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紅霞,高等學?;瘜W化工類規(guī)劃教材編審委會 編  頁數:486  

前言

  這本《有機化學》教材是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要求,以強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核心,在編者多年教學工作基礎上編寫的,力求達到基礎性、新穎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窘滩慕Y構清晰、內容充實、體系完整,適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化工、制藥等專業(yè)的有機化學(80~96學時)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書?! ‘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日趨完善,教材建設也是推陳出新。本教材是在陳宏博主編的《有機化學》(第三版,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基礎上,廣泛征求使用學校的意見編寫而成的。本教材的編者都是長期在有機化學一線教學的教師,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經驗和較深刻的體會,在相互交流和不斷研究的基礎上,對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內容以及使用對象達成共識。本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有如下特點: ?。?)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按官能團類型編寫,力求內容的系統性和知識的條理性;對知識點的介紹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guī)律;重點突出,基本內容覆蓋面寬而不雜?! 。?)以結構特征為基本點,以各類化合物的基本性質、基本反應、變化規(guī)律為主線,突出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構效規(guī)律,著重強調官能團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分別獨立成章,使學生能較早、較系統地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象。立體化學基本知識提前講授,有利于對后續(xù)的教學內容進行較深入的討論。 ?。?)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鑒定一章中,對有機化合物波譜解析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作了較全面、系統的介紹,以適應教學和科研實踐的需要?! 。?)教材在整體上以簡明為特點,但對典型反應的反應機理進行了“細刻”。例如,對親電加成、親電取代、親核取代、親核加成等重要反應的反應機理作了較細致的介紹和討論?! 。?)對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和制法作了適當介紹,有利于學習的歸納和總結,為了確保學習效果,各章后配備的習題沒有給出參考答案,這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學習。

