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楊建鄴、 肖明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楊建鄴,肖明 著 頁數:180
前言
諾貝爾獎從1901年頒發(fā)至今,已有八位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他們是華人的驕傲和榜樣。本書從他們的人生歷程中,一方面介紹他們所獲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許更加重要的是從他們生活和工作的軌跡里,尋找他們獲得成就的原因。談到他們的成就,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以楊振寧為例,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很多人大概只知道他和李政道一起,因為發(fā)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關于他發(fā)現的“楊-米爾斯理論”和“楊-巴克斯特方程”可能一無所知。讀者對楊振寧在數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可能更加陌生。如果讀者知道“楊-米爾斯理論”被譽為現代物理學的“圣杯”,知道他的物理學研究成果成為現代數學家研究的熱門,并有不少數學家因此獲得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也許會大吃一驚。正因為楊振寧的貢獻非同一般,所以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紀物理學出類拔萃的設計師”,“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之后,并必將對未來幾代有類似的影響”。一位華裔物理學家對世界科學有如此重大的貢獻,我們難道不會感到激動和振奮?還有,在如今信息化的時代大家都感受到“高速信息通道——寬帶”給我們時代帶來的巨大變化,但是如果沒有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的貢獻,這一切就不可能實現。你想想,高錕的貢獻有多重要!其他六位獲獎者的貢獻在這里就不一一提及,請讀者仔細閱讀本書,相信這本書會給您帶來巨大的感動和震動。這本書還有大量的內容談到獲獎者為什么能夠走向成功之路。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個人努力和個人志趣等等。這些內容對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和盼子成龍的家長們來說,也許會帶來意料不到的收獲。
內容概要
《瞧,他們是民族的驕傲: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的故事(上冊)》講述了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動和震撼。
作者簡介
楊建鄴,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著有《楊振寧傳》、《杰出物理學家的失誤》、《玻爾傳》、《愛因斯坦傳》等;主編的有《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辭典》和《諾貝爾史話》等。其科普作品曾獲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湖北省優(yōu)秀科普作品一等獎等多項榮譽。肖明,生于1964年,湖北麻城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副教授。著有《居里夫人傳》、《登上諾貝爾獎高峰的十位女性》、《榮耀中華——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傳》等。楊東紅,生于1976年,湖北紅安人,本科學歷,湖北紅安縣思源實驗學校中學物理教師。
書籍目錄
一 登上奧林匹斯山頂峰——楊振寧1 幸福的兒童少年時代2 西南聯合大學艱難求學的日子3 芝加哥大學4 普林斯頓和楊-米爾斯理論5 “θ-τ之謎”和宇稱不守恒6 實驗成功驗證7 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8 統(tǒng)計力學里的一朵奇葩9 楊振寧與現代數學10 “有生應感國恩宏”二 追尋科學與藝術之美——李政道1 好學少年,流浪天涯2 浙江大學的“茶館里的大學生”3 西南聯大再遇伯樂4 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和愛情5 李楊卓有成效的合作6 雙雙登上諾貝爾獎頒獎臺7 毛澤東求問對稱性8 春蠶到死絲方盡9 老當益壯,迎接新的挑戰(zhàn)10 科學和藝術三 科學實驗團隊的指揮大師——丁肇中1 顛沛流離的童年2 “時間是最浪費不起的”3 與實驗物理結了緣4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5 尋找?guī)挠甑? J粒子的發(fā)現7 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8 三噴注現象的發(fā)現9 華夏情深10 探索無止境
章節(jié)摘錄
