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精神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挪] 諾伯舒茲  頁數:211  譯者:施植明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我在理論性方面的著作:《建筑中的意圖》(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1963)《存在、空間與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1971)的一本續(xù)集,同時也和我在歷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筑的意義》(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5)有關。它們共同的觀點為:建筑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Existentialfoothold)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含義而非實用上的層面,雖然我承認這二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事實上在《建筑中的意圖》中所討論之實用的與“機能的”尺度,是某種”綜合性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不過該書也強調”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意味著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機能主義所給予的定義”。因此對知覺和象征性加以透徹的探討,同時強調人不能僅由科學的理解獲得一個立足點。人需要象征性的東西,也就是“表達生活情境”的藝術作品。

內容概要

本書仍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現”(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于”保存”并傳達意義??傊缙谥鞯哪康脑谟谝跃唧w的建筑觀點來認識建筑,目前我仍以為這種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許多混亂的產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談論建筑時東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將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風土的或紀念性的建筑是一種奢侈品,或是某種“感動大眾”的東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沒有什么不同的”種類”,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決方式,藉以滿足人生在實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簡介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年生于挪威奧斯陸,1949年獲得瑞士蘇黎士理工學院(ETH)建筑文憑,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學以及1956-1958年在羅馬繼續(xù)研習。1978年榮獲德國漢諾威技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4月辭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國Ulm造型學院(1957,1969)、挪威奧斯陸大學(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術大學(1964),美國耶魯大學(1965)、英國劍橋大學(1966,1968,1969)、英國利物浦大學(1966)、奧地利Graz技術大學(1966)、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73,1974)、美國達拉斯大學(1978),并于1976-1977年擔任挪威奧斯陸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除了教職以外,亦經常到世界各地演講,并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雜志撰文。

書籍目錄

Ⅰ、場所?Ⅱ、自然場所Ⅲ、人為場所Ⅳ、布拉格Ⅴ、喀土木Ⅵ、羅馬Ⅶ、場所Ⅷ、今日的場所注釋圖片引用來源譯名對照譯跋

章節(jié)摘錄

  “流浪漢”。而這些意象也暗示著更普遍的結構。首先這首詩區(qū)分了外部與內部。外部表現在第一節(jié)的前兩行中,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為的元素。自然的場所表現在下雪,暗示冬天的景象,同時是在夜里。這首詩的標題將每件事都“安置”(poaces)在這種自然的結構中。冬夜不只是日歷上的一個日子而已。就具體的表現而言,冬夜的經驗是一組特殊的品質,或是一般認為的氣氛(Stimmung)或“特性”,是塑造行為或事件的一個背景。在這首詩里這種特性表現在窗上的落雪、寒意、輕柔和寂靜,隱藏了在黑暗中摸索時仍能加以確認的目標的輪廓。“落下”(falling)同時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間感,甚至是一種暗示天與地的存在。特拉克以最少的詞匯,將一個整體的自然環(huán)境帶入生命中,而外部也具有人為的特質。由任何地方都能聽見的晚禱鐘聲來暗示,使得“私密的”內部成為綜合性的、“公共的”、整體性的一部分。晚禱鐘聲不只是一個實際的人造物而已,它是一種象征,讓我們憶起以整體性為基礎的共同價值觀。海德格說:“夜里的鐘聲將凡人引領到天堂”?! 炔縿t表現在后兩行中,被描述成一幢房子,以包被及的“完善的設備”提供人庇護所及安全感。房子有窗戶、門口,讓人體認到內部是外部的補充(compoement)。我們發(fā)現房子里主要的焦點是桌子,可供許多的擺設。桌子讓人聚在一起,比其他構成內部的任何東西更具有中心的意義。內部的特性雖然是那么明顯地呈現,卻是難以言喻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場所精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5條)

 
 

