由于因緣的牽引,在1975年底到了美國之后,除了講說之外,有人希望我能教授一些修持的方法。在國內(nèi),所謂修行,大致不出乎持戒、持齋、持咒、念佛、讀誦經(jīng)典及禮懺拜佛等,以求功德、求感應、求生西方為主旨。但在美國則多要求獲得親身體驗的實際利益,所以不是日本的禪,便是西藏的密,很少有人熱心于持戒及念佛。我本身于中國大陸的禪寺出家,卻因出生太晚,離開大陸之時,尚未具有住進名剎禪堂的資格;雖然直到我閉關(guān)六年出山為止,經(jīng)常以打坐為日課,但真正禪堂的生活規(guī)范、宴默與棒喝等的體驗,是在到日本留學之后。因此有人以為我所教授的是日本禪?! ∑鋵?,我在美國所教,雖然名之為禪,但既不是晚近中國禪林的模式,也不是現(xiàn)代日本禪宗的模式,我只是透過自己的經(jīng)驗,將釋迦世尊以來的諸種鍛煉身心的方法,加以層次化及合理化,使得有心學習的人,不論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資稟的厚薄,均能獲得利益。經(jīng)過四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這一套綜合性的修行方法,不但對于美國人有用,對中國人也一樣有用。可見人無分東西,法無分頓漸,根器無分利鈍,但看教的人和學的人是否用心而定。所以我在紐約自創(chuàng)禪中心,在臺灣北投的祖庭——文化館,也不斷地舉辦禪七。
內(nèi)容概要
坐禪是健全人生、建設社會、改善一切環(huán)境的最佳方法。對常人而言,坐禪可以堅強意志,改變氣質(zhì)。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對周遭的一切環(huán)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認識。 坐禪是發(fā)掘并發(fā)揮人類潛在智能和體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過禪的訓練不難把普通人改造為杰出的偉人,將天賦低的人變優(yōu)秀,體魄差的人變強?。粌?yōu)秀者使之更優(yōu)秀,體魄強健的變得更強健,使人人皆有成為完人的可能。
作者簡介
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圓寂。
著名佛教道場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分支道場遍及歐、亞、美、澳各洲,門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192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jīng)院院長,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為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博士生導師。
舉辦多種雜志,在亞、美、歐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種。其中《正信的佛教》發(fā)行近四百萬冊,《信心銘》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宗教界精神領(lǐng)袖、教育家、慈善家、學者,長年在國內(nèi)外為推動心靈環(huán)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余力。
1998年被《天下雜志》評選為四百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譽為穩(wěn)定臺灣人心的力量。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禪的體驗 不可思議的禪 禪的源流 禪的入門方法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中國禪宗的禪 禪的悟境與魔境 明師難遇第二篇 調(diào)琴 舍 調(diào)琴 話頭·公案·機鋒·轉(zhuǎn)語 佛·眾生·無明 輪回與涅槃 無我的四相 無得失心 禪定·禪·神秘主義第三篇 禪 前言 佛教的基礎(chǔ)思想 坐禪的功能 從小我到無我 公案 禪病 拜師 師徒之間第四篇 祥七開示錄 農(nóng)禪寺第四十期禪七 東初禪寺第五十七期禪七 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附錄:禪修疑難解
章節(jié)摘錄