內容概要

  這本《有機化學》教材是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要求,以強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核心,在編者多年教學工作基礎上編寫的,力求達到基礎性、新穎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窘滩慕Y構清晰、內容充實、體系完整,適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化工、制藥等專業(yè)的有機化學(80~96學時)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書?! ‘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日趨完善,教材建設也是推陳出新。本教材是在陳宏博主編的《有機化學》(第三版,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基礎上,廣泛征求使用學校的意見編寫而成的。本教材的編者都是長期在有機化學一線教學的教師,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經驗和較深刻的體會,在相互交流和不斷研究的基礎上,對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內容以及使用對象達成共識。本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有如下特點: ?。?)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按官能團類型編寫,力求內容的系統性和知識的條理性;對知識點的介紹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guī)律;重點突出,基本內容覆蓋面寬而不雜?! 。?)以結構特征為基本點,以各類化合物的基本性質、基本反應、變化規(guī)律為主線,突出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構效規(guī)律,著重強調官能團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分別獨立成章,使學生能較早、較系統地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象。立體化學基本知識提前講授,有利于對后續(xù)的教學內容進行較深入的討論?! 。?)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鑒定一章中,對有機化合物波譜解析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作了較全面、系統的介紹,以適應教學和科研實踐的需要?! 。?)教材在整體上以簡明為特點,但對典型反應的反應機理進行了“細刻”。例如,對親電加成、親電取代、親核取代、親核加成等重要反應的反應機理作了較細致的介紹和討論?! 。?)對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和制法作了適當介紹,有利于學習的歸納和總結,為了確保學習效果,各章后配備的習題沒有給出參考答案,這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學習。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1.1.1 有機化合物1.1.2 有機化學1.2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征1.2.1 分子的構造和構造式1.2.2 分子的結構和結構式1.2.3 共價鍵1.3有機反應中的共價鍵斷裂1.3.1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反應的類型1.3.2 有機反應中的活性中間體1.4有機反應的酸和堿1.5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5.1按碳架分類1.5.2 按官能團分類習題第2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2.1命名法概述2.1.1基本概念2.1.2 俗名、習慣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2.2系統命名法2.2.1 系統命名法概述2.2.2 開鏈烴命名2.2.3 脂環(huán)烴命名2.2.4 芳香烴命名2.2.5 烴衍生物的命名2.2.6 混合官能團化合物的命名習題第3章 同分異構現象3.1構造異構現象3.1.1 骨(碳)架異構現象3.1.2 官能團位置異構現象3.1.3 官能團異構現象3.1.4 互變異構現象3.2順反異構現象3.2.1含雙鍵化合物的順反異構現象3.2.2 含碳環(huán)化合物的順反異構現象3.3對映異構現象3.3.1 手性和對稱因素3.3.2 物質的旋光性3.4分子中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3.4.1 對映異構體的性質3.4.2 構型的表示方法3.4.3 構型和旋光方向的標記3.5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3.5.1 含有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3.5.2 含有兩個構造相同的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3.6脂環(huán)化合物的對映異構3.7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對映異構3.8有機反應中的對映異構現象3.8.1 手性碳原子的生成3.8.2 手性合成3.9外消旋體的拆分習題第4章 飽和烴Ⅰ鏈烷烴4.1 烷烴的結構4.1.1 sp3雜化碳原子和碳碳鍵4.1.2 烷烴的構造異構4.2 烷烴的構象4.2.1 乙烷的構象4.2.2 丁烷的構象4.3 烷烴的物理性質4.4 烷烴的化學性質4.4.1 烷烴的燃燒4.4.2 烷烴的熱裂解4.4.3 烷烴的鹵代反應4.4.4 烷烴的硝化和磺化反應Ⅱ環(huán)烷烴4.5 環(huán)烷烴的分類4.5.1 單環(huán)烷烴4.5.2 多環(huán)烷烴4.6 單環(huán)烷烴的結構4.6.1 單環(huán)烷烴的穩(wěn)定性4.6.2 環(huán)烷烴的結構.4.7 單環(huán)烷烴的性質4.7.1 物理性質4.7.2 化學性質4.8 烷烴的來源和制法習題第5章 不飽和烴I烯烴5.1 烯烴的結構5.1.1 sp3雜化碳原子和碳碳雙鍵5.1.2 n鍵的特性5.2 烯烴的分類5.3 烯烴的物理性質5.4 烯烴的化學性質5.4.1 催化加氫5.4.2 親電加成5.4.3 烯烴的自由基型反應5.4.4 烯烴的氧化Ⅱ炔烴5.5 炔烴的結構5.6 炔烴的物理性質5.7 炔烴的化學性質5.7.1 炔烴的加氫和氧化5.7.2 加成反應5.7.3 炔氫的酸性Ⅲ共軛二烯烴5.8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n5.9 共軛體系和共軛效應5.9.1 共軛體系5.9.2 p共軛體系5.9.3 超共軛體系5.10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5.10.1 1,4-加成反應5.10.2 雙烯合成.5.10.3 電環(huán)化反應5.11 不飽和烴的聚合5.12 不飽和烴的制法習題第6章 芳香烴6.1 苯的結構與共振論6.1.1 苯的結構6.1.2 共振論6.2 芳香烴的物理性質6.2.1 一般物理性質6.2.2 光、波譜性質6.3 單環(huán)芳烴的化學性質6.3.1 親電取代反應6.3.2 苯環(huán)上親電取代反應定位規(guī)律6.3.3 加成反應6.3.4 芳烴側鏈上的反應6.4 多環(huán)芳烴6.4.1 聯苯6.4.2 萘及其衍生物工6.4.3 蒽與菲6.5 非苯芳烴及芳香性判據.6.5.1 芳香性的判據——Hiickel規(guī)則6.5.2 非苯芳烴6.5.3 富勒烯習題第7章 鹵代烴7.1 鹵代烴的分類與結構7.1.1 鹵代烴的分類7.1.2 鹵代烴的結構7.2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7.2.1 一般物理性質7.2.2 波譜性質7.3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7.3.1 親核取代反應7.3.2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7.3.3 消除反應及反應機7.4 鹵代烴與金屬的反應7.4.1 鹵代烴與金屬鎂的反應7.4.2 鹵代烴與鋰、鈉的反應7.4.3 鹵代烴與銅、鋅的反應7.5 鹵代烯烴和芳鹵7.5.1 鹵代烯烴7.5.2 芳鹵7.6 多鹵代烴7.6.1 多鹵代烷烴7.6.2 多鹵代芳烴7.6.3 氟代烴和重要的含氟化合物7.7 鹵代烴的制備7.7.1 烴為原料合成鹵代烴7.7.2 醇為原料合成鹵代烴7.7.3 鹵代烴的鹵素交換反應制碘代烴習題第8章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鑒定8.1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8.1.1 電磁輻射與物質的作用方式8.1.2 有機光波譜的產生8.1.3 有機化合物結構鑒定最常用的光波譜分析方法8.2 紫外一可見吸收光譜8.2.1 紫外一可見吸收光譜概述8.2.2 光吸收定律8.2.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8.2.4 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可見光譜特征8.3 紅外吸收光譜8.3.1 紅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8.3.2 分子振動和特征振動頻率8.3.3 一些典型化合物的紅外光譜8.3.4 頻率位移的影響因素8.4 核磁共振波譜8.4.1 核磁共振原理8.4.2 質子核磁共振波譜8.4.3 13C核磁共振波譜8.5 有機質譜8.5.1 有機質譜的基本原理8.5.2 質譜中的離子8.6 有機化合物結構波譜解析8.6.1 紫外-可見光譜的解析8.6.2 紅外光譜的解析8.6.3 質子核磁共振波譜的解析8.6.4 13C核磁共振波譜的解析8.6.5 電子轟擊質譜(EIMS)的解析8.6.6 譜圖的綜合解析及結構推導.習題第9章 醇酚醚9.1 醇9.1.1 醇的結構9.1.2 醇的物理性質9.1.3 醇的化學性質9.1.4 醇的制備9.1.5 硫醇9.2 酚9.2.1 酚的結構與物理性質9.2.2 酚的化學性質9.2.3 酚的制備9.3 醚9.3.1 結構與光波譜特性9.3.2 醚的化學性質9.3.3 醚的制備9.3.4 環(huán)氧乙烷9.3.5 四氫呋喃9.3.6 硫醚習題第10章 醛和酮10.1 醛和酮的結構與物理性質10.1.1 羰基的結構10.1.2 醛、酮的物理性質10.2 醛和酮的親核加成反應10.2.1 親核加成反應機理10.2.2 親核加成反應的類型10.3 氫的反應10.3.1 互變異構10.3.2 鹵代反應10.3.3 縮合反應10.4 醛、酮的氧化和還原10.4.1 氧化反應10.4.2 Cannizzaro反應10.4.3 還原反應10.5 不飽和醛、酮化合物10.5.1 乙烯酮10.5.2 不飽和醛、酮10.6 醛和酮的制法10.6.1 由烴的氧化和水合制醛、酮10.6.2 胞二鹵代物水解10.6.3 Friedel-Crafts?;磻?0.6.4 芳環(huán)的甲?;?0.6.5 醇的氧化或脫氫10.6.6 羧酸衍生物的還原10.6.7 羰基合成習題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1.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11.1.1 羧酸的結構特征11.1.2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特征11.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11.2.1 物理性質11.2.2 波譜性質11.3 羧酸的化學性質11.3.1 酸性11.3.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11.3.3 還原反應11.3.4 脫羧反應與二元酸的受熱反應11.3.5 鹵代反應11.4 羥基酸的性質11.4.1 脫水反應11.4.2 氧化和分解反應11.5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11.5.1 ?;忌系挠H核取代反應11.5.2 與有機金屬試劑反應11.5.3 還原反應11.5.4 a-H的反應11.5.5 酰胺的特性反應11.6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法11.6.1 羧酸的來源與制備11.6.2 羥基酸的制備第12章 β-二羰基化合物第13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第14章 雜環(huán)化合物第15章 碳水化合物第16章 氨基酸、蛋白質及核酸