  •    本書仍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現”(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于”保存”并傳達意義。總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體的建筑觀點來認識建筑,目前我仍以為這種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許多混亂的產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談論建筑時東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將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風土的或紀念性的建筑是一種奢侈品,或是某種“感動大眾”的東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沒有什么不同的”種類”,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決方式,藉以滿足人生在實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   人為場所與自然產生關系有三種主要方式。首先,人要使自然結構更精確。咦即人想將自己對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其所獲得的存在的立足點。為了達成此目的,人建造了其所見的一切。自然暗示著劃定界限的空間,即人所建造的一種包被;自然變成“集中化”,忍住起了以作紀念性矗聳,自然乃暗示著方向性,人便鋪出了一條道路。其次,然必須對既有的情景加以補充,不粗其所欠缺。最后,人必須將其對自然(包含本身)的理解象征化。
    原來建筑是自然對人所產生的各方面的體現
  •   很好的建筑書籍,比較深奧,需要相當的哲學基礎,不推薦低年級建筑學學生閱讀&;hellip;
  •   經典建筑理論,就是翻譯有點不好·····
  •   深奧的建筑理論,讀起來很吃力。
  •   是建筑設計、學習者很好的參考資料~
  •   很好的書,對于我們理解不同的建筑現象有指導作用
  •   對于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性一直都是關注的話題
  •   碩士論文題目是關于場所精神的,所以買來看看,挺好的
  •   對場所精神和建筑學有了另一番了解
  •   場所精神是我們一直忽略的話題,尤其是體育場所的研究,在精神層面更是缺少研究;
  •   研究場所必讀的一本書,總論和例證都很棒
  •   剛剛拿到書,雖然里面理論性的東西強一些 ,但值得大家好好的看看,不錯的書。
  •   為了研究場所空間買的。看看有好處
  •   不同的場所特性源于不同的物......
  •   關于場所的論著,書是黑白圖配文字,圖片比較有說服力,讀讀挺有意思!
  •   向大師學習,學習知識,學習精神,學習大師氣派。
  •   書確實不錯,很有深度,但是看著都是中國字,可咋就看不懂說的是啥呢。大師就不能把東西些的通俗一點,,,,,,
  •   挺好的書,當當的東西都挺真實的,紙質很好,舒爾茨的東西很值得思考
  •   下午看了一個小時,前面的純理論啊,需要好好閱讀~~靜下心來讀
  •   很經典的一本書,唯一遺憾就是黑白,要是彩色的完美了1!
  •   非常好的一本書,但是比較難懂。
  •   之前一直不太喜歡華中科技大出版社的書,LOGO丑,質量一般,這本書內容毋庸置疑,但是,排版太坑爹,幾乎所有頁內側字體都有被擋住的情況,什么排版?你們的版面設計在做什么?大家注意啦!我是覺得這本書被華中科大出版社給毀了。
  •   這本書的表面什么的都挺好,一看就是本新書!不像另一本!
  •   建筑學研究生很適合讀的一本書
  •   內容不錯,寫論文的時候可以用到
  •   專業(yè)必讀,不做評價,嗯,質量不錯
  •   贊贊贊,這個商品不錯啊啊啊
  •   老師推薦的,感覺也很好
  •   講的比較籠統(tǒng),但總體不錯
  •   內容詳實,質量也不錯
  •   想買很久了,昨天終于決定買了,內容不錯,質量也還可以哦
  •   還沒看,不過聽說挺好的,看書名就有看的沖動……
  •   不錯的理論書,一直想買
  •   人為場所與自然產生關系有三種主要方式。首先,人要使自然結構更精確。即人想將自己對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表達”其所獲得的存在的立足點。為了達成此目的,人建造了其所見的一切。自然暗示著劃定界限的空間,即人所建造的一種包被;自然變成“集中化”,忍住起了以作紀念性矗聳,自然乃暗示著方向性,人便鋪出了一條道路。其次,然必須對既有的情景加以補充,不粗其所欠缺。最后,人必須將其對自然(包含本身)的理解象征化。原來建筑是自然對人所產生的各方面的體現。
  •   書很好,希望當當以后包裝用心點,越來越不行了。隨便包一包,我每次拿到書都是各種運輸導致的瑕疵,前兩年那個用心的當當網不在了,老客戶表示很寒心
  •   還沒看,老師推薦讓買的,還要寫讀書筆記
  •   作者從人感性的知覺方面加以分析和綜合,總結出一套建筑理論
  •   建筑專業(yè)推薦的書
  •   不知是翻譯問題還是本書作者的問題,太晦澀難懂了,序就看了好幾遍
  •   老師推薦書目,所以內容就不用多說了。理論性書籍看起來總是費時些。但是這個書的排版更加減慢了閱讀速度。頁面很寬,頁邊距很小,寫在書內側的字要把書掰開才能看見,略費勁。書中有很多照片,不過都是黑白的。但是買書的時候打五折,所以還挺劃算的。
  •   還沒看,不知道是否正版
  •   這個要好好研究下
  •   書中跟哲學聯系緊密 ,讀起來比較抽象,難于理解。翻譯不是很好,貌似不是專業(yè)的建筑學翻譯的,其它的還好,書的質量不錯。
  •   很好,不過圖片占得太多
  •   好書是好書,但貴啊,全黑白的,也薄
  •   幫同學買的,他來還沒看
  •   此書是舒爾茨在《建筑:存在、語言、場所》一書之后的深化發(fā)展,內容非常經典,建筑學專業(yè)的必讀書。中文版翻譯尚可,但有些地方的用詞還須斟酌。如原文中的“within”,本書譯為“在……之內”,放到句子里可能會影響理解。讀原文比較花精力,可以原文、中文對照。
  •   需要讀這本理論書,但是買不到原版的,所以只能讀這個版本。翻譯的很差,這個翻譯者大概不是這個專業(yè)的,即使是,也絕對不是研究理論的,怎么能讓這樣的人翻譯專業(yè)書呢?。?!
  •   如題??赡鼙緛硪彩菍儆谶^于抽象的理論書,但是翻譯連基本的句子完整通暢都做不到。
  •   書是寫給讀者看的。這書看了幾天都完全不知道要說什么,不知道是作者問題還是譯者問題。不建議購買
  •   喜歡 經典 好喜歡 經典 好
  •   有趣的題目
  •   有些 小貴 但是內容精辟
  •   場所精神經典
  •   不是彩色的,是黑白
  •   建筑理論的基本書目之一
  •   推薦,很好的建筑理論書
  •     讀 場所精神 的個人 體會
       個人覺得 這本書對于本人最大的意義 除了應付考試之外 ,給與了我一種 理解空間和 場所 和特點 的思維模式 , 一種把 場所 作為主題來思考的 哲學思維 模式 , 對于建筑系學生 很有幫助。
  •      坦言之這本書我看得不是很懂,一則戰(zhàn)線拖得太長,雖然做了詳細的摘錄但缺乏整體的一個把握;二則建筑學相關知識的缺乏加上譯者使用術語上與我們的偏差使我很難延展開來。很是納悶大學四年我都在干嘛,肚里基本翻不出什么東西。
      