不可思議的禪 很多人來向我學禪之前,總要問我好多問題。他們的理由是,在未上樓之前,先想知道樓上有些什么東西,是不是值得他們登樓看看,樓上的景物是不是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則告訴他們,禪的內(nèi)容,應該拿一個從未吃過芒果與曾經(jīng)吃過芒果的人作比喻。你如未吃過芒果,無論怎樣將芒果的形狀、顏色與肉質(zhì)風味向你形容和說明,真正芒果的味道,你還是不知道,一定要你親自嘗到之后才能知道。另有一個盲人問色的故事,說有一個生來就是雙眼失明的人,很想知道潔白的白色是怎樣的情形,有人告訴他說像白布和白紙一樣的白,又有人告訴他說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又有人告訴他說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jié)果把這個盲人弄糊涂了,他想潔白的白色應該是很單純的,為什么大家把它說成那么復雜的東西昵?原因是他從沒有見過白色,所以任你怎么說,他還是不知道。那么對于尚未進入禪門的人而言,禪也是不可以語言文字說明的東西,你也別寄望靠著語言文字的說明來了解它??墒钦Z言文字雖不能說明禪的內(nèi)容,卻能引導或指示你如何去親自體驗它,所以語言文字還是用得著的。故在一部叫做《碧巖錄》的書里,記載禪宗一位祖師馬祖道一的話說:“因為說的人沒有什么可說的,也不能給你看什么,所以聽的人不可能聽到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什么。那么,說的人既不能說出什么也不能顯示什么,倒不如不說的好。聽的人既然不可能聽到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倒不如不聽的好??墒乾F(xiàn)在你們這兒有許多人正在等著聽我演說,其實,說與不說,都是一樣的。請問你們之中已經(jīng)開了悟的人:我說的究竟是什么?” 像這樣的開示,是標準的禪師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告訴你禪是什么東西。所以稱為不可思議。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蹦惚仨氉约后w驗,才能知道禪是什么。當然,我也不能用語言來滿足聽眾和讀者的期望。不過,我在下篇文章中,告訴你有關(guān)禪的源流、方法、層次和體驗的現(xiàn)象。禪的源流 一、古印度的禪 中國的禪與印度的禪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禪”字語源來自印度的dhyana,意為meditation,那是以修定為目標的一種方法,其原意,是用修行禪觀,比如注意呼吸的出入、長短、大小和引導等方法,達到心力集中和身體內(nèi)外統(tǒng)一的境地?! ≡诜鸾讨?,印度人已經(jīng)有了用來作為人與神交通或相融相契的修行方法。印度的古宗教和由古宗教產(chǎn)生的各派哲學思想,便是經(jīng)由禪的修持方法而得到的成果。禪的修行生活,被視為圣者所必經(jīng)的過程。所以凡要切身體驗宗教生活,僅靠奉獻和祭祀是不夠的,一定要在全部生命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到森林里全心全意地去修行禪。解脫物欲塵累的煩惱,須靠禪的修行以產(chǎn)生智慧,一旦物欲塵累的煩惱豁然脫落,智慧自然顯現(xiàn),即被尊為圣者?! 」糯《鹊母髋勺诮?,雖無不用禪的修行方法,似乎并沒有統(tǒng)一的層次說明,即使各派均有其修行禪定的歷程,但仍不是統(tǒng)一的,也不甚明確。只是依照各派創(chuàng)始人的個別體驗之不同,其所設的分界也不一致。到了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其初期的修行生活,也是走著與印度古宗教家們所曾走過的相似的路。由于當時各派的修行方法不能滿足釋迦世尊的要求,認為那些都是不究竟的、不圓滿的,那些禪定的功用,最多使人暫時超越煩惱,但當定力一失,仍會回復到物欲世間的煩惱之中,所以稱它們?yōu)槭篱g禪或外道禪。 二、瑜伽派的禪 大約與釋迦牟尼佛相近的時代,印度產(chǎn)生了一個新宗教,稱為瑜伽派。此派最初即是僅僅練習名為瑜伽的修行方法,后來引用了與數(shù)ieta(The Samkhya School)相同的哲學思想,立足于一神教的立場,崇拜唯一的神庫力新那(Krishna),但其實際方面的基本精神仍在于禪定的修行,所以此派乃為印度一切宗教之中,除了佛教之外,外道禪定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修行的規(guī)則和層次相當嚴密分明,現(xiàn)在根據(jù)《瑜伽經(jīng)》(Yoga Sutra)略予介紹如下: (一)瑜伽行者的助行遭 1.持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助行法——清凈、知足、苦行、讀誦《瑜伽經(jīng)》、皈依唯一的神?! ?.靜坐法——跏趺坐、半跏趺坐、兩足跟合置會陰處坐等?! ?.調(diào)息法——調(diào)整呼吸,由粗而細,由靜而止?! ?.制伏五根法——制伏眼等五種官能,不受色等感觸所動。 6.