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廖潔連,呂敬人 頁數:2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設計工作者能從鮮活的生活經歷中認識和體驗設計,首要的是在生活里豐富及強化個人的觀察和經驗。學習“how”怎樣去豐富及強化的方法是這次互動教學交流的方向。中文字體設計的學習不單單依靠課堂的書本,社會生活也是學生們重要的學習環(huán)境。為此,這兩次的兩?;咏虒W交流活動的主題確定為【生活中人與字體的關系】。以【生活中人與字體的關系】為主題,可以認知生活中人與字體的緊密關系,反映兩地文化和生活差異對字體表現的具體影響。2兩地學生在交流中,能反映出雙方在文化、生活和學習方法中的差異,進而能互相切磋、互補互動。
書籍目錄
禁不從街上的各式標語中,發(fā)現很多有關“禁止”的主題,學生們從帶有“禁”之含義的標語字體中分析到強烈、嚴肅、有壓力的語氣……繼而把這些感覺放在“禁”的字體設計上。拆香港和北京的建筑物在要被拆除的時候都會被畫上“拆”字。透過這種文化的關聯,激發(fā)同學的創(chuàng)作興趣而發(fā)展出一個“拆”的主題。玻璃“虛實”一題,是通過觀察透明玻璃上的字體,分析它們受生活事物的影響,探索字體在不同載體中衍生出的豐富的視覺效果而得到的。甜從親身品嘗各種冰淇淋的甜,到分析冰淇淋包裝上的字體,再到如何把冰淇淋的甜形象化……一步一步地完成冰淇淋“甜”的字體設計。建筑從建筑的外形、結構、空間,到背后的生活哲學,以此為創(chuàng)作靈感,塑造出充滿建筑感的字體結構和筆畫。衣依北京大街小巷里人的衣著打扮,店鋪地攤的服飾擺設和穿衣服時身體擺動的姿勢,這些都成為“衣依”的創(chuàng)作靈感。流觀察交通中穿梭不息的人群、車窗玻璃的光影變化、十字路口的流通、攝像機所捕捉到車子飛馳的殘影的狀態(tài),分析歸納出“流”的特征,并以此為主題。胡同同學們利用胡同連連相扣的建筑布局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構想出“連”的字體設計主題。授課堂的書本學習結合社會生活觀察和體驗是最富具體性和整體性的學習,讓學生們去領悟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脈絡。學習交流是通過異地生活和文化體驗,讓學生們加深思考、開放意識,捕捉新鮮的創(chuàng)作思想。遇由機場到課堂,由面容到衣裝,兩地兩校的師生們都將經歷期待已久的會面,從想象到接近而得到實現。從這時起就開始累積彼此的觀察和體驗。感“看見”事與物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觀察”則不是理所當然的能力。工作坊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以引導和啟發(fā)“怎樣”和“用什么”的態(tài)度去觀察。透過不同的工作坊,學生們都親身體會到與一般課堂不同的學習模式。他們對工作坊的感受和體驗可從精選的學生報告書中分享。思學習體驗、教與學體驗、交流體驗和生活文化體驗,都一一體現了‘體驗”是經驗的累積。在這些體驗中也明確了交流的目的:擴寬視野、累積智慧、提升思想和增進思考。這也可從精選的學生報告書中分享。賞資料搜集、分折、總結和設計是整個設計旅程的四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它決定性的時刻,這個時刻正能反映學生的潛力和能力。欣賞學生作品集就是體會和分享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悟“設計活在生活里,生活滋養(yǎng)著設計?!拔颉笔沁@本書的最后一部分,是用圖像去全面表現學生們鮮活的生活經歷,和他們充滿創(chuàng)意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力正是積蓄設計力量的開始。
章節(jié)摘錄
本次的教與學交流活動是一個推廣“怎樣”去豐富及強化學生學習的計劃(方法)。2004年呂敬人老師和我約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交流活動,然后分別在2005、2006年的5和6月得以實踐。古人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正是異地交流的精神,而我本人深信無盡的創(chuàng)作資源來自社會“生活中”。北京和香港雖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但有著它們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征,這能給予兩地學生們學習和體驗對方人文和空間環(huán)境差異的機會,同時可以欣賞和珍惜自身的生活文化環(huán)境?! ‘敗旧钪腥伺c字體的關系】這次交流活動的主題確定后。兩地學生們能從“生活中”體驗和認知兩地文化生活差異對字體的影響,與此同時,互相反映文化生活和學習的差異,進而能互相切磋。這便能從交流的過程中領悟“怎樣”去豐富一個設計人的創(chuàng)造力。交流結束,我最感動是兩次交流的學生們的報告書,他們——將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無遺,深深體會到整個教與學交流活動對他們的影響。所以我想我毋須多言,把一部分的學生報告書編輯出來,和大家分享這兩次交流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課程目的、課程結構、活動安排、課堂設計和作業(yè)主題。
編輯推薦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兩地兩校老師與同學,通過設計學習和文化體驗的集體參與,完成了一次充滿生活氣息的學術交流一一中文字體設計的教與學:理工清華教學交流活動。以書籍為載體,精選香港和北京學生設計的八組作品,將他們在生活與交流中獲得的經驗展示出來,讓大家分享過程中的體驗。用《中文字體設計的教與學》的內容構建一種“立體和交錯”的溝通閱讀方式,即當欣賞學生的作品集后,可以進而了解他們的文化交流和生活中的體驗,然后再欣賞學生作品集,同學間經驗共享,如此類推。這是非單向的線性閱讀,而是在整體性閱讀中注入學術交流的內容。希望通過以上對內容的構想,使讀者理解《中文字體設計的教與學》所傳達的設計動機,從而在設計和閱讀之間,帶出一點新鮮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