       先理一下書的基本框架,作者在序言中線強調了本書是對之前精神的延續(xù),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現”,人的基本需求在于體驗其生活情境是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于“保存”并傳達其意義。而建筑意味著場所精神的具象化,建筑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場所,幫助人定居,并將場所分為場所現象、場所結構和場所精神三方面。后面的章節(jié)結構也是異常明晰,“自然環(huán)境”與“人為環(huán)境”兩個章節(jié)分別從場所的三方面進行分析,并按其結構氣氛劃分為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與復合式。隨后分別舉了布拉格、喀土穆和羅馬三個例子進行具體論證,最后進行了對場所的總結并對今日場所精神的喪失與重建進行了探討。
      
       整書下來,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三點:一、結構異常明晰,帶著建筑的印記哈;二是對場所結構特征及由此而來的場所精神的強調,尤其強調;三是黑白的照片強化了線條和空間,有一種很是嚴謹的震撼力,讓我一度有一張張臨摹下來的沖動。除了結構的相較刻板之外,其描述語言還是相當形象的,不管是布拉格的浪漫還是喀土穆的秩序,還有羅馬的經典,基本上這三者在我看來都是外在文化與鄉(xiāng)土的沖擊與融合中呈現的狀況,但作者更強調場所特征對鄉(xiāng)土建筑的決定性影響和對外來建筑的同化,最終還是能體現場所的方位感和認同感。
      