制心法——將注意力分別集中于臍輪、心蓮、鼻端、舌端等處。 7.禪定——心住于一境,沒有其余虛妄雜念?! ?.三昧——心境合一,心不住念,亦不住境。 ?。ǘ╄べば姓叩恼械馈姟 ?.知苦惱可除,盡無所余?! ?.斷苦惱的原因,滅無所遺。 3.住于三昧,明見得解脫?! ?.能知解脫方法是正知見?! ?.自性的真理已了解其任務?! ?.三德皆脫落,如石自山上落下,不復再回到山上。 7.神我的真理,離三德的纏縛而自由獨存,無垢清凈。所謂三德是指:薩埵,使心地光明、輕快、歡喜;羅閣,使心活動、散亂、悲哀;答摩,使心鈍重、無力、昏黑?! ∷孕牡挠扇径鴥粢?jīng)五個層次:第一,散亂心,隨著外境心念紛飛。第二,昏沉心,癡鈍蒙眬,陷于昏睡。第三,不定心,散亂多于安定。第四,一心,心能凝住于一境。第五,定心,心狀澄靜。后二者便是修行瑜伽所得的現(xiàn)象?! ¤べば姓弋攲氛哂H切,對苦者憐憫,對善人殷勤,對惡人不介意。如是則心便常與清凈相應了?! ¤べば姓吆粑臍庀⒁L、要慢、要舒暢。氣留身外之時,身自輕松,心自不動。 瑜伽行者善用五官制心,而達到三昧的程度。心集中在鼻端即嗅得天香,心集中在舌端即感到天味,心集中在眉心即見天色,心集中在舌的中央,即感天觸,心集中在耳即聞天音。以上皆是驅(qū)除散亂昏沉,使心漸住于一境的方法。如將心集中在胸腹之問的蓮花部位,即見光明放射,如寶珠,或如日月星辰。如將心集中在自我,便會很容易進入廣大如海、無限與清 ?。ㄈ惰べそ?jīng)》的作者及內(nèi)容 《瑜伽經(jīng)》的著作者,名叫帕坦嘉利,他生活的年代尚無定說,大概是活躍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三世紀之間印度宗教界的一位大師。前面說過,瑜伽本為印度古宗教哲學共同所有,到了數(shù)論派,將其哲學理論化,而成為智瑜伽,瑜伽派的帕坦嘉利將其實際修行,作體系化而成為事瑜伽,他們的目的則同為達到將人的自性從煩惱的系縛中脫離出來而回到神我去。他們雖然崇拜自在天神庫力新那,那卻不是他們最高的目的,僅是達到解脫的一種手段,故已帶有泛神論的色彩了。所謂神我,便是無欲清凈的自性的存在。也可以說,瑜伽派出于佛教之后,受了佛教無神論的影響,所以雖信唯一神,卻在信仰人格神的高境界時,便把自己淹沒在神性之中,而以神性當做各人的自性了?! 惰べそ?jīng)》分為四品:1.《三昧品》,說明三昧的本質(zhì)。2.《成就品》,說明進入三昧的方法。3.《功德品》,說明由苦行及三昧而獲得神通。4.《獨存品》,說明靈魂離開物質(zhì)的宇宙,還于神我,此也即是瑜伽行者的最高目的,亦即是他們所以為的解脫境界?! ¤べば姓咝蕹侄U的一個特色,是除了調(diào)息及集中注意力于身體的某一部位之外,須口唱喳字訣,心念梵字的字形及其字義,則能消一切障礙,進入禪定?! ¤べさ娜劣卸N:一是集中精神于一定的目的物而發(fā)的三昧,杜絕一切外界的印象,僅存有內(nèi)心的活動。二是沒有任何一定的目的物,精神仍然集中而發(fā)的三昧,此連內(nèi)心的活動也靜止了。 從上所見,印度的瑜伽,對于一般人而言,確已有了足夠的吸引力,所謂自我或神我或梵凈的程度,實際上已是擺脫了物欲煩惱而感到了輕安自在。但它仍有一個神我在,所以不是佛教的空?! ∪?、印度佛教的禪 在印度,對于瑜伽的修行方法及其體驗的層次化、組織化、系統(tǒng)化最早的一個人,不是瑜伽學派的帕坦嘉利,乃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世尊。帕坦嘉利雖在釋迦牟尼世尊之后,充其量只是將外道禪作了系統(tǒng)性的組織和專門性的闡揚,并未跳出有神論或神我的精神世界,只是從物質(zhì)世界脫離出來,進入一個純精神的世界。佛陀則在學習了所有的禪定方法之后,認為那還是有(神)我的境域,并非絕對的自在解脫,尚有化入神我與神合一的感受,便不能稱為真的解脫,所以在將外道禪定層次化而為四禪八定之上,另加一級名為滅受想定(nirodhasamapatti:a samadhi in which there is complete extinction of sensation and thought)才是真正的解脫。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典之中,例如《奧義書》(Upanishads)早已講到修習禪定的方法,主張以調(diào)息、調(diào)身、調(diào)心以及口誦唵字進入禪定,在《婆羅門書》及《奧義書》中也都說道,依六重的瑜伽而見梵神,即是利用氣息的調(diào)理、五官為心力集中的焦點、冥想、止、觀、無我(restraint of the breath,restraint of the senses,meditation,fixed attention,investigation,absorption;these are called the Sixfold Yoga)為達到解脫物欲煩惱的目的。但是到了釋迦牟尼世尊,才將諸派外道禪定,列起一個層次和系統(tǒng)來?!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