師資力量的強大,還表現在一些著名教授甘心與全國勞苦大眾同甘共苦,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對學生無疑是最生動的教育和鞭策。以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為例。當日本侵略者進犯中國時,華羅庚正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數學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一聽說祖國和她的人民正在遭受災難,他立即放棄了在海外舒適而又有光明前景的研究,于1938年從英國回到祖國。回國后西南聯大立即聘請他當數學系教授。之后他在聯大的生活,其艱辛、苦難真是一言難盡。華羅庚曾經在回憶中提到他和他的一家人在昆明時期的生活: 想到了40年代的前半葉,在昆明城外二十里的一個小村莊里,全家人住在兩間小廂樓里,食于斯,寢于斯,讀書于斯,做研究于斯。晚上,一燈如豆;所謂燈,乃是一個破香煙罐子,放上一個油盞,摘些破棉花做燈芯;為了節(jié)省點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癢癢,擦得地動山搖,危樓欲倒,豬馬同圈,馬誤踩豬身,發(fā)出尖叫,而我則與之同作息。那時,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嗚呼!清則有之,清者清湯之清,而高則未也,高者,高而不危之高也。 困苦的生活使他不得不常常用吸煙來排憂解愁。但是,連抽煙的錢也沒有,于是他將煙戒了:“等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再抽煙吧!” 就是在這樣不可思議的困苦條件下,華羅庚在1938年回國后的四年中,先后寫出了二十多篇論文,并在194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被稱為現代微分幾何學奠基人之一的陳省身,也是1938年1月從國外回到昆明,到聯大執(zhí)教。他在《聯大六年(1937—1943)》一文中寫到了當時在聯大時期的生活,他寫道: 數學系有很多好的學生,不一一列舉了。教授中最突出的為華羅庚與許寶碌。前一段三校圖書都裝在箱內,后來則中外交通隔絕,設備可說是很差的。但是若干人就可以抓到材料,工作不輟。我每年寫論文,在國內外雜志發(fā)表。我把法國大數學E·嘉當的工作搞得很熟。后來這些成-為近代數學主流之一。 有一個時期(大約有一年多)我同華羅庚、王信忠兩位同住一房間。每人一床,一小書桌,一書架,擺滿一個房間。早晨醒來便開玩笑,但是工作的情緒很高。 西南聯大師生們的艱難困苦、英勇卓絕,在現在看來,實在難以想象。 自1938年3月楊武之全家到了昆明以后,在昆明度過了八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如同其他所有教職員工的家庭一樣,楊武之一家處于非常艱難的狀況。楊振漢曾回憶說: 那時昆明的物質條件極差,父親的工資因為通貨急遽膨脹,實際收入大概只及戰(zhàn)前的幾十分之一,生活十分艱苦。在這些艱苦的歲月里,父親母親十分注意我們兄妹五人的身體成長和家庭教育,很有限的收入,都用在我們子女身上,希望我們能獲得起碼的營養(yǎng),能健康成長,還為我們買些書本和文具。母親持家有方,她的全部身心都奉獻給這個家,奉獻給我們五名子女。她日夜操勞,從無節(jié)假日,開門七件事加上買菜、燒飯、洗碗全親自動手??箲?zhàn)八年我們兄妹幾人幾乎很少買衣服、買鞋襪,這些都是母親自己動手縫制或改制。母親還特別愛清潔、愛整齊,衣服每天洗,到了深夜,就為我們補衣服,釘紐扣,家里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那時,由于昆明人口劇增,中小學無法把突然增加的少年兒童都收到學校里讀書,所以楊振寧在昆華中學讀完高二就直接考上了西南聯大,而振平、振漢和振玉三個孩子實際上就失學了,振復還不滿一歲。楊武之擔心三個孩子荒廢學業(yè)太久,就自己擔任家庭教師,教振平和振漢念中國古文和白話文。振漢后來說,父親在那時教他的唐詩宋詞,后來一直都記得,可以背誦。楊武之認為: 近代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目,到念中學時再讀都不遲,可是中國語文,中國古文一定要從小就學,從小就背誦幾篇精彩的白話文,精彩的古文,背誦幾首詩、詞、歌、賦等,將來一生都有好處。 除了教中國語文,楊武之還專門在家里掛了一塊小黑板,先后教過幾個孩子算術和英語、三角、代數、幾何、微積分等等。 楊振寧作為大哥,在昆明那段艱難的時期,已經開始為父母分憂,幫助父母照料和教育弟妹們。為了幫助弟妹們好好讀書,不給母親帶來更多的搗亂和麻煩,楊振寧想出了一個頗受弟弟妹妹們喜歡的辦法:每天如果誰能好好念書,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就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下一個黑點。一周下來,如果哪一個有了三個紅點,就可以由他騎自行車帶著到城里看一場電影以資獎勵。這規(guī)則定出來以后,幾個弟妹聽話多了,讀書也自覺多了。 1938年9月初西南聯大正式復課后不久,就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房屋被炸毀不少,師生亦有傷亡。1941年前后,日本飛機對昆明的空襲達到了高潮,其中有幾次也是明顯針對西南聯大的。日本侵略者企圖通過對這座大后方民主和文化的重鎮(zhèn)進行摧毀性的轟炸,達到摧毀中國民眾和聯大師生誓死抵抗侵略者的不屈精神的罪惡目的。 楊振寧的家在1940年秋天的那一次轟炸后,遷到了龍院村,開始了更加艱難困苦的生活。楊振玉回憶說: 父親風塵仆仆,騎自行車每周往返于昆明和龍院村之間。有一次天黑時,自行車從鄉(xiāng)下崎嶇又泥濘的堤埂上,滑到埂下的水溝里,父親渾身是泥,幾處受傷。當時那個家,白天可見蛇行于屋梁上,夜半時后山上狼嚎聲不斷,令我們毛骨悚然。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楊振寧和他的同學們一樣,按照校訓所說“剛毅堅卓”,發(fā)奮讀書,努力使自己知識充實,成為國家有用之材。楊振寧喜歡唱歌,在校園走路時哼,在家里邊做邊功課也哼。