       就其對場所精神的探討來說,應該還是相當有意義的。建筑是從環(huán)境里“長出來的”,適應于場地的建筑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同并傳達特有的地域精神??赡芴^于強調整體環(huán)境的決定性作用,但對現有場地的尊重與深刻了解是我們中國現有社會特別缺乏的事兒。這不僅僅是設計師的問題,我們的設計師沒有決策權,西安世園會原本我們王老師對尊重場地的方案博得了哈佛大學風景園林學教授高伊策的好感而決定參與大師園的設計,而當他來到現場時時具有豐富特征的場地只剩下了一片空曠地。我們現在社會意識層面上似乎就是從一片平地上建起高樓大廈,然后誰都一樣。或者從天而降,稀奇古怪跟誰都不一樣。路易康曾說:“我們只有路,沒有街了。”而我們現在的狀況,則可以說:我們只有水泥盒子,沒有家了。
  •     確實,不具有內在精神氣質的場所是不足以吸引人的?!皥鏊瘛睙o疑是舒爾茨提出的最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建筑理念。舒爾茨的這本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已經出版好久了,可是我在2010年才買到這本著作的中譯本(從我知道這本書到現在也過去十幾年了)。由于是臺灣學者翻譯的,對于許多名詞的翻譯感覺有些不習慣。比如,我們熟悉的朗香教堂被翻譯成宏香教堂,海德格爾變成了海德格,就連翻譯的作者的名字也是我們不熟悉的。除此以外便不再有隔閡了。
      這本書從出版以來便存在著爭論,但是作為將海德格爾的思想與建筑理論結合的做法,舒爾茨無疑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至今人們仍不滿意其二者結合的生硬之處,這點也是極其具有難度的。可是書中闡述的場所概念以及關注自然環(huán)境(作者所述的自然場所)的部分仍然是具有思考意義的。場所概念的明晰使得環(huán)境空間的概念不再抽象與空泛,對于自然場所的關注使環(huán)境的意義得到了突出。舒爾茨對于書中提及的三處有代表性的場所實例的性質的概括也是具有敏感度的。由于剛剛從意大利回來,所以對于羅馬有了一點點感性的認識。書中概括:“在羅馬,階梯并不是用來創(chuàng)造不同存在領域的距離;反而表達了地面本身的一種明晰性。偉大的羅馬階梯讓我們更接近大地,增強我們對場所的歸屬感。”(第162頁)這表述無疑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舒爾茨對于場所特質的闡述是具有說服力的。
      舒爾茨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對于建筑空間的創(chuàng)造之上吸引到了對建筑環(huán)境意義的探尋上來。建筑從來都不是個體的取勝,而是一種具有環(huán)境意義無法脫離自然環(huán)境而生的存在物。場所精神的概念提出本身就是具有意義的。
      另外附加一句,書中的圖片雖然都是黑白的,但是印刷效果不錯而且也很具有典型性(圖片的拍攝效果自不必說)。
      
  •     看時想起一個也許不是很適合問的問題:Norberg-Schulz 對場所進行了幾種劃分:浪漫型、宇宙型、古典型、復合型,并分別舉了布拉格、喀土木、羅馬為對應類型來討論,如果他的理論在中國也是適用的,那中國的城市比如蘇州是哪種類型呢?或者還有另外的一種類型?
  •     準確的說,NORBERG-SCHULZ這本書還是偏向于城市設計,就是說將現象學放到一個街區(qū)或者某個特定的城區(qū),所引用的案例也大都是城市設計的范疇。
      
      另外,從書中可以看出他關注HEIDEGGER的現象學更多,不像梅洛龐帝那樣虛無飄渺,HEIDEGGER對于現象學的幾個關鍵名詞都是有自己確定的解釋的,這對于接觸建筑現象學的讀者有很大的幫助。
      
      由于是與HEIDEGGER一脈相傳,NORGBERG-SCHULZ也是過于專注于空間中的物質帶來的“場所精神”,而且說建筑只能從當地特定的環(huán)境中”長出來“,盡管很民粹很地域,但排斥外來因素的影響必然導致某種程度的納粹思想,對這種理念的批判發(fā)展到后來就是FRAMPTON的”critical theory on topology and regionalism“,號召用更多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來分析建筑空間的產生。
      