章節(jié)摘錄

  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各類化合物統稱為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也叫做烴。有機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一般是指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氫化合物的衍生物是指在分子組成中除了含碳和氫兩種元素之外,還含有其他元素的化合物,如O、N、S、P、F、Cl、Br、I、Si、B等非金屬元素及Li、Mg、Al、Zn、Fe、Sn、Cu、Cd、Pb、Hg等金屬元素。  在自然界中有機化合物的種類繁多,數目龐大,儲量豐富,不但可從動、植物中獲得,還可從石油、煤、天然氣中獲得。通過人工合成的方法在實驗室和工廠中可獲得更多種類的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與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的發(fā)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都離不開有機化合物,農業(yè)、化工、國防、能源、材料、交通、信息、醫(yī)藥、農藥、染料、顏料和涂料以及日用化學品等行業(yè)都與有機化合物相關?! ∮袡C化合物在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上與無機化合物有明顯的區(qū)別。有機化合物的一般特點是:  (1)有機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之間是以共價鍵相結合的(在有機鹽類化合物中存在離子鍵)?! 。?)在有機化合物中,由于碳原子是四價的,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間以及碳原子和其他非金屬原子之間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不同類型的共價鍵;兩個碳原子之間不但可以單鍵相連,還可以通過雙鍵或叁鍵相連;各碳原子之間既可連接成鏈狀也可連接成環(huán)狀分子骨架,而且分子骨架中還可以摻雜著其他元素的原子(如N、O、S、P等);所以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很普遍,這也是造成有機化合物結構復雜和數量龐大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的水溶性不好,并且易于燃燒,液體有機化合物的,揮發(fā)性較大,固體有機化合物的熔點較低(通常小于400℃)。

編輯推薦

  《有機化學》結構清晰、內容充實、體系完整,適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化工、制藥等專業(yè)的有機化學(80~96學時)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有機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