他唱得最多的就是父親教給他的《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 睡獅千年,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楊振寧對這首歌一定很有情感,他說過:“我父親誕生于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這首歌使楊振寧熱血沸騰,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為他說過:“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攝制《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背景音樂采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彼f的這“一首歌”就是《中國男兒》。 進了大學以后,楊武之開始對楊振寧介紹比較高層次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在1938年到1939年這一年時間里,楊武之讓楊振寧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他借來哈代(G.H.Hardy)的《純數學》(PureMathematics)和貝爾(E.T.Bell)的《數學名人傳》(Men of Mathematics)給楊振寧看,還同楊振寧一起討論集合論(set theory),連續(xù)統(tǒng)假說(continuurn hypothesis)等概念。這些介紹和討論給楊振寧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深刻地影響了楊振寧此后在科學研究上的趣味和風格。 1941年的秋天,楊振寧升到大學四年級。十分幸運的是,這時由吳大猷給他們講授古典動力學和量子力學兩門課,這對楊振寧日后科學上的發(fā)展方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吳大猷和他的父親楊武之那兒,楊振寧進入了物理學的對稱性領域。事情還得從楊振寧的學士論文講起。 P12-15
后記
這本書是我和肖明早就希望寫的。但是想把這八位諾貝爾獎獲獎者的事跡寫好,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因為他們之中有的研究物理學,有的研究化學,有的研究與生物學有關,還有的研究與工程技術關聯很強,在這些五花八門而又極其深奧和前沿的領域里’要想切實地了解和弄懂都非常困難,更別說寫得深入淺出,引人人勝了。我們面對的困難可以說是非同小可。 我們兩個都是學習物理的,對物理學比較熟悉,但是六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所研究的內容和深度,遠不是我們熟悉的,甚至于可以說是我們很少接觸到的,更別說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的研究了。 首先,知識水平的限制是一大困難。其次,是他們的生平資料較少,尤其是崔琦、朱棣文、錢永健和高錕的資料,國內很少,只有網上有限的資料,而且還不一定可靠。這樣就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資料。想要翻譯得生動,也非易事。 但是,我們認為把這八位獲獎的華裔科學家介紹給我國讀者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兩人決定克服一切困難,一定要把這本書寫出來。經過五六年資料的積累和努力寫作,我們總算在2011年年底完成了全部寫作任務。 寫完了,想出這本書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幾經努力之后,我們有幸遇到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資深總編姜新祺先生。他得知我們的工作后,熱情地接納了這本書,把它作為《科學文化叢書》的一本。這使我們深受鼓舞和感動。在此我們應該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謝! 策劃編輯趙丹的熱情、細致和耐心,讓我們欽佩。還有編輯劉麗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意見,糾正了不少的錯誤,在此向她表示由衷的謝意! 在這本書終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些惶惑,因為書里的錯誤和不足之處一定還不少,我們熱情地希望讀者不吝批評和指正! 楊建鄴 華中科技大學寧泊書齋 2012年6月7日
編輯推薦
《瞧,他們是民族的驕傲: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的故事(上冊)》編輯推薦:除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你還知道哪幾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嗎?書中生動講述了三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和丁肇中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動和震撼。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瞧.他們是民族遙驕傲!-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的故事(上冊)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