      總而言之,作為從50年代開始就用現象學來闡釋建筑空間的第一人,他是現象學從哲學轉化到建筑學(城市設計)的關鍵人物,他的書不能不讀。
  •     各位豆友 我現在人在成都 因為寫論文要用此書 如果有哪位朋友有這本書愿意轉讓 請電子郵件聯系我 謝謝
      我的郵箱:blue.ice.bird◎163.com
  •   路易康曾說:“我們只有路,沒有街了?!倍覀儸F在的狀況,則可以說:我們只有水泥盒子,沒有家了。
  •   表示翻譯其實不是很給力,有些比較基本的東西也會出現誤差,感覺并沒有加入自己的理解進去。理論書籍還是一樣的晦澀難懂,還沒看完,只能盡力了
  •   在讀,留記號,讀完后再來
  •   看不懂啊 求助
  •   不用著急。你可以找一些概述海德格爾的哲學的書籍,先弄清舒爾茨的理論的來源。然后再讀。還可以挑他舉得三個城市實例中的一個先讀,讀懂再去看他說的場所等一系列的概念。
  •   在讀,,
  •   他的劃分我覺得帶有很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一座城市的場所精神恐怕沒那么簡單就概括得了的。
  •   你可以看下《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可能對你這個問題有回答哦。。。。。
  •   NORBERG-SCHULZ確實和HEIDEGGER學過哲學。但HEIDEGGER也從未有嚴格說明自己是現象學家。他比較獨特。在我看來,NORBERG-SCHULZ研究建筑的現象學方法更像是如HEIDEGGER似的詩意的現象學,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我認為FRAMPTON是另一回事,似乎沒有延續(xù)或是發(fā)展NORBERG-SCHULZ的思想。沒有冒犯閣下之意,謝謝。
  •   承讓,學術討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事論事。
    NORBERG-SCHULZ和FRAMPTON沒有承接關系,因為他們從HEIDEGGER出發(fā),走出自己的路子。
    HEIDEGGER是否有說自己"是現象學家"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要看他做些什么,因為他確實在用現象學的方式去思考。
    他的“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參見《Being and Time》pp.59,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雖然列舉了非常多的形而上的概念,但眾多概念都發(fā)生在“Dasein in everydayness”這個背景中,從建筑觀念來說,空間中的任何“工具”(implement)只有和主體(人)交流(即使用)過程中才能獲得意義,這種特定的過程便是“being-in-the-world”的具體體現。HEIDEGGER確實說過一些像“ambiguity, death, temporality, nothingness”等較為抽象的術語,但這些關鍵詞通常也都是發(fā)生在工具與人的交流過程中,雖然抽象,但脫離了實在的工具(有時候變成了space,surrounding, nearness,參見Vincent Vycinas, <Earth and Go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pp.39-40)就失去了意義產生的最初環(huán)境,更談不上“詩意的住居”了。
    HEIDEGGER反對他老師胡塞爾過于形而上的“INTENTIONALITY”(一個包含于任何事物之中的組成部分,類似于柏拉圖的“CHORA”的概念,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核心),提出任何“現象”必須發(fā)生于純經驗之外的空間體驗中,“Truth...is...something whose very natur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y living through a life.” (Pierre Keller, <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Human Experience>, pp.9-10 )
    這樣,HEIDEGGER就給了PLACE一個意義(《建居思》中更明顯),但似乎走過了一點。由于他提出了很多"centrality of place, especially notions of belonging, rootedness, homeland"等等,過于強調土生土長的空間才有意義的觀念使得PLACE(NORBERG-SCHULZ的“SITE”)變得很“納粹” (Malps, J. 《Heidegger’s Topology; Being, Place, World》pp.17-18, MIT Press),所以FRAMPTON在《prospects for a critical regionalism》(1996)里面批判HEIDEGGER的“ regional distinctiveness”,主張用國際文化、科技全球化等社會學理念來理解空間(參見Adam Sharr, 《Heidegger for Architects》P105, Routledge, 2007)。
    盡管HEIDEGGER經常說一些“詩意的住居”之類的話,但相比起B(yǎng)ACHELARD在小閣樓(BACHELARD,<THE POETICS OF SPACE>,Beacon Press,1994)里純冥想型的現象學以及Merleau-Ponty的“Flesh”靈與肉之類主客觀辯證的現象學概念,HEIDEGGER的著作已經夠算得上是“唯物主義”了,呵呵。。。
  •   HEIDEGGER說過的“ambiguity, death, temporality, nothingness”,多出現于后期,據Reinhard May在其所著的《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中大膽的推斷說,HEIDEGGER后期思想可能與其曾試圖與中國助手蕭師毅翻譯《道德經》有關,日本人則更早地將之與佛教聯系起來,因為學者九鬼周造在對HEIDEGGER的談話錄中曾將現象學中的若干概念與“空”之類的佛教用語對比,HEIDEGGER也